别让借口害了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找借口,人人在玩弄的小伎俩(1)

借口的功用是巨大的,它能缓解内心的尴尬,能让自己逃避惩罚,能掩饰自己的脆弱,还能在做错事后对自己的进行自我安慰。所以,找借口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人都会玩的一种心理战术。

为什么借口是那么的有用

人为什么会找借口?还不是因为借口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因为有时候只要一个借口,往往可以免去一场灾难,推卸一个责任,拒绝一个要求,打击一下对手,避免一次责罚、还可以化解一场难言之隐,让自己不失面子。所以,在现实中,有些人往往争相寻找借口,把借口当做自己的甜点,只要需要就拿来用。

我们常常会遇到下面的情形:

“天哪,怎么又睡过头了!”周日晚上喝多了,吴正勇在周一就睡过了头,当他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后来不及洗漱,就夺门而去上班去了。

吴正勇气喘吁吁地推一开会议室的门,销售主管正在对满会议室的员工大声地训斥着,每周例会已经开始了。

看见吴正勇低头往角落里跑,于是问道:“吴正勇,怎么又迟到了?”

吴正勇不好意思地一笑,答道:“今天真是倒霉,地铁发生了故障,突然停了,我们等了很长时间故障才排除。”

吴正勇这样说的时候,坐在旁边的小丽心里想:“我和吴正勇是一路上下班,怎么我在七点半的时候没有遇见地铁故障呢,一听就是找借口。”

还好,主管像是听信了吴正勇的话,也没好意思再说他,只好继续往下讲。

吴正勇知道又逃过一劫,赶紧坐到角落的椅子上。

主管讲完之后,将目光转向她的销售助理陆晓婷:“陆晓婷,请把上半年的销售统计报表给我,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听了主管的话,陆晓婷一惊,因为她还没有做好这个报表,虽然按照主管的要求,统计表现在应该交给主管。于是,陆晓婷笑着说:“主管,不好意思,上个星期,我的电脑不知道怎么系统崩盘了,没办法只能重新安装系统,要重新做销售报告,还差一点,就快完了,我下午就能给您。”

坐在旁边的吴正勇听了心里暗笑,他知道这陆晓婷明显是在找借口,因为他办公的位置就在陆晓婷的旁边,他这几天只见到她在偷偷玩游戏,怎么就没有听到她说电脑崩盘了,因为他了解陆晓婷,要是电脑崩盘,她一定会大叫起来的。

主管脸一沉:“我经常就跟你们说过,要定期给电脑检修,并且对重要的文件要备份,你看这一崩盘会耽误多少事呀?陆晓婷,你赶紧做,下午一定把上半年的销售统计表给我?”陆晓婷赶紧点头,不再说话——一个借口又把主管给糊弄过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主管的手机响了。主管走到会议室外,接通了电话,大家听到主管在和人通话:“喂,张老板,你好,你好!今天到我这来去支票?实在不好意思,我这几天都在上海出差,得过几天才能回去。等我回去了,喂喂喂,怎么没有信号了?”

在上海?没信号?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众人面面相觑。

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一出现问题,不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人们都会习惯性地寻找各种合理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找借口的人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是做错了事情,可能是推卸责任,可能想拒绝他人,也可能是想挤压对手,但大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给自己开脱,逃避惩罚,逃避责任。

心理学家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很普遍,他们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得出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渐学会找借口,就像学习走路一样正常,并且发现在用借口后,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和训斥,反而会得到同情甚至特殊优待,有些人就会更努力地找借口,找借口的行为就会持续出现,并且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多。也就是,人不是天生就知道借口的“力量”是巨大的,都是通过第一个借口得到了益处后经验的总结。人们通过总结自己第一次无意有意的欺骗行为以及他人的欺骗行为来学习如何找借口,当一个人看到自己或身边的人因为找借口而躲过惩罚,甚至获得同情的时候,就清楚了借口的好处,这样,就学会了找借口,会加大找借口的频度。很多人明白,与其如实交代,不如动动脑筋,找找借口,这样可以让自己摆脱困境。

上文故事中的吴正勇和陆晓婷可能会互相借鉴找借口的经验,而主管的借口又给全体员工提供了找借口的样板。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口是相互“借鉴”“提高”的。比如,要是主管不信“地铁出现故障”“电脑崩盘”,那么,以后有人敢用这个借口了。当然,那些爱找借口的人会挖空心思学找让主管信服的借口——很多人就是这样在借鉴中提高了借口的水平。

于是,在看到他人或自己尝到借口甜头的人,他们在心里往往会这样想为:借口这样管用,到时候我也可以用用。于是,在这个人当不想做某事的时候,或者犯了某个错误的时候,于是就去找个借口搪塞,借口有了,让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或者顺利逃脱了责任。借口可以将事情往有利于己的方向推进。如果借口找得得当,即使是因为自己酿成了灾祸要接受惩罚,处罚往往也是比没有借口要轻。一个借口,成了保护自我的良药。

另外,有些借口确实能起到删繁就简,避免给自己招来麻烦。有时候甚至能让你攻克办事的难关,但前提是你的借口要合情合理。

所以说,借口的力量是巨大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一定要了解借口的心理内涵和作用,正确地使用和拒绝借口。

借口是人们掩饰弱点的工具

有一位人类心理学家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人类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或事物的不满,绝不是没有根据的,在人的内心一定有心理因素,比如存有极大的不安。每个人应该都遇到过,自己负责的工作与其他同事重叠,这是最容易发生摩擦的情况。比方说:

小杨没有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上级为了帮助小杨,就让小杨的同事去补强这个人的工作。

但是,小杨没有工作处理好,心里总处在忐忑的状态中,觉得不被上司信任,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受到上司质疑,有的会怀疑有人要趁机整他。于是,他的心会七上八下,出在不安之中。

因为小杨先有了那样的想法,他就不会和善地对待来帮他的同事,他之后的行为甚至让他的这位同事感受到敌意,两个人的关系闹得很僵。事后发现,其实公司只是将这位同事的工作善后,并没有别的意思,是他想得太多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杨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事务,以至于心虚想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进而产生自责,但又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缺失,因为摊在同事面前,会让他很难堪。

很多人可能会遭遇类似这样的局面,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能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事件上,而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比如,小杨为了掩盖自己能力的不足,他会拒绝同事对事情的合理的建议,千方百计地掩盖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样,借口自然就成了人们掩饰弱点的工具。

这样的现象我们常常见到,走在商场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店员抱怨爱挑剔、不好伺候的顾客。顾客不好伺候是事实,可是,但是不是每个店员都有这样的抱怨。顾客不好伺候,可能是店员的服务不到位,他们是在用借口掩饰自己的服务质量低、态度差。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不愿意承认弱点时,通常会以很巧妙的借口加以掩饰。心理学上将这种借口统称为“合理化”理由。比如,一个人吃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是酸的,吃不到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为了掩饰弱点而寻找的“合理化”借口其实,吃不到葡萄,可能是个子矮够不到,也可能是自己人品不好,葡萄的主人不愿馈赠与他。

这样合理化的借口很常见,这是许多失败的人有一种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知道失败的原因,并且对于自己有着他们认为合理的借口。一个心理学家总结了一份为掩饰弱点而寻找的借口,他将这些借口按照使用的频度从高到低排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借口,对照自己的行为,看看哪些是自己常用的:

位于前十位的借口是:

如果我有充裕的时间……

如果不是忘记了……

如果我有很多钱……

如果我没有子女之累……

如果我有足够的靠山……

如果我受过大学教育……

如果不是事情太多……

如果我身体没有毛病……

如果不是天……

如果不是没有赶上机会……

其实,这些不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别人说的借口,也是我们自己经常爱找的借口。其实仔细想象,事情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吗?其实不是,这些原因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往往是一个弱者没有勇气正视自我和看清自我的无力辩解。

一位哲学家说道:“当我发现别人最丑陋的一面正是我自己本性的反映时,我大为惊讶。”艾乐勃·赫巴德说:“我对自己一向是个谜,为何人们用这么多的时间制造借口以掩饰他们的弱点,并且故意愚弄自己。如果用在正确的用途上,这些时间足够矫正这些弱点,那时便不需要借口了。”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因各种借口造成的消极心态,因为借口会像埃博拉病毒一样毒害着我们的灵魂,并且互相感染和影响,让人进入借口的漩涡,极大地阻碍着我们正常潜能的发挥,使很多人丧失斗志,消极地面对困难。

因为自卫,借口是“情非得已”

心理学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只不过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保护的是精神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人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质上是就是心理的一种自卫、从人的成长特点来看,5岁左右属于半被动半理解责任的阶段。因此,孩子从5岁开始就学着推卸责任了。实验表明,当人们由于某种外在刺激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这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启动,从而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也就是说,喜欢找借口的人,往往是在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驱使下萌发借口,对于借口能给人超强的可信度,一般是需要经验的积累才能得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如果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车坏了”“看错时间了”等借口:如果做生意赔了,会有“没有人指点自己”“市场大环境不好”等借口;如果工作业绩差,会有“同事不配合”“领导不支持”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最为常见的找借口的缘由就是为了推卸责任。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进行开脱,久而久之,甚至成了一种找借口的习惯。形成习惯之后,就会形成每个人都努力去寻找借口来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的局面。

在某公司的年终总结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借口大战展开了。

营销部的王经理说:“今年一年我们公司的销售业绩不理想,我们都有责任。但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对手推出的新产品比我们的产品性能等方面要好很多。”

研发的李经理总结道:“我们这一年推出新产品比较少是由于我们的研发算太少。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预算,还被财务部门削减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财务张经理马上插话道:“公司采购成本都在攀升,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只能节省预算呀。”

采购刘经理马上站了起来说:“是的,我承认采购成本上升,但是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力成本上升。”

最后大家纷纷点头,好像终于找见了源头,大家异口同声地念叨:“原来如此。”言外之意就是大家都没有责任,形势使然。

把业绩归于自己,把过错归于他人,这是寻找借口最常用的方式;责任面前,绕道而行,这是趋利避害的表现。这样的局面在各个公司企业经常上演着。当公司运转出现问题的时候,各部门不是先反思自己没有做好,而是赶紧去想如何找借口的时候,能把责任推到哪个部门。结果就是,相互推、互相扯、互相指责。在这些人的心里,秉承这样一个理念:责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借口能找就找。最后只能是问题依然是问题,一个烂摊子继续不死不活地呻吟着。

纵观现代职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真是不多了,那些曾经喜欢承担责任的人,天长日久甚至也学会了转移责任,并美其名曰“风险转移”。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责任可以避免引火烧身,把自己撇干净,就不会有什么麻烦。真的是这样吗?一个缩头缩脑的人,一个不能把问题妥善解决的人能蒙混一时,绝对不能蒙混一世。

袁道如是在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工作,他是该公司销售部的总经理。有一次,他在得知一个内部消息,在南方出现了一些麻烦,需要销售部门负责人去哪里处理,公司高层近期就会决定这件事。南方这个难缠的麻烦非常棘手,要想妥善处理很不容易。袁道如怕处理不好担当责任、他想找一个合适的借。把这件事推掉。于是,他马上向公司请了病假,说自己不舒服。

第二天,公司高层召开会议,商讨南方问题的解决方法,“恰好”销售部经理袁道如不在,最后只好把去南方解决的任务交代给袁道如的助手,让他有不明白的事情去找袁道如。当袁道如的助手打电话向他汇报此事的时候,袁道如说自己病得很严重,让助手全权处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