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三明中后九支。文分三段。初于三界下至有生。明自相。言自相者谓现在名色等支。体状别故。次有生下至长苦聚。明同相。言同相者。谓未来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故。三是中下至如影像。明颠倒相。今初自相。言三界乃所生之处。复生苦芽。即名色也。言共生不离者谓与阿赖耶识共生不离也。摄论云本识有三种相。一自相谓本识自体。二因相谓种子识。三果相谓异熟识。以有三相。共通因果。今言共生不离者。意谓本识以所持杂染种子为因。即感名色为异熟果。是则识支因相一半在过去持余杂染因。一半与后名色所依。故云共彼生。谓名色但从种子依识而生。不杂本识生也。故过去三支唯有二支半。中后有九支半。如此方显相续义也。名色增长成余八支。非别有体。
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
二同相生及老死。正显同相。言同相者谓未来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生死既同则苦亦同也。如是下结前十二。前二支支半为能生长。后九支半为所生长。
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三颠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因缘中。皆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谓有。所以名倒。以缘生无性故空。离我我所释成空义。离我人空。离所法空。无知下释无我我所。知觉通外小。外道僧佉说觉以为神相。卫世说知以为神相。皆执神为我。今无知觉成上自体本无有我。若约小乘。就五蕴说受蕴名觉。三蕴名知。约六根说身识名觉。余五名知。五阴造业故云作者。当阴招报故云受者。今并遣之故都云无。如草木下喻无知觉义。
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第三彼二颠倒观。妄苦本空。得而不觉。真乐本有失而不知。远乐就苦名彼颠倒。
上三观为方便竟。
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第二正起慈悲。初明兴悲谓见苦应拔。次复作下兴慈。谓无乐应与。既言具苦必不知乐故。
十行中上合二三慈悲行竟。
下施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悋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
第四施行。于中三段。初总明施行。二别显施物。三总结行成。今初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即大慈悲。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以初地檀度得圆满故。于一切下明施体相。求佛大智。显施所为。结施行名。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瑠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
二凡是所有下别明施物。偏显上文一切无吝。施有二种。一外施谓财谷四事等。二内施即头目等。
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三为求下总结行成。先结所为。是名下正结行成。然初地行应具三施。从增胜说但举于财。二三地中方得无畏。四地已上乃行法施。
四施行竟。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第五无疲厌行。中有三。初牒前起后。次转更下正显行相。三即得下结共成行。
五无疲厌行竟。
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六成知经论智行。
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
七成就世智行。言随应者随机所应。宜以何法。随力者随己智力所能。随他智力所堪。随其所习者。约机现作。论释随宜。
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
八惭愧行。知时下正显行相。时有三种。一者念时。如是时中宜修定等。刹那不间故。二日夜时。昼则存心。初中后夜亦勿废故。三所作必不断时。此即知量。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分有休废故。以此之时修前八科二利之行。烦恼睡蛇昼夜不杂。为惭愧服而自庄严。
八惭愧行。
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
第九成坚固力。谓此即前惭愧。二利行中欲早求度。应当精勤不退自分。不转胜进。
九坚固力行。
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第十供养行。利养供养通二供养。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大文第三佛子下结十名体用。先结体用。所谓下结名。言体用者此十即是净诸地法。以治十障故。障如前说。问前安住地分有三十句。亦名信慈悲等。与此何异。论答云前是清净。此地法以局初地。今尽是尽净诸地障。此十种法。于一切地能净修治故。
上第二修行胜。依愿造修竟。
大文第三果利益校量胜。即位果。有四种果。一调柔果。二发趣果。三摄报果。四愿智果。通称果者地中满足故。别言调柔者。谓调链柔熟。以供养摄化等为能调链。信等十行为所调链。由行供等。令信调柔随意堪用。故名调柔。下链金喻。其义甚显。二发趣者。发谓发进。趣谓趣向。发自此地趣向后后为所发趣。下商人喻。义甚相似。三摄报果者。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四内证愿力。教智自在。令业用无边。故名愿智果。发趣文局初地。义通十地。余三义局初地。文通十地。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五四果。即为四别。今初调柔果。文有法喻合。法中四者。一见佛为链行缘。二悉以下所链行体。三以前二下别地行相。四是菩萨随所下链行成熟。初中以大愿力是见佛因。力兼神力。故论云以胜通幻见色身佛。以正愿力见法身。佛即功德法身。言多百者。是多个百。多个千。然一中已摄于多。理实入华藏刹海。见法界身云也。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
二所链行体中以行入行。故名为链。如金入火。然有三种入。一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二以此善根下入无上果。即回向上。去下劣垢。三佛子此菩萨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
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三别地行相中。先约四摄。然四摄望前犹是利生法。望后为别地行相。以因利生之便故此明之。爱语是法施。初地檀满故说二增。为别地证相。各说一增。以十地难分。故寄十度以显差别。其实地地具修。称性圆融。一具一切。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四所链行成熟中。总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以为能练。信等净法以为所链。后举前回向能链信等净也。言转转者。此之信等于初地中三节净。谓初住地时证前缘修令成真修。已是一净。二行校量中对除障法。复一度净。今此地后更历三修。故云转转。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链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第二喻中。金师喻菩萨。金喻信等。火喻供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数数入。调柔成就喻链行成就。信等众行未证真前。但约缘修为对治行。妄识为体。证真之后乃知信等非是今有。即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心为体。今已证真寄相显真。故分能所。
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第三法合。准喻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