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次总结叹因所成益。若能如上。为善用其心。如此用心则内德齐圆。外不能动。以游心大智故人天不能动。心冠大悲故二乘不能动。

净行品竟。

贤首品第十二之上

此品来意者。夫行不虗设必有其德。既解行圆妙必胜德难思。收前行愿成信德用。故次来也。又前智首举果徵因。文殊广显其因。略标其果云获一切胜妙功德。故问贤首。今广斯言。是以偈初蹑前起后。此来意也。释名者谓体性至顺调善曰贤。吉祥胜德超绝名首。即以此名菩萨。演说此法。贤即是首。以当三贤之首摄诸德故。偏举贤名。天台宗此品立圆顿止观。云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今宗即圆法。意趣有五。一信即起圆信。二行。三位。四德。五用。皆以圆融贯之。以此信位圆住行向地等觉五位功德。所谓因该果海。其实诸位皆依此信建立故。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于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

此标文殊问意。乃经家叙置。结前生后之辞也。菩提心功德。文含始终。约终则显示信满菩提心殊胜功德广具五位。因行尽故。约始但于生死誓证菩提万行攸依。故今显示。我今已为下一偈正显发起。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应谛听

彼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随力说少分

犹如大海一滴水

第二尔时贤首下广说。初标举。次善哉仁者下正显偈颂。初有四偈。谦赞许说。初一偈标章。

若有菩萨初发心

誓求当证佛菩提

彼之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无与等

何况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诸功德

十方一切诸如来

悉共称扬不能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于中说少分

譬如鸟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尘

此下正说文中。先三偈开章。以发心之德。况出修行巧显深广。于中初一偈举发心章。次一偈况出修行章。后偈许说分齐。问此初发心与十住初发心住及发心功德品何别。答此中发心。该于初后取其威德。乃是信终。取其为本。乃在初发。故十住初发。乃是此中成彼初发。此正是发起之发。义兼发开。彼是开发之发。义兼发起。其发心品正显十住初心之功德耳。问此信既是初信。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答古德释此略有二门。一行布次第门。二圆融通摄门。行布者谓从微至着。从浅至深。次第相乘。以阶彼岸。如璎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说。二圆融者。谓一位具足一切位等。如此经说。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故。此中有二门。一缘起相由门。二法界融摄门。此经之中。依缘起门义故行位相收。总有四说。一或始具终。如此门中具一切行位普贤德海者是也。二或终具始。并在十地位后。如下十定十通等说。或诸位齐收。并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收一切。悉至究竟皆成佛故。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说。或诸位皆泯。行德显然。如离世间品说。上约缘起相由门说。二法界融摄门者。谓此诸位及所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此经纵有行布。亦是圆融。

菩萨发意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缘

于佛法僧生净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饶自乐大名称

但为永灭众生苦

利益世间而发心

常欲利乐诸众生

庄严国土供养佛

受持正法修诸智

证菩提故而发心

深心信解常清净

恭敬尊重一切佛

于法及僧亦如是

至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萨以是初发心

此下正明发心修行胜德。文有三百四十六偈半。分为五段。初发心行相。二略示胜能。三所具行位。四无方大用。五喻说玄旨。今初。菩萨发意求菩提下五偈明发心行相。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众

开示涅盘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

灭除憍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财

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恡

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

信力坚固无能坏

信能永灭烦恼本

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着

远离诸难得无难

信能超出众魔路

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

信能生长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胜智

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

信乐最胜甚难得

譬如一切世间中

而有随意妙宝珠

二信为道元下略示胜能有七偈。

若常信奉于诸佛

则能持戒修学处

若常持戒修学处

则能具足诸功德

戒能开发菩提本

学是勤修功德地

于戒及学常顺行

一切如来所称美

若常信奉于诸佛

则能兴集大供养

若能兴集大供养

彼人信佛不思议

若常信奉于尊法

则闻佛法无厌足

若闻佛法无厌足

彼人信法不思议

若常信奉清净僧

则得信心不退转

若得信心不退转

彼人信力无能动

若得信力无能动

则得诸根净明利

若得诸根净明利

则能远离恶知识

若能远离恶知识

则得亲近善知识

若得亲近善知识

则能修习广大善

若能修习广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则得殊胜决定解

若得殊胜决定解

则为诸佛所护念

此下广明信中所具行位。有五十偈半。至菩萨众亦然止。通摄三贤十地行德。今且先明所具行。次明所具位。今具行中有八偈半。先五偈明信三宝以成行。次若信力无能动下三偈半。明成展转行。展转依前功□于信。

若为诸佛所护念

则能发起菩提心

若能发起菩提心

则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则得生在如来家

若得生在如来家

则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则得信乐心清净

若得信乐心清净

则得增上最胜心

次若为诸佛下。明所具行位。有三十九偈。于中四位分四段。初三偈明十住位。

若得增上最胜心

则常修习波罗蜜

若常修习波罗蜜

则能具足摩诃衍

若能具足摩诃衍

则能如法供养佛

若能如法供养佛

则能念佛心不动

若能念佛心不动

则常覩见无量佛

若得增上下二偈半。明十行位。

若常覩见无量佛

则见如来体常住

若见如来体常住

则能知法永不灭

若能知法永不灭

则得辩才无障碍

若得辩才无障碍

则能开演无边法

若能开演无边法

则能慈愍度众生

若能慈愍度众生

则得坚固大悲心

次若常下三偈明十回向位。

若能坚固大悲心

则能爱乐甚深法

此下有三十偈半明十地行。初二句明欢喜地位。

若能爱乐甚深法

则能舍离有为过

此二句明离垢地位。

若能舍离有为过

则离憍慢及放逸

若离憍慢及放逸

则能兼利一切众

此四句明三四地位。

若能兼利一切众

则处生死无疲厌

若处生死无疲厌

则能勇徤无能胜

此四句明五地位。

若能勇徤无能胜

则能发起大神通

若能发起大神通

则知一切众生行

此四句明六地位。

若知一切众生行

则能成就诸羣生

若能成就诸羣生

则能善摄众生智

若得善摄众生智

则能成就四摄法

若得成就四摄法

则与众生无限利

若与众生无限利

则具最胜智方便

此二偈半明七地位。

若具最胜智方便

则住勇猛无上道

若住勇猛无上道

则能摧殄诸魔力

若能摧殄诸魔力

则能超出四魔境

若能超出四魔境

则得至于不退地

若得至于不退地

则得无生深法忍

若得无生深法忍

则为诸佛所授记

此三偈明八地位。

若为诸佛所授记

则一切佛现其前

若一切佛现其前

则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

则为诸佛所忆念

若为诸佛所忆念

则以佛德自庄严

此二偈明九地位。

若以佛德自庄严

则获妙福端严身

若获妙福端严身

则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

则相庄严三十二

若相庄严三十二

则具随好为严饰

若具随好为严饰

则身光明无限量

若身光明无限量

则不思议光庄严

若不思议光庄严

其光则出诸莲华

其光若出诸莲华

则无量佛坐华上

示现十方靡不徧

悉能调伏诸众生

若能如是调众生

则现无量神通力

若现无量神通力

则住不可思议土

演说不可思议法

令不思议众欢喜

若说不可思议法

令不思议众欢喜

则以智慧辩才力

随众生心而化诱

若以智慧辩才力

随众生心而化诱

则以智慧为先导

身语意业恒无失

此下有十九偈明十地位。分五段。初八偈明三业殊胜德。于中五偈明身业。次一偈明语业。后二偈明意业。

若以智慧为先导

身语意业恒无失

则其愿力得自在

普随诸趣而现身

若其愿力得自在

普随诸趣而现身

则能为众说法时

音声随类难思议

若能为众说法时

音声随类难思议

则于一切众生心

一念悉知无有余

若于一切众生心

一念悉知无有余

则知烦恼无所起

永不没溺于生死

次四偈明三业摄生德。

若知烦恼无所起

永不没溺于生死

则获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现世间

若获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现世间

则获十地十自在

修行诸度胜解脱

此二偈辨得法结位德。

若得十地十自在

修行诸度胜解脱

则获灌顶大神通

住于最胜诸三昧

若获灌顶大神通

住于最胜诸三昧

则于十方诸佛所

应受灌顶而升位

若于十方诸佛所

应受灌顶而升位

则蒙十方一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