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输第二 法地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十二经络之所终始:杨上善:“手之三阴,始之于胸,终于手指;手之三阳,始于手指,终之于头;足之三阳,始起于头,终之于足;足之三阴,始起于足,终之于腹。”,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六腑:《太素》卷十一《本输》“六府”上有“五脏”二字。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四时之所出入:杨上善:“秋冬,阳气从皮外入至骨髓,阴气出至皮外;春夏,阴气从皮外入至骨髓,阳气出至皮外。”,五脏之所溜处,阔数阔数:宽窄。经脉宽大,孙脉窄小。之度,浅深浅深:络脉为浅,经脉为深。之状,高下高下:经脉循行,通及头足。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大凡针刺之法,必须通晓十二经络循行的起点和终点。关于络脉从经脉别出的地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留止的部位,五脏六腑表里相合的关系,四时气候对经气出入变化的影响,五脏之气灌注的部位,经络的宽窄度数、部位深浅,经脉上下循行所到的部位,希望听到对它们的解释。

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来说。

【肺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少商,可清肺利咽,苏厥开窍;荥穴鱼际,可清肺热,利咽喉,调脾胃;输穴太渊,可通调血脉,止咳化痰;经穴经渠,可宣肺平喘;合穴尺泽,可清泻肺热,通络止痛。

肺经主治咳、等肺系疾患,部位的其他病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井木: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阴经按五行配属为木、火、土、金、水。根据《难经》,则阴经以井属木,荥属火,输属土,经属金,合属水。;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手鱼:即拇指掌指关节后的肌肉隆起处,状如鱼腹,故名。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五作“心主”,《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心包”。张介宾:“此下五腧,皆属于厥阴之穴,而本经直指为心腧者,正以心与心包,本同一脏,其气相通,皆心所主,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营,掌中中指本节本节:即指掌关节或趾跖关节的圆形突起部。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输;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有过则至,无过则止:张介宾:“有过,有病也。此脉有病则至,无病则止也。”,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廉:侧边。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译文】

肺经的脉气,从少商发出,少商在手大指端的内侧,为井穴,属木;流于鱼际,鱼际在手鱼的边缘,为荥穴;灌注于太渊,太渊在手鱼后一寸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经渠,经渠在寸口凹陷中,脉动不止之处,为经穴;归于尺泽,尺泽在肘中动脉搏动处,为合穴。这是手太阴经的五输穴。

心经的脉气,从中冲发出,中冲在手中指端,为井穴,属木;流于劳宫,劳宫在手掌中央中指本节(即第三掌骨)内侧,为荥穴;灌注于大陵,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间使,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当本经有病时,这一部位就会有所反应,无病时就没有反应,为经穴;归于曲泽,曲泽在肘内侧凹陷中,屈肘可以取穴,为合穴。这是手少阴经的五输穴。

【心包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中冲,可苏厥开窍,清心泻热;荥穴劳宫,可清心泻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输穴大陵,可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经穴间使,可宽胸和胃,清心安神,理气镇痛;合穴曲泽,可清心镇痛,和胃降逆。

针刺心包经的五输穴,可以治疗人体横膈膜以上的虚热证。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三毛:即“丛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汗毛处。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逆则宛:王冰注:“气行曰使。宛,不伸也,塞也。”,使和则通,摇摇:《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三十一、《千金翼方》卷二十六《针灸上》皆作“伸”。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辅骨:指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包括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侧髁。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此指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经也。

【译文】

肝经的脉气,从大敦发出,大敦在足大趾末端及三毛之中,为井穴,属木;流于行间,行间在足大趾与次趾之间,为荥穴;灌注于太冲,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中封,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半的凹陷中,针刺时,逆其气就会脉气郁滞,和其气就会脉气流通,摇足可取得其穴,为经穴;归于曲泉,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即可取得,为合穴。这是足厥阴经的五输穴。

【肝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大敦,可回阳救逆,调经通淋;荥穴行间,可清肝泻热,凉血安神,息风活络;输穴太冲,可平肝泻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经穴中封,可清泻肝胆,通利下焦,舒筋通络;合穴曲泉,可清利湿热,通调下焦。

肝经主治少腹疼痛、疝气、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等。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腕骨:《太素》卷十一、《本输》《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三十、《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皆作“核骨”。杨上善:“核骨在大指(趾)本节之后,然谷之前,高骨是也。”之下也,为输;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译文】

脾经的脉气,从隐白发出,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为井穴,属木;流于大都,大都在足大趾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白,太白在本节后核骨之下,为输穴;经行于商丘,商丘在内踝之下的凹陷中,为经穴;归于阴陵泉,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下的凹陷中,伸足即可取得,为合穴。这是足太阴经的五输穴。

【脾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隐白,可调经统血,健脾宁神;荥穴大都,可健脾利湿、和胃镇惊;输穴太白,可清热化湿,健脾和胃;经穴商丘,可健脾化湿,通调肠胃;合穴阴陵泉,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脾经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然骨:相当于足舟状骨部分。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译文】

肾经的脉气,从涌泉发出,涌泉在足底心,为井穴,属木;流于然谷,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溪,太溪在内踝之后、跟骨之上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复溜,复溜在内踝上二寸,脉动不止,为经穴;归于阴谷,阴谷在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脉动应手,屈膝即可取得,为合穴。这是足少阴经的五输穴。

【肾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涌泉,可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息风;荥穴然谷,可清热利湿,益气固肾;输穴太溪,可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经穴复溜,可补肾益阴,清热利水;合穴阴谷,可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肾经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的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译文】

膀胱经的脉气,从至阴发出,至阴在足小趾端外侧,为井穴,属金;流于足通谷,足通谷在小趾本节的前外侧,为荥穴;灌注于束骨,束骨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京骨,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穴;经行于昆仑,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穴;归于委中,委中在腘窝(即膝弯)中央,为合穴,可以屈膝取之。这是足太阳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膀胱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至阴,可理气活血,清头明目,纠正胎位不正;荥穴足通谷,可清热安神,清头明目;输穴束骨,可通经活络,清头明目;经穴昆仑,可安神清热,舒筋活络;合穴委中,可舒筋活络,泻热清暑,凉血解毒。

膀胱经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症。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上:《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三十四、《外台》卷三十九“上”后有“四寸”二字。,辅骨之前,及绝骨绝骨:足外踝上三寸左右的凹陷处,相当于腓骨下端。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译文】

胆经的脉气,从足窍阴发出,足窍阴在足小趾侧的次趾末端,为井穴,属金;流于侠溪,侠溪在足小趾与次趾之间,为荥穴;流注于足临泣,足临泣在侠溪上行一寸半处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丘墟,丘墟在外踝前方之下的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阳辅,阳辅在外踝之上四寸,辅骨的前方,绝骨的上端,为经穴;归于阳陵泉,阳陵泉在膝外侧的凹陷中,为合穴,伸足取之而得。这是足少阳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胆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足窍阴,可疏肝解郁,通经活络;荥穴侠溪,可平肝息风,消肿止痛;输穴足临泣,可舒肝息风,化痰消肿;经穴阳辅,可清热散风,疏通经络;合穴阳陵泉,可利胆疏肝,强健腰膝。

胆经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输;过于冲阳,冲阳,足跗足跗:足背。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足三里的别名。,下陵,膝下三寸,胻骨胻骨:胫近膝处曰胻。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译文】

胃经的脉气,从厉兑发出,厉兑在足大趾侧的次趾之端,为井穴,属金;流于内庭,内庭在次趾外侧,为荥穴;灌注于陷谷,陷谷在内庭沿中趾内侧上行二寸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冲阳,冲阳在足背上五寸的凹陷中,为原穴,摇足取得;经行于解溪,解溪在冲阳之上一寸半的凹陷中,为经穴;归于下陵,下陵是在膝下三寸,胻骨外缘的足三里,为合穴;再从足三里下三寸,是上巨虚,自上巨虚再下三寸,为下巨虚。大肠属于上巨虚,小肠属于下巨虚,都是和足阳明胃脉相关的。大肠小肠,在体内连于胃腑之下,因而在经脉上也有与足阳明胃脉相连之处。这是足阳明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胃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厉兑,可清热和胃,苏厥醒神,通经活络;荥穴内庭,可清胃泻火,理气止痛;输穴陷谷,可清热解表,和胃止痛;经穴解溪,可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舒筋活络;合穴足三里,可健脾和胃,通经活络。

胃经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足大指:《太素》卷十一、《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三十五皆作“足太阳”,据医理,是。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腨(shuàn)肠:即腓肠,小腿肚。,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太阳之正:指足太阳经的主干部分。,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闭癃:即“癃闭”,病名。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症状。则泻之。

【译文】

三焦的脉气循行,上合于手少阳经,其脉气从关冲发出,关冲在手小指侧的次指(即无名指)末端,为井穴,属金;流于液门,液门在小指与次指之间,为荥穴;灌注于中渚,中渚在无名指本节后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支沟,支沟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归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上的凹陷中,为合穴,屈肘取之即得;三焦经的脉气输于下部,在足太阳经之前,足少阳经之后,出于腘窝外缘,名叫委阳,是足太阳经的大络。这是手少阳经的五输穴和原穴。三焦经有足少阳、足太阴二经为之输送气血,又是足太阳经的别络,在外踝之上五寸处,别出通过小腿肚,出于委阳,与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经气实就会小便不通,经气虚就会遗尿。遗尿当用补法,癃闭当用泻法。

【三焦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关冲,可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荥穴液门,可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输穴中渚,可清热通络,开窍益聪;经穴支沟,可清利三焦,通腑降逆;合穴天井,可行气散结,安神通络。

三焦经主治腹部胀满、小便不通、尿频尿急、水肿、遗尿等。

小肠者,上合于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锐骨: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隆起处。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肘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译文】

小肠的脉气循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其脉气从少泽发出,少泽在手小指的外侧端,为井穴,属金;流于前谷,前谷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后溪,后溪在手外侧本节的后方,为输穴;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穴;经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前下方的凹陷中,为经穴;归于小海,小海在肘内侧大骨之外,距肘尖半寸处的凹陷中,伸臂即可取得,为合穴。这是手太阳经的五腧穴和原穴。

【小肠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少泽,可清热利咽,通乳开窍;荥穴前谷,可清利头目,安神定志,通经活络;输穴后溪,可清心安神,通血活络;经穴阳谷,可明目安神,通经活络;合穴小海,可安神定志,清热通络。

小肠经主治小腹胀痛、咽痛、耳聋、目黄、颌颊部肿痛、便闭不通等。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输;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歧骨:指两骨末端互相交合的部分,状如分枝,故名。此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肘外辅骨:桡骨头与肱骨外上髁的接合处。沈彤《释骨》:“肘大骨之两起者,曰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译文】

大肠的脉气循行,上合于手阳明经,其脉气从商阳发出,商阳在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内侧端,为井穴,属金;流于二间,二间在食指本节之前,为荥穴;灌注于三间三间在本节之后,为输穴;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与次指的歧骨之间,为原穴;经行于阳溪,阳溪在手腕上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归于曲池,曲池在肘外侧辅骨的凹陷中,屈臂即可取得,为合穴。这是手阳明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共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共六六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脉气,都出于足三阳经,同时又向上与手三阳经相合。

【大肠经的五输穴 浅释】

井穴商阳,可清热解表,苏厥开窍;荥穴二间,可清热泻火,解表,利咽;输穴三间,可泻热止痛,利咽;经穴阳溪,可清热散风,通利关节;合穴曲池,可清热和营,祛风通络。

大肠经可以除去人体多余的火气。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一:《太素》卷十一无“一”字。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天容:马莳:“按天容系手太阳经,非足少阳经,疑是‘天冲’穴。”;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颈:《太素》卷十一作“项”,是。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呿(qū):张口。不能欠欠:似为“欱”的坏字,“欱”同“合”。;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译文】

左右缺盆的中央,是任脉之穴,名叫天突。任脉外侧第一行的动脉,是足阳明经之穴,名叫人迎;第二行的动脉是手阳明经之穴,名叫扶突;第三行的动脉是手太阳经之穴,名叫天窗;第四行的动脉是足少阳经之穴,名叫天容;第五行的动脉是手少阳经之穴,名叫天牖;第六行的动脉是足太阳经脉之穴,名叫天柱;第七行的动脉在项中央,是督脉之穴,名叫风府。在腋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脉之穴,名叫天府;腋下三寸,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穴,名叫天池。

针刺上关,应张口而不能闭口;针刺下关,要闭口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要屈膝而不能伸足;针刺内关与外关,要伸手而不能屈手。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膺(yīng):指胸前两旁的高处。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次在其腧外:是说手阳明的扶突,在足阳明动腧之外。,不至曲颊曲颊:指下颌角的部位。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完骨:指颞骨的乳突,在两耳郭中部向后之处。又名“寿台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阴尺动脉:杨上善引《明堂》云:“五里在肘上三寸,手阳明脉气所发,行向里大脉中央。”,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译文】

足阳明胃经挟喉两旁的动脉,其腧穴分布于胸膺部。手阳明经的腧穴,在它的外侧,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经的腧穴,在曲颊处。足少阳经的腧穴,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经的腧穴,在耳后完骨之上。足太阳经的腧穴,挟项后大筋两旁发际下的凹陷中。阴尺动脉处,是五里,如果误刺,会使五腧穴内通之脏气竭尽,所以禁刺。

【手五里 浅释】

手五里是手阳明大肠经穴,约相当于上臂上2/3与下1/3的交点,屈肘时当曲池上3寸处。本穴主治肘臂挛急疼痛、咳嗽、吐血、瘰疬、嗜睡等病症。临床上较少应用,这样一个现在看来很不重要的穴位,古人为何还强调禁刺呢?《针灸甲乙经》中明确记载:“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禁不可刺,灸三壮。”据相关考证,此处的“大脉”指的不是动脉,而是神经,即桡神经本干。虽然此处还有3个穴位(臂臑、肘髎、曲池),但手五里的位置具有独特性,此穴下的桡神经干活动性小且易受损伤,若误刺,则会损伤桡神经,产生相应的病变。

手五里禁刺,以按摩和艾灸为主。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中精:精,据《灵枢略·六气论篇》,应作“清”。中清之腑,是说胆藏胆汁,清而不浊,与其他各腑转输浊物不同。一说,“中精”为“居中受精汁”。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五谷:据医理,应作“水谷”。《难经·三十五难》:“胃者,水谷之腑。”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少阳:《太素》卷十一、《针灸甲乙经》卷一第三、《灵枢略·六气论》皆作“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译文】

肺与大肠相配合,大肠是输送小肠已化之物的器官。心与小肠相配合,小肠是受盛由胃腐熟之水谷的器官。肝与胆相配合,胆是清净不受秽浊的器官。脾与胃相配合,胃是消化水谷的器官。肾与膀胱相配合,膀胱是聚积水液的器官。少阴属于肾,肾向上与肺相连,所以肾的经气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是像中渎一样行水的器官,水道由此而出,下和膀胱联系,但没有脏与之相配,所以说是孤独的器官。这就是六腑与五脏相配合的情况。

【脏与腑的关系 浅释】

脏与腑是阴阳表里配合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组成心与小肠相合、肺与大肠相合、脾与胃相合、肝与胆相合、肾与膀胱相合的脏腑表里关系(心包与三焦从略)。

脏腑表里配合的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经脉络属。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二是生理配合。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六腑的功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如胃的纳谷腐熟功能需要借助脾气的运化推动;而脾运化水谷,又需要胃气腐熟功能的支持。三是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会导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反之亦然。

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

春取络脉诸荥春取络脉诸荥:络脉,指十五络穴。诸荥,指各经的荥穴。下文“诸输”“、诸合”“、诸井”类推。大经分肉之间大经分肉之间:指大筋和肌肉的间隙。,甚者深取之,间间(jiàn):指病轻。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孙络:是从络脉分出的细小支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藏:据医理及上下文义,疑为“针”字之误。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张:孙鼎宜:“按‘张’当作‘僵’,声误。‘僵’、‘仆’义同,即卧之意。四肢痿厥,未便坐立,故即卧而取之。”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译文】

春天治病,应取络脉、各经荥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间隙,病重的可深刺,病轻的可浅刺。夏天治病,应取各经输穴、孙络以及肌肉皮肤上的浅表部位。秋天治病,应取各经合穴,其余参照春季的刺法。冬天治病,应取各经井穴或输穴,要深刺,并留针。这些都是四时气候演变的顺序、经脉之气所聚的场所、病邪逗留的部位以及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治疗转筋病,要让患者直立而取穴施刺,可以很快消除病苦。治疗痿厥病,让患者安卧而取穴施刺,可以使他立刻感到轻快。

【四季针刺原则 浅释】

人与自然相应,人体的气血阴阳随着四季的阴阳盛衰变化而变化,在针刺治疗时必须遵循这个变化规律。《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言:“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天人体经气初发于外,病邪侵及人体之表,宜取络穴、荥穴及大经分肉之间;夏天阳发于外,宜取输穴、孙络及肌肉皮肤的浅表部位;秋天经脉气血趋向于内,宜取合穴;冬天阳气入里,宜取井穴、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