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四时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而百病的产生,都受气候的影响,灸刺的治疗原则怎样来确定呢?
岐伯回答说:四时之邪气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部位。灸刺的治疗原则,宜根据四时气候与腧穴的关系来确定。所以在春天针刺,取用络脉分肉的间隙,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在夏天针刺,取用阳经、孙络,或取分肉之间,以及透过皮肤的浅刺法;在秋天针刺,取用经穴和输穴,若病邪在六腑,则取用合穴;在冬天针刺,取用井穴和荥穴,应深刺而且留针。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②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交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②(shuì):,同“水”。风水,病名,水肿病。张志聪:“此外因之邪,病在于皮肤也。,水病也。因汗出遇风,风水之邪留于皮肤而为肿胀也。”
徒⑥,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束之。束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⑥(shuì):单纯的水病。张介宾:“徒,但也。有水无风,故曰徒水。”
【译文】
患温疟而不出汗的,可以取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可以取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若皮肤有血络,就应针刺放血。患飧泄病,可用补法针刺三阴交,上刺阴陵泉,都长时间留针,待针下有热感才可止针。患转筋,在四肢外侧的,应治阳经;在四肢内侧的,应治阴经,都用火针法刺。
患水肿而不兼风邪的,先取脐下三寸的关元,用铍针针刺,刺后在针处施用筒针,如此反复,吸尽其水,则肌肉必然坚实。针刺时,若刺得慢,病人就会烦闷;若刺得快,病人就会安静。隔天刺一次,直至水尽为止。还需饮服通闭利水药,在刚行针时服药。但服药时不可进食,进食时不可服药,并禁食伤脾助湿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五十七痏浅释】
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据《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为: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各一穴;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太冲、复溜、阴谷、照海、交信、筑宾,各二穴。共计五十七穴。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译文】
著痹不退,经久寒湿不愈,宜用火针刺足三里。大小肠功能失调,取足三里针治,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补法。
患麻风病的,可屡屡针刺其肿胀部位,刺后用锐利的针刺其患处,并用手按压,排出毒气恶血,直到肿消为止。患者宜经常吃些适宜的食物,忌吃其他对疾病不利的食物。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去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译文】
腹中常常鸣响,气上逆而冲胸部,喘促而身体不能久立,这是病邪在大肠,宜针刺气海、上巨虚、足三里。小腹部牵引睾丸,连及腰脊作痛,上冲心胸,这是病邪在小肠,下连睾系,属于脊椎,与肝肺相通,联络心系。因此邪气盛时,就会厥气上逆,冲犯肠胃,熏灼肝脏,散布于肓膜,结聚于脐部。所以宜取气海,以散邪气。针刺手太阴经以补肺经之虚;取足厥阴经,以泻肝经之实;取下巨虚以去其邪气,并按邪气所过的经脉取穴调治。
【气海 浅释】
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之功,主治小腹疾病、肠胃疾病、虚证、遗精。常按揉气海,可补气;艾灸气海,可治月经不调、痛经、腹泻、消化不良等。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译文】
病人时常呕吐,且夹有苦水,常叹息,心里恐惧不安,害怕有人要逮捕他似的,这是邪气在胆,胃气上逆所致。胆汁外泄,就会口感苦味,胃气上逆,就会呕出苦水,所以叫呕胆。治疗时宜取足三里,以降胃气之逆,刺足少阳经的血络,以抑制胆气之逆,然后根据病情,用补虚泻实的方法,排除病邪。饮食不下,胸膈闭塞不通,这是邪气在胃脘。如邪气在上脘,就针刺上脘,使滞气下行;若邪气在下脘,就针刺下脘,以散去停滞之邪。
小腹肿痛,小便不通,这是邪在膀胱,下焦阻塞不通所致,宜取足太阳经的大络委阳。如发现足太阳经的络脉与足厥阴经的孙络有瘀血结聚,且肿势向上延及胃脘,就应该取足三里刺治。
所谓“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是说观察病人目色的变化,可推知病邪的存在或消失。所谓“一其形,听其动静”,是说诊气口脉和人迎脉,观察其脉象,若坚硬并且滑利,病情会日益加重;若软而和缓,是病势将退的征兆;若各经尚充实,病过三天左右就会痊愈。气口脉属手太阴肺脉,所以可候阴;人迎脉属足阳明胃脉,所以可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