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解第三 法人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译文】
所谓“易陈”,是指说起来容易。“难入”,是指它的精微之处,一般人很难明白。“粗守形”,是指拙劣的医生拘守刺法。“上守神”,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掌握病人血气盛衰虚实的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神客”,是指邪气与正气共同留于血脉中。“神”指正气,“客”指邪气。“在门”,是指邪气循着正气出入的门户侵入人体。“未睹其疾”,是说不知道邪气所在的经络。“恶知其原”,是说要预先知道哪条经出现了病变,以及应该选取的穴位。
“刺之微在数迟”,是说刺法的微妙,在于掌握进针、出针速度的快慢。“粗守关”,是指拙劣的医生,只局限于关节附近的穴位,而不知道血气的盛衰和邪正的进退情况。“上守机”,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把握气机的变化规律。“机之动不离其空中”,是指了解气机的虚实,以及徐疾补泻的针刺手法。“空中之机清静以微”,是说针下已经得气,就要密切观察气机的往来,而不能错失了补泻的时机。“其来不可逢”,是说邪气正盛的时候,不可用补法。“其往不可追”,是说邪气已去而正气正虚的时候,不可用泻法。“不可挂以发”,是说针下得气的感应很容易消失,要时刻注意。“扣之不发”,是说不懂得补泻的意义,会使血气耗尽,而疾病却不能痊愈。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译文】
“知其往来”,是说了解气机的顺逆盛虚。“要与之期”,是指及时把握最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粗之暗”,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昏昧无知,不能明白气机变化的微妙之处。“妙哉!工独有之”,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够完全了解针法的意义。“往者为逆”,是说邪气已去时,其气虚而小,小的叫做逆。“来者为顺”,是说正气渐来时,就会形气平和,平和就是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是说知道了气行的逆顺关系,就可以毫无疑问地选取穴位,大胆地进行针刺。“迎而夺之”,是指泻法。“追而济之”,是指补法。
【迎随补泻法 浅释】
迎者逆也,随者顺也。针尖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这是补法;针尖逆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这是泻法。经脉的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例如手太阴肺经从胸走向手,针刺治疗肺的实证(用泻法)时,针尖朝向肩胸方向;针刺治疗肺的虚证(用补法)时,针尖朝向手指方向。
针尖朝向肩胸方向是泻法;针尖朝向手指方向是补法。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然若有失也。
【译文】
所谓“虚则实之”,是说当寸口脉气虚弱时,就应当用补的针法。“满则泄之”,是说当寸口脉气满盛时,应当用泻的针法。“宛陈则除之”,是指排去脉中淤积已久的瘀血。“邪胜则虚之”,是说经脉中邪气亢盛时,应该采用泻法以泻其邪气。“徐而疾则实”,是说缓慢进针而快速出针的补法。“疾而徐则虚”,是说快速进针而缓慢出针的泻法。“言实与虚,若有若无”,是说用补法可以恢复正气,用泻法可以排出邪气。“察后与先,若亡若存”,是说要根据气的虚实来决定补泻手法的先后,还必须观察邪气是已经退去还是留滞。“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是说采用补法要使病人感到正气充实而似有所得,采用泻法要使病人感觉到浑身轻松而似有所失。
【徐疾补泻法 浅释】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的快慢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方法。“徐而疾则实”,是缓慢进针而快速出针的补法,即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慢慢地将针推到一定深度,退针时快速提至皮下。这种做法意在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所以为补法。“疾而徐则虚”,是快速进针而缓慢出针的泻法,即进针快,一次就到达应刺的深度候气,待气至后,引气向外,出针时慢慢地分层而退。这种做法意在引邪气由深出浅,由里达表,所以为泻法。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若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脉者恇,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
【译文】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是说邪气侵犯人体,大多先在头部发病,所以说“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是说饮食物进入胃后,其中的精气上输于肺,而浊气则留滞于肠胃。如果寒温不适宜,饮食没有节制,就会导致肠胃发生疾病,所以说“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是说清冷潮湿的地气侵袭人体,必定先从足部开始发病,所以说“清气在下”。“针陷脉则邪气出”,是指邪气侵袭人体上部,风热邪气伤人上部,治疗时应选取头部的腧穴。“针中脉则浊气出”,是指要排出滞留在肠胃中的浊气,就应选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进行治疗。“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是说邪气在表浅部位的疾病,不应深刺,深刺就会使在表之邪气随针内陷而深入人体,所以说“反沉”。“皮肉筋脉,各有所处”,是说经络在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主管部位。“取五脉者死”,是说病在内脏,而五脏之气不足的,仅用泻法针刺五脏阴经的腧穴,会造成死亡。“取三阳之脉”,是说在六腑的三阳经上尽泻其气,就会使病人形气怯弱而不易恢复。“夺阴者死”,是说如果取尺泽后的手五里,针刺连泻五次,就会使五脏阴气泻尽而亡。“夺阳者狂”,是说如果误泻了三阳经的正气,就会使人生狂证。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译文】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是说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和眼睛,诊察尺脉和寸口脉的小大、缓急、滑涩,来诊断出病变的性质。“知其邪正”,是指要了解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还是由用力后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正邪)引起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是指进针和出针时左右两手的不同动作。“气至而去之”,是说用补泻手法针刺时,待气机平调之后,才可以出针。“调气在于终始一”,是说运针调气时要始终专心一意。“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指周身三百六十五穴,都是络脉之气血渗透灌注到全身各部的通会之处。
所以“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说脉口浮虚,微弱无根,按之欲无,在治疗时反而选取体表的病所以及阳经的合穴,又留针来引阳气,阳气至,阴气就会更加耗竭,阴气耗竭就会死亡。在临死时,因其脏气耗竭,阴不生阳,无气以动,所以表现为安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说脉口出现沉微脉象,轻取则无,治疗时反而选取四肢末梢的腧穴,又留针来引阴气,阴气至,阳气就会内陷,阳气内陷就会发生厥逆,发生厥逆就会死亡。在临死时,因阳并于阴,阴气有余,阴阳逆乱,所以表现为烦躁。所以观察病人眼睛,是因为五脏的精气上注,能使目光有神,色泽明润,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洪亮。声音洪亮,是指发出的声音和平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