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决定的是你,还是你的大脑
意志的无意识起源
在你打算做出某个动作的300毫秒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脑电图的扫描,探测到大脑运动所产生的相应活动。比如在实验的第10分零10秒,你决定拿起桌子上的一份杂志,但扫描记录将显示,这种心理状态出现在第10分零6秒,而且实验人员甚至知道你将选择哪一本杂志。
你可以认为自己每时每刻都处于自由之中,但是,别人却可以提前报告出你的想法和行为,这时,你还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吗?
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处理各种信息,而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尽管我们经常会感受到各种主观经验的变化,包括思想、情绪、知觉以及行为等,但我们完全无法察觉这些变化背后的神经生理活动。事实上,对于自己的主观经验,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有时,别人只需稍微看下你的脸色,或者听听你说话的语气,就能比你更加了解你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实际动机。
通常,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我都要喝一到两杯咖啡或者茶。今天早上,我喝的是咖啡,而且喝了两杯。那么,我为什么不喝茶呢?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无从知晓。今天,相对于茶来说,我更想喝咖啡,而且,我可以在二者之间自由选择。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的选择结果是出于明确的意识?答案是否定的。我的选择源于我的大脑活动,虽然我能够明确感知自己的所思所行,但却无法察觉或者影响这些大脑活动。在喝咖啡的决定产生之前,我是否可以“改变”我的想法?当然可以,但这种改变的念头,也是产生于无意识之中。为什么这种念头没有在今天早上出现?为什么它说不定哪天又会突然冒出?我对此无法解释。可见,无论是我们打算去做某件事情的决定,还是与之相反的想法或冲动,都只是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而非我们意识的产物。
根据生理学家本杰明·利贝特(Benjamin Libet)所做的著名实验,在一个人打算做出某个动作的300毫秒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脑电图的扫描,探测到大脑运动皮质区所产生的相应活动。另一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扩展了利贝特的研究。根据实验要求,当被试看到屏幕上随机出现的字母时,他必须按动按钮,但他可以自愿选择两个按钮中的任意一个。研究人员发现,早在被试决定按下按钮的7~10秒之前,他的大脑中有两个区域就已经产生出相应的信号,这些信号显示出被试最终会按下哪个按钮。有关大脑皮层的最新活动记录显示,在一个人打算做出某个动作的700毫秒之前,仅仅通过探测256个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就足以对他的动作进行预测,而且准确率达到80%。
我们总是感觉自己明确地主宰着自己的行为。但是,以上这些实验结果与我们的感觉格格不入。目前看来,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在你想好自己下一步将要做些什么之前(此时,你似乎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下一步的行动),你的大脑就已经帮你做出了决定,然后你意识到这个“决定”,并且相信它是出于你的选择。
在你想好自己下一步将要做些什么之前,
你的大脑就已经帮你做出了决定,
然后你意识到这个“决定”,
并且相信它是出于你的选择。
虽然大脑功能活动可以分为“高级系统”与“低级系统”两部分,但它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只是自我经验的有意识的见证者,我无法激活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活动,就像我无法决定心脏的跳动一样。一边是最先引发意识思维的大脑神经活动,一边是意识思维本身,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延时。退一步说,即使不存在这种延时,即使所有的心理状态都与潜在的大脑活动同步发生,我依然无法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去想、如何去做,除非某个想法或意图出现在我的意识之中。我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我无从知晓,它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那么,我们的自由存在于何处?
有人比你先知道你要做什么
假设存在一台设计完美无缺的神经影像扫描仪,通过这台仪器,我们能够探测并解析大脑功能活动中最为细微的变化。如果你愿意在一个实验室里待上一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自由地思考和行动,但同时接受科学家用这台仪器扫描你的大脑,那么你将发现,实验人员能够完整无误地提前记录下你每一个想法或者行动。
比如说,在实验的第10分零10秒,你决定拿起附近桌子上的一份杂志,并开始阅读。但扫描记录将显示,这种心理状态出现在第10分零6秒,而且实验人员甚至知道你将选择哪一本杂志。接下来,你读了一会儿杂志,然后感到厌倦,于是停止了阅读。然而,在你选择停下的前一秒钟,实验人员就知道你会这样做,而且他们能够说出你最后读到的会是哪一句。
在实验室里,无论你想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结果都是一样。例如,你试图想起主要实验人员的名字,但却把它给忘了,一分钟后,你想起他叫“布伦特”,但其实他叫“布雷特”。接下来,你决定在实验结束之后去买双新鞋,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小孩今天会很早放学,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逛街购物。
想象一下,一边是记录着你的心理活动的时间日志,一边是你所做的相关行为的视频录像,二者对比的结果是:实验人员比你更早地知道你会想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当然,你可以继续认为自己每时每刻都处于自由之中,但是,别人却可以提前报告出你的想法和行为,这个事实足以证明,自由的感觉只不过是一种错觉。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自然规律与自由意志之间并非水火不容,但这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从未设想过:一旦世界上所有的因果链条都被破解,我们将如何看待人类的行为。
我们并非自身思想的主宰
需要强调的是,我为了证伪自由意志而提出的各种理由,并非取自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毫无疑问,大多数(即使不是全部)的精神现象都是生理活动的产物。大脑就是一个生理系统,完全得益于自然规律的运作,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大脑的功能状态、物质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支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但是,即使人类心理是由纯精神的灵魂所主宰,也丝毫不能改变我所提出的观点。可以说,来自于灵魂的无意识的操控,和来自于大脑的无意识的生理反应一样,都无法赋予我们自由的意志。
来自于灵魂的无意识的操控,
和来自于大脑的无意识的生理反应一样,
都无法赋予我们自由的意志。
如果你无从知晓自己的灵魂下一步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那么你显然无法主宰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一个人的内心期望与他的实际感觉、行为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这一点就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在这个世界上有数百万人,他们一方面是虔诚的基督徒,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偏偏拥有一个同性恋、容易发胖,或者厌于祷告的灵魂。当然,也许有人在回首过去时能够无愧于心,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自己内心的期望,但这也不能说明他就拥有自由意志。一个帮助你节制饮食的灵魂,和一个引诱你在早餐大吃樱桃饼干的灵魂一样,都是无法解释的。
当然,在我们的自愿行为与非自愿行为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个界线。但是,这种区分并不能支撑自由意志的观点,而且这种区分也不是以自由意志为依据。自愿行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行为者的主观意图,而非自愿行为则缺少这种意图。很显然,这两者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大脑层面。一个人的明确意图,可以透露出很多与他有关的信息。面对一个以杀害小孩为乐的凶手,和一个在无意中撞死一名儿童的交通肇事者,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区别对待,因为前者有着明确的意图,而这种意图足以让我们了解他将来会有怎样的表现。但是,意图本身从何而来?在各种情形之下,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意图的好坏、有无?这些问题,从主观层面上讲,依然是无法解释的。可以说,我们之所以会对自由意志产生错觉,是因为没能认识到一个事实:只有在意图自发生成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打算做些什么。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与人们的普遍看法相左的是,我们其实并非自身思想、行为的主宰。
当然,这种认识并不会削弱社会自由或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我们拥有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这种自由依然具有其固有的价值。如果有人用枪指着你的脑袋,无论他是出于何种原因,这都是一件不容接受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作为意识主体,应该完全为自己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负责,这却是一种无稽之谈。
设想一下,如果要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一个人须具备哪些条件?首先,你必须了解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着你的思想与行动;其次,你必须能够完全掌控这些因素。但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它足以颠覆这种自由的观念: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那些“影响了我们的影响”?是不是更多的影响?其实,所有这些偶发的心理活动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你。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你不是风暴的控制者,也不是风暴中的迷失者,“你就是这场风暴”。
你不是风暴的控制者,
也不是风暴中的迷失者,
“你就是这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