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粉丝思维(3)
但是,一些月薪超过10万元的人同样使用电脑娱乐,他们却不能算作屌丝。因为手机或电脑对他们而言只能算是娱乐的工具之一。他们有着众多形式不同的娱乐方式,如骑马、射箭、游泳,以及打高尔夫等,大多是户外活动。从娱乐方式对屌丝进行定义是合适的,因为与其他娱乐方式相比,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娱乐的价格实在没有可比性,10元就有300M的手机上网流量,电脑上网一小时的网费也只有3元而已。
对于屌丝的定位,并非仅仅与个人收入或家庭财产有关。实际上,每个喜欢互联网的人都存在着一颗想在虚拟世界出人头地的屌丝心。
屌丝渴望在游戏世界中成为天下第一;渴望自己所拥有的粉丝数在众多好友中成为第一;渴望自己发布的消息可以让众多粉丝回复、转发和评论。他们最大的特点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表现自己,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为了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成就感,他们随时都会慷慨解囊。
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公开场合将自己称作屌丝,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内心里没有一种隐藏着的屌丝情结。用屌丝思维去想问题、办事情,可以将挖掘出屌丝付费愿望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事实上,早在1994年,中国就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可以算作信息时代中的一个时段,这个时间段的信息使用方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受其影响最大的行业并不是传统零售业,而是媒体业。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国内最早的商业网站所获得的收入主要都是来自门户网站,就连雅虎也是如此。广告对于众多媒体企业来说,等同于钱袋子。从时效性和传播广度上来看,门户网站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直接冲击,门户网站的传播性和时效性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如今传统媒体依然存在,但它们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跳出媒体本身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这个词非常容易误导人,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它仅仅是在传播介质上对媒体产生了冲击,甚至到后来,有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我们组建一个网站,然后将传统媒体上的信息逐一打包搬到网站上,这就是新媒体。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这样一个概念不清的时期之后,很多所谓的新媒体都感觉到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说在互联网时代中,新媒体这个词存在很大的误导性,潜在意义就是说信息时代更能体现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冲突。这种差异性十分明显,其冲突也非常直接--新媒体已经开始直接破坏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商业生态。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生态,无非就是信息流、价值流和物流等。在一般的行业中,如服装行业,互联网信息时代对其造成的商业生态上的冲击,体现在信息的传导方式、价值的流动方式上,全新的物质流动形态被建立起来;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它的实质就是信息本身所具备的承载价值,当信息传播方式变得更为便捷且更容易进行复制的时候,信息的价值必然就会贬值。这实质上是信息的流转问题,信息流转越通畅、越容易,那么它自身的价值就会越低。
显然,信息流转的缓慢节奏确实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了,当企业管理从控制和稳定逐步转向应对变化的时候,信息的流转方式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会从单一的自上而下逐渐转变为自下而上或者横向流动。
实际上,这一切都归属于粉丝经济的范畴。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就是粉丝经济,谁掌握了最多的粉丝,谁就会拥有最大的金矿。
5.互联网时代:围绕粉丝做产品或品牌
可以容纳数万人的场地,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尖叫声,再配上令人震撼的声光效果,所有的这一切直接将现场粉丝的热情引爆。
这不是某位歌星的演唱会或者歌迷会现场,也不是时尚秀场,而是一款新产品的发布现场;众多观众关注的并不是明星和偶像,他们是为了诸如汽车、手机和皮包等产品而来。
这些看起来冰冷且没有任何生命力的产品,却将众多狂热的粉丝聚集起来。他们毫不吝啬对自己所喜欢的产品或品牌表达热爱之情,他们都十分乐于分享自己的所感和所想,愿意体验新产品,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自己的使用心得不断扩散。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狂热的背后,必然有着让人为之狂热的理由。当粉丝和粉丝经济变得不再是新鲜名词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建立和加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强化这种关系,并迅速地将其变现呢?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创业的成本变得很低,而粉丝经济时代创业所需要的成本将变得更低。三五个人租一个公寓,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便可以开发出产品。现在的数据服务,让创业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产品本身。
几个月便能够做到拥有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案例在如今这个粉丝经济时代并不罕见--很多产品一年就拥有了千万粉丝。在初期这种方式是十分吸引人的,十几人用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公司做到数亿元的估值,这在其他行业是无法想象的。
但这样的产品一般模式较轻,产品本身也没有什么壁垒,抢的就是一个先机,所以后续总是会遭遇同类产品的竞争和同行业巨头的冲击。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我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逐渐使用到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行业本来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业,而线下的传统行业基本上都还处于用资源创造价值的阶段,它们把营销当作利器。如果互联网从业者能够“大材小用”,转入传统行业中,必然会带去不一样的产品和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粉丝已经开始从品牌价值链的最末端逐渐转变为价值链的接入口,逐步变成企业生产、策划和开发的源头。这就使得传统企业必须转变得更开放、更灵活,与粉丝贴得更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市场,才有能力应对突然出现的挑战者,并做出及时的战略调整和价值链转型。
但是,大多数的传统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之后,往往会患上大企业病: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决策缓慢、功臣文化盛行,以及部门之间彼此内耗等。
一位国内的学者曾经感慨道:“众多企业的规模扩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远离用户的过程。”塔形的机构就像洋葱一样,由于层级过多,完全将运营者困在了机构中央,使得组织核心与粉丝相距太远,导致企业决策者对粉丝们的感知更加苍白,而真正与粉丝直接接触的一线员工却没有任何发言权。这就是“少数人驱动多数人,而少数人却并不了解用户群体”。
当众多用户需求烦琐化与自我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那些没有察觉到用户的需求变化并且缺乏迅速应变能力的企业将被淘汰。要想及时感知和洞察用户需求的微妙变化,以便迅速行动,就必须在组织结构上将重心下移,把权、责、利向一线倾斜,让催动企业持续进步的原动力从运营者和主要部门转到各个下属机构,甚至基层人员。
随着传统企业的组织重心逐渐下移,整个组织运作都将逐步以用户需求作为牵引力,增强产品或品牌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
靠着运用粉丝经济手段起家的小米公司,在开始的时候就是通过专业的手机论坛进行突破的--利用智能手机“发烧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如邀请他们参与到小米手机操作系统的设计、研发当中),建立其独有的“粉丝部落”,迅速聚拢了一批米粉。也正是靠着这一批最早的小米手机的粉丝,小米手机的销售量才在短短的两年内达到惊人的2000万部,并形成了自己的“小米文化”,拥有了千万“米粉”。
比小米还要早很多,懂得利用“粉丝文化”的是英国的汽车品牌Mini。它自1959年诞生起,就立刻风靡于整个王室,被深深地印上“英国制造”的烙印。这款小车在外表上极具个性、非常时尚,而它被人们疯狂追捧的原因是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Mini全球嘉年华”一直引领着全世界的粉丝领略其身上独有的贵族气质和悠久的汽车文化。
小米和Mini让众多粉丝为之痴迷,必然离不开产品自身的优秀,而它们利用产品打造品牌及经营粉丝的想法和思维同样值得众多企业学习。与小米、Mini同样的成功者还有苹果、三星等。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将得到众多企业最大限度的重视。
在社交媒体与粉丝经济时代,存在着众多“圈子”和“部落”,任何人都是粉丝也在被粉。我们还可以从小米和苹果等品牌上得出一个结论:粉丝不只是购买产品或品牌,还会积极参与到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当中,与以前只会摇旗呐喊、盲目掏钱的传统粉丝已经大不相同了。
粉丝经济时代神一样的乔布斯只有一个,但是“部落化”所形成的规则却会永远存在。谁能参透其中的奥秘,谁能真正清楚地知道粉丝们的内心需求,谁就能永远存在下去。这样的能力已经不仅仅是身处粉丝经济时代的公司运营者们必须具备的,也是企业基本的生存法则。因此,只有懂得运用粉丝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播出之后,“粉丝”一词瞬间在中国流行起来。从超级女声的粉丝到互联网粉丝经济时代的微博粉丝和微信粉丝,今天,粉丝不再只是一个群体的符号,它更多的是代表一个群体关系链条的扩散价值。更为关键的是,出于共同的爱好及兴趣,粉丝正在成为一个消费族群。对于产品或品牌来说,只要可以得到海量粉丝的支持,就能赢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