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传(传记袖珍馆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1)

1.社交上校

正当欧洲和亚洲那边打得火热时,巴顿却被调离了骑兵团,担任迈尔堡要塞司令。他的前任温莱特被这里沉重的社交花费压得喘不过气来。迈尔堡是个社交站,赛马、游玩、举行宴会的好地方。然而,巴顿却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去享乐,而是依然严格要求自己的部下,他也因此而被称为“魔鬼司令”。

巴顿对于此次的调动非常不满,脱离野战部队,担任什么要塞司令,他烦透了。不过,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在保护他和给他参战的机会。这里面包含了马歇尔将军的良苦用心。这位新上任的参谋部战争计划处处长,以前也曾在潘兴手下任职。两个人的交往虽然不多,但马歇尔却对巴顿的军事指挥能力印象颇深。马歇尔将军也看出法西斯势力是全人类的敌人,而且美国作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与法西斯势力必有一战。然而,美国的军队里充斥着老迈无能的军事将领,缺乏年轻有活力的新鲜血液。马歇尔一上任,就大量起用他所熟悉的少壮派军官,一般不超过五十岁。巴顿虽然已经年过半百,却是个真正的斗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是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所以,马歇尔将军把巴顿调到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随时可以起用他,这其中奥妙,便不足为外人道也。

果然,不到一年,德国就悍然出兵,闪击波兰。不到四周的时间,波兰就被德国吞并,巴顿也觉得这种速度十分惊人。要知道,波兰历史上曾多次被侵略,民风十分彪悍。尤其是波兰骑兵,更是一支能征善战之师。不出一个月,竟然全军覆没,着实令人咋舌。由此,巴顿也看到了德军的强大实力,装甲兵团和空军的兵种配合默契,以及英法绥靖政策下懦弱的本性。

紧接着,德国又闪击丹麦、挪威,并击退了英国军队,成功吞并两国。在4月到5月的两个月时间内,德国出手迅速,很快便占领了北欧和低地国家的大片领土,如入无人之境。更让美国感到不寒而栗的是:在5月底和6月,德军的装甲部队从理论上无法通过的阿登山口,长驱直入,把马其诺防线甩在了身后,一举击溃了英法联军。数十万联军被赶到敦刻尔克,差点被德国人包了饺子。如果不是希特勒的低级越权指挥,只怕世界历史就要从此改写了。即便如此,欧洲乃至世界的一流强国——法国,在四十天内就任人宰割,被迫投降。

大洋彼岸的巴顿时刻在关注着欧洲的战事,从德军闪击波兰开始,他就着手搜集德国国防军的战术资料,以及几位军事理论家关于装甲坦克兵团作战的军事著作,希望可以管中窥豹,了解他们的作战思想。随着德军的进一步作战,巴顿意识到德国人的战法就是他在一战时提出的战略思想的发展,因此他也更能理解这种战术的强大威力。现如今的巴顿忧心忡忡,生怕法西斯获得了更多的领土后实力大增,以后更加不好对付。更让他担心的是,美国虽然经济实力世界第一,但是长期在孤立主义思想与和平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美国军队,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从士兵手中的作战武器到军官脑中的作战思想,都停留在一战的水平。这样的军队和法西斯作战,焉能不败?

巴顿不是唯一想到改组美国陆军的人,马歇尔将军同样也认识到当下的美国军队是不足以同法西斯抗衡的。在法国被迫签署投降协议后,他下令组建两个师的装甲部队。不消说,巴顿肯定被起用了。他被任命为旅长。巴顿终于可以重回他心爱的装甲部队了。

2.坦克师长

巴顿又回到了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重新做回了坦克旅长。马歇尔将军任命查菲将军为装甲部队司令,新组建的部队被称为第一装甲军,由查菲兼任军长。第一师师长是马格鲁德,第二师师长是斯科特,巴顿的旅隶属第二装甲师。因查菲身体不适,后由斯科特任第一军军长,巴顿升任第二师代理师长,并晋级为陆军准将。他终于在知天命的年龄,完成了儿时做将军的梦想。

第二师代理师长,这个位子并不好坐。第二师说是一个师,实际上只有一个旅的编制。巴顿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招兵买马,再迅速组建两个旅。这个老头儿日夜不眠,很快便建成了另外的两个旅。

虽然三个旅都已建成,但是人员素质很差,陆军部所分发的装备更差。这些新兵并没有把成为一名优秀的坦克兵当做自己的任务,他们只是被国家的强制征兵令征来的。这群家伙被报纸称为“穿着咔叽制服的乌合之众”。如何把这支部队变成能征善战之师,巴顿认为需要纪律先行。

针对部队纪律散漫的状况,巴顿设立了纪律纠察队,专门抓那些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抓到后,士兵每人每次罚款五美元,而军官每人每次罚款十美元。抓住了他们的钱袋子,就抓住了这些人的小辫子。此计一出,军营里违反纪律,调皮捣蛋的人很快就变少了。除此之外,巴顿还制订了高强度的训练计划,督促士兵们加强训练。他把自己的那句名言一直挂在嘴边,“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为了提高士兵的训练积极性,他还经常在晚上给士兵们发表演说,讲述古代战争中的那些经典战例。用古人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英雄事迹来鼓舞士兵。一次,在演讲中,巴顿指出,一个装甲部队,只有拥有勇敢和机智,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的装甲师就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着。这次演讲,被记者报道出来,刊登在报纸上。不过,勇敢和机智被改为了“热血与豪胆”。从此,“热血与豪胆”成了巴顿最出名的一个绰号,家喻户晓。连巴顿自己的小外孙在吃饭前的祷告也变成了:“愿上帝保佑这个热血与豪胆的老头儿。”

巴顿已经不再年轻,但是年过半百的他还是活跃在训练场和射击场上,而不是躲在参谋部里喝茶。他经常驱车四处转悠,手把手地教战士射击、驾驶。他自己就是一台上满发条的机器,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倦,同时他也要求他的部下们都要像永动机一样,不准任何人有特殊待遇。巴顿重视每个人的能力,但他更重视集体的力量。他希望把自己的装甲师变得像一个战斗群体,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

巴顿也和部下一起学习新的作战方法,新的军事理论。他感叹道:“二十多年前,坦克旅里就没有我不会的事儿。可是现在呢?好像就没有几样我会的事儿。所以,才要学习!”那段时间里,军营里总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个头发斑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头儿,问这问那,他就是巴顿。

巴顿还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坦克炮塔,刷成红白蓝的三色条纹,显得十分醒目。远远地就开始响起指挥号的声音,十分嘹亮,像是给人打了一剂兴奋剂。他手下的那些士兵看到师长的坦克车,训练就分外卖力,比赛着谁的训练成绩更加优异。就这样,没过多久,部队的战斗力就有了质的提升。

3.军演开始

为了检验自己装甲部队的实力,巴顿决定举行一次长距离的行军来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12月的一天,巴顿的第二装甲师浩浩荡荡地开出军营。这次行军从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到佛罗里达州的巴拉马城,行程一千多千米。这种大规模的装甲兵行军在军事史上还是第一次,参加的装甲车辆包括坦克、半履带战车等各式车辆共一千余辆。空中还有飞机参加行动,规模可谓空前。很多军事家都替巴顿捏了一把汗,生怕他的行军出现问题,从而给装甲兵带来灭顶之灾。不过,巴顿本人并不太担心。这些士兵,都是他精心训练的勇士,各项技术都十分过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果然,在巴顿的指挥下,部队仅用五天便到达了目的地。沿途有许多居民来看热闹,巴顿的这支装甲兵部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纸上是这样评论巴顿的第二装甲师的:“这支装甲师,有能力完成任何上级交代的任务,是保卫美国人民的坚实力量。”

然而,巴顿并没有满足于这次长途行军的成功,他的目光又投向了军种协同作战的问题上。他认为,空军在战争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不但可以及时传达信息,还可以战场侦察、输送人员和校正炮兵的坐标。因此,巴顿学会了驾驶飞机,并拿到了驾驶执照。为了提高装甲部队本身的战斗力,巴顿还请来心理专家,帮士兵们做心理辅导,克服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他还对战地的医疗提出了要求,希望救护人员可以及时从被击毁的坦克中救出伤员。

1941年春天,候鸟回巢,春暖花开,美国大陆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陆军部为了检验各个部队前一阶段的训练成果,决定举行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巴顿的装甲师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一支部队。

在军演前,一则坏消息传来:英国的装甲部队,在北非的沙漠中遭到德军的重创,近三百辆坦克损失殆尽。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这说明了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极为有限,并且很容易被对手击溃。巴顿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的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难道菜做得不好吃,要怪地里长着的菜吗?我们不应该看看是哪位厨师做的吗?为什么德国人的坦克就那么好用?”巴顿决心在演习中做出成绩,让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闭嘴。

6月,天气燥热,蝉鸣树巅。一场夏雨,洗褪了几分热气,但是也给巴顿的装甲兵出了道难题——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但是,这点困难是无法阻挡巴顿的第二装甲师的。他们很快便成了演习中最闪亮的焦点。速度快、攻击凶狠、隐蔽性强,是这支坦克兵的特点。巴顿所使用的战术就是二十多年前他自己提出的,并在德国军队的实战中得到了检验。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装甲兵的突击性和快速打击的能力,上演了一场小型的闪击战,仅仅用时九个小时就完成了原定两天的演习任务。巴顿和他的第二装甲师被陆军部通报表扬,成为全美军学习的楷模。

巴顿的装甲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无不凝结着巴顿和士兵们辛勤的汗水和鲜血。为了表彰巴顿的忘我付出,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陆军部长史汀生推举他担任第二师的正式师长。这一举荐不久就获得了批准,人事处实在没有理由拒绝这样合情合理的要求。巴顿被正式任命为师长,军衔晋升为少将。

经过大量的实弹演习,巴顿又总结出了大量的战术思想,例如:坦克必须以成建制的大规模投入使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铁拳砸向对手;在坦克运动时,可以使用飞机混淆地方视听,掩盖坦克开动的轰鸣声;在作战前夕,保持炮火静默以及后勤重要性等等。这些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战术套路,却简单易懂、十分实用,反映出巴顿务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