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把握“第一天”(2)

神态自然,不卑不亢

神态自然、不卑不亢是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不是简单地表示自己友好的交际态度,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风格和进退自如的交际策略。年轻的朋友,初入机关,大多阅历单薄、经历简单,初次见面自然难掩稚气和学生气,这是很正常的,不必过于在意。但是,如果在这本真的特点之外,注意不卑不亢,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不卑不亢是指对人有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大门旁边开了狗洞,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肯进,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司仪只好又领他改从大门进去会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个居民区,所有人要是把衣袖举起来,可以组成一道围墙;大家甩一下汗水的话,就像下了一场大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那为什么派你当使者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根据出使国的情况而定。贤能的人就派往有贤明君主的国家,那些无能的人则派往君主无能的国家。我晏婴最无能,所以出使楚国。”

这个故事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交往的时候那种不卑不亢,往往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年轻朋友初入机关,不可能有这么剑拔弩张的情境,但在陌生的环境中,得体的姿态,对于赢得良好的印象,还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两点可供年轻的读者朋友借鉴:

第一,掌握适度的原则。“度”就是讲究唯物辩证法,初次与领导同事见面时既要保持应有的热情与礼貌,又不能表现过度,要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既不骄人自得,又不卑曲讨好,大大方方地展现自己良好的形象。前几年北京某著名学府的博士郑坌考进国务院某个重要部门,各个环节畅通无阻。小郑本来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也特别开心,和朋友们几经庆祝之后高高兴兴来到机关报到。当人事部门的同事领他来到办公室,大家出于礼貌随口问了下他的基本情况,他光介绍自己出身的名牌学校,就足足说了五分多钟,自己说得很兴奋,旁边的同事可是皱起了眉头。最后,这个部门的领导找他谈话,根据他的专业情况,问了几个问题,如去年我们某行业的具体产值、中国经济目前经济总量等,结果他大部分也没答上来。情急之下,他居然脱口而出:“这些数据在百度随便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我是博士,是研究更深层次问题的,平时不太关注这些无足轻重的细节,不知道这些数据也是情有可原的。”领导看了看他,没说什么,和气地请他回去了,但转头就把人事部门的同志狠狠批评了一大顿,说他们把关不严,没有好好考察,而且直接下命令说该部门不需要这样眼高手低、狂傲自负的“高材生”,请人事部门另行安排。下午,他就接到人事部门的通知,告诉他明天不要到机关来上班了,到一个下属单位去报到,任他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

这的确是个真实的例子,它形象地说明了从你踏入机关的第一步起,就得注意将自己的言行与你所要面对的环境相互融合,而不能形成对立,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第二,不当“两面人”。在机关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下级或者有事相求者来拜访时,冷脸以对:“你找谁,有啥事?”但当遇到顶头领导大驾光临时,那接待场面可谓隆重又壮观:恭敬迎接,递茶送烟,这便是“两面人”的真实写照。“两面人”的行径,容易让人看低,也容易让人对其言行品质产生疑问。年轻朋友初进机关,千万不可给人如此印象。古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我国历史上类似周公这样大忠若奸,王莽那样大奸若忠的人数不胜数,但最终都得到与本质相应的社会评价。机关里的同志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谁也不愿意和“两面人”深入交往。

年轻朋友初进机关,尤其要注意细节,不但对领导同事要客气,对岗亭门卫、报刊收发人员、保洁员等也要客气,避免区别对待,显得自己过于势利。有一次,我随一个地方的王书记去看望一个在中央部门工作的领导的母亲,王书记探望老母亲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他说,老人家,我来看您不是因为您的儿子是领导,而是因为您培养了一个那么好的人。我和您的儿子是多年的同学,他对人谦恭,表里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儿,在朋友中有良好的口碑。他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未语先笑,总是客客气气地对待别人,一开始是对同学、老师、门卫,后来是对领导、同事、下级,甚至对上访的群众也很客气,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眼神,要透露出自信

自信和自负一字之差,而词义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它俩又是好兄弟,搞不好就由自信变得自负了,自负也伪装成了自信。所以这个时候看人的眼神就大概能知道这是自信的人还是自负的人。因为人的眼神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表现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家孟子就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交往中眼神会传递相互之间的情感和态度,视线接触本就是一种深刻的心灵的交流。然而,在很多的交流中,特别是认为己不如人的时候,常有人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选择逃避,如东张西望、低头等,以至于被人误以为是不真诚和没礼貌的表现!还有一些时候他们则表现出相反的方式,目光咄咄逼人,很强势,看得别人不自然,让人不愿继续交流,过度的自信成了自负。这两种都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缺乏真正的自信的表现,它们都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第一天进入机关与人交流时,目光一定要正视,不要眨眼,不要眼神飘忽,更不要目光呆滞。最忌讳目光闪烁,盯住对方或逼视、斜视、瞟视。这会使对方产生不信任感。与人交谈时应始终保持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很尊敬,对话题感兴趣而左顾右盼则表示不感兴趣。也不要不看着对方说话,那么就会让人感觉是藐视,或者是心不在焉。还有就是随着话题和内容的转变,目光应作出及时恰当的反映,或喜,或惊,用目光会意,使整个交谈融洽和有趣,而不是了无生趣。交谈结束时,目光轻轻地抬起,表示结束。

第二节得体交流,“说好首句话”

小称呼,大讲究

称呼是日常见面的最基本的礼节,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爱憎分明的态度。得体的称谓是愉快交谈的前提,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称呼映射出一个人的地位与教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称呼体现了彼此关系的亲疏。在公务圈里,恰当得体地使用人物称谓,能够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

初入机关第一天,恰当地称呼同事和领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称呼得妥帖,不仅可以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印象分,为个人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称呼错了,对方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私下轻者可能与同事议论下你的不懂规矩,严重了说不定心里暗暗不爽,给你重重地记上一笔。所以,不要把称呼当作一件小事情,而是要根据机关的环境和特点,仔细观察,用心称呼,争取在第一时间称呼好领导同事,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下面几点,可供朋友们参考借鉴:

1.问清楚再称呼

初入机关,称呼别人是一件小事情,但以小见大,可以通过称呼观察一个人的心思缜密程度,因为你称呼别人准确与否,反映着你的综合素质。称呼越准确、具体,就显得对他人越尊重。有人不禁会说,我人都不认识,怎么准确称呼别人啊?问题就在这里。年轻朋友初进机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眨眼之间就能恰当地称呼别人,有的人就只能在别人和自己说话时傻笑。在机关里,称呼有时是不容易一下子搞清楚的,那当别人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不妨有礼貌地问一下:“请问我怎么称呼您?”千万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想而称呼对方,免得失礼。问清楚再称呼,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由于初进机关的陌生感,许多年轻朋友都不太注意或者不好意思去问,这一点心理障碍是要破除的。在准确的同时,要注意对别人的尊重,应该多说“您”,机关里的称呼不会因为太客气而显得生分,“您”这样的称呼,既有礼貌,又不失尊敬,是要经常挂在嘴边的。

张鹏进入部机关第一天就在称呼上出了个小情况:他考的职位所属人事司(机关党委)的老干部处,第一天上班需要填张简单的表格,处长交代其中两位是退休的副部长。张鹏认认真真地填好了表格并传给老干部,并特意在级别栏工整写上“副部级”。结果下午老干部就找上门来了,原因是两个老干部是“副部长级”,而不是通常称呼的“副部级”。张鹏请教领导才明白,原来副部级是行政级别,但不一定担任副部长职务,副部长级是指行政职务,是副部长或相当于副部长,在中央国家机关里,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我后来到地方出差,也偶尔听到有人把“副厅级”纠正为“副厅长级”,这样的细微差别,别说张鹏,就是在机关工作时间很长的同志,如没有遇到类似情况,也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差别。这也提示年轻朋友,小小称呼里面大有乾坤,对待称呼要十分慎重,万不可莽撞。

2.正确运用常规叫法

机关里对于领导的称呼是非常严谨的,这似乎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内在规则。年轻朋友刚进机关,对职位清楚的人,直接称呼他们“姓+头衔”,如李科长、王处长、刘局长、孙主任等等。要注意,见人宁可高喊,不可低叫,小科员被“误”称为处长也是笑嘻嘻的。

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过,前几年一个年轻人刚进他们机关的时候,就显得比别人精明,人也比较精干,精气神十足,令大家眼睛一亮。结果,小伙子在称呼上还真是让几个同事不舒服了好一阵子。原来这个小伙子称呼别人的时候,预先作了一番调查,对大部分同志的职务都比较清楚。结果,遇到小黄的时候叫“黄副处长”、遇到主任科员小朱就“朱科长”,搞得这些同志十分尴尬。因为在他们单位,科员基本上没人称呼职务,称呼处长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正副之分,小伙子自作聪明,却给几个同事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好长一段时间都比较尴尬。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朋友的是,除了上述这种特殊的机关环境外,在称呼上,要注意“就高不就低”,科员、调研员类非领导职务称处长,巡视员类非领导称司长、局长、厅长都是没有错的,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在意你“给他们戴个高帽子”。

3.慎叫老师或师傅。据观察,初入机关的年轻朋友,特别是学生朋友,对于不清楚职位的同事,喜欢称“老师”,这可能是在学校叫惯了。在他们的观念里,在单位叫老师就跟在外面叫警察叔叔一样不会出差错。对于这个,年轻朋友是要注意的,能不叫老师,还是不叫的好。

初入机关第一天的魏菁,下班后在电梯里遇到了一个人,看起来像是领导,小魏不知道应该称呼他什么,当时电梯里就他们两个人,不打招呼总觉得太不礼貌了,但是到底应该叫对方什么,在心底纠结了很久,最后对着领导说了一句——老师好。这一句莫名其妙的“老师好”把这位领导叫得很尴尬,从他的表情里,小魏就知道这个称呼有多失败。在双方都愣了几秒之后,领导应了一声,才算把这个尴尬的局面给缓和过去。过了几天,单位开全体职工大会,主席台中间坐着的,正是那天小魏在电梯里遇到的人,原来是单位里的一把手。估计平时大家都称呼他的职位,很少有人叫他老师,所以当时他也愣了一下。小魏现在才明白,这个称呼不能一股脑儿往上套,叫个“领导”也比叫“老师”好啊!

此外,在有些单位,对于司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有的会称“师傅”,年轻朋友在这方面也要注意,别人在单位时间长了,有可能叫得,但你不一定叫得。“师傅”是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对工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是恰当的,而对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合适,听起来也让人感到别扭。年轻朋友第一天进机关,容易碰上打杂的事,如领导会说:“你和陈师傅开车去送个文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那个被称作师傅年龄比较大,你不妨试探性地称叔叔,如果年龄比你稍长,不妨称哥,最好不要贸然称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