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Linux内核的编译及加载
3.4.1 Linux内核的编译
Linux驱动开发者需要牢固地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方法以为嵌入式系统构建可运行的Linux操作系统映像。在编译内核时,需要配置内核,可以使用下面命令中的一个:
#make config(基于文本的最为传统的配置界面,不推荐使用) #make menuconfig(基于文本菜单的配置界面) #make xconfig(要求QT被安装) #make gconfig(要求GTK+被安装)
在配置Linux内核所使用的make config、make menuconfig、make xconfig和make gconfig这4种方式中,最值得推荐的是make menuconfig,它不依赖于QT或GTK+,且非常直观,对/home/baohua/develop/linux中的Linux 4.0-rc1内核运行make ARCH=arm menuconfig后的界面如图3.9所示。
图3.9 Linux内核编译配置
内核配置包含的条目相当多,arch/arm/configs/xxx_defconfig文件包含了许多电路板的默认配置。只需要运行make ARCH=arm xxx_defconfig就可以为xxx开发板配置内核。
编译内核和模块的方法是:
make ARCH=arm zImage make ARCH=arm modules
上述命令中,如果ARCH=arm已经作为环境变量导出,则不再需要在make命令后书写该选项。执行完上述命令后,在源代码的根目录下会得到未压缩的内核映像vmlinux和内核符号表文件System.map,在arch/arm/boot/目录下会得到压缩的内核映像zImage,在内核各对应目录内得到选中的内核模块。
Linux内核的配置系统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
·Makefile:分布在Linux内核源代码中,定义Linux内核的编译规则。
·配置文件(Kconfig):给用户提供配置选择的功能。
·配置工具:包括配置命令解释器(对配置脚本中使用的配置命令进行解释)和配置用户界面(提供字符界面和图形界面)。这些配置工具使用的都是脚本语言,如用Tcl/TK、Perl等。
使用make config、make menuconfig等命令后,会生成一个.config配置文件,记录哪些部分被编译入内核、哪些部分被编译为内核模块。
运行make menuconfig等时,配置工具首先分析与体系结构对应的/arch/xxx/Kconfig文件(xxx即为传入的ARCH参数),/arch/xxx/Kconfig文件中除本身包含一些与体系结构相关的配置项和配置菜单以外,还通过source语句引入了一系列Kconfig文件,而这些Kconfig又可能再次通过source引入下一层的Kconfig,配置工具依据Kconfig包含的菜单和条目即可描绘出一个如图3.9所示的分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