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Tadao Ando
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的应用,对建筑的感觉把握已经毋庸赘言。他在欧洲通过“走路”来学习建筑,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日本建筑大师,也是除了贝聿铭之外,少数几位你必须亲临现场,去感受他作品中的浪漫与纪律的大师。我曾参观过他在Vitra Design Museum以及其他地方设计的作品,但第一次让我觉得震撼的,是他在纽约MOMA的作品展。当时我看到一幅两米高的画,只有二十厘米见方的白色小房子在正中间,然后其余部分全部是黑色。我看了很久,揣想这形式就是表现给客户看的设计图,可是那黑色部分越看越觉得怪怪的,好像有点发亮。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黑色,都是人徒手以2B铅笔涂的,涂满一整个两米的黑底。然后我懂了这位大师对于作品要求的纪律,黑色大可以是印刷输出、是油画,而如此纯粹的黑,没有一点缺点,那是大师对材质、对光线的要求。那一天,我实在体验到建筑大师的精神。
为什么您选择建筑作为您的志业?
我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经常往我家对面的木工作坊里面跑,成天泡在里面。而第一次意识到“建筑”这两个字,则是在14岁的时候。当时我们居住的位于大阪的杂居长屋刚好有机会进行改建,附近的木工师傅们来进行工事,每天都带来不同的风貌,原本是阴暗的杂居长屋,当光线如戏剧性般地射入时,我被深深感动,于是开始对建筑这份工作感兴趣。
您是这个世界上少数自学的建筑师,可否告诉我们为何没有去学校学习?
其实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选择到大学里学习这条路,不过基于家庭的经济因素,还有最重要的是我个人的学业成绩,不得不对这条路死心。在这个制度已然确立的“教育的时代”中,当初选择自学这条路其实是有相当大的不安,不过我早有投入现实社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觉悟,可以说是一路暗中摸索才走到今天这个境地。即便到了现在,我还是不断地在自学建筑这门课程。
您通过旅行来学习,可以告诉我们您那段时间心里真正的想法吗?
虽然读书对于了解建筑的真谛来说相当重要,然而我觉得,没有什么比通过自己的五感来实际体验空间来的重要。然而,这里所谓的“旅行”指的并不单纯是字面上所显示的只是借由实际上身体的移动来学习;像回想甚至是梦想这样的心灵之旅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旅行”,可以让人远离日常生活的惰性循环、加深思考的深度,促进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不管是从实际的旅行或者是思索的旅程当中,我都学习了不少。
您如何看待建筑师对于社会的责任?
建筑,不分其规模大小,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开始,到街角的景观、外围环境等社会构成的要素都带来巨大的影响。身为一个建筑家,在工作时必须时时刻刻把这样的观念放在心上。不要只是追逐有形的外表,而是要能够通过工作思考自己能够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贡献。
在1995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Pritzker Prize对于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而言,有如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一般,我从来不敢去奢望我有一天会得到这奖项。这奖完全是在我意料之外来到我手上的,因此获奖时只有惊讶而已。之后则感觉身为一个建筑家,对于社会所抱持的责任又更深了一层。
您对于光线在您作品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1965年,我造访了当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晚年最后一件代表作品朗香[Ronchamp]的圣母教堂,才踏进教堂内部,各式各样的光线立即像洪水一般令人震慑。当时,造访那堪称“光之雕刻”的教堂内部时所受到的冲击,至今仍萦留在我心头。
从1989年我在大阪茨木建造的“光的教堂”开始,我在许多建筑计划当中尝试塑造出自己的光的空间。相较于朗香教堂里面的“洪水般的彩色光芒”,我试着把开口处限缩到极限,让象征化的光芒将献上祈祷的人们的心灵统合为一。虽然建筑本身不大,但是通过它,让我体认到可以以通过光线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对我而言是件相当重要的工作。
您觉得博物馆对于这个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为博物馆是展现不同人们之间的知识与文化如何对峙着的舞台。在创造这样的空间时,势必得超越使用机能的考量,进一步去思考这样的建筑能够在人们的心里遗留下些什么才行。
可否谈谈您的公司?有多少成员?他们怎么工作?创作的过程又是如何?
事务所里的工作人员不到30个人。通常都是以这样的人数来进行工作。
可否请您聊聊对于中国的看法?
中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大国。从经济开始,中国的动向在各方面都给世界带来莫大的影响。而今后让人不得不留心的,是这么多的人口在追寻能源消费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是今后最大的课题吧。
生活影响设计,可否请您聊聊您平常一天24小时如何分配?那周末呢?
一天24小时大半都在思考有关建筑的事情。
请问您在寻找怎样的人到您公司上班?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或特质?
通常我们会先从学生时代开始找他们进来事务所兼职、打工,通过大概两年间的相处,看看彼此是否适合再进行正式雇用。
可以请您列举东京或其他地方,最喜欢的餐厅、咖啡店、书店与旅馆吗?
东京目前以“Tokyo Midtown”为首,出现了许多新地标,提供人们不少聚集的场所。不过,东京最让我感兴趣的地标,是1964年我初到东京时第一次看到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同润会的青山公寓以及明治神宫外围巨大森林所共同构筑的表参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