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唐诗篇(5)
【鉴赏】
此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的。
前两句文字自然简朴,为互敞心扉铺设了一个合适的气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能够为对方打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淡幽静的山村,充满了浓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诗人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近处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远处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得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故人庄”出现在这样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显得畅快,令人心旷神怡,宾主之间忘情在农事上。诗人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赏菊。
这首诗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语言平淡,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丝毫无雕琢痕迹,于“淡抹”中显示其魅力无限。
春晓[1]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2]不觉晓:不知不觉已天亮了。啼鸟:啼叫的鸟。[4]夜来二句:回忆夜来的风雨,为花木担忧。
【鉴赏】
春天,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春天的早晨,更是生意盎然。鸟雀到处鸣唱,经过夜来的风雨,地上到处是落花。从落花可以使人联想到花丛草木。诗人掌握了这一特点,只用淡淡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春晓图。
此诗意在惜春。诗人选取了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没有写,而从听觉的角度着笔写春之声,用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只淡淡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后两句由喜春翻为伤春、惜春,而这伤和惜却是因为对春的爱,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份闲淡中多少流露出个人的不幸际遇。诗里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趣味。
这首诗语言浅近,自然天成。诗中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澄澈,如天籁之声,读之使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宿建德江[1]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
【注释】
[1]建德江:浙江上游的一段,因在建德县境内,故称“建德江”。[2]烟渚:暮烟中的洲渚。[3]“野旷”句:原野空旷,天边地平线比树还低。月:指江中月影。
【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诗。诗人夜泊江边,即景生情而作。
首句点题,“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是诗的中心句,日落黄昏,江面上水烟蒙蒙。因为“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蓦然而生。接下来作者并未循此继续抒愁,而是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中去。写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到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自然之中显示出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魅力。
李颀(690-约753),唐代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退归家园,来往于长安、洛阳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词唱和。李颀以七古见长,今存边塞诗多为歌行体。其诗笔力奔放、境界高远、格调悲壮,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1]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2]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3]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
[1]烽火:古代边关战事的一种警报。[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提着性命苦撑。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勇猛、苦寒等,此诗的主题是反战。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是战士在前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第一联是说战士一天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白天与黄昏两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战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艰辛。第二联和第三联,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其中第二联是从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心情之悲。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战主题服务的: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场呢?第四联以北地固有之物(胡雁)与人(胡儿)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最后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第五联是批评汉代朝廷为了边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带来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
在艺术上,本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体的形式,即层层铺叙,步步递进。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行人与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最妙的地方有二:一是反衬法。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可以衬托出边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对比法。尾联以葡萄这种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就能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其次,要理解此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汉代边塞诗有许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的勇猛和中原军威的。时至盛唐,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之转变正是反映在这首诗里。这首诗与杜甫的《兵车行》主题比较接近,但杜甫的诗因为着墨更浓,所以艺术感染力也更强。不过李颀的诗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李颀的生活年代略早于杜甫)。再次,唐人写诗都有所谓“汉代情结”,表面上写的是汉代,其实要说的话都是针对唐朝的。一方面是将自己的时代比拟汉代的强盛,另一方面这也是艺术上借代手法的使用。刺古是为了讽今,不直接批评唐代,这也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同时也可能是避讳。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1]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2]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3]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
[1]龟兹:今新疆库车县。[2]长飚:喻乐声的急骤。
[3]渔阳掺:曲调名。
【鉴赏】
李颀有三首关于音乐的诗歌,分别是《琴歌》、《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和这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其中,《琴歌》从动静处着笔,主要交代音乐的背景,也有明志之意。《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正写胡笳,同时也赞颂懂得欣赏音乐的人的高尚品格。这首诗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经脉,纯写音乐,正面着墨,含蕴深长。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把三首极易混淆的音乐欣赏诗写得各具情态,让人赞叹。
此诗主要表达的是乐者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时表明自己对他所奏之曲的准确理解。前两联说明此曲虽出自北方少数民族,但在汉地流播以来,“曲转奇”,是说演奏技艺更加复杂与繁难。第三联展示了听者“叹息”、“泪垂”的情感效果。但是第四联笔调一转,“世人解听不解赏”,是说听者虽然觉得动听悠扬,难免感伤动情,可是他们从来都不能真正理解乐师演奏的妙处之所在。于是乐师只好像风一样穿梭于尘世之间,寻觅解人。第五至八联写诗人对乐师之曲的准确把握,他才是乐师的一个知音,简直是惟一的知音!其曲先抑后扬,先奏狂荡悲壮之音,后有一重要的变调,变调后忽见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一首乐曲能奏出多重境界,是乐师的高妙之处。末联是说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超鉴赏水平,致使自己对乐师之曲的爱好和满足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傍邻和远人成为自己高超鉴赏水平的对照,他们虽然也能为之动情,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更加衬托出自己理解能力之强,同时也间接说明了世上知音难求的道理。
古意[1]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2]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3]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4]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5]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1]古意:犹“拟古”。[2]轻七尺:犹言轻生甘死。
[3]磔:张开。[4]不能归:一作“不得归”。[5]解:擅长。
【鉴赏】
此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主题明显有两个层次:一是歌颂少年的英勇,二是抒写少年的乡愁。前三联,写少年战士英勇果敢的品质。“长征”一词暗示着远离家乡。“少小”寓示战事频繁,军士不足,所以征未成年男子入伍。“幽燕”在唐代即指条件艰苦的边塞。第一联所提供的事件和环境本是铺写伤感之情的序幕,但是此诗并没有直接那样写。第二联是一转折,在苦寒之境中,这些少年却有着令人敬畏的豪气和勇猛的品质。在战马边一掷千金,竟然能胜出,对金钱和生命全不看重。第三联是说他们在战场上的勇猛无敌,这两句的意思是,少年杀起敌人来的英武之气,使敌人不敢靠前,他就像刺猬一样全身长满了可怕的刺,锋利无比。将战士的不可见的勇敢比喻成可见的锋芒,这是一个妙喻。第四联是全诗的转折,也是第一层主题向第二层主题的转折,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点明少年在边关骑马飞驰,征战关外,其动力其实是对朝廷恩荫的报答,而不是被动的;其二是少年有思乡之情。最后两联描写的是第二层主题。第五联写边塞之地擅长歌舞的歌女之笛声恰恰成了少年思乡的契机。歌女与歌声本是为了取乐,但结果使战士乡情大发,悲不能禁。
诗题所谓“古意”,是指拟古乐府主题而写的,它与乐府古题《少年行》、《从军行》、《游侠篇》、《轻薄篇》在主题上都有相关联的地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少年形象”,它是古乐府诗中一类著名的角色,他们少年勇猛、轻生重义、一诺千金、杀人报仇、赌博宿妓、轻薄放荡,是诗人们崇拜和歌颂的对象,是古典时期人们浪漫理想的寄托。所以这个文学史背景是更好地理解此诗的前提。但是,传统的乐府诗所写到的少年除了他们的潇洒和英勇之外,他们并没有什么忧愁,因为绝大多数少年游侠都活动在京城都会和州郡县乡之间,诗歌从不写他们悲观的一面。因而,可见此诗的好处在于,它将少年置身于艰苦的边塞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考验他们轻生重义的“少年品质”,另一方面又别出心裁,将笔触引向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乡愁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少年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证明边塞的苦寒之深!
送魏万之京[1]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2]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3]
【注释】
[1]之:往;到……去。[2]关城:函谷关。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砧:捣衣石。[3]蹉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