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孩子受益成长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一生的信任与友谊(2)

他看上去有60多岁了,默多克猜测道:“是您的孩子……您的孙子寄来的吧?”

“这不是家书,”他答道,“尽管也很像家书。爱德是我的老朋友了。实际上,我们过去一直就互相叫‘老朋友’来着——我是说,我们见面的时候。我写信写得不怎么好。”

“我想他准是您的老相识。”“实际上是一辈子的朋友了。我们上学一直同班。”“保持这么长时间友谊的人可不多哟。”默多克说。“可事实是,”司机接着说,“在过去的25年中我每年只见他一两次,因为我搬走了,就有点儿失去联系了。爱德曾是个了不起的家伙。”

“我注意到您说‘曾是’,您意思是说……”他点点头:“几个星期以前过世了。”“对不起,”默多克说,“失去老朋友太叫人难过了。”他没有答话。他们默默地行驶了几分钟。当他再开口说话时,他几乎是自言自语地说:“我本该跟爱德保持联系才对。”

“嗯,”默多克表示同意,“我们都应该和老朋友保持比现在更密切的联系。不过不知怎么的,我们好像找不到时间。”

他耸耸肩,“我们过去找得到时间的,”他说,“这一点在这封信中都提到了。”他把信递给默多克,“看看吧。”

“谢谢,”默多克说,“但是我不想看您的信件,这可是个人隐私啊……”

“老爱德死了。现在没有什么个人隐私了。”他说,“看吧。”

信是用铅笔写的,开头的称呼是“老朋友”。信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一直打算给你写信来着,可总是一再拖延。接下去信中说,他常常回想起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信中提到这位司机终生难忘的事情——青少年时期调皮捣蛋的描述和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

“您和他在一个地方工作过?”默多克问。“没有。不过我们单身的时候住在一块儿。以后我们结了婚,有一段时间我们还不断行走。但很长时间我们主要只是寄圣诞卡片。当然,圣诞卡上总会加上些寒暄语——像孩子们在做什么事儿啥的——但从来没写过一封正经八百的信。”

“这儿,这一段写得不错,”默多克说,“上面说,这些年来你的友谊对于我意味深远,远于我的言辞——因为我不大会说那种话。”默多克不自觉地点头表示赞同,“这肯定会使您感觉好受些,不是吗?”

司机嘟嚷了一句默多克摸不着头脑的话。

默多克接着说:“我知道,我很想收到我的老朋友寄来的那样的信。”

他们快到目的地了,于是默多克跳到最后一段——“我想你会知道我在思念着你。”结尾的落款是:“你的老朋友,汤姆。”

他们在我下榻的旅馆停下车,默多克把信递还给他。“非常高兴和您交谈。”把手提箱提出汽车时,默多克说,心底却突然有了点疑惑。

“我以为您朋友的名字是爱德,”默多克说,“他为什么在落款处写的却是‘汤姆’呢?”

“这封信不是爱德写给我的,”他解释说,“我叫汤姆。这封信是在我得知他的死讯前写的。我没能发出去……我想我该早点儿写才对。”

到了旅馆,默多克没有立刻打开行李。首先,他得写封信——并立刻发出去。

加强和别人的联络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尽量挤出一些时间来吧,不要以“太忙”粉饰自己的“懒惰”。

有下就有上

一天,布什在房顶上晒麦子。邻居站在院子里喊道:“布什,您在哪儿?”

“我在这儿,有什么事?”布什边干自己的事边回答说。

“请下来一下,我有话要说。”邻居又喊道。布什好不容易从房顶上下来,来到邻居跟前。“布什,请您借给我一碗牛奶好吗?”邻居说。“好吧,请跟我来!”布什说完,把邻居带到了房顶。

然后说道:“今天我们家母牛的奶,全让小牛犊吃光了,真对不起。”

“喂,布什,如果是这样为何不在下边说,为什么非把我领到房顶上说呢?”邻居生气地说道。

“那么,您为什么不站在院里说这话,非把我从房顶请下来说呢?这叫有下就有上。”布什回答说。

与人交往,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不要给对方找麻烦。否则,对方“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倒霉的还是你。

外出晚餐

他为她拉开了门,很礼貌地让她先进入,然后自己才跟着进去。带位小姐把他们带到靠墙边的一个半月形卡座上。室内灯光幽暗,音乐柔和,大多是一对对年轻情侣在用餐。她觉得恰如他所告诉她的,这家餐厅的气氛的确不错。

他殷勤地帮她脱下外套。坐定后,她不禁又看了他一眼,发觉他也正情深款款地看着她,并对她微笑。她想,这该就是故事中所说的“白马王子”了。他大约二十五六岁,身材挺拔,面貌英俊,碧眼、卷发,说得贴切点,就像个电影明星。

她来美国才不过半年,自己从未想到过一来美国就会交到男朋友,尤其不会想到交的是美国男朋友。她和他认识刚好一个月,曾经约会过几次,但都是在校园和图书馆见面,这回他第一次约她外出晚餐。

侍者送来菜单,他仍礼貌地让她先点。她接过菜单看了看,心想,第一次和他一起吃饭,不能点太贵的东西。牛排的价钱比鸡稍贵,但比龙虾便宜得多,于是她点了一客腓力牛排,并点了一杯红酒,因为她想,在这种场合下,一杯酒更能增添罗曼蒂克的情调。

令她非常意外的是,轮到他点时,他点的却是几乎最廉价的鱿鱼三明治和炸薯条。她心想,这种东西在任何一家速食店都吃得到,为什么要到这种餐馆来吃?更使她惊奇的是,当侍者问他要用什么饮料时,他手指着已被侍者放在桌上的那杯冰水说:“水就行了。”

她在想她点的东西是不是太贵了。她尤其后悔点了那杯酒,她并不擅饮,只是为了增加气氛和情调而已,也可以说是为他而点。

在极不相称的食物和饮料下,尽管他吃得非常自然,而她却感到很不自在。面对他的三明治,她每吃一口牛排,就觉得有一份让他多花了钱的不好意思;面对他的冰水,她的酒几乎连杯子都没有动过。这杯酒非但不能增加气氛和情调,简直是件煞风景到极点的东西。

好不容易吃了不到半块牛排,放下刀叉,对面的他已将三明治和薯条全部吃完,并已叫侍者加过两次冰水。

餐毕他们继续谈话,他的兴致仍浓,但她却完全失去了谈兴,牛排和红酒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15分钟后,她说她该回家了,他没有坚持,告诉侍者结账的同时,说了一声:“两张账单。”

她没在意,一时也没深想他这话的意思。

等到侍者拿了两张账单,在他们二人面前各放一张,他迅速拿起他的那张,一面读着上面的数字“7块零5分”,一面从后裤袋内掏出皮夹子,小心翼翼地抽出1张5元,3张1元,递给侍者,同时说:“不用找了。”侍者接过他的钱,但还站在她的面前没有离去时,她才突然惊觉,赶紧拿起自己面前的那张账单。

灯光虽很昏暗,但她还是看得很清楚,17元25美分。她打开皮包,拿出一张20元的钞票递给侍者,也和他说的一样:“不用找了。”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以为我以上所写的是一个“极短篇”吧,不是的,那是我们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一位年轻女性文友的亲身经历。事情发生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她仍心有余悸。她说那时她刚来美国不久,既无信用卡,也未带支票簿,幸好还带着点现款,否则就出丑了。

她说她不是不知道美国人之间一起吃饭是各付各的账,她也不否定美国人这种不讲面子、不虚伪的做法,但是她说像这种刻意邀约女朋友吃饭,并特别介绍去某家餐馆,到头来却是“两张账单”,她实在难以接受。她说虽然现在还只是个学生,不会赚钱,但是他请她吃一次饭,她回请一次,也还请得起。对一个东方女孩子来说,这才像是在谈恋爱,在被人追求呢!

她现在的朋友中仍有些美国人,但她尽量避免答应和他们一起吃饭。她说,如果非和他们一起吃饭不可,她会很注意地听这两个字:“TwoTickets,或是TwoBills。”

“入乡随俗”是最明智的做法。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方所熟悉的游戏规则。

要量力而行

胡海想不到自己的父亲会千里迢迢地从农村老家历尽周折赶到学校。他望着满头大汗的父亲埋怨说:“您要来就该先打个电报来嘛,我也好去接您呀。”

胡海的父亲说:“傻孩子,这你就不懂了,你去接我还不耽误上课读书吗?”

胡海将他父亲引到自己的寝室安顿下来。同寝室的同学们听说胡海的父亲来了,很高兴,就商量着合伙凑钱,在一家小饭馆里为胡海的父亲接风。

埋单时,一个领头的同学掏钱,胡海的父亲就说:“这哪成呢?咋会让你们付账呢?你们都是读书的学生,你们的父母哪有那么多钱拿给你们?这钱,我出!”

同学们就说:“这不成,我们这里有规矩的,不管哪个同学的亲人来了,同寝室的同学都要为他接风的。”胡海也说:“爹,你就算了吧,您等会儿再出钱吧,饭钱他们出,等会儿我们去卡拉OK 厅唱歌,您就付这个钱好了。”

胡海的父亲听大家这么一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随后,就随同学们去了一家卡拉0K 厅。

胡海的父亲是第一次进卡拉OK 厅,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灯光很暗,茶桌儿很小、摆了茶就没什么空处了,生怕碰翻茶杯,还有不敢抽叶子烟,地下铺了红地毯,怕烟灰抖到地上给人家整脏了。室内有空调,吹得人很舒服。音乐一响,同学们对着话筒摇头扭腰一吼,不顾别人听觉的就把歌儿吼出来了!

胡海的父亲觉着吼得最好听的就数他儿子,唱的什么“男儿当自强”,嗓门儿挺宏亮的,还吼了什么像外国词的歌。

胡海的父亲觉着儿子是出息了,考进大学脱离了农家院,连歌也唱得这么好,真是祖上积了德!胡海的父亲就由着儿子和同学们直吼得个脸红筋胀,嗓子发哑。就这么着在OK 厅里耍了两三个钟头,见同学们都说吼够了,胡海的父亲就摸出两张10元票,对着冲茶的姑娘就喊:“喂!收茶钱!”那姑娘就应声往台子里一晃,一会儿就来告诉他:

“先生,你们这单346元。”

胡海的父亲立时脑袋就大了:“你说啥?340多?有这么贵的茶吗?”

胡海脸一红,一下拉住父亲:“爹,你别出洋相了,除了茶还要出歌钱的。”

胡海的父亲一愣:“什么歌钱?你们出了这么大的力气给他们唱,还倒过来开钱?这就怪了!那些唱戏的,不都唱了收看戏的钱么?”

胡海和同学们就给胡海爹反复解释,最后胡海爹好像弄懂了一些,把钱包里的钱全部摸出来,一点,还差27元。胡海连忙摸出自己身上带的钱凑上,交了。

胡海的父亲不知是怎么走回儿子寝室的。与人交往的时候,热情和好客是必要的。但是,消费前,一定要先了解价格和规则,还要量力而行。

要与人为善

在苏格兰的南部,有20年没下雪了,突然有一晚下了大雪。克兰赛先生很想去滑雪,可是又苦于没有雪橇。他的妻子对他说:“你的朋友米立干不是有雪橇么?我相信他一定会借给你的。”“真是好主意!”于是,克兰赛就去找他的好朋友米立干。路上很冷,他半路走进一间酒吧,去喝一杯酒。从酒吧出来的时候,他心里想:“我希望米立干能把雪橇借给我,不过也许他会怕我把他的雪橇弄坏了。”

走着走着,他又想:“要是他自己不用,又舍不得借给我,那他真是一个无聊的家伙。”

想着想着,他心里就有点闷,好像已经被米立干拒绝了。于是他走进了另一个酒吧,喝点酒来解闷。

等他出来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要是那个家伙真的不肯借给我,我一辈子也不跟他讲话。”

他到了米立干的家,已经夜深了,米立干的窗子已经没了灯光。他心里气急了,拾起一块石子,把窗玻璃打得粉碎。一会儿,米立干穿着睡衣,出现在那破了的窗口上,向街上愤怒地叫喊:“是谁把我的窗打碎了?”“是我,混蛋!”克立赛举着拳头向米立干挥舞:“你留着你的雪橇吧,看你老子要把它打个稀烂!”对别人,不要胡乱想像,要本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和别人交往。

认错人了

有一家卖布丁的商店,每年到圣诞节的时候就将许多美味布丁摆放成一排。你可以选择最适合你口味的布丁,他们甚至还允许你先品尝,然后再作决定。海特常常想,会不会有些根本不打算买布丁的人利用这个优惠的机会白吃呢?有一天,他向女店员提出了这个问题,才得知的确有这样的事情。

“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她说,“他几乎每星期都来这儿尝一尝每一种布丁,尽管他从来不买什么,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我从去年,甚至前年就记住他了。唉,如果他想来就让他来吧,我们也欢迎。而且,我希望有更多商店可让他去品尝布丁。他看上去好像确实需要这样,我想大家都不会在乎的。”

就在她正跟海特说着话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一瘸一拐地来到柜台前,开始兴致勃勃地仔细打量起那一排布丁。

“哎,那就是我刚刚跟你说的那位先生,”女店员轻轻地对海特说,“现在你就看着他好了。”说完,又转身对老先生说:“您想尝尝这些布丁吗,先生?您就用这把调羹好了!”

这位老先生衣着破旧,但很整洁。他接过调羹,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布丁,只是偶尔停下来,用一块大大的手绢擦擦他发红的眼睛。

海特看到他的手绢已经完全破了。“这种不错。”“这种也很好,但稍稍油腻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