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基本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秦汉儒学(3)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的这些理论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对整个政治、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胡毋生

胡毋生,字子都,山东临淄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家。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

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

两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

胡毋生、董仲舒两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由于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宣讲,武帝尊重公羊家,逐渐形成一大学派。公羊学派的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有很大的影响。

眭弘

眭弘,字孟,山东滕县人,西汉儒学学者。他少时好游侠,长大后改行受《春秋》,以明经为议郎,任符节令。

汉昭帝时,泰山有大石自立,上林苑枯柳复起,他推《春秋》之意,认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因为这句话,他被定为“妖言惑众,不逆不道”,为霍光所杀。

严彭祖

严彭祖,字公子,江苏邳县人,儒学学者。

他与颜安乐同学习《春秋公羊传》,其后有《春秋公羊传》严氏学及颜氏学。

宣帝时,他被立为博士。其后任河南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为人廉直不事权贵。

刘向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在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向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张禹

张禹,字子文,河南济源人。幼年他喜欢卜相。壮年时,他到长安从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学《论语》。

初元中,诏今张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几年后出为东平内史。

成帝即位,崇经学,敬重师传,以师赐张禹爵关内侯,食邑600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后来还一度担任过丞相,封安昌侯。

张禹为帝师时,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合而为一,称《张侯论》,为后氏所推崇。后人认为,今天通用的《论语》仍是张禹的《张侯论》。

叔孙通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山东枣庄人。

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当时高祖欲废太子刘盈,叔孙通以不合礼仪劝阻,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陆贾

陆贾(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

高祖十一年,奉命出使南越,招谕故秦南海尉赵佗臣属汉朝,立为南越王,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

陆贾出使归来,擢为太中大夫。思想上他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

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儒生、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刘歆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刘向之子。刘歆在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当时积极推行儒家古文经学。

刘歆跟随其父刘向整理著书,他将左丘明的《左传》拿去解释孔子的《春秋》。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易》和《谷梁春秋》等。

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协助校理图书。

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扬雄,本姓杨,扬雄好奇,特自标新,易姓为扬。四川成都人。西汉儒家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

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但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却不慕富贵。40岁后,他开始游学京师。

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

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来的《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里的“扬”,即为扬雄。

郑兴

郑兴,字少赣,东汉河南开封人。他好古学,尤擅长《左氏》、《周官》,长于历数。王莽主政时期,郑兴为刘歆所看重,曾校《三统历》。

刘玄更始时为丞相长史,后拜凉州刺史。

东汉言《左氏传》者多为他的学僧,他与名儒贾逵并称“郑贾之说”。

范升

范升,字辩卿。山西代县人。东汉初年较为著名的经学家。

范升幼年时丧失父母,生长于外祖父家中。他喜好读书,9岁时就能通晓《论语》《孝经》。长大后,就专门研究《易经》和《老子》,并以教授生徒为业。

作为儒生,范升认为,只有讲《诗》、《书》,修礼乐,才是政之急务,而广立博士,只会搞乱人们的思想,防碍东汉政权的巩固。

正是从封建政治思想统治出发,他针对一些人以司马迁多用《左传》为由,请立《左传》博士的议论,专门举出司马迁违戾五经,背谬孔子的言论,以及左传误解《春秋》的例子,对这种议论加以反驳。

陈元

陈元,东汉经学家,字长孙,陈钦之子。他从少传父业,潜心研究与注释《春秋左传》。陈元以才高著名,先后授官于司空李通府和司徒欧阳歙府。

由于,陈元秉公直言,协理朝政,颇得光武帝的重用。著《左氏异同》、《司徒椽陈元集》。

贾逵

贾逵(公元30年~101年),字景伯,陕西咸阳人。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曾任侍中。

明帝时,利用朝廷尊信谶纬,上书说《左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章帝时,屡次向奏称《古文尚书》与《尔雅》相应,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他又精通天文学,首先提出在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来计量日、月的运动,并发现月球的运动为不等速。其著作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

桓荣

桓荣,字春卿。安徽怀远人。东汉经学大师。桓荣自幼家贫,少年时就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

他刻苦自励,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业。汉建武十九年,60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

荣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建武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傅,建武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拜五更。不久封关内侯。80余岁故。

桓谭

桓谭,字君山,安徽濉溪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他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

在思想上,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

这一思想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著作有《新论》29篇。现传《新论·形神》,收入《弘明集》内。另有赋、诔、书、奏26篇,今存《仙赋》、《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等文。

丁鸿

丁鸿,字孝公,河南漯河人。东汉学者,名儒,大臣。丁鸿以荫袭封阳陵侯,大办学堂,受明帝赏识,召拜侍中兼射声校尉。

当时章帝召各名儒在北宫白虎观论五经,丁鸿论述最精,世称“殿中无双”。不久被擢为校书,官至司徒、太尉兼卫尉。后来,丁鸿曾经担任太常这一职务。

窦太后临朝,其兄弟擅权,丁鸿亲收宪将军印绶,逼窦氏兄弟自杀。丁鸿的作品有《奏东巡瑞应》。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他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开始教书生涯。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写作了《论衡》85篇,20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年近70岁时,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16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年间,病死在家中。

仲长统

仲长统(179年~220年),字公理,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

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

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至汉献帝时,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曾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书郎的位置。

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昌言》之中。

崔骃

崔骃,字亭伯,河北安平人。崔骃自幼聪明过人,13岁便精通儒家交代呢《诗》、《易》、《春秋》。又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

少年时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他写了《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

窦太后当政时,曾经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便让他出任长岑长,他弃而不任,返归家园。

崔骃的代表作品有《四巡颂》、《安封侯诗》、《三言诗》等。

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陕西咸阳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自幼聪慧,9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故,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章帝时,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

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马融

马融(公元79年~166年),字季长,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