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突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如何用语言打动别人(4)

抛砖引玉,循序引导

日本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叫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取龙目茶碗。顿时,大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了,拿什么去还给他呢?只见一休说:“大家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

一休见到大将军后,便问:“将军,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问:“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问:“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后,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

由于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知道此事不宜严加追究。一休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安然渡过难关。

在论辩中,你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等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坠入圈套时,你便能牵住对方的思维,使对方不得不就范。而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则被人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起着特殊的功效。

一般而言,只要对方说了许多遍“是”之后,你在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就能比较容易。但是,老练、心存戒备的对手,往往不会轻易说“是”的。

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医、军事家大村益次郎,总是板着面孔,人们很难与他交往。有一次,邻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气很热,是不是?”他却爱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来就是炎热的。”如果他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是的,的确很热。”如此一来,自我防卫的态势也就先瓦解了。

由此可知,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当你在辩论开始时,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然后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这样就能比较轻松地攻破对方的防线。

诱导巧问,以理服人

在论辩中,巧问是诱导的关键环节。只要问得好,就能牵住对方的思维,进而将对方引人自己预设的方案中,让对方自相矛盾、言行相悖,最终使其自愿放弃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时,魏国的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人质。为了防备魏王听信诬蔑他的流言蜚语,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报告,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那么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有点怀疑。”

庞葱说:“那么要是有三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相信。”

庞葱说:“街上没有老虎,那是明显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都有人说有,那么街上就真的像是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的距离,要比上街还远得多,而议论我的又将不足三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魏王点点头,说:“我自己会鉴别。”

还有一个例子。春秋末年,晋国有个赵简子,很有作为。后来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一次,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羊肠小道非常难走,所以同行的众臣都费劲地为他推车。在这些推得汗流浃背的人们之中,有一个名叫虎会的大臣,只是悠闲地把戟扛在肩上,并且边走边哼着歌。

赵简子坐在车上,瞥他一眼,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虎会不出力。你作为臣子,欺侮君主!臣欺君,该当何罪?”

虎会说:“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而又死?”

虎会说:“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就叫死而又死。”

说到此,虎会话锋一转,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臣欺君的应得之罪,那么,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慢待臣下,又有何应得之罪呢?”

赵简子不耐烦地说:“君主慢待臣下,何罪之有?”

虎会说:“做君主的人慢待臣下,久而久之,必定有下面这样的局面。有智能的人不肯出谋划策,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者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将才不肯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由此可见,君主慢待了群臣,内政、外交、国防便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了!”

虎会的话,惊得赵简子全身汗湿,他如梦初醒地说:“好、好、说得好!”话毕,赵简子急忙下令群臣不要再推车上山,然后又摆酒设宴与群臣共同欢饮。

旁敲侧击,迂回包抄

有时候,直接的交锋会连“点影子”也捕捉不到,因为他根本不想听你说话,那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迂回包抄,先敲边鼓,到一定时候,正题自然露出。

在解放前,上海一个发电厂准备在某一条河畔建立自己的厂房,但那里正好有一段铁路及车站,土地的拥有者是当地的土财主白先生。白先生这人在当地很有声势,平时眼高于顶,连议员他都不放在眼里。他不肯将这块地拱手让给电厂。电厂董事长刘先生为此煞费苦心,先后派了好几位经理来说服白先生,但都未能成功。这几位经理也先后被辞退了。刘先生为此一筹莫展。

这时37岁的苏先生毛遂自荐,认为他能说服向先生,于是董事长就半信半疑地派他去了。

苏先生一到这个地方就着手打听白先生的情况。白先生显然是属于那种较为冷漠的人,他不愿意与外地来的人见面,不管对方如何热情地想拜访他。因此苏先生知道若直接与他见面,必定会让他反感。但总得想个其他办法啊!要通过何人介绍最为适当呢?

苏先生很快得知了一个消息:某社交名媛吴小姐和白先生的“交情匪浅”。一听到这个消息,苏先生眼睛一亮,知道有好办法了。

第二天,他就找到了这位吴小姐,凭着他的彬彬有礼和幽默风趣赢得了吴小姐的好感。后来,他向吴小姐提出一个要求:“我来这里就是为了一睹你的风采,现在一见之下,果然你吴小姐名不虚传,我真想包你一个月,不知你能否答应?”

吴小姐稍稍犹豫了一下,也就答应了。苏先生又提出个条件,“在这一个月里,如果有别人请你,或者你觉得自己情绪不好的话,你可以不必到我那儿去。”

吴小姐一听有这么好的条件,自然觉得太好了,满口应承。

以后的两个礼拜内,苏先生与吴小姐见过很多次面,但苏先生却没碰过吴小姐一下。这让吴小姐深觉不可思议:“你为什么不碰我一下,你讨厌我?那你何必要包我一个月?”

“我没说过包你就要碰你呀!我只是有时候想请你陪我吃顿饭。”苏先生故意这么说。

“那你对我没多大兴趣,是吗?我就这么没有魅力?告诉你,我有男朋友!”吴小姐不屑一顾地说。

“哦!你有男朋友?请问,那位幸运的先生是谁呢?”苏先生明知故问。

“他是我们这里最有势力的白先生,你听说过吗?”吴小姐自豪地说道。

“哦!是自先生啊!我一早就听说了,白先生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啊!吴小姐,连他那样的人都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吴小姐,你的魅力可真不小啊!”苏先生捧了白先生,又捧吴小姐,这几句话可谓一箭双雕。

“你真会说话!”吴小姐的心情变得很高兴,接着又问道:“你认识白先生?”

“不认识,但我很希望认识他。这次幸亏我没敢对你吴小姐造次,否则,我可真得罪了他啦。”

“是呀!你倒也是一位少见的正人君子!”

过了几天,吴小姐果然就替他约了白先生见面。

苏先生先开口说道:“白先生,你那位吴小姐说她是你的人,所以连理都不理我,这实在是对你太钟情了,唉!我可真是伤心哪!”苏先生的话说得像是真的,但又让对方看出来他这是在打趣。

“呃?我可从来没有这么要求她呀,唉!苏先生,那太委屈你了。”白先生似乎很高兴,大声地说着。

后来的事我们可以猜到,白先生终于把发电厂所需要的那块土地让了出来。苏先生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刘董事长的信任与嘉奖。

巧比妙论,寓讽于喻

在论辩中,要注意在观点与语言上都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同时在内容上也要新鲜有趣、生动活泼。一旦新奇的形式和论说的主旨相结合,自会妙言趣道,以喻明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论辩中。运用生动的比喻作为论据,将精辟的论理寄寓于摹形拟象的描绘之中,或状客观之景,或寓物外之理。既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又能给人哲理上的启迪。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尽言理之深蕴,并能以一当十,收到深入浅出、雄辩有力的效果。

齐朝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特别喜欢听和尚讲述佛经,一次,萧子良像往常一样举行宴会,在座的有达官显贵、名入学者和精通佛法的和尚。刚吃完饭,萧子良请和尚讲述某些观点。其中包括人能思想、会说话,就是因为有灵魂附在身上,而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即使躯体消灭了,灵魂还是存在,只不过是附到别的东西上了。

萧子良一边听,一边左顾右盼。忽然,他的目光停在一个人身上,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因为此人一副嘲讽的神色。萧子良忍不住大声问道:“范缜,你觉得法师讲得不对吗?”

范缜微微一笑,说:“我不懂他们讲的,我只知道人的精神和形体分不开,有了形体才有精神。人死了,身子都烂了,精神也就没有了,哪还会有什么来生呢?”

萧子良十分生气:“你不要信口胡说,如果没有因果报应,这世上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享福,有人受苦呢?”

范缜听了,从容不迫地指着庭院内的花草树木,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有的被风吹到了屋里,有的落到漂亮的坐垫上,有的却飘过篱笆,落到粪堆里。难道说花也有行善作恶之分吗?其实这完全是自然的事。殿下您生在皇族,享尽富贵,好比飞进了屋内的花。像我一生不幸,就如同落在粪坑中的花一样。您富贵,我贫贱,只不过是遭遇不同,怎么能说是因果报应呢?”

范缜的一番喻证批驳,把萧子良驳得哑口无言,别人更是不能做声。

还有一个妙言趣道、以喻明理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彻夜喝酒放歌。每当夜幕降临、星月争辉的时候,他已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鼓瑟之乐,弦竹之乐,犹如神曲仙谱,将他催入酣甜的梦境。他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朝政一片混乱,邻国也蠢蠢欲动,直到楚国派兵要攻打齐国时,齐威王才急忙派淳于髡到赵国搬救兵。

能言善辩的淳于髡成功地说服赵国出兵救齐,楚国撤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大设宴席,彻夜放歌纵酒的坏毛病又复发了。这时,淳于髡决定找个机会,劝说他改掉这个恶习。

这天,齐威王又大摆宴席,庆贺淳于髡外交成功,淳于髡认为机会来了。

席间,齐威王端起酒杯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

淳于髡说:“臣喝一斗也醉,喝一坛也醉。”

齐威王不解地问:“喝一斗就醉的酒量,怎能喝上一坛?”

淳于髡说:“您赐我佳肴美酒,却命人紧紧盯住我,我哆哆嗦嗦地趴着喝酒,顶多喝一斗就成烂泥了。可是,如果碰上尊贵的客人,我笑吟吟地给他们敬酒,就能喝上二斗。如果是老友重逢,话题如丝,我能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聚会,男女坐在一起,喝酒行令,我即使喝上八斗,也可能只醉个二三分。如果喝到傍晚,酒快喝光了,大家又把剩余的酒倒在一起,想要助兴地让我喝,那时我就会喝得酩酊大醉,自然也失礼了。可能搞得杯盘狼藉,语言混乱,这就叫做酒极生乱,乐极生悲啊!然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道理!”

淳于髡层层比喻,妙言趣道,使齐威王很受教益。他称赞道:“说得好!”从此,齐威王一改彻夜喝酒放歌的坏毛病,励精图治,最终使齐国国泰民安。

变换角度,应对自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话言理也一样,只要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因此,从一个角度说不圆的事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便能说得令人信服、满意。

清朝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有个住持叫圆智,他能言善辩,远近闻名。有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独自到天童寺。圆智听说此事,马上下山,笑迎乾隆皇帝,双手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万望恕罪。”

乾隆听说此人就是有名的善言和尚圆智,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于是便把面孔一板,厉声问道:“你既知朕躬身到此,为何不率众僧,人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是有意亵渎圣驾?该当何罪?”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驾,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要是劳师动众,唯恐引起游人注意,有碍圣上安康。故独自一人在此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