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子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常识(1)
心理学不是“能看透别人”的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范畴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家只是在尽可能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地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在逻辑层面上,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到底哪一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即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又是何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宣告了心理的产生?
我们知道,有现象必有其本质,心里导致心理现象的产生。在所有心理现象中哪一种才是最先产生而又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且能合理推出发展其他心理现象?显然是感觉。只有感觉才是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的心理现象,所以感觉应该是心理诞生的标志。
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1.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任何心理现象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才能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和“胚芽”,其他心理现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的;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
2.个体心理学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只有无条件反射和简单的感觉,而知觉和表象等都还没有发展起来,但却不能否认婴儿就没有心理心理随着感觉的诞生而诞生,一旦有了感觉也就有了心理。而其他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以感觉为“胚芽”发展起来,是胚芽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婴儿的发育,其心理也逐渐发展起来,心理现象将会愈来愈复杂。
3.动物进化史也表明了感觉是心理产生的标志和“胚芽”
感觉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也就是说感觉是在动物进化史中的哪种动物身上开始出现的呢?最开始出现心理现象的动物是腔肠动物。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以简单的感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腔肠动物具有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也就有了心理。以后随着动物的进化和发展,肛肠动物的心理也在逐渐发展、丰富,并逐渐出现了知觉、表象、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进化史是动物进化史的附着物,并随着动物的进化而进化的。心理也是从只具有感觉的动物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心理在感觉的基础上随着生物的进化而纷繁复杂起来,出现了知觉、表象和想象等,直至出现了意识和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
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这就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我们再来细说一下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
1.积极有效的心理状态
能够对当前发展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不同层次的人所具有的反映也不一样。但是健康的心理一定要有好的智力条件。
2.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就是要有好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状态,跟周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3.社交的能力
如果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成功。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
(1)平等原则。不管贵贱高低,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首先要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2)相容性原则。人跟人肯定不一样,只能求大同存小异。每个人生活的方式不一样、习惯不同,所以大家都要互相容忍一些,同学之间更是如此。
(3)互惠互利原则。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平均有三个朋友的人比没有三个朋友的人要多活三到五年。朋友很重要,但要有好的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要互惠。
(4)守信原则。守信从心理过程来讲就是保持一致性,使我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能有一个预测,有了好的预测,才能有好的行为。
4.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人遇到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都不能让情绪表现过激。生活或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要学会自我控制,该忍耐就要忍耐,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
5.具有抗打击和康复的能力
有些人遇到打击就垮了,有些人却能够在刺激中承受忍耐。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从来不能经受任何打击,那他也一定会在某次打击中一蹶不振。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真的会导致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所谓的正常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度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得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
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而改变、扭曲。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请不要忽视人的心理不良状态
什么是心理不良状态?心理的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心理不良状态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学习压力大、竞选失败、被老师批评、长时间学习带来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心理不良状态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
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
这种状态对社会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
有这种状态的人大部分都能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因此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孩子整日忙于学习、考试而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就会经常感到头痛头晕、疲劳乏力、失眠健忘、情绪低落却找不到病因。那么,你就要注意:灰色健康正悄悄逼近孩子,孩子很可能已经或者快要走进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孩子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越来越直接、快捷。但心理的空间却越来越狭小,遭遇到诱惑和冲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比如为了得第一,为了上最好的学校等。如果说心理疾病离大多数孩子还很远的话,那么,灰色的心理状态却正悄悄逼近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把白色比作健康的心理状态,黑色比作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正是处于第三状态的亚健康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由于长期紧张的精神压力(无论学习、生活)而使其处于焦虑、应激状态下,如果长期“消化不良”,就会积劳成疾,导致情绪低落和“心力衰竭”状态,诸如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下降、敏感多疑、思维狭窄、忧心忡忡、焦虑抑郁,常伴随着说不出理由的焦虑不安感。
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杰斯为“第三状态”的亚健康易感人群描绘的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放任冲动、角色混乱的人。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定通过生理症状或异常行为表现出来,心理障碍最终引发身体疾病。
压力研究的奠基人塞尔叶在几千例尸体解剖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大多数人并非死于年老本身,而是死于由长期持续的压力反应而造成的器官损伤。有人调查了54名猝死的男子,其中41人死前精神抑郁已达数周,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精神紧张、抑郁沮丧、消极悲观、愁绪重重。
其实,灰色健康并不可怕,然而由于它不能显现出疾病状态,因此常常被人忽略。1997年8月19日,某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在家中自杀。此后,上海、广州的两位广播电台热线谈心节目的主持人也相继自杀。据心理学家估计,这些人在自杀前很可能已经是处于灰色地带的隐性病人。
事实上,这种危险正随着现代生活的加快在人群中日益普及,它不仅是那些在旁人看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成功者的麻烦,甚至正值花季的孩子也会被“感染”,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有一个五年级的男生一走进教室就觉得噪子奇痒,吞咽困难,上课时也干咳不止,老师以为他在故意捣乱,且屡教不改。后被医生确诊为“神经性咽喉综合症”,而寻其原因竟是由于学习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
亚健康心理并不是无药可救。因为真正使人脆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所做的反应。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也正如同心理学家特罗茜·罗尔在谈到“心病牢狱”时所说,“正因为它是我们自己构筑的,我们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打开枷锁,把自己解放出来。”如果平和安详地对待人生的各种际遇,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从灰色的阴影中解放出来,获得幸福的一生。
什么才是真的患了心理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和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
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心理疾病学术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心理疾病出现通常都有以下这些原因:
1.超负荷的学习压力
很多孩子,尤其是中考、高考生都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且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无法得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2.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情感的失误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如家庭中有离异,变故等情况。受到感情创伤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从而让自己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