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会来事儿是玲珑处世的制胜秘法(3)
三学会来事儿是走向成功的万能密钥
同是一个人,同是一张嘴,有的人能见面成朋友,而有的人却成了冤家。何也?盖因为会不会来事儿的缘故。《水浒传》中的李逵与戴宗,同去投奔公孙胜,一个被待为上宾,而一个却被百般捉弄,是李逵的本质不好,还是罗真人与李逵有隙?回答是否定的,只是李逵不会来事儿而已。所以,作为有志者,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做到会来事儿,因为会来事儿有时直接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1.小河沟里也翻船
有人说宁可胡交十个,不可乱得罪一人。这话不无道理,因为胡交十个顶多是让人说你不识真假,被交者总不至于恨你。而胡得罪一人却不知什么时候便会给你惹下大祸。
《韩非子·内储说》载:有一次,齐中大夫夷射在王宫里参加酒宴,喝得酩酊,靠在回廊门上。有一个仆人刖跪请求说,把您喝不了的酒赐我一点可好?夷射叱之曰:“滚一边去,下贱的仆人还敢向贵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开了。等夷射走后,刖跪就在回廊门处洒了点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样。第二天,齐王出廊门看到了,问:“是谁在这里撒尿?”刖跪回答说:“我没看到,不过昨天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当时,在宫内这种不规矩的行为是要受惩罚的,齐王因此把夷射处以死刑。
刖跪显然是因为夷射没让他喝酒而设计陷害他,其手段是制造事端,嫁祸于夷射。这一手段很险恶,恐怕夷射死也辨不清因由。
这使我们认识到,不会来事儿容易得罪人,而得罪人是没有好处的。
春秋时,赵国的宣孟有一次看见一棵枯树下有一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便让车停下来,给他东西吃。那个人一点一点地咽下食物,慢慢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那个人回答说:“我在降做小差吏,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拿人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那个人拜了两拜,接受了干肉,却不肯吃。宣孟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
宣孟说:“你把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
过了两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里埋伏了士兵等待宣孟的到来,然后请宣孟喝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的危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其中有一个士兵跑得最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士兵道:“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于是他返身回去同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中国人讲究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以上两例,那刖跪似乎太小人见识了,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生在世要会来事儿,尤其是比较富有或者有权有势的人,更应该知道会来事儿的特殊意义。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有了权势和富贵以后,也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性格,不要忘乎所以。因为,人这一辈子不知哪块云彩能有雨,当然更不知道自己会落到哪一步,倘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可能一切都晚了!
2.舍不得猪仔套不住狼
看一个人是不是会来事儿,首先要看他会不会维护人;而看一个人会不会维护人,则要看他在与人相处时是不是舍得下赌注。
近代奸雄袁世凯手下有个师长叫王怀庆,是直隶宁晋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参军入伍,后来投靠了袁世凯,得到了赏识和重用。王怀庆投靠袁世凯之后,他的为人之道开始为袁世凯所熟悉和了解,袁世凯野心勃勃,一心要做皇帝,因此他想笼络大批的人,效忠于自己,听从他的命令,他把王怀庆也列入了自己的笼络对象。
民国建立之后,蒙古的各亲王在前清肃亲王的游说、煽动下,纷纷宣布独立,反对共和,意图苟延残喘,保住他们的亲王地位。
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委任张绍曾为绥远将军,王怀庆为多伦镇守使,征伐各个独立的蒙古亲王。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王怀庆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凯旋回京。袁世凯为此重重嘉奖了王怀庆,并且叫王怀庆将这次作战的各项开销列出清单,到国库报销。王怀庆回去统计了一下,一共花费了30万元左右。他想多报些以中饱私囊,但又不敢太过分,就开了张40万元的军费报销单。
第二天,王怀庆拿着报销单亲自送到总统府,让袁大总统过目。袁世凯看完后,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王怀庆赶忙解释说:“这是我详细核实过的!”袁世凯将单子往桌子上一扔说:“太少了,回去重写。”
这句话着实令王怀庆感到意外,但他马上又明白过来,这是袁总统给我施加恩惠,心里一阵高兴。他回去之后,壮起胆子写了一张80万元的报销单据,谁料到袁世凯看后仍然说太少,让王怀庆拿回去重写。当王怀庆第三次来到袁世凯面前时,手中军费报销单已经虚报到140万元之巨了,袁世凯才提笔批了“准领”两个字。
自此以后,王怀庆为袁世凯卖起命来更加出力了。得了那么大的意外实惠,能不更加出力吗?
但是,使用下属单单靠物质奖励还不行,有些时候精神奖励更重要。因为人不单单需要物质,有时还需要精神,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以从古至今,凡大政治家或事业上的成功者无不把精神奖励当做激励属下的重要手段。
一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见许多将军围在一起大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又听不到什么,只见将军们面有愠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呢!
刘邦就去问张良,张良如实汇报说:“将军们议论着准备造反。”
这句话把新做了汉朝皇帝的刘邦吓了一大跳,天下刚刚平定,又有人出来造反,什么时候才过上安定的日子呢?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分析说:“陛下斩蛇起义,靠了这些将士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秦朝被推翻了,项羽也被陛下打败了,您当上了皇帝,将军们现在关心的就是分封土地和授予官位。可是,陛下分封的20多人中,都是萧何、曹参等陛下最亲近的人,处分的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现在,将军们一边在盼着陛下快快分封他们,一边又担心土地有限轮不到自己。还有一些人害怕平时得罪过陛下,会遭到陛下的暗算。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发难。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出现内乱。”
刘邦忙问:“事到如今,那该怎么办呢?”
张良接口说道:“我有一计,可以对付这个局面。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而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
事至如今,刘邦只得实说道:“雍齿,此人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在将士们中也有威望。可是居功自傲,说话没君没臣的,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杀了此人,痛痛快快地出口气。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忍了。”
张良拍手笑道:“这就好了,陛下立即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陛下最恨的人都分封了,什么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还愁他们会造反吗?”
刘邦说动就动,设下酒宴,当着大臣和将军们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
几天前还准备闹事的将军们吃过酒宴,高高兴兴地说:“现在好了,什么都不用愁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分封奖赏吧!”
张良的小小一计,安定了汉初的局面。
这都叫会来事儿,因为只有会来事儿的人才敢于花大价钱收买人心。
其实,奖励不分多少,都能给人以激励。说得实在一点,因为它是一种荣誉,是固定收入以外的额外收入,是同等价值或者同等物品不能替代的五彩光环,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有人说,赞美是对一个人工作、能力、才干及其他积极因素的肯定,它能满足人们自尊的需要;那么毋庸置疑,奖赏则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兴奋剂。所以,一个聪明的领导者虽然手里一边是鞭子,一边是食物,但其聪明就聪明在鞭子是象征,尽量不用或少用,而食物却频频出手,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赠的食物,比起被赠者的贡献要少得多了!
3.没能耐就当个老好人
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从古至今成功者有时并不都是有能力的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两强相遇时,有时往往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而这第三者又往往是没有多大能耐的老好人。
不信,就瞧瞧徐世昌。
徐世昌,人称“三朝元老”。慈禧掌权时,他做过军机大臣;载沣当政时,他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做过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时,他做过总统。可以说,他是个地道的不倒翁。
在军人横行乱世,一个无兵、无地盘的文人,何以位及显要?
有人总结了徐世昌为官四条经验:
一曰圆通。他说话圆滑,模棱两可,有伸缩余地;做事八面玲珑,能左右逢源。比如宣统逊位之后,他依旧保持与“朝廷”的关系,不忘旧主,心念皇恩,同时又成了袁世凯的“相国”:两面讨好,左右逢源。
二曰沉稳。他遇事固守缄默,不急于表态,对于争议,故意回避,总是多听他人意见。在他看来,贸然出手易陷漩涡之中,乃取灾之道,因而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他决不轻举妄动。
三曰柔静。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必要时哼哼哈哈,转弯抹角,宁可做臭皮囊软磨硬泡,待对手力竭而胜之,不可逞一时刚勇而折弓。
四曰机警。专注风云变幻,而决不为天下先,也不落人之后;时机不来则耐心苦待,时机到时则狠狠抓住。
这四条归纳起来就是:“会来事儿。”
虽然自古以来关于老好人,人们都颇多争议,但争来争去,出头的椽子先烂,后来剩下的又多半是老好人。所以,还是俗语说得好,没能耐就当个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