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沟通原则(2)
5.施加影响,为沟通创造条件
人之所以会对某件事采取行动,起源于心中对某件事寄予一定的希望。而对所采取的行动的要求必须有一个适度标准。要求水准过高,容易产生挫败感,使自己信心丧失殆尽;要求水准太低,则缺乏成就感,觉得毫无意义。
人们会通过别人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来预测未来。人不仅会对已过去的事实产生反应,即使是未曾有的经验,如果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可行的态势,也会激发、引导他作出具体的行动,让已获得成功的事实成果来调整他自我要求的水准,从而使经验的影响力得到加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未尝不是一种沟通,至少它为日后更好地沟通创造了条件。
(1)学会暗示性沟通
人们对亲身经历过的事实会有所反应,比如一家经常光顾的餐厅,人们一定会毫不迟疑地走进去,这是由于过去的经验所致。人们对这家餐厅的老板、菜肴的味道、设备装潢以及消费金额大致都了解了,所以不会犹豫不定。一家从没去过的饭店,如果它的价目表标于墙上或门外,人们心里可以稍作预算,所以也能放心大胆地走进去。
如果那家饭店没有价目表,人们一定会迟疑不决,不敢进去。我们必须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这种可以预测成功的可能性的方法,叫做暗示,它可以使成功的希望和影响深深地烙在对方的脑海中。
当然,暗示不可直截了当,直通通的话语是暗示之大忌,对那些生性聪慧、自尊心又较强的人,多使用暗示乃最好不过。婉转、隐喻的言语,不仅可以满足对方自尊的心理状态,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想法通过暗示,经过别人的实践得以实现。
作为管理者,你除了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优越的技能之外,还必须在暗示这门“功课”上多费些心思,并加以研究。那种不讲究方法的说服,只是单方面的发号施令而已。应该记住,不要让对方感觉不安,努力提出具体、细致、周到可行的方法,以使对方树立坚强的信心,使他自己在心里感觉到自己的确可以胜任。如果仅仅要求下级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以一副师长、太爷的姿态出现,对下级耳提面命,只能使下级陡然陷入迷乱、混沌和不知所措的境地。
暗示某人做某件事,必须利用具体的方法,举出具体的事例,以便于下级了解。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一番努力,而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暂时有所牺牲,这种牺牲是为了即将而来的更大的利益。暗示具体的结果是不容忽略的步骤,只有这样才能使下级了解做此事的价值并且感受到吸引力,以引起采取行动的欲望。行动欲望的强弱常因所获得价值之高低,所付出代价之大小,以及被说服者本身欲求之强度而异。
(2)多用激励性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鼓励,给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带来创造的活力,导致体力和智力上的跃进,使奇迹出现。这种跃进、奇迹的出现,也就是人际关系的相互激励功能。
促使员工成长,并使之采取具体行动的具体方法是鼓励他们并且承认他们的优点:“你也可以做得很好,请试试看。”鼓励的具体方法是适时的赞美。在心理上塑造成功的形象,培养其自信心乃是勇于向工作挑战的原动力。赞美也有其具体的方法,让一句不含赞美的话自然变成含有赞美意味,这才是最高明的赞美方法。
(3)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知道,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是情绪基础。积极的情绪会解除紧张,产生协调;消极的情绪则会制造紧张,甚至造成对抗的行为。
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性格各异,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生活方式都各不相同,相处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失误和摩擦,并可能随之引起一些情绪上的波动。试想,经常发怒,大家怎么相处?工作怎么做?
我们常说某某脾气好,某某爱发脾气,这似乎是他们的性格,实际上这是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情绪的问题。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更能说明一个人的个性修养。
如何制怒?有修养的人会首先想到:我的脾气会给人家的情绪带来什么影响?就这么发泄一下怒气,于解决问题有益吗?这件事值得生气吗?如果更进一步想到发怒往往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和亲近,倒不如先保持沉默、使自己冷静下来为好,这样会更有利于感情沟通。
作为管理者,对于自己周围有时出现的令人厌烦的人或事(这是在所难免的)也应学会克制自己,不满之情要深藏于心底。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反感情绪,甚至恶语相伤,对人对己都无益处。有人会以“我就是这种个性”来为自己的冲动行为辩解,这也是不恰当的,因为自觉进行个性修养的人,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集体相协调,而不会因自己的失误给别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自制力,正是个性修养的体现;冲动,恰是对自己的行为失去了意志监督。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告诫他的孙儿:“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然后再说话;假如怒火燃烧,那就数到一百。”这个办法不妨一试。当你真有耐心数到一百时,头脑肯定会冷静下来,全面地思考问题了。
6.设计形象,为沟通注入活力
作为一个部门或企业的主管,你希望给别人和你的员工留下什么印象?这个印象对你能否顺利实现与他们的沟通至关重要。某种印象的产生和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自身的形象设计。
(1)你期望别人怎样看待你,主动权完全在你手里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主管的形象。一位形象设计专家指出,企业主管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①你怎样看待自己;
②别人怎样看待你;
③你期望别人如何看待你。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怎样看待自己。有些人喜欢故作谦卑,看低自己,妄自菲薄,缺乏自信。因此,确立自信心是第一位的。
其次,别人怎样看你,主动权好像在别人手里,你完全做不了主。其实不然,如果你下一番工夫,努力去建立和突出本身的良好形象,别人又怎么会看低你呢?
第三,你期望别人怎样看待你,这才是你最重要的目标。
要树立自身的职业形象并非易事,有一些步骤必须遵循。不过,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内至外,一条是自外而内。最终的目标当然是从内到外,给人一种全新的印象和感觉。
具体的做法是:
①确定自己期望变成的形象,并全力朝这个方向努力。
②从较易做到的外表做起。
③随着时代步伐用新思想、新观念武装自己。
④不断征询别人对你的印象,尤其是第一次见到你的人。这样你会发现自身的变化和僵死的地方。
树立起良好的企业主管形象,实际上是为沟通打下良好基础。因为你的形象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这时你周围的人都愿意追随你。当你想与他们沟通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已是求之不得了。
(2)善于运用个别谈话技巧
每个领导者都会碰到与人个别谈话的问题。
有的人很会“谈话”,不管什么人,也不管多么复杂的问题,经他一谈就迎刃而解。
有的人却不会谈话,甚至一谈就崩,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经他一谈反而复杂了。
这说明个别谈话其实并不简单。不同的谈话对象和不同性质的谈话,在语言运用上应该有所不同。谈话对象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不同的出身和经历,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性格,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等,都有不同的心态,而且影响着对外部事物的接受和理解。
有人以为表彰性谈话最好谈,其实不然。表彰在于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因此谈话要阐明表彰的理由,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能讲过了头,更不能把表彰变成吹捧。要引向更高的目标和层次,如果不引导,谈话就没有什么意义。
批评性谈话也许是最难谈的,但只要方法得当,也可以变难为易。要尊重对方人格,以诚待人。要轻“批”重“评”,批是指出所犯错误的性质,评是讲道理重教育,启发思想觉悟。如果只“批”不“评”,就会变成训斥,被批评者不但难以认识错误,还可能因没想通而顶起牛来。
此外,批评要力求准确。批评性谈话最忌讳的是批评不准确,与事实不符,这些最容易引起反感的对抗。因此,批评性谈话一定要把各方面的事实和情况搞清楚,说话要有根据。
(3)表态要有尺度
实际工作中,上司需经常表态,对于员工来说,表态则可能是指示、要求,也可能被认为是对某事的定论。
因此,上司的表态绝不可随心所欲。表态要有根有据,既不做老好人,又不无谓得罪人。其角色地位决定了领导者必须持重练达,不论讲什么话表什么态,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无原则地肯定或否定。
上司表态,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发挥灵活性,则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级如有明文规定,领导者就必须按规定表态;没有明文规定的,则应结合实际表态。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的必要补充。
上司在表态之前应做到:必须清楚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和问话的真正意图,设法获得足够的思考时间,考虑好是直接表态还是委婉表态,对不值得表态的问题,不必表态。表态时,应做到因事因人而异。
对关系复杂,不宜把握的问题,上司应委婉地表态。
总之,上司应把握时机,注意场合,适时适地表态,才能起到沟通的作用。
古人云:“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这里说的就是火候分寸问题。要掌握“尺度”,讲究“分寸”,做到语言准确,态度诚恳。
尺度感和分寸感能够体现上司的领导艺术水平。表态应讲究尺度、分寸,达到“适度”。适度越佳,表态的效果就越好,达到最佳适度就能获得最好效果。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既有双方情感的交流、情绪的感染,又有双方心理关系上一定色彩的凝结,只有态度诚恳,上司的表态才会对员工产生指导、激励作用。这就要求上司表态时要有真诚感、恳切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