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补充“维生素”的十大经济学常识(1)
常识一:理性的算计是人的本性
如今的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浮躁,在浮躁的时代里,我们怎样才能做出最有利自己的选择,做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呢?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理性不是不带任何感情地去看待问题,而是以更优的方案去权衡取舍,让自己过得更好。
在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理性”就是指个人的主观意愿是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取福利,也就是说,理性人应该懂得如何为自己谋福利,做一个精于算计的人。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人。在经济学家的世界里,一切事情都遵循“理性开道,利己先行”的经济学真理。
理性人精于算计的基本含义其一是收益大于成本;其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其三是像经济人一样去思考,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在做事前会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为了获取自身最大的收益,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说人的理性程度其实是有差别的。
有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约好某天去打高尔夫球。这一天,当玩兴正浓时,他们发现有个人总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奔跑,严重影响了他们,于是他们决定去跟球场交涉。球场的管理人员向他们解释:“球场为了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献爱心,星期一下午向盲人免费开放。今天是星期一,那个到处乱跑的人是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了你们,我向你们道歉。”三人听后,有三种不同的反应。牧师听后大为感动,遂决定抽出一定时间,免费为残疾人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为残疾人带来福音。医生听后,马上决定,向球场学习,并准备在他的诊所里,留出一定的时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些不明白,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向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呢?”
经济学家相对于医生和牧师来说,更具有精于算计的理性思维。从理性视角来看,白天与黑夜对于盲人没有区别,把对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一点儿都不损害盲人的利益。如果盲人在白天和正常的游人共享高尔夫球场,虽然盲人的利益能得到保证,但显然,正常游客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就是说,盲人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一般游客利益的基础上,如果这样,球场资源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
在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人人都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除了疯子,没人想买“价高质次”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人都会保持自利性和理性。
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来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观察世界。毕竟,世界上还有一些除了经济之外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同情心,如果一味把这种理性观运用到一切生活中,生活将不可避免会有点变味。
不可否认的是,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正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经济人的理性思维,指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其理性使然。
用理性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能避免生活中许多无意义的冲动和疯狂,让我们有限的生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培养起自己的理性精神,以理性人的视角面对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常识二:机会成本就是选“A”还是选“B”的问题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对理解个人选择非常关键,因为最终所有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付出的成本。例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选择吃鱼,那么就不能吃熊掌,熊掌就是选择吃鱼的机会成本。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有人批评说经济学家关心的仅仅是那些能够用货币来衡量的成本和收益。这并非事实。正像我们选修课程时多选修一门课程无需多交学费一样,许多经济分析并不直接涉及货币成本。尽管如此,你做出的选择还是有机会成本,因为你的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一门,其他想选修的课程就不得不放弃了。有人认为机会成本是一个附加量,是货币成本之上的附加量。假设选修一门新课增加的学费为100块钱,这就是选修街舞的货币成本。那么选修该课程的机会成本是在这个货币成本之上的新增加的部分吗?
我们来看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假设选修网球的成本是100块钱。在这种情况下不管选修什么课程你都得付出100块钱。因此,你选修街舞放弃的是初级网球课程,这一时间区段,你不管选择什么,你都得花100块钱。第二种情形,假定选修网球课程是免费的,那么,选修街舞课程所放弃的是网球课程和任何你花费100块钱购买到的东西。不管哪一种情况下,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的成本就是因为选修该门课程所放弃的一切。所有的成本最终都是机会成本。
有时候,必须为某种物品支付的货币成了机会成本的良好标示,但在多数情况下不是这样。一个说明机会成本不能利用货币成本来表示的非常突出的事例是上大学的成本。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学费和租房成本是主要的货币支出,但是,即使这些都是免费的,上大学的花费也很大。因为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讲,如果他们不上大学,将会去就业。这也就是说,由于上大学,学生们放弃了他们参加工作所获得的收入。这就意味着上大学的机会成本除了所支付的学费和房租外再加上没有去就业工作所放弃的收入。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工作,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入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获利更大的机会。比尔·盖茨为什么选择经商而不是读大学,因为机会成本太高。那不仅仅是学费的开支和时间,还有读书的几年里他通过玩电脑所能获得的其他收入。机会成本过高,往往意味着放弃某个选择。
工作也是有机会成本,大学刚刚毕业的你,因为对工作认识不深,迷茫中选择了一个职业,并在已经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现在你才意识到它并非自己所理想的职业,于是想跳槽转行。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你在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就变成了你的机会成本。
由此,我们容易看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对于在大学读书几年中可以获得很高收入的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这就是像泰格·伍兹这样的运动员不上大学或者不完成大学学业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利用机会成本进行抉择,能有效提高生活效率、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个收益有物质收益,也有精神收益,收益的获得会让我们拥有的幸福更完美。
常识三:边际通常是我们选择的依据
一个人中午肚子饿了,去麦当劳吃汉堡,吃第一个的时候觉得汉堡太好吃了,于是又买了一个,吃第二个的时候,感觉没第一个好吃了,但也还行,于是再买了一个,吃完第三个,觉得自己饱了。碰巧的是一同事来了,硬是拉他又吃了一个汉堡,吃这个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有些腻了,如果再要他吃一个,他可能以后看到汉堡就会想吐。
每一个汉堡带给你的满意度是递减的,从好吃到想吐。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在经济学上,边际的意思是“最后的”,或者“新增的”。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性质。
最后的一个和新增加的一个,都是边际的一个。如现在一共有99个东西,第99个是最后一个,它是边际的一个,而第100个,是新增加的,或者将要增加的,也就是边际。边际意味着微小的变化,所以,最后的一个,与新增加的一个,相差非常小。它们引起的变化的差异也非常小。在数学上,这叫“连续”。可能有人说,第99个和第100个可能差的非常多,那是单位太大的缘故,只要不断缩小单位,一定能做到相差非常小。
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覆水难收”。我们不必总是记挂过去,那是没有用的,我们只需要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生活中的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涉及灰色阴影。当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快餐或猪排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或一天学习24个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复习功课而不看电视。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绘对现有行动计划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这里的“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情的边缘的调整。
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边际”概念,是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经济学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应用于任何经济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为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称为“边际革命”。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例如,你向一位朋友请教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你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只是要决定是否再多读两年。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资和学习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通过比较这种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世说新语》贤媛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闺女出嫁前,她神色凝重地叮嘱道:“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闺女不解,思考后小心翼翼问母亲:“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母亲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
这位母亲正是深谙边际效应递减。母亲担心女儿一直做好事,婆家会认为这个媳妇天生就是这样,对她所做的好事不会记上心,反而会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许她日后出现一点点的细小差错。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恩。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一把米,能解决他的生存问题,他自然会感激不尽。不过,如果继续给他米,那么这个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慢慢会变得心安理得。一把米已经不够了,两把、三把,甚至更多,对他来说,欲望已经被放大。施恩不图报,这是很多人帮助他人的初衷。然而,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走向了“理所当然,恩而不谢”,你还能坚持把好事做下去吗?所以,做好事也要有度,如果你长期帮助一个人,会让他依赖于你,如果有一次你出了纰漏,那么你就会被怨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可用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事。比如,对有钱人来说钱不值钱,而对穷人来说钱更加值钱。
如果你要给员工发两万元的奖金,那么最能产生效用的方式是分两次发放——每次给一万元,这样奖金的总额未变,但他所获得的快乐比一次性拿到两万元更大。有人会想,假如我把两万元奖金分成两万次发放呢?这个时候,员工对你的厌恶感会呈现边际效用递增趋势。你这样做,只能使员工在背后说你“六个手指抓痒——多一道印”。
经济学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说同样的事情,要紧的价值是边际价值。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用“边际主义”这个词来指代我们所谓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边际意味着“在边上”,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经济学理论就是边际分析,因为理论假设了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和预期的额外成本做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在经济决策当中,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