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实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宁南山区不仅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素质偏低,而且环境比较闭塞,至今不少地方看不上电视、听不到广播,一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高度,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扭曲,社会风气日益坏下去,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经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牺牲精神文明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如果抓精神文明手软了,经济建设就会受影响,甚至走偏了方向,实际上也搞不上去,一时上去了也会掉下来。”因此,我们要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贫困地区农民自身素质的状况出发,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整个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
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由于贫困地区的大部分群众奉行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致使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加上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使部分群众信仰迷茫,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因此,要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群众的觉悟程度,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任务。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农民的任务落实到千家万户。要突出学习宣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农民认清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不变,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改革顺利进行。要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用二十年来的巨大成就,五十年的巨大变化,引导农民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各项义务。要深入进行新时期创业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动员贫困群众艰苦奋斗,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贫困地区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和“三下乡”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贫困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今后要继续抓好以下活动:一是持之以恒地抓好创建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村镇等系列活动。要加大工作力度,要拓宽活动面,要抓实各个环节,努力改进方法,提高创建活动水平,努力造成参与面广、吸引力大、效果明显的生动局面,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要从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把娱乐型和实用型结合起来,以实用型(科技致富、少生快富等)吸引农民,以娱乐型(影视作品、文化体育活动等)教育农民,多渠道、多手段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三是不失时机地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延伸到贫困乡村,把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的要求落到实处,重点要放在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开展集中整治,改善村镇环境上。
作者在浙江嘉兴市参观留影
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领导责任。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政、青、妇、民兵等各方面分工负责,专管成线、群管成片”的机制和网络,明确一把手抓两手,一班人两手抓的领导责任,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总结、统一奖惩,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严格检查,兑现责任。
(原载《宁夏日报》1999年2月5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