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是继2005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发表后,又一次围绕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表的白皮书。白皮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主要特征、基本内涵,全面反映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白皮书的发表,可以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了解中国政党制度是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巨大优越性及强大生命力。

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从1997年提出至今已走过了10年,目前已进入第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政治交接的重点都有所侧重。第一阶段是1997年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的重点是传承和弘扬民主党派老一代的优良传统;第二阶段是2002年民主党派换届,重点是巩固和发展政治交接成果,按照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第三阶段就是现在进行的换届,这次政治交接的主题、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也是各民主党派几十年来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中取得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

政治发展的实践在古代就有,但政治发展概念的形成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走上民族独立的道路,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世界政治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在他们看来,政治发展就是向着某种既定政治模式的过渡,这种既定的政治模式,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体制。新独立国家的政治发展,就是向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发展,从原来的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

我们提出的政治发展道路,同西方学者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设计的政治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讲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发展,不是把它限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范围;政治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多样性和多模式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就是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才能发展。我们尊重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立足本国政治文化传统、基本国情确定各自的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科学总结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来的。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政治发展道路”,强调要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六大上,正式将“政治发展道路”纳入大会的政治报告。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其中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并把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绝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第一,这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系统回答在政治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现实需要。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上一些国家包括非洲许多国家,纷纷放弃自己原来的政治发展道路,转而仿效、照搬西方式议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结果不仅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反而导致国家混乱、经济衰退、种族屠杀和民生困顿的严重后果。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策动的“颜色革命”频频在独联体一些国家得手。如2000年10月,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一场“天鹅绒革命”中被赶下台;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的“玫瑰革命”迫使谢瓦尔德纳泽总统下台;2004年12月,在乌克兰,尤先科通过“橙色革命”掌权;2005年3月,吉尔吉斯的“郁金香革命”推翻了阿卡耶夫政权。对此,西方敌对势力欣喜若狂,更是加大了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力度,以我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为突破口,倚仗他们在政党、民主等政治理论领域话语权的强势地位,极力歪曲和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其目的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严峻的局势面前,中央鲜明地提出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模式,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在世人面前竖起一面鲜艳的旗帜。

第二,这是立足新世纪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加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至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一发展阶段往往是社会矛盾比较集中、比较容易导致社会冲突的阶段。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正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党中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最大限度地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和平稳进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第三,这是体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近3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各项政治制度日益发展并完善。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操作更复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牵涉到一些体制机制问题,比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等等。这些体制、机制直接涉及社会不同群体、组织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架构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经历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投身于为广大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事业,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最终结束了近代中国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和欺凌的屈辱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党的十七大上,又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列入政治制度的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政权组织,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是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有效形式,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这四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既适应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规定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类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抽象的政治发展,一切政治发展都是相对的、具体的,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阶级利益和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联的。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不同,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国体和政体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不能忘记坚决抵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渗透。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我们都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形成了特定的内涵。(1)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基本方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5)重点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6)衡量标准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7)实现途径是循序渐进和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可以得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结论。(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根据各个利益主体与政治发展目标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2)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授权,政权的运作功能是表达并实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立法和对行政、司法实行监督为主要职能。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真正实现绝大多数人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3)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制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本质在于依法治权,内核是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和法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最终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概括来讲,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前提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衡量标准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发展道路。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保障。作为参政党,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对始终不渝地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实现社会事业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能否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这条道路,不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失成败,也关系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兴衰荣辱。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现实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维护和发展这条道路的历史责任感。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衰落了,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但是,如何振兴,中国应该走怎么样的道路?无数志士仁人为此作了艰难的探索和尝试。19世纪下半叶,维新派人士力图效法日本与俄国,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发展道路,这在当时是一股新的潮流。康有为曾设想:“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君主立宪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转而采取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以推翻帝制和建立英美模式的议会民主制为理想。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后,孙中山曾乐观地估计革命后十年建设可以与西方“并驾齐驱”。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国初年实行的西方式多党制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最终导致了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崩溃和军事上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初期,也曾照搬苏联的革命、政治模式,导致中国革命遭受很大的挫折。在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中,中国几乎对世界上出现过的各种主要政治发展模式都进行了尝试和选择。经过几代人的艰难探索和多次痛苦的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一条全新的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走这一道路的过程中,虽然也遭受过巨大的曲折,但取得的成就也为举世所公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为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历史证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正确抉择。

(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发展方向、制度框架和领导核心的坚强保证

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政治发展道路是否符合国情、适应发展的需要呢?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第三看生产力是否能得到持续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因此衡量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劣,关键要看它是否促进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仅仅用20多年的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基本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指引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搞经济建设,国民生产总值连续20多年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13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为生产力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挥了巨大的保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充分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之一,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艰巨性,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核心,来领导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框架,为扩大全国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不断提高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政治制度上的保证。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了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同时,我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调整政府的管理职能,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健全法制,厉行法治;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等,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政治制度环境。由此可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政治发展道路,能够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始终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三)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民主党派责无旁贷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公开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路线,并积极参与了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主党派的老一辈领导人又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定和贯彻,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做了大量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主党派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地支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动员全体成员投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各民主党派还积极参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和执行,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各民主党派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积极参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制定和执行,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说,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坚持,也凝聚着民主党派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已经形成为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的核心。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最根本的,就是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的核心和实质,在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上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五、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对参政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这是我们每位党派成员都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全体民主党派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这为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和广阔平台。每位党派成员都要以这次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要求,深刻把握政治交接的丰富内涵,努力把政治交接贯穿于参政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树立正确的参政党觉悟和意识,切实提高“四种能力”。

一是政治把握能力。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党外代表人士必须着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判断形势,增强战略眼光和理性思维,明辨大是大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握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做到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在目标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在行动上与中国共产党同步,共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是参政议政能力。参政议政是党外代表人士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优势和作用的基本方式。新世纪新阶段,党外人士要切实做到参政议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考察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努力谋长远之道,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切实把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参政议政成果。

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党外代表人士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是学有所长的专家,但组织协调能力、政治社会活动经验往往尚需积累和提高。党外代表人士要更好地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反映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须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要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在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任职形式加强实践锻炼,不断通过实际工作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是合作共事能力。合作共事是统一战线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关系。这要求党外代表人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在实现共同奋斗目标中发挥自身作用,亲密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对于在政府工作的党外领导干部,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同样是党组织培养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党的事业而工作的,更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主动与党内同志多交流、多合作,营造好的工作氛围,努力做到服从而不盲从,到位而不越位,分工而不分家。


(摘自2007年9月15日在农工党宁夏区委会骨干党员学习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