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探索发展:银川大学十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陈育宁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和资源整合、合并办学的变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十年的巨大变化,是应当在教育史上大书一笔的。要按常规走路,这十年所取得的成绩,恐怕两三个十年也未必能达到。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才能实现这样一次跨越,才能按照波浪式发展的规律,抓住机遇,把事业推上浪巅,给以后的调整完善和再发展创造条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国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千万青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走上崭新的人生道路;最大的受益者还应当属于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属于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中国,因为大发展的高等教育为此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人才,这批人才正在或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宁可让人才富裕而储备,也不可因缺少人才而受制于人。这期间,高等教育同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适应了各项事业及各个层次对人才的不同需求。“985”、“211”、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以及国内外合作办学等等,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这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真是了不起的十年!我们曾经在这十年中亲身经历和参与了高等教育事业的人们,是拥有享受自豪的幸福的一群人!

在高等教育这十年的发展中,我们的目光不能不关注于一个亮点 ——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事物。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近十年来,民办高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和提升的新阶段。据报道,截至2008年,我国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有600多所,大体上各占一半。这两类学校,占到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在校学生约占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五分之一。民办高校不仅承担了高校扩招后的相当一部分教育教学任务,分担了国家办学的压力,而且发挥机制灵活、自主性强、突出应用等优势,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培养地方急需的各类应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宁夏,银川大学(银川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于十年前成立,是一所起步早、发展快的民办高校。现在,银川大学已基本完成了创建的任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历了我们在公立高校很难体验到的艰苦创业之后,银川大学的办学优势、成绩和声誉显现了出来。这需要我们用一种客观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来研究。

摆在我们面前的由银川大学校长孙珩超教授主编的《改革 探索发展》这本综合文集可以给我们做出一番解读。我们从这本综合文集中能够窥见银川大学建校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国原来高等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建设民办高校的一个缩影。这本文集的作者都是银川大学十年建设的亲身参与者,有管理干部,有老教授,有青年教师。文集的“改革探索篇”是对建校十年来主要经验的总结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认识,是他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规律从事民办教育实践最直接、最切身的体会;“教学研究篇”是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一线的同志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具体模式和方法的探索;“工程技术篇”和“社科人文篇”则是汇集了银川大学各专业教师的部分研究成果,展示了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探索发现和前进创新的步伐。我们从这本综合文集中不仅可以读出银川大学十年创业、十年发展的一步步脚印,读出师资队伍一年年壮大、一年年提高的变化,还读出了他们办什么样的民办高校,如何办好民办高校的十分有价值的实际体验。

首先是坚持了正确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即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不论是什么体制、什么层次的学校,都应当老老实实地遵照教育的规律和目的来办学,即使是民营企业或企业家个人办的学校,也概莫能外,它不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产业,而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未来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伟大事业。银川大学在历经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跋涉前进,宗旨不变,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

其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制订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模式。银川大学依据自身条件、宁夏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及宁夏和周边地区人力资源需求情况,给自己找到了准确的定位,即培养既有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很强实践操作能力、易于就业的实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定位,组织教学,强化职业培训环节,建立实习基地,衔接就业链条,使这一办学模式逐渐完善成熟。正是以这种客观务实的态度,凝练着自己的办学特色。银川大学的毕业生已连续五六年就业率达到95%,这是目前很多高校都难以做到的。

再次,办一所学校,要有必要的条件,在诸多的条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是人,是一批懂教育、有责任心的管理者,是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而这一条,对于一所民办学校来讲,又是最难以达到的。银川大学在创建过程中,极为重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组建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一些过去在高校工作富有经验的老同志、老教授接受了银川大学的聘用,认真负责地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一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加入到银川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校董事会的组建、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扩展了银川大学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办学基本队伍的问题,虽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培养和充实的过程,但起步是好的,基础已经奠定。

在这本综合文集中,无论是管理者的经验体会,还是教师的专业成果,都有许多亮点。我这里要说的是,这是银川大学的一笔财富,也是启动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出发点。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十年发展不易,但仍然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大学的内在精神、文化和氛围、习惯,以及学科建设、名师培养等等,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探索的积累。重要的是,大力弘扬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就会有不竭的前进动力。创新无尽头,发展无穷期。从这个角度来讲,银川大学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我们在这本文集中,看到了银川大学的管理者和老师们对未来的信心、对未来的展望。我们相信,银川大学的师生员工们一定会充满激情地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去为明天的美好而奉献。

二○○九年八月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现为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院长,银川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