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制造业绿色产品不同于以往的制造工业产品,它具有新的属性内涵、时空特点、绿色特性、竞争优势、满足组合、合格判据和形成机制,也有着与以往制造业企业产品所不同的开发设计理念、评价观和评价准则。本书正是适应绿色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为建立与制造业绿色产品相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而开展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其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本书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观和环保竞争理念,将环保和环境问题纳入到企业产品的开发与评价中,从追求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用户、企业、环境、社会均满意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出发,针对制造业绿色产品的设计方案评价、竞争力评价、综合评价而建立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不仅与迄今有关文献和专题多集中在清洁生产及绿色制造模式的理论体系、系统架构和应用技术研究,或是侧重从产品环保性技术设计角度给出的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绿色度评价等方法相比较,是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而且也是对以往仅站在生产企业角度,单纯以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和获取企业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强调对产品的经济性和实现其功能质量的技术性进行评价的评价观及其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与突破,是产品评价观及评价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开拓性的新发展,也是评价学科理论的新进展。
2)本书采用过程方法模式建立的绿色产品多级闭环递阶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克服以往产品评价方法只能给出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产品“解”、只能给出用户和企业双方满意的“解”以及评价结果与企业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负的责任往往相矛盾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出包括物质产品、服务、回收使用和再生利用的产品解,给出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用户、企业、环境、社会均满意的综合解,给出产品或设计方案满足限定性环境指标标准和合格判断标准下的综合评价结果和选优排序,以及产品绿色度最佳阶段配置、多优势竞争组合优先级和产品竞争力比较排序,这不仅是产品评价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方法,也是对产品评价方法论的重大变革。
3)本书建立的这种嵌入一次性递阶检验机制的循环式评价流程和方法,可有效解决以往在综合评价过程和结果处理中存在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某个或某一阶层指标状态却对评价结果没有太大影响的问题,尤其是嵌入一次性递阶检验机制避免了以往产品设计生产上存在的“先开发后变更”和“先生产后治理”的弊端;将参照的理想产品和竞争优势取向信息融入到了产品设计评价过程中,使得终结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动态寻优过程有机结合。可见,这是对以往产品及其设计方案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上的重大变革,是产品设计方案评价理念、思维、流程和方法上的新发展。
4)本书建立的制造业绿色产品综合评价的流程和方法,可以有效克服以往产品评价上较普遍存在的如下不足、缺点或弊端:一是以往产品评价多是从满足用户需求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综合”评价,而没有将环境问题、环境社会成本收益问题和基于环保的竞争问题纳入到产品决策中来,不利于获得用户、企业、环境和社会均满意的产品解;二是已有的绿色度评价方法没有与产品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结合起来,只能作为对已开发设计好或是生产出的产品的绿色性进行事后辅助验证的手段,不能为产品决策提供支持,存在着“为绿色而绿色”的局限;三是评价过程缺少检验机制,致使原本存在有某个或某些否决性指标的产品也通过了评价审核,甚至是通过其他指标的“补偿作用”而成为了最优方案,导致出现评价结果与评价目的相背离的情况。而且本书建立的评价流程和方法,把对限定性指标标准的合格(符合性)判断与竞争优势取向有机结合起来,又可为产品开发提供调整改进方向上的更多有用信息,这是产品综合评价理念、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上的创新。
5)本书把环保竞争和环境问题纳入到产品的绿色度配置和竞争力评价中,所建立的绿色度配置模型填补了至今此项研究上的空白,也克服了目前已有的产品绿色度测度方法不能解决绿色度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缺陷;而且所建立的绿色产品竞争力评价方法,不仅适应了当今产品竞争开始向着环保竞争转移的趋势,也使绿色产品竞争力最大化与绿色度配置、多优势竞争组合及优势取向优先级确定做到了有机结合,克服了目前产品竞争力评价中仅从满足用户需求和企业利益最大化出发,只“就产品论产品”而忽视环境问题和环保竞争,且未能与多优势竞争组合及其优先级确定有机结合等诸多弊端和缺陷,因而这既是产品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又为基于环保竞争战略制定和绿色产品设计方案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6)本书基于网络环境开发包含绿色产品设计方案评价、竞争力评价和综合评价在内的应用型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软件,是产品评价工具和评价实践上的一大进展和创新,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模式提供了基本平台构成之一,也为制造业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决策、竞争战略制定、设计方案制定实践中所需评价软件的二次开发和实际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将弥补我国目前尚无绿色工业产品评价软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