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电话的发明
莫尔斯的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而且还得用电码表翻译出来才能知道是什么内容。接下来人们自然会想,能不能用电线和电流来传递声音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需要支付报酬,只需了解一下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小时候在上物理课的时候,我们已经从老师那里知道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振动,它可以通过空气或者木头这样的东西传播。所以在没有空气的地方,比如在真空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当你用力敲击一面锣的时候,锣的表面不停地“哆嗦”,会推拉四周的空气分子跟着它“哆嗦”,这样声音就传出去了。
在我们的耳朵内部有一张分隔中耳及外耳的薄膜,解剖学上叫耳膜或者鼓膜。当声音到达的时候,会导致这层膜也跟着振动,而且振动的形式与声音的来源(比如锣,这叫做音源、声源)一模一样。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在你学过的概念中,“波”通常指的是水的涌动,当你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就形成了波。和水波一样,声音也是一种波,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波形。找一把钢尺,将它的一端固定起来,然后扳动另一端,此时,你听到了什么?
钢尺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它产生了振动。为了搞清楚它是如何振动的,可以取一块玻璃,用烟把它熏黑,然后将正在振动的钢尺轻轻地与它的表面接触,同时移动钢尺来模仿时间的流逝,这样就记录下了钢尺振动的形状,如图4.7所示。
图4.7 物体振动时会在熏了烟的玻璃上留下波形
人的耳朵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据说是耳膜将声波的振动转换成了生物电。生物电刺激大脑中负责听觉的区域,我们就听到声音了。与此相同,为了用电流来传递声音,也需要将声音转换成电流,这就要用到一个叫话筒的东西。
话筒的构造很简单,主要是一个线圈和一个磁场。线圈位于磁场中,并和一个纸片或者塑料片相连。说话或者唱歌的时候,由于声波的作用,纸片也被迫振动,从而带动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并产生强弱不同的电流。
话筒产生的电流,其波形和产生它的声波一致,所以通常称为音频电流。为了能听到远处的人在说什么,还需要制造一种东西把电流还原成声音。在电学上,这种东西就是扬声器,俗称“喇叭”。
说起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话筒本身就可以当扬声器用。你想想,这不奇怪,当声音电流通过线圈的时候,线圈会产生或强或弱的磁场。线圈本身就位于一个磁场中,两个磁场相互作用,不是互相吸引就是互相排斥。线圈是可以动的,而磁体却是固定的,它们斗争的结果是线圈带动纸片随着声音电流的变化而不停地运动,从而使外部的空气也跟着振动,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一个发明电话的人,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美国人贝尔(1847—1922年),他于1876年申请了电话专利权。不过他的方法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产生的电流一般都很微弱。不要指望现在的技术能对它有所帮助,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出将微弱电流放大的装置,要打电话,你非得扯着嗓子大声说话不可。所以后来爱迪生发明的碳精送话器更流行。
与贝尔的法宝不同,爱迪生发明的这个装置像个小碗,中间填满了用优质无烟煤提炼的碳精砂。在碗口上,有一层金属膜,可以导电,但主要用来接收声波。这个装置不能自己产生电流,所以需要串接一个电源,一头接碗,一头接金属膜。当你对着它说话时,由于金属膜的振动,它内部的碳精颗粒会随着声波的变化时而紧密、时而疏松,从而使这个装置的电阻不停地变化。结果,正如你能想象得到的那样,整个电路的电流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就是说,声音已经被转变成电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