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图文百科100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关于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序例

001 《本草纲目》引证了历史上哪些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中引证了许多历史上有巨大价值的本草著作,既解释了诸多药物的历史渊源,又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是《本草纲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将书中引述的主要本草著作及作者列表如下:

《本草纲目》引述主要本草著作及作者对照表

002 《本草纲目》所引《名医别录》中的合药分剂法包括哪些内容?

合药分剂法即中药的煎煮分剂方法,内容包括:

凡制作丸、散药,要先切细经阳光晒干后再捣烂。有应分别捣烂的,有应合在一起捣烂的,并随方剂而变动。如果是润湿药,如天门冬、地黄等,应当先切干曝晒,单独捣碎后再晒干。假如遇上阴雨天,应该用微火烘烤,药物干燥后停一段时间,等其凉后再捣烂。

凡药物用筛制成丸、散的,应用重密绢子过筛,筛完合,再放入臼中,捣数百遍,各药颜色都捣为同色,这样效果才好。巴豆、杏仁、胡麻仁等各种膏腻之药,应先熬使颜色变黄,再捣烂使其黏腻如膏,用手指捻摸有滑腻感,看起来有水润的感觉,此时再稍稍放于散剂中,一起捣成散,然后再用疏朗的绢筛筛过后,放一起捣匀。

凡煮药汤剂,应当用小火使汤剂轻微沸腾,其用水多少应严格依照方剂要求。一般大约二十两药,可用水一斗,煮药后应剩取四升左右。煎煮药液不能用铁器。煎药时一定要看清火候,不要太过或者不及。燃火的材料以木炭、芦苇为最好。煎药用的水必须采用新汲的有甜味的水,流水、井水、沸水等各类用水也可。

如果服用发汗药,一定要用大火煎煮,并趁热服下。攻下药也应用大火煎熟,芒硝、大黄之类的药物下汤后要再煎,然后温服。阴寒急病的药物应以旺火急煎快服。补中焦脾胃的药物应用慢火慢熬,温服。另外,阴寒内盛引起的发热烦躁及暑天却有阴寒积伏于体内之病,其药物应在水中冷后再服用。

凡药物要放入药酒中浸泡的,均应细切,用生绢盛满药材后,放入酒中密封,随寒、暑不同各浸泡一定日数后取出。各种用蜜的药物,都应先在火上煎,掠去药面上的泡沫,使药色变成微黄,这样丸药可以经久也不坏。

各种熬贴痈、疽、风、湿各类病患的药膏,应将药浸在油中三天才煎煮,煎到药干时用绢滤净。如果取松脂入药膏,应煎至成丝,倒入水中,拔扯几百遍为止。以上药物入膏,都应该注意火候,不要过火或者不及。药方中有朱砂、雄黄、龙脑、麝香、血竭、乳香、没药等药物时,应等到膏药已成之后再放入。汤剂中如果有麝香、牛黄、犀角、羚羊角、蒲黄、丹砂、芒硝、阿胶之类的药物,必须将其细末研成粉,服用时冲入汤中,搅和服用。

煎药图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书影

由于病的证候、时间、寒热差异较大,药也有性状、质地的区别,所以用药治病一定要谨慎。《名医别录》中详细记载了中药的煎煮分剂方法,这些内容被李时珍收录入《本草纲目》,并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003 《本草纲目》所引《黄帝内经》中的六气岁物指什么?

《黄帝内经》中的六气为:厥阴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则向着风的方向转化,在地为泉则地上药物向着酸的方向转化,清冷之毒便不会产生;少阴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热的方向转化,在地为泉则地上药物向着苦味方向转化,寒毒之邪不会产生;太阴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潮湿的方向发展,在地为家则地上药物向甘味转化,燥毒之邪便不易发生;少阳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火热的方向发展,在地为泉则地上药物向苦味转化,使寒毒之邪难以发生;阳明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燥烈的方向发展,在地为泉地上药物向着辛味方向转化,于是湿毒之邪不生;太阳之气,管理天度时天气向着寒冷的方向转化,在地为泉则地上药物向着咸味转化,使热毒之邪不生。

《黄帝内经》——中国首部中医理论经典

《黄帝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书中的许多中医理论都在后世的《本草纲目》中有所引用,比如六气岁物的理论,既论述了天地之气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又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

那么岁物是什么呢?就是由天地间的精华之气积聚而产生的物质,如果没有岁物,自然界的真气就会耗散。

医者治疗疾病时一定要明确六种转化分别治理的情况。医者应谨慎等候适宜的天气变化,不要错失治疗病变的大好时机。凡是以自然界变化为依据的,称为天之气;以土地变化为依据的,则称为地之气。天之气侵淫于下,地之气侵犯于内时,都应以五行中的所胜之药来治疗。例如湿气侵犯于下,应以风气以胜之;酸气内胜于体内,则以辛气胜之。

004 《本草纲目》中的七方指什么?分别是哪位医家提出的?

邪气流变在于发病,治病在于药方,制方在于人对药物的反应。方有七类:大、小、缓、急、奇、偶、复。其中奇方、偶方、复方为三分制之方,大、小、缓、急者为四分制之方。

大方 大小,指方制的奇偶组成法。例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奇方中的小方;大承气汤、抵当汤,是奇方中的大方,这么叫是因为需要用它进攻里面的病患。病人如果兼有几种病证,一二味药就不适合;肝肾及下部的病证,必须用大方治疗。

小方 小方有两种:有一味主药两种辅药的小方,适合邪气单一的疾病;有分成两部分而多次服用的小方,适用于心、肺以及上焦疾病。

缓方 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不使气味袭心,以免肾药凌心,心力更衰。缓方有五种:有以甘甜延缓之方,如甘草、糖、蜜,病在胸膈,取其留恋;有丸剂延缓之方,与汤散相比,其药效迟慢。有品味众多之缓方,药品众多且相互拘制,不能各展其药性;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等蔓延到下部,其药力已衰。

急方 治主病宜缓,缓可治其本;治从病宜急,急可治其标。急方有四种:有急病急攻之急方,比如中风之类的疾病;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于下而力不衰。

奇方 奇方即为单方。奇方有两种:有独用一物之奇方,适用于病在上而近者;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泄不宜发汗。

偶方 偶方有三种: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发汗不宜下泄。

复方 复方有三种:有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复方,比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之类;有本方之外再加别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之类;有分均等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之类。

《本草纲目》——完整提出“七方”理论

李时珍 明代

《本草纲目》不仅收录中草药1892种,绘制插图1110幅,还记载药方11096个,而且完整提出了“七方”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特性和药物的特性,将药方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类型。时至今日,这一理论依然为中医所推崇。

005 《本草纲目》所说的十剂包括哪些?引自哪里?

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凡是用药的人,必须详细审查,才不会有所遗漏。

宣剂 外部感受了六淫之邪,欲传入体内,脾实而不受,淫邪郁积于胸中,天分气分窒塞不通,于是出现呕吐的症状,这就是“壅”。必须用破气的药治疗,如姜、橘、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李时珍认为:壅即堵塞,宣即驱散、发散。郁塞之病,气机不升不降,传化失常,应当用宣剂治疗。

通剂 通即流通。湿热之邪滞留于气分,导致痛痹、小便癃闭不通,宜用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以泄中之滞,木通、猪苓之类就行。湿热之邪留于血分,导致痹痛、肿胀、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用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以泄血中之滞,用防己之类即可。经说: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药为通剂。

补剂 补药可去虚弱之病,人参、羊肉之类就是。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相同的,都是补剂。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有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五谷、五菜、五果、五肉,都是补养之物。

泄剂 泄剂可去闭塞之病,葶苈、大黄之类即是。葶苈苦寒,气味俱厚,与大黄相比不差,能泄肺、大肠之闭。大黄走而不守,能泄血闭时肠胃中的渣秽之物。一泄气闭利小便,一泄血闭利大便。凡气味与二药相同的,都是泄剂,比如芒硝、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类。

轻剂 轻剂可解除闭塞。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表闭者,风寒伤体表,导致腠理闭密,阳气郁积,不能外出,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脊强等病,宜用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症自解。里闭者,火热之邪郁抑于内,津液不行,皮肤干闭,表现为肌热、烦热、头痛、目痛、昏瞀、疮疡等病,宜用轻扬之剂解其肌,而火自散。上闭有两种:一是外寒内热,致上焦气闭,表现为咽喉闭痛之证,宜用辛凉之剂扬散,则闭自开;一是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表现为胸膈痞满闭塞之证,宜用扬其清抑其浊,则痞自泰。下闭也有两种:一是阳气陷下,发为里急后重,数至厕而不行之证,只需升其阳而大便自顺,即所谓下者举之;一是燥热伤肺,金气积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表现为小便不利之证,用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即所谓病在下取之上。

重剂 重剂有四种:有惊则气乱,魂气飞扬,如丧神守者;有怒则气逆,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并以铁粉、雄黄之类平其肝;有神不守舍,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用朱砂、紫石英之类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将捕者,宜用磁石、沉香之类安其肾。诸风掉眩及惊痈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因浮火痰涎为害,都适宜镇以重剂。

滑剂 滑能养窍,可滑润通利。李时珍认为:着,为留滞于经络脏腑之间的有形之邪,如大小便、妇女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都应用滑药将其除去。大便涩者,用菠菜、牵牛之类;小便涩者,用车前、榆皮之类;精窍涩者,用葵花、黄檗之类;胞胎涩者,用黄葵子、王不留行之类;引痰涎自小便去者,用半夏、茯苓之类;引疮毒自小便去者,则用五叶藤、萱草根之类。以上各种药,皆为滑剂。

涩剂 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须用涩剂收敛。寝汗不禁,可用麻黄根、防风之类;滑泄不已,可用豆蔻、枯矾、木贼、罂粟壳之类;喘嗽上奔,则用乌梅、诃子之类。另外,牡蛎、龙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乌梅、榴皮、诃黎勒、罂粟壳、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等,都是涩药。

解肌和营的桂枝汤

《本草纲目》根据各种药物和剂型的不同特点,将药剂分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涩剂、滑剂、燥剂、湿剂十种,并视为用药之本。图为桂枝汤,有解肌和营的作用,因而属于宣剂,可治疗中风。

燥剂 寒冷久积不愈,上呕、下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这是大寒之病,宜以姜、附、胡椒等燥热。如果因湿气而病,则以白术、陈皮、木香、苍术之类治疗。这些都是燥剂。

润剂 湿剂可作为润剂。枯者燥也。秋令时,风热忿郁,血液枯涸而为燥病。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凡麻仁、阿胶膏润之类,皆为润剂。养血则用当归、地黄之类,生津则用麦门冬、栝楼根之类,益精则用苁蓉、枸杞之类。

006 如何区分气味阴阳?

《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论》记载:阳气积累为天,阴气累积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气肃杀而阴精收藏。阳化为气,阴能成形。阳为气,阴为五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软或坚,须根据各自特点使用。

007 五味指什么?它们之间的宜忌关系如何?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黄帝内经》认为: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的宜忌关系如下: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薤。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葱。黑色宜咸,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栗、藿。

调和五味

《本草纲目》中引用了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宜忌关系,包括五欲、五宜、五禁、五走、五伤及五过。人在选择食物时,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若五味偏胜,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麦、羊、杏、薤。肾病禁甘,宜食辛,黄黍、鸡、桃、葱。

五走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愧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愧心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

五伤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五过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

008 五味偏胜会造成什么后果?

五味入胃,各有它们所喜之处。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时间久了,必增脏气;脏气增得久了,反成了夭亡的原因。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且兼有四气。味各从本脏之气,久则从化。因而久服黄连、苦参反热,热从苦化。其余各味与此同理。如果气不增加,则某一脏气偏胜,必然导致偏绝。脏有偏绝,则必然导致突然夭亡。所以,如果药不具备五味和四气,经常服用,虽然能暂时获胜,时间久了必然致死。一阴一阳称之为道,偏阴偏阳称之为疾。阳剂刚胜,积弱的人应当谨慎使用,气平了则须停滞。如果有偏助,使人脏气不平,就可能称为夭亡的缘由。

009 中医所说的标本阴阳指什么?

《用药法象》记载:治病的医者,当知标本。以身体而论,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因而,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而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之分。以病而论,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所以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即使先生轻病,后生重病,也应先治其轻,后治其重。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不管先后标本,必须先治满及大小便,因为这是急症。所以说,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又有从前来的为实邪,后来的为虚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假如肝受心火,为前来实邪,当于肝经刺荥穴以泻心火,为先治其本;于心经刺荣穴以泻心火,为后治其标。用药则入肝之药为引,用泻心之药为君。还有肝受肾水为虚邪,当于肾经刺井穴以补肝木,为先治其标;后于肝经刺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用药则入肾之药为引,补肝之药为君。

010 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是怎么回事?

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因此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在人身上,即为肝心。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身上,即为肺肾。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即为降,可佐使诸药。用药的人,遵循此规律则生,悖逆则死,即使不至死,也会很危险。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

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

气厚者浮:甘热、辛热之药。

味厚者沉:苦寒、咸寒之药。

气味平者,兼四气四味: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药。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是其药性决定的。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也在人。

011 李时珍认为针对四时在用药方面应掌握哪些技巧?

李时珍说:四时用药必先顺应时令,不要杀伐天地间的祥和之气。又说:气升、降、浮、沉应顺应它,药寒、热、温、凉则悖逆它。因而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神农本草经》说:春月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月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月宜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月宜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宜省咸增苦以养心气。这样既不伐天和又防岁气太过,用以体量天地的恩德。味者,略过根本,从标入手,春用辛凉以伐木,夏用咸寒以抑火,秋用苦温以泄金,冬用辛热以涸水,称为时药。虽然月有四时,日有四时,如果春得秋病,夏得冬病,应当明察秋毫,见机行事,变通权宜,不可拘泥。

四时顺养五脏

李时珍认为四时用药应当顺应时令,而且日常养生也应四时顺养,不同的季节可着重养护不同的脏腑,春季宜养脾,夏季宜养肺,长夏养肾,秋季宜养肝,冬季宜养心。

012 五运六淫指什么?如何根据五运六淫来用药?

五运指木、火、水、金、土五种运气,六淫则指风淫、热淫、湿淫、火淫、燥淫六种病邪。根据五运六淫用药应当遵循以下法则:

厥阴司天,风淫炙盛,需用辛、凉平息,甘、苦辅佐,以甘缓和,用酸泻下。如果清凉反胜风淫,则用温酸主治,甘苦辅佐。

少阴司天,热淫有余,需用咸、寒平息,以苦、甘辅佐,用酸收敛。如果寒反胜热淫,则用甘温主治,苦、酸、辛辅佐。

太阴司天,湿淫胜出,需用苦、热平息,酸、辛辅佐,以苦燥热,用淡泄下。如果上半身湿而发热,应用甘、苦主治,甘辛辅佐,以解表流汗。若热反胜湿邪,则以苦、寒主治,苦、酸辅佐。

少阴司天,火淫炽烈,需用酸、冷平息,苦、甘辅佐,以酸收敛,用苦发汗,如果发完汗仍热,则还以酸收敛。若寒反胜火淫,则以甘、热主治,苦、辛辅佐。

阳明司天,燥淫胜出,需以苦、温平息,酸、辛辅佐,用苦泻下。如果热反胜燥淫,则以辛、寒主治,苦、甘辅佐。

太阳司天,寒淫肆虐,需以辛、热平息,苦、甘辅佐,用咸泻下。如果热反胜寒淫,则以咸、冷主治,苦、辛辅佐。

厥阴在泉,风淫盛行于内,需以辛、凉主治,用苦辅佐,以甘和缓,以辛发散。如果清反胜风淫,则以酸、温主治,苦、甘辅助,以辛平息。

少阴在泉,热淫横行于内,需以咸、寒主治,甘、苦辅佐,用酸收敛,以苦发散。如果寒反胜热淫,则以甘、热主治,苦、辛辅佐,用咸平息。

太阴在泉,湿淫恣肆于内,需用苦、热主治,酸、淡辅佐,以苦燥热,以淡泄下。如果热反胜湿淫,则以苦、冷主治,咸、甘辅佐,用苦平息。

少阳在泉,火淫旺盛于内,需以咸、冷主治,苦、辛辅佐,用酸收敛,以苦发汗。如果寒反胜火淫,则以甘、热主治,苦、辛辅佐,用咸平息。

阳明在泉,燥淫横行于内,需以苦、温主治,甘、辛辅佐,以苦泻下。如果热反胜燥淫,则以平、寒主治,苦、甘辅佐,用酸平息。

太阳在泉,寒淫横行于内,需以甘、热主治,苦、辛辅佐,以寒泻下,以辛滋润,以苦结实。如果热反胜寒淫,则以咸、冷主治,甘、辛辅佐,用苦平息。

肝图

《难经》说,肝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附着于脊之第九椎下。《素问·灵兰秘典论》喻之为将军之官,谋虑出于此。对肝脏的用药补泻原则为:温补凉泻,辛补酸泻。

013 六腑六脏的用药气味补泻关系是怎样的?

肝胆 温补凉泻。辛补酸泻。

心、小肠 热补寒泻。咸补甘泻。

肺、大肠 凉补温泻。酸补辛泻。

肾、膀胱 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脾、胃 温热补,寒凉泻,各从其宜。甘补苦泻。

三焦、命门 与心相同。

014 五脏与五味的补泻关系是怎样的?

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草。以酸泻之,用赤芍药。实则泻子,用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川芎。以辛补之,用细辛。虚则补母,用地黄、黄檗。

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用五味子。以甘泻之,用甘草、参、芪。实则泻子,用甘草。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芒硝。以咸补之,用泽泻。虚则补母,用生姜。

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用白术。以苦泻之,用黄连。实则泻子,用桑白皮。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炙甘草。以甘补之,用人参。虚则补母,用炒盐。

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用诃子。以辛泻之,用桑白皮。实则泻子,用泽泻。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白芍药。以酸补之,用五味子。虚则补母,用五味子。

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用黄檗、知母。以咸泻之,用泽泻。实则泻子,用芍药。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知母。以苦补之,用黄檗。虚则补母,用五味子。

李时珍说: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也可迭相施用。

心图

《难经》说,心重十二两,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素问·灵兰秘典论》谕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于此。对于心,可用酸缓之,用甘泻之,以咸补之。

015 根据脏腑的虚实标本用药的技巧是什么?

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癫疝,女人小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行气:香附、芎、瞿麦。行血:红花、鳖甲、桃仁、大黄、水蛭、虻虫。镇惊:雄黄、金薄、铁落、真珠、代赭石、石决明。搜风:羌活、薄荷、槐子、蔓荆子、独活、防风。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阿胶、菟丝子。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决明、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解肌:桂枝、麻黄。

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行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檗。行血:丹参、牡丹、生地黄、玄参。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补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补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门冬、芒硝、炒盐。凉血: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朐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涌吐:豆豉、栀子、萝卜子、郁金、薤汁、藜芦、苦参、苦茶。泻下:大黄、芒硝、大戟、甘遂、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茯苓。补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木香、扁豆。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药、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脾图

《难经》说,脾宽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有裹血温五脏之功,主收藏。《素问·灵兰秘典诧》云: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于此。脾患病,容易出现心腹痛、饮食不消化等症状。

本湿除之

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

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愤郁,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频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

气实则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除湿:半夏、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泻火:粳米、石膏、知母。通滞:枳壳、薄荷、干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

气虚则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芍药。

本热则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门冬、栀子、沙参、紫苑、天门冬。

本寒则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缩砂、糯米、百部。

标寒则散之

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脐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小便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水强则泻之

泻子:大戟、牵牛。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茯苓。

水弱则补之

补母:人参、山药。补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补血:黄檗、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则攻之

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

精脱则固之涩滑: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粉。

三焦 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引起的暴病、暴死,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肾图

《难经》中说,肾有两枚,状如石卵。附着于脊之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半。《素问·灵兰秘典论》喻之为作强之宫,伎巧出于此。肾患病,容易出现腰冷如冰、小便不禁等症状。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漓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跗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无名指不用。

实火则泻之

发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涌吐:瓜蒂、沧盐。泻下:大黄、芒硝。

虚火则补之

补上:人参、天雄、桂心。补中: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补下: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

本热则寒之

寒上: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寒中:黄连、连翘、生苄、石膏。寒下:黄檗、知母、生苄、石膏、牡丹、地骨皮。

标热则散之

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疾,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结核,足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则泻之

泻胆:龙胆、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则补之

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胆图

《难经》中说,胆重三两三铢,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素问·灵兰秘典论》喻之为中正之官,决断出于此。胆患病,容易出现口苦呕吐、目昏不眠等症状。

本热则平之

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则和之

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后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喁斜,鼻头暗红。

胃实则泻之

湿热:大黄、芒硝。饮食:巴豆、神曲、山楂、阿魏、郁金、轻粉。

胃虚则补之

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则寒之

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则解之

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大肠 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泻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目黄,手拇指、无名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则泻之

泻热:大黄、芒硝、桃花、巴豆、郁李仁、石膏。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则补之

补气:皂荚。除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松子、当归、肉苁蓉。除湿:白术、苍术、半夏。补陷:升麻、葛根。补脱:龙骨、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则寒之

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则温之

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则散之

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肠 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便后血,小便短、闭、血、自利,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则泻之

气热: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血热:地黄、蒲黄、赤茯苓、栀子、牡丹皮。

虚寒则补之

补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补血:桂心、玄胡索。

本热则寒之

降火:黄檗、黄芩、黄连、连翘、栀子。

标热则散之

解肌:藁本、羌活、防风、蔓荆。

膀胱 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漓,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膀胱图

《难经》中说,膀胱重九两二铢,长宽各九寸,居肾之下,大肠之侧。《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之为州都之官,津液藏于此。膀胱患病,容易出现小便淋漓短数或发黄、赤、白等症状。

实热则泻之

泄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则补之

除热:黄檗、知母。除寒:桔梗、升麻、益智、乌药、山茱萸。

本热则利之

降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檗、牡丹皮、地骨皮。

标寒则发之

发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防己、黄芪、木贼。

016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哪些相恶、相畏、相反的药性禁忌?

甘草 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忌猪肉。

黄芪 茯苓为之使。恶白鲜、龟甲。

人参 茯苓、马蔺为之使。恶卤咸、溲疏。畏五灵脂。

沙参 恶防己。

桔梗 节皮为之使。畏白及、龙胆、龙眼。忌猪肉、伏砒。

黄精 忌梅实。

葳蕤 畏卤咸。

知母 得黄檗及酒良。伏蓬砂、盐。

防风、地榆为之使。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狗脊 革藓为之使。恶莎草、败酱。

贯众 萑菌、赤小豆为之使。伏石钟乳。

巴戟天 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九、丹参、朝生。

远志 得茯苓、龙骨、冬葵子良。畏真珠、飞廉、藜芦、齐蛤。

淫羊霍 薯蓣、紫芝为之使。得酒良。

玄参 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

地榆 恶麦门冬。伏丹砂、雄黄、硫黄。

丹参 畏咸水。

紫参 畏辛夷。

白头翁 蠡实为之使。得酒良。

白及 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杏仁、李核仁。

黄连 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忌猪肉。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芫花。

胡黄连 恶菊花、玄参、白鲜。忌猪肉。

黄芩 龙骨、山茱萸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秦艽 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柴胡 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羌独活 蠡实为之使。

苦参 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伏汞、雌黄、焰硝。

白鲜 恶桔梗、茯苓、萆、螵蛸。

贝母 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

龙胆 贯众、赤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细辛 曾青、枣根为之使。忌生菜、狸肉。恶黄芪、狼毒、山茱萸。畏滑石、硝石。

白薇 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大黄、大戟、干漆。

当归 恶茼茹、湿面。制雄黄。畏菖蒲、生姜、海藻、牡蒙。

白芷为之使。畏黄连。伏雌黄。

蛇床 恶牡丹、贝母、巴豆。

蒿本 畏青葙子。

白芷 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制雄黄、硫黄。

当归

选自《本草品汇精要》明代

当归,恶茼茹、湿面,制雄黄,畏菖蒲、生姜、海藻、牡蒙。味甘,性温,无毒。主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及女人月经不调、不孕不育。

牡丹 忌蒜、胡荽。伏砒。畏菟丝子、贝母、大黄。

芍药 须丸、乌药、没药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

杜若 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补骨脂 得胡桃、胡麻良。恶甘草。忌诸血、芸薹。

缩砂蜜 白檀香、豆蔻、人参、益智、黄檗、茯苓、赤白石脂为之使。得诃子、鳖甲、白芜荑良。

香附子 得芎 苍术、醋、童子小便良。

零陵香 伏三黄、朱砂。

泽兰 防己为之使。

积雪草 伏硫黄。

香薷 忌山白桃。

菊花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蓑叶为之使。

艾叶 苦酒、香附为之使。

茺蔚 制三黄、砒石。

薇衔 得秦皮良。

夏枯草 土瓜为之使。伏汞、砂。

红蓝花 得酒良。

续断 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漏芦 连翘为之使。

飞廉 得乌头良。忌麻黄。

苍耳 忌猪肉、马肉、米泔。

天名精 垣衣、地黄为之使。

芦笋 忌巴豆。

麻黄 厚朴、白薇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地黄 得酒、麦门冬、姜汁、缩砂良。恶贝母。畏芜荑。忌葱、蒜、萝卜、诸血。

牛膝 恶萤火、龟甲、陆英。畏白前。忌牛肉。

紫菀 款冬为之使。恶天雄、藁本、雷丸、远志、瞿麦。畏茵陈。

女菀 畏卤咸。

冬葵子 黄芩为之使。

麦门冬 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苦瓠。畏苦参、青、木耳。伏石钟乳。

款冬花 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恶玄参、皂荚、硝石。畏贝母、麻黄、辛夷、黄芩、黄芪、连翘、青葙。

佛耳草 款冬为之使。

决明子 蓍实为之使。恶大麻子。

瞿麦 牡丹、蓑草为之使。恶螵蛸。伏丹砂。

葶苈 榆皮为之使。得酒、大枣良。恶白僵蚕、石龙芮。

车前子 常山为之使。

女青 蛇衔为之使。

荩草 畏鼠负。

蒺藜 乌头为之使。

大黄 黄芩为之使。恶干漆。忌冷水。

商陆 得大蒜良。忌犬肉。伏硇砂、砒石、雌黄。

狼毒 大豆为之使。恶麦句姜。畏醋、占斯、密陀僧。

狼牙 芜荑为之使。恶地榆、枣肌。

大戟 小豆为之使。得枣良。恶薯蓣。畏菖蒲、芦苇。

泽漆 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甘遂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

莨菪 畏蟹、犀角、甘草、升麻、绿豆。

蓖麻 忌炒豆。伏丹砂、粉霜。

常山 畏玉札。忌葱、菘菜。伏砒石。

藜芦 黄连为之使。恶大黄。畏葱白。

附子 地胆为之使。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恶蜈蚣、豉汁。畏防风、甘草、人参、黄芪、绿豆、乌韭、童溲、犀角。

天雄 远志为之使。恶腐婢、豉汁。

白附子 得火良。

乌头 远志、莽草为之使。恶藜芦、豉汁。畏饴糖、黑豆、冷水。伏丹砂、砒石。

天南星 蜀漆为之使。得火、牛胆良。恶莽草。畏附子、干姜、防风、生姜。伏雄黄、丹砂、焰硝。

半夏 射干、柴胡为之使。恶皂荚。忌海藻、饴糖、羊血。畏生姜、干姜、秦皮、龟甲、雄黄。

鬼臼 畏垣衣。

羊踯躅 畏栀子。恶诸石及面。伏丹砂、硇砂、雌黄。

栝楼根

栝楼根,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味苦,性寒,无毒。主治胸痹,可润肺燥,降肺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悦泽人面。

芫花 决明为之使。得醋良。

莽草 畏黑豆、紫河车。

石龙芮 巴戟为之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钩吻 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菟丝子 薯蓣、松脂为之使。得酒良。恶瞿菌。

五味子 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牵牛子 得干姜、青木香良。

紫葳 畏卤咸。

栝楼根 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

黄环 鸢尾为之使。恶茯苓、防己、干姜。

天门冬 地黄、贝母、垣衣为之使。忌鲤鱼。畏曾青、浮萍。制雄黄、硇砂。

何首乌 茯苓为之使。忌葱、蒜、萝卜、诸血、无鳞鱼。

薏苡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蛎、大黄、葵根。

土茯苓 忌茶。

白敛 代赭为之使。

威灵仙 忌茶、面汤。

茜根 畏鼠姑。制雄黄。

防己 殷蘖为之使。恶细辛。畏萆、女菀、卤咸。杀雄黄、硝石毒。

络石 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杀殷蘖毒。

泽泻 畏海蛤、文蛤。

石菖蒲 秦皮、秦艽为之使。恶麻黄、地胆。忌饴糖、羊肉、铁器。

石斛 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蚕。

石韦 滑石、杏仁、射干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矾石。

乌韭 垣衣为之使。

柏叶、柏实 瓜子、桂心、牡蛎为之使。畏菊花、羊蹄、诸石。

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畏生葱、石脂。

辛夷 芎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黄连、蒲黄、石膏、黄环。

沉香、檀香 忌见火。

丁香 畏郁金。忌火。

黄檗木 恶干漆。伏硫黄。

厚朴 干姜为之使。恶泽泻、硝石、寒水石。忌豆。

杜仲 恶玄参、蛇蜕皮。

干漆 半夏为之使。畏鸡子、紫苏、杉木、漆姑草、蟹。忌猪脂。

桐油 畏酒。忌烟。

楝实 茴香为之使。

槐实 景天为之使。

秦皮 苦瓠、防葵、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皂荚 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人参、苦参、空青。伏丹砂、粉霜、硫黄、硇砂。

巴豆 芫花为之使。得火良。恶蓑草、牵牛。畏大黄、藜芦、黄连、芦笋、酱、豉、豆汁、冷水。

栾华 决明为之使。

桑根白皮 桂心、续断、麻子为之使。

酸枣 恶防己。

山茱萸 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五加皮 远志为之使。畏玄参、蛇皮。

牡荆实 防己为之使。恶石膏。

蔓荆子 恶乌头、石膏。

栾荆子 决明为之使。恶石膏。

石南 五加皮为之使。恶小蓟。

茯苓、茯神 马蔺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麦门冬、紫石英,疗五脏。恶白敛、米醋、酸物。畏地榆、秦艽、牡蒙、龟甲、雄黄。

雷丸 厚朴、芫花、蓄根、荔实为之使。恶葛根。

桑寄生 忌火。

竹沥 姜汁为之使。

占斯 茱萸为之使。

杏仁 得火良。恶黄芩、黄芪、葛根。畏衰草。

桃仁 香附为之使。

榧实壳 反绿豆,杀人。

秦椒 恶栝楼、防葵。畏雌黄。

蜀椒 杏仁为之使。得盐良。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冷水、麻仁、浆。

吴茱萸 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食茱萸 畏紫石英。

石莲子 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子良。

莲蕊须 忌地黄、葱、蒜。

荷叶 畏桐油。

麻花 廑虫为之使。

麻仁 恶茯苓。畏牡蛎、白薇。

小麦面 畏汉椒、萝卜。

大麦 石蜜为之使。

罂粟壳 得醋、乌梅、橘皮良。

大豆 得前胡、杏仁、牡蛎、乌喙、诸胆汁良。恶五参、龙胆、猪肉。

大豆黄卷 得前胡、杏子、牡蛎、天雄、乌喙、鼠屎、石蜜良。恶海藻、龙胆。

生姜 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杀半夏、南星、莨菪毒。

得酒良。

得荆实、细辛良。恶干姜、苦参。

薯蓣 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六芝 并薯蓣为之使。得发良。得麻子仁、牡桂、白瓜子,益人。畏扁青、茵陈蒿。

恶锡。畏水银、翡翠石、余甘子、驴马脂。

朱砂银 畏石亭脂、磁石、铁。忌诸血。

生银 恶锡。畏石亭脂、磁石、荷叶、蕈灰、羚羊角、乌贼骨、黄连、甘草、飞廉、鼠尾、龟甲、生姜、地黄、羊脂、苏子油。恶羊血、马目毒公。

蜀椒

选自《补遗雷公炮炙便览》明代

蜀椒,杏仁为之使,得盐良,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冷水、麻仁、浆。主治寒湿呕吐,肢体麻木疼痛;长期服用头发不白,轻身益寿。

赤铜 畏苍术、巴豆、乳香、胡桃、慈姑、牛脂。

黑铅 畏紫背天葵。

胡粉 恶雌黄。

畏五灵脂、伏龙肝、段羊角、马鞭草、地黄、巴豆、蓖麻、姜汁、砒石、硇砂。

诸铁 制石亭脂。畏磁石、皂荚、乳香、灰炭、朴硝、硇砂、盐卤、猪犬脂、荔枝。

玉屑 恶鹿角。畏蟾肪。

玉泉 畏款冬花、青竹。

青琅 得水银良。杀锡毒。畏鸡骨。

白石英 恶马目毒公。

紫石英 长石为之使。得茯苓、人参、芍药,主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主霍乱。恶蛇甲、黄连、麦句姜。畏扁青、附子及酒。

云母 泽泻为之使。恶徐长卿。忌羊血。畏蛇甲、矾石、东流水、百草上露、茅屋漏水。制汞。伏丹砂。

丹砂 恶磁石。畏咸水、车前、石韦、皂荚、决明、瞿麦、南星、乌头、地榆、桑葚、紫河车、地丁、马鞭草、地骨皮、阴地厥、白附子。忌诸血。

水银 畏磁石、砒石、黑铅、硫黄、大枣、蜀椒、紫河车、松脂、松叶、荷叶、谷精草、金星草、萱草、夏枯草、莨菪子、雁来红、马蹄香、独脚莲、水慈姑、瓦松、忍冬。

汞粉 畏磁石、石黄、黑铅、铁浆、陈酱、黄连、土茯苓。忌一切血。

粉霜 畏硫黄、荞麦杆灰。

雄黄 畏南星、地黄、莴苣、地榆、黄芩、白芷、当归、地锦、苦参、五加皮、紫河车、五叶藤、鹅肠草、鸡肠草、鹅不食草、圆桑叶、猬脂。

雌黄 畏黑铅、胡粉、芎、地黄、独帚、益母、羊不食草、地榆、瓦松、五加皮、冬瓜汁。

石膏 鸡子为之使。畏铁。恶莽草、巴豆、马目毒公。

理石 滑石为之使:恶麻黄。

方解石 恶巴豆。

滑石 石韦为之使。恶曾青。制雄黄。

不灰木 制三黄、水银。

五色石脂 畏黄芩、大黄、官桂。

赤石脂 恶大黄、松脂。畏芫花、豉汁。

白石脂 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黄连、甘草、飞廉、毒公。

黄石脂 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黄连、甘草。忌卵味。

孔公蘖 木兰为之使。恶术、细辛。忌羊血。

石钟乳 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人参、术。忌羊血。畏紫石英、蓑草、韭实、独蒜、胡葱、胡荽、麦门冬、猫儿眼草。

殷蘖 恶防己。畏术。

阳起石 桑螵蛸为之使。恶泽泻、雷丸、菌桂、石葵、蛇蜕皮。畏菟丝子。忌羊血。

磁石 柴胡为之使。恶牡丹、莽草。畏黄石脂。杀铁毒。消金。伏丹砂。养水银。

玄石 畏松脂、柏实、菌桂。

代赭石 干姜为之使。畏天雄、附子。

禹余粮 牡丹为之使。制五金、三黄。

太一余粮 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空青 畏菟丝子。

石胆 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辛夷、白薇、芫花。

砒石 畏冷水、绿豆、醋、青盐、蒜、硝石、水蓼、常山、益母、独帚、菖蒲、木律、菠茬、莴苣、鹤顶草、三角酸、鹅不食草。

大盐 漏芦为之使。

朴硝 石韦为之使。畏麦句姜、京三棱。

凝水石 畏地榆。

硝石 火为之使。恶曾青、苦参、苦菜。畏女菀、杏仁、竹叶、粥。

硇砂 制五金、八石。忌羊血。畏一切酸浆水、醋、乌梅、牡蛎、卷柏、萝卜、独帚、羊蹄、商陆、冬瓜、苍耳、蚕沙、海螵蛸、羊骨、羊踯躅、鱼腥草、河豚鱼胶。

蓬砂 畏知母、芸薹、紫苏、甑带、何首乌、鹅不食草。

石硫黄 曾青、石亭脂为之使。畏细辛、朴硝、铁、醋、黑锡、猪肉、鸭汁、余甘子、桑灰、益母、天盐、车前、黄檗、石韦、荞麦、独帚、地骨皮、地榆、蛇床、蓖麻、菟丝、蚕沙、紫荷、桑白皮、马鞭草。

畏麻黄、红心灰藿。

矾石 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绿矾 畏醋。

蜜蜡 恶芫花、齐蛤。

蜂子 畏黄芩、芍药、白前、牡蛎、紫苏、生姜、冬瓜、苦荚。

、芍药、牡蛎。

露蜂房 恶干姜、丹参、黄芩

桑螵蛸 得龙骨,止精。畏旋覆花、戴椹。

、革薜、桑螵蛸。

白僵蚕 恶桔梗、茯苓、茯神

晚蚕沙 制硇砂、焰硝、粉霜。

斑蝥 马刀为之使。得糯米、小麻子良。恶曾青、豆花、甘草。畏巴豆、丹参、空青、黄连、黑豆、靛汁、葱、茶、醋。

芜青、地胆、葛上亭长 并同斑蝥。

蜘蛛 畏蔓菁、雄黄。

水蛭 畏石灰、食盐。

蛴螬 蜚蠊为之使。恶附子。

蜣螂 畏石膏、羊角、羊肉。

衣鱼 畏芸草、莽草、莴苣。

廑虫 畏皂荚、菖蒲、屋游。

蜚虻 恶麻黄。

蜈蚣 畏蛞蝓、蜘蛛、白盐、鸡屎、桑白皮。

蚯蚓 畏葱、盐。

蜗牛、蛞蝙 畏盐。

龙骨、龙齿 得人参、牛黄、黑豆良。畏石膏、铁器。忌鱼。

龙角 畏蜀椒、理石、干漆。

赤石脂

赤石脂,恶大黄、松脂,畏芫花、豉汁。味甘、酸、辛,大温,无毒。可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治疗下痢赤白,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容颜润泽。

鼍甲 蜀漆为之使。畏芫花、甘遂、狗胆。

蜥蝠 恶硫黄、斑蝥、芜荑。

蛇蜕 得火良。畏磁石及酒。

白花蛇、乌蛇 得酒良。

鲤鱼胆 蜀漆为之使。

乌贼鱼骨 恶白及、白敛、附子。

河豚 畏橄榄、甘蔗、芦根、粪汁、鱼茗木、乌箧草根。

龟甲 恶沙参、蜚蠊。畏狗胆。

鳖甲 恶矾石、理石。

牡蛎 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子良。恶麻黄、吴茱萸、辛夷。伏硇砂。

蚌粉 制石亭脂、硫黄。

海蛤 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伏翼 苋实、云实为之使。

夜明沙 恶白敛、白薇。

五灵脂 恶人参。

毁羊角 菟丝子为之使。

羊胫骨 伏硇砂。

牛乳 制秦艽、不灰木。

马脂、驼脂 柔五金。

阿胶 得火良。薯蓣为之使。畏大黄。

牛黄 人参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恶龙骨、龙胆、地黄、常山、蜚蠊。畏牛膝、干漆。

犀角 松脂、升麻为之使。恶雷丸、萑菌、乌头、乌喙。

熊胆 恶防己、地黄。

鹿茸 麻勃为之使。

鹿角 杜仲为之使。

鹿角胶 得火良。畏大黄。

麋脂 忌桃、李。畏大黄。

麝香 忌大蒜。

猬皮 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猬脂 制五金、八石。伏雄黄。

甘草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大戟 反芫花、海藻。

乌头 反贝母、栝楼、半夏、白敛、白及。

藜芦 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狸肉。

河豚 反煤始、荆芥、防风、菊花、桔梗、甘草、乌头、附子。

反生葱。

反蟹。

鹿

选自《补遗雷公炮炙便览》明代

鹿的一身皆可入药,其中鹿角主治恶疮痈肿,杜仲为之使;鹿角胶主治伤中劳绝,腰痛瘦弱,得火良,畏大黄;鹿茸可治虚劳、寒热惊痫,麻勃为之使。

017 服中药时禁忌吃哪些食物?

服中药禁忌食物表

凡是服中药,都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鲐、腥臊陈臭诸物,也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018 《本草纲目》认为妊娠期服药的禁忌有哪些?

妊娠期忌服的药物包括:乌头、附子、天雄、乌喙、侧子、野葛、羊踯躅、桂、南星、半夏、巴豆、大戟、芜花、藜芦、薏苡仁、薇衔、牛膝、皂荚、牵牛、厚朴、槐子、桃仁、牡丹皮、茅根、干漆、瞿麦、赤箭、通草、红花、苏木、常山、水银、芒硝、水蛭、芫青、斑蝥、地胆、蜈蚣、衣鱼蛇蜕、蜥蜴、飞生、蚱蝉、蛴螬、猬皮、牛黄、麝香、雌黄、兔肉、蟹、爪甲、犬肉、马肉、驴肉、羊肝、鲤鱼、龟、鳖、蟹、生姜、小蒜、雀肉。

019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猪肉 忌生姜、荞麦、胡荽、梅子、炒豆、牛肉、马肉、羊肝、麋鹿、龟、鳖、鹌鹑等。

猪肝 忌鹌鹑、鲤鱼肠子等。

猪心肺 忌饴、白花菜、吴茱萸等。

羊肉 忌梅子、小豆、豆酱、荞麦、鱼鲐、猪肉、醋、酪等。

羊心肝 忌梅、小豆、生椒、苦笋等。

白狗血 忌羊、鸡等。

犬肉 忌菱角、蒜、牛肠、鲤鱼、鳝鱼等。

驴肉 忌凫茈、荆芥末、猪肉等。

牛肉 忌黍米、韭薤、生姜、猪肉、犬肉、栗子等。

牛肝 忌鲇鱼。

牛乳 忌生鱼、酸物。

马肉 忌仓米、生姜、苍耳、粳米、猪肉、鹿肉等。

兔肉 忌生姜、橘皮、芥末、鸡肉、鹿肉、獭肉等。

獐肉 忌梅、李、生菜、鹄、虾等。

麇鹿 忌生菜、菰蒲、鸡、鲍鱼、雉、虾等。

鸡肉 忌胡蒜、芥末、生葱、糯米、李子、鱼汁、犬肉、鲤鱼、兔肉、獭肉、鳖肉、野鸡等。

野鸭 忌胡桃、木耳。

鸭子 忌李子、鳖肉。

鹌鹑 忌菌子、木耳。

雀肉 忌李子、酱、诸肝。

鲤鱼 忌猪肝、葵菜、犬肉、鸡肉等。

鲫鱼 忌芥末、蒜、糖、猪肝、鸡、雉、鹿肉等。

青鱼 忌豆藿。

黄鱼 忌荞麦。

鲈鱼 忌乳酪。

鲟鱼 忌干笋。

鳅鳝 忌犬肉以及桑柴煮。

鳖肉 忌苋菜、薄荷、芥菜、桃子、鸡子、鸭肉、猪肉、兔肉等。

螃蟹 忌荆芥、柿子、橘子、软枣等。

虾子 忌猪肉、鸡肉。

李子 忌蜜、浆水、鸭、雀肉、鸡等。

服药食忌图

元代《饮膳正要》

《本草纲目》中列举了大量服药禁忌及饮食禁忌事项,不仅强调了服药过程中的一些饮食禁忌,还提出日常生活中也要根据食物性状有所禁忌。

橙橘 忌槟榔、獭肉。

桃子 忌鳖肉。

枣子 忌葱、鱼。

枇杷 忌热面。

杨梅 忌生葱。

银杏 忌鳗鲡。

诸姑 忌茱萸。

诸瓜 忌油饼。

砂糖 忌鲫鱼、笋、葵菜。

荞麦 忌猪肉、羊肉、黄鱼等。黍米 忌葵菜、蜜、牛肉。

绿豆 忌榧子、鲤鱼干。

炒豆 忌猪肉。

生葱 忌蜜、鸡、枣、犬肉、杨梅等。

韭薤 忌蜜、牛肉。

胡荽 忌猪肉。

胡蒜 忌鱼绘、鱼蚱、鲫鱼、犬肉、鸡等。

苋菜 忌蕨、鳖。

白花菜 忌猪心肺。

梅子 忌猪肉、羊肉。

生姜 忌猪肉、牛肉、马肉、兔肉等。

芥末 忌鲫鱼、兔肉、鸡肉、鳖等。

干笋 忌砂糖、鲟鱼、羊心肝。

木耳 忌野鸭、鹌鹑。

胡桃 忌野鸭。

栗子 忌牛肉。

020 《本草纲目》收录李东垣随证用药的要点有哪些?

风中六腑 手足不遂,先发其表,羌活、防风为君,随证加药。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独活之类,随经加用。

风中五脏 耳聋目瞀,先疏其里,三化汤。然后行经,独活、防风、柴胡、白芷、川芎,随经加用。

破伤中风 脉浮在表,汗之。脉沉在里,下之。背搐,羌活、防风。前搐,升麻、白芷。两旁搐,柴胡、防风。右搐,加白芷。

伤风恶风 防风为君,麻黄、甘草佐之。

伤寒恶寒 麻黄为君,防风、甘草佐之。

六经头痛 须用川芎,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太阴,半夏。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藁本。

眉棱骨痛 羌活、白芷、黄芩。

风湿身痛 羌活。

嗌痛颔肿 黄芩、鼠粘子、甘草、桔梗。

肢节肿痛 羌活。

眼暴赤肿 防风、芩、连泻火,当归佐酒煎服。

眼久昏暗 熟苄、当归为君,羌、防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佐之。

胃图

《难经》中说,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完全张开可盛够两斗水。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之。

风热牙疼 喜冷恶热,生苄、当归、升麻、黄连、牡丹皮、防风。

肾虚牙疼 桔梗、升麻、细辛、吴茱萸。

风湿诸病 须用羌活、白术。

风冷诸病 须用川乌。

一切痰饮 须用半夏。风加南星,热加黄芩,湿加白术、陈皮,寒加干姜。

风热诸病 须用荆芥、薄荷。

诸咳嗽病 五味为君,痰用半夏,喘加阿胶佐之。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

诸嗽有痰 半夏、白术、五味、防风、枳壳、甘草。

咳嗽无痰 五味、杏仁、贝母、生姜、防风。

有声有痰 半夏、白术、五味、防风。

寒喘痰急 麻黄、杏仁。

热喘咳嗽 桑白皮、黄芩、诃子。

水饮湿喘 白矾、皂荚、葶苈。

热喘燥喘 阿胶、五味、麦门冬。

气短虚喘 人参、黄芪、五味。

诸疟寒热 柴胡为君。

脾胃困倦 参、芪、苍术。

不思饮食 木香、藿香。

脾胃有湿 嗜卧有痰,白术、苍术、茯苓、猪苓、半夏、防风。

上焦湿热 黄芩泻肺火。

中焦湿热 黄连泻心火。

下焦湿热 酒洗黄檗、知母、防己。

下焦湿肿 酒洗汉防己、龙胆草为君,甘草、黄檗为佐。

腹中胀满 须用姜制厚朴、木香。

腹中窄狭 须用苍术。

腹中实热 大黄、芒硝。

过伤饮食 热物大黄为君。冷物,巴豆为丸散。

宿食不消 须用黄连、枳实。

胸中烦热 须用栀子仁、茯苓。

胸中痞塞 实用厚朴、枳实,虚用芍药、陈皮,痰热用黄连、半夏,寒用附子、干姜。

六郁痞满 香附、抚芎。湿加苍术,痰加陈皮,热加栀子,食加神曲,血加桃仁。

诸气刺痛 枳壳、香附,加引经药。

诸血刺痛 须加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胁痛寒热 须用柴胡。

胃脘寒痛 须加草豆蔻、吴茱萸。

少腹疝痛 须加青皮、川楝子。

脐腹疼痛 加熟苄、乌药。

诸痢腹痛 下后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佐之。先痢后便,黄檗为君,地榆佐之。先便后痢,黄芩为君,当归佐之。里急,消、黄下之。后重,加木香、藿香、槟榔和之。腹痛用芍药,恶寒加桂,恶热加黄芩,不痛芍药减半。

肺图

《难经》说,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共八叶。

水泻不止 须用白术、茯苓为君,芍药、甘草佐之。谷不化,加防风。

小便黄涩 黄檗、泽泻。

小便不利 黄檗、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使。

心烦口渴 干姜、茯苓、天花粉、乌梅。禁半夏、葛根。

小便余沥 黄檗、杜仲。

茎中刺痛,生甘草梢。

肌热有痰 须用黄芩。

虚热有汗 须用黄芪、地骨皮、知母。

虚热无汗 用牡丹皮、地骨皮。

潮热有时 黄芩。午加黄连,未加石膏,申加柴胡,酉加升麻,辰、戌加羌活,夜加当归。

自汗盗汗 须用黄芪、麻黄根。

惊悸恍惚 须用茯神。

一切气痛 调胃,香附、木香。破滞气,青皮、枳壳。泄气,牵牛、萝卜子。助气,木香、藿香。补气,人参、黄芪。冷气,草蔻、丁香。

一切血痛 活血补血,当归、阿胶、川芎、甘草。凉血,生地黄。破血,桃仁、红花、苏木、茜根、玄胡索、郁李仁。止血,发灰、棕灰。

上部见血 须用防风、牡丹皮、剪草、天、麦门冬为使。

中部见血 须用黄连、芍药为使。

下部见血 须用地榆为之使。

新血红色 生地黄、炒栀子。

陈血瘀色 熟地黄。

诸疮痛甚 苦寒为君,黄芩、黄连。佐以甘草,作为引经药。十二经皆用连翘。知母、生地黄酒洗为用。参、芪、甘草、当归,泻心火,助元气,止痛。解结,用连翘、当归、藁本。活血去血,用苏木、红花、牡丹皮。脉沉病在里,宜加大黄。脉浮为表,宜行经,芩、连、当归、人参、木香、槟榔、黄檗、泽泻。自腰以上至头者,加枳壳引疮。加鼠粘子,出毒消肿。加肉桂,入心引血化脓。坚不溃者,加王瓜根、黄药子、三棱、莪茂、昆布。

大肠图

《难经》说,大肠重二斤十二两。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

上身有疮 须用黄芩、防风、羌活、桔梗。上截黄连,下身黄檗、知母、防风,用酒水各半煎。引药入疮,用皂角针。

下部痔漏 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佐之。详证加减。

妇人胎前 有病,以黄芩、白术安胎,然后用治病药。发热及肌热者,芩、连、参、芪。腹痛者,白芍、甘草。

产后诸病 忌柴胡、黄连、芍药。渴去半夏加白茯苓,喘嗽去人参,腹胀去甘草,血痛加当归、桃仁。

小儿惊搐 与破伤风同。

心热 摇头咬牙、额黄,黄连、甘草、导赤散。

肝热 目眩,柴胡、防风、甘草、泻青丸。

脾热 鼻上红,泻黄散。

肺热 右腮红,泻白散。

肾热 额上红,知母、黄檗、甘草。

021 《本草纲目》收录陈藏器诸虚用药的要点有哪些?

虚劳头痛复热 加枸杞、葳蕤。

虚而欲吐 加人参。

虚而不安 加人参。

虚而多梦纷纭 加龙骨。

虚而多热 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

虚而冷 加当归、芎、干姜。

虚而损 加钟乳、棘刺、苁蓉、巴戟天。

虚而大热 加黄芩、天门冬。

虚而多忘 加茯神、远志。

虚而口干 加麦门冬、知母。

虚而吸吸 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

虚而多气兼微咳 加五味子、大枣。

虚而惊悸不安 加龙齿、沙参、紫石英、小草。若冷,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冷不热,皆用之。

虚而身强、腰中不利 加磁石、杜仲。

虚而多冷 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

虚而劳、小便赤 加黄芩。

虚而客热 加地骨皮、白水黄芪。白水,地名。

虚而冷 加陇西黄芪。

虚而痰、复有气 加生姜、半夏、枳实。

虚而小肠利 加桑螵蛸、龙骨、鸡腕胫。

虚而小肠不利 加茯苓、泽泻。

虚而损、溺白 加厚朴。

髓竭不足 加生地黄、当归。

肺气不足 加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

心气不足 加上党参、茯神、菖蒲。

肝气不足 加天麻、川芎。

脾气不足 加白术、白芍药、益智。

肾气不足 加熟地黄、远志、牡丹皮。

胆气不足 加细辛、酸枣仁、地榆。

神昏不足 加朱砂、预知子、茯神。

022 《本草纲目》收录张子和汗、吐、下三法是怎样的?

汗法 风寒暑湿之邪,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此即所谓开玄府而逐邪气。有数法:有温热发汗,寒凉发汗,熏渍发汗,导引发汗。《神农本草经》记载:荆芥、薄荷、白芷、陈皮、半夏、细辛、苍术、天麻、生姜、葱白,辛而温;蜀椒、胡椒、茱萸、大蒜,辛而热;青皮、防己、秦艽,辛而平;麻黄、人参、大枣,甘而温;葛根、赤茯苓,甘而平;桑白皮,甘而寒;防风、当归,甘辛而温;官桂、桂枝,甘辛而大热;厚朴、桔梗,苦而温;黄芩、知母、枳实、苦参、地骨皮、柴胡、前胡,苦而寒;羌活、独活,苦辛而微温;升麻,苦甘且平;芍药,酸而微寒者;浮萍,辛酸而寒。以上都是发散之药。善用药的人,当热而热,当寒而寒;不善用药的人,正好相反,则病有变。凡破伤风、小儿惊风、飧泄不止、酒病火病,皆宜用汗法。

吐法 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适合用吐法。《神农本草经》记载:吐药之苦寒者,瓜蒂、栀子、茶末、豆豉、黄连、苦参、大黄、黄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芦、郁金;甘而寒者,桐油;甘而温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黄、人参芦;苦而温者,青木香、桔梗芦、远志、厚朴;辛苦而温者,薄荷、芫花、菘萝;辛而温者,萝卜子、谷精草、葱根须、杜衡、皂荚;辛而寒者,胆矾、石绿、石青;辛而温者,蜗梢、乌梅、乌头、附子尖、轻粉;酸而寒者,晋矾、绿矾、齑汁;酸而平者,铜绿;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温者,饭浆;咸而寒者,青盐、沧盐、白米饮;甘而寒者,牙消;辛而热者,砒石。诸药中,只有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芫花、砒石有大毒,其他的都是无毒之吐药。用法:先宜少服,不吐再逐渐增加,并用鸡毛撩拨;还不吐,则投以齑粉,不吐再投。如果吐至眩晕,不必惊疑,只需饮些冰水、新水即可解。吐后忌饱食酸、咸、硬、干、油肥之物。

不可使用吐药者有八:性刚暴好怒喜淫者,病势已危老弱气衰者,自吐不止者,阳败血虚者,吐血、咯血、崩血、溺血者,病人粗知医书不辨邪正者,病人无正性反复不定者,左右多嘈杂之言者。以上八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病。

下法 积聚陈食于腹中,留结寒热于体内,必用下法。陈食去而肠胃洁净,癜瘕尽而营卫畅通,因此,下法也有补法之说。《神农本草经》记载:泻下之药中,药性寒者,戎盐之咸,犀角之酸咸,沧盐、泽泻之甘咸,枳实之苦酸,腻粉之辛,泽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药性微寒者,猪胆之苦;药性大寒者,牙消之甘,大黄、牵牛、瓜蒂、苦瓠、牛胆、蓝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咸;药性温者,槟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咸;药性热者,巴豆之辛;药性凉者,猪、羊血之咸;药性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以上皆为泻下药,只有巴豆性热,非寒积不可轻用。

小肠图

《难经》说,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

不可使用下药者有四:洞泄寒中者,表里俱虚者,厥而唇青手足冷者,小儿病后慢惊者。误下必致杀人。

023 《本草纲目》收录《药对》中的岁物药品有哪些?

立冬之后,菊花、卷柏首先开始起作用,可作为阳起石、桑螵蛸等十种药物的使药,并成为二百多种本草药中的统药。立春以后,木兰、射干首先开始起作用,可作为柴胡、半夏等两种药物的使药,主治头痛及头部四十五处骨头病灶。立夏以后,蜚蠊药首先开始起作用,可作为牡蛎、乌喙的使药,主治四肢三十二处关节病灶。立秋以后,白芷、防风首先开始起作用,可作为牡蛎、乌喙的使药,主治胸背部二十四处关节病灶。

吐法治疗

《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张子和的汗、吐、下三种治疗方法,其中吐法指利用涌吐药引起呕吐,使蓄积的痰饮或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适用于某些急症。

024 《本草纲目》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的120种上品药有哪些?

《神农本草经》上品药120种,包括:丹砂、云母、玉泉、石钟乳、矾石、硝石、朴硝、滑石、空青、曾青、禹余粮、太一余粮、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菖蒲、菊花、人参、天门冬、甘草、干地黄、术、菟丝子、牛膝、茺蔚子、女萎、防葵、麦门冬、独活、车前子、木香、薯蓣、薏苡仁、泽泻、远志、龙胆、细辛、石斛、巴戟天、白英、白蒿、赤箭、苍茼子、菥萁子、蓍实、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卷柏、蓝实蘼芜、黄连、络石、蒺藜子、黄芪、肉苁蓉、防风、蒲黄、香蒲、续断、漏芦天名精、决明子、丹参、飞廉、五味子、旋花、兰草、蛇床子、地肤子、景天、茵陈蒿、杜若、沙参、徐长卿、石龙刍、云实、王不留行、牡桂、菌桂、松脂、槐实、枸杞、橘柚、柏实、茯苓、榆皮、酸枣仁、干漆、蔓荆实、辛夷、杜仲、桑上寄生、女贞实、蕤核、藕实茎、大枣、葡萄、蓬藁、鸡头实、胡麻、麻黄、冬葵子、苋实、白瓜子、苦菜、龙骨、麝香、熊脂、白胶、阿胶、石蜜、蜂子、蜜蜡、牡蛎、龟甲、桑螵蛸。

025 《本草纲目》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的120种中品药有哪些?

《神农本草经》中品药120种,包括:雄黄、雌黄、石硫黄、水银、石膏、磁石、凝水石、阳起石、理石、长石、石胆、白青、扁青、肤青、干姜、蘖耳实、葛根、栝楼根、苦参、茈胡、芎劳、当归、麻黄、通草、芍药、蠡实、瞿麦、元参、秦艽、百合、知母、贝母、白芷、淫羊藿、黄芩、石龙芮、茅根、紫苑、紫草、茜根、败酱、白鲜、酸浆、紫参、藁本、狗脊、萆藓、白兔藿、营实、白薇、薇衔、翘根、水萍、王瓜、地榆、海藻、泽兰、防己、牡丹、款冬花、石韦、马先蒿、积雪草、女菀、王孙、蜀羊泉、爵床、栀子、竹叶、蘖木、吴茱萸、桑根白皮、芜荑、枳实、厚朴、秦皮、秦椒、山茱萸、紫葳、猪苓、白棘、龙眼、木兰、五加皮、卫矛、合欢、彼子、梅实、桃核仁、杏核仁、蓼实、葱实、薤、假苏、水苏、水芹、发鬓、白马茎、鹿茸、牛角鳃、段羊角、牡狗阴茎、羚羊角、犀角、牛黄、豚卵、麇脂、丹雄鸡、雁肪、鳖甲、蛇鱼甲、蠡鱼、鲤鱼胆、乌贼鱼骨、海蛤、文蛤、石龙子、露蜂房、蚱蝉、白僵蚕。

026 《本草纲目》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的125种下品药有哪些?

《神农本草经》下品药125种,包括:孔公孽、殷孽、铁精、铁落、铁、铅丹、粉锡、锡镜鼻、代赭石、戎盐、大盐、卤、青琅、薯石、石灰、白垩、冬灰、附子、乌头、天雄、半夏、虎掌、鸢尾、大黄、葶苈、桔梗、菪子、草蒿、旋覆花、藜芦、钩吻、射干、蛇合、常山、蜀漆、甘遂、白敛、青葙子、藿菌、白及、大戟、泽漆、茵芋、贯众、荛花、牙子、羊踯躅、芫花、姑活、别藉、商陆、羊蹄、蓄、狼毒、鬼臼、白头翁、羊桃、女青、连翘、石下长卿、茼茹、乌韭、鹿藿、蚤休、石长生、陆英、荩草、牛扁、夏枯草、屈草、巴豆、蜀椒、皂荚、柳华、楝实、郁李仁、莽草、雷丸、梓白皮、桐叶、石南、黄环、溲疏、鼠李、松萝、药实根、蔓椒、栾华、淮木、大豆黄卷、腐婢、瓜蒂、苦瓠、六畜毛蹄甲、燕屎、天鼠屎、#鼠、伏翼、螟蟆、马刀、蟹、蛇蜕、蛔皮、蜡蜻、蜣蛀、蛞蝓、白颈蚯蚓、蛴螬、石蚕、雀瓮、樗鸡、斑猫、蝼蛄、蜈蚣、马陆、地胆、萤火、衣鱼、鼠妇、水蛭、木虻、蜚虻、蜚蠊、廑虫、贝子。

灵芝标本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药重养命,没有毒性,可增补元气,延年益寿;中等药重养性,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下等药重治病,大多有毒性,俗语中的“是药三分毒”指的就是此等药。灵芝以其清逸的药性及美丽的传说被归为上等药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