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主要特点在于充分利用二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本课题通过光盘、文献、报纸、期刊、INTERNET检索,系统查阅与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有关的相关文献资料。吸收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借鉴参考了《资源论》、《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可持续发展战略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估》、中国科学院《1999~2001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20年的中国——对未来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展望》等书籍。重点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资料,主要涉及《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系列、《体育经济改革与发展》、《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之探讨》、《体育经济研究》、《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体育发展战略文集、北京体育大学硕、博士论文集等资料。上述资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及实证依据。
(二)专家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拟定调查提纲,通过专家咨询及访谈,对本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包括访谈及与专家交流等形式。然后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设计了一份课题调查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问卷初稿设计出来后,呈送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有关专家进行审核评价。在充分参考专家意见基础上,问卷经过补充与修改后,最后与本课题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13位体育理论专家进行了最后评定,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三)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本书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逻辑方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论文本身的选题及结构设计上,还体现在对书中出现的概念界定、论点概括、结论归纳等方面。
(四)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它不仅体现在研究中的各项计算要用到统计方法,而且还体现在研究的各种定量化分析及表述也需要用到数学方法。鉴于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本研究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及各种数据性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资料转换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二、研究思路
(一)逻辑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一章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由于我们所面对的研究对象具有多义性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结论是有区别的),因此,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分析,亦即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就成为进行研究工作必须要明确的一个首要问题。
“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有关。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竞技体育资源),因而研究竞技体育资源就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本书的研究就是从竞技体育资源作为逻辑起点,进而在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上展开研究。
本书首先分析探讨中国竞技体育资源的有关理论问题,主要涉及竞技体育资源的概念、竞技体育资源的特点及竞技体育资源观等内容。之后研究中国竞技体育资源禀赋状况及竞技体育资源比较优势等问题,还对竞技体育资源比较优势与竞技体育竞争实力的关系、竞技体育资源比较优势与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在上述问题得以澄清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对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体系进行研究与构建。主要分析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概念、资源调控目标以及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基本内容——竞技体育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及配置等,探讨中国竞技体育资源未来调控模式的战略选择,提出以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与利用“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纵调控概念及实现纵调控的对策性建议等。最后,本书探讨基于资源路径依赖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针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及战略选择、战略重点、战略对策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最终归宿。
(二)研究假设
本书以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战略学及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调控理论、资源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重点对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体系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本书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及假设:
1.体育资源是能够满足体育发展需求的要素及条件。体育资源经由人类的开发利用可以创造出“财富”——满足人们的各种体育需求。
2.体育的发展需要资源,体育资源涉及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体育内部各要素等多重层面,它们构成了庞大复杂的体育资源系统。
3.竞技体育资源是满足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要素及条件,它是竞技体育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要素。
4.在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认识与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及竞技体育资源调控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5.竞技体育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竞技体育、调控竞技体育资源、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现实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技体育资源禀赋体现在竞技体育资源的结构、分布、数量、质量等方面。
6.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技体育资源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竞技体育资源比较之中,必然存在资源上的优势与劣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技体育资源比较优势与劣势往往同时并存。
7.竞技体育资源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先天获得也可以后天获取,通过对竞技体育资源有目的的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可以获得竞技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技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是制定并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8.竞技体育资源的横调控即对竞技体育不同类型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的调控。竞技体育资源的纵调控,即对不同类型竞技体育资源在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整个过程进行的调控。
9.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基础上的价值选择。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
10.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且竞技体育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其他体育活动乃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11.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谋划。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三个本质特征。
12.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包括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战略体系。近期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是,继续执行新一轮奥运争光战略并同时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释:
【1】在这里,我们以中国政府制定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及成功的标准。中国政府1995年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提出的2000年奥运“实力表现目标”为:“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团体名次保持第二集团领先地位,缩小与第一集团的差距。有20~23个大项100个左右小项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或进入前8名,20个大项80个以上小项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从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的成绩表现看,这一使命已经圆满完成:第一,我国在奖牌榜上以28金16银15铜牢固保持了第二集团领先地位,在金牌数上大大缩小了与第一集团的差距,并对其他第二集团国家持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首次超过了原属第一集团的德国,奖牌榜排名升至第三名,上了一个台阶,属于超额完成目标;第二,共有25个大项、174个小项取得参赛资格,并在比赛中取得了104个前8名名次,亦超额完成目标;第三,我国夺得金牌的大项为9个,夺得奖牌的大项12个,夺得奖牌的小项48个。奥运会上有实力争夺奖牌项目的成功率通常为40%~60%,我国夺牌的大项和小项分别恰好各占目标20个大项80个小项的60%,达到最大成功率,充分完成了目标。参见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9~30页,2001。
【2】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历史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1~3
【3】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3
【4】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29
【5】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资源实施优化配置之必要性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1~2
【6】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5
【7】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8】任海.关于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质疑[M].体育论坛,1989(4):34
【9】颜天民.竞技体育的价值引论[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9
【10】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2001
【11】 Angele Lumpkin:Physicai Education and Sporta Contempotroduction.USA.1990
【12】佐藤臣彦.从体育竞技向体育和竞技运动概念的分离与独立[J].体育科学,1991.41:805
【13】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从游戏的观点出发[J].体育科学,1996,16(5):12
【14】姚颂平译.竞技体育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1997.4
【15】周爱光.竞技运动概念的发展演变、本质属性及其划分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8(4):45~48
【16】 JohnW.LoyJR.竞技运动的本质含义[J].体育文史,1998(4):51~53
【17】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2
【18】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17
【19】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4
【20】陆小聪.论sport概念的演变与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2):40~41
【21】李艳翎.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2000.16
【2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13
【23】程云峰.体育资源利用的战略构想[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3):3~9
【24】刘可夫、张慧.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9~13
【25】任海、王凯珍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16):1~5
【26】转引自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1
【27】程云峰.体育资源利用的战略构想[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3):3~9
【28】刘可夫、张慧.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9~13
【29】同上
【30】舒萍.体育资源、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刍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127~128
【31】裴立新、王晔等.“集约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体育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必然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8):1~4
【32】陈勇军.不同经济模式下体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及评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21~23
【33】参见任海、王凯珍、肖淑红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任海、王凯珍、肖淑红等.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3:1~9.任海、王凯珍、肖淑红等.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与体育资源的开发——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12~17.任海、王凯珍、肖淑红等.体育资源利用的改革与体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法规平台——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四).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1~6
【34】卢斌.论民族体育在开发民族地区人才资源中的作用[J].体育函授,1994(3~4):3~4
【35】吕明元.体育产业劳动资源利用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4):71~73
【36】杨莉、时玉英.对山西高校体育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4):170~171
【37】刘芳、苗耀祥.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及对策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10~12
【38】张社平.对我国现行运动训练体制及教练员、运动员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3):43~47
【39】刘建和.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几点初步想法.走向21世纪的思考[C],1996.503~511
【40】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C].78~84
【4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0.77
【4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0.537
【43】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307~309
【44】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8.30~34
【45】谢琼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体育的现状和未来[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1):7~10
【46】张春华.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之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1~5
【47】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4~6
【48】刘志民、虞重干、刘炜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J].体育学刊,2002,9(1)15~20
【49】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C].30~34
【50】虞重干、刘志民.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其人力资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5~7
【51】陈钧.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2】朱琪林.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53】潘迎旭.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4】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61
【55】吴寿章、孙汉超、常建平、高雪峰.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文史,1999(5):6~11
【56】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Z].2003.1~11
【57】李宗浩、肖林鹏、姜达维.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6~9
【58】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决策——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73~95
【59】同【58】
【60】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决策——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117~129
【61】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决策——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117~129
【6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决策——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117~129
【63】孔庆鹏.锐意改革适度发展提高效益——关于江苏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几个重大间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7,18(2):1~7
【64】徐正国.福建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构想[J].福建体育科技,2000,19(3):1~5
【65】张原耕、王波.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1998(2)
【66】叶国治.试论竞技体育的发展与若干社会客观规律的关系[J].体育科学,1998(1):10
【67】马宣建.从奥运战略到协调发展——中国、苏联有关体育政策发展变化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3)
【68】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省区市体育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7
【69】陈国强.论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99
【70】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中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回顾与总结[J].体育学刊,2002,9(3):12~14
【71】谢亚龙.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竞技优先原则[J].体育报刊资料,1989(3)
【72】田雨普等.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运动领先大众体育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4):1
【73】段春香.浅谈竞技体育的超前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1)
【74】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夏日的体育话题——全国体委系统领导干部论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3
【75】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回顾与总结[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1~3
【76】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汇编[C].1998.60
【77】鲍明晓.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特点分析[J].体育科学,1998(1):7
【78】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面向21世纪的体育改革与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6
【79】白喜林.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80】朱琪林.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2002
【81】喻德桥.21世纪武术运动发展战略构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161~163
【8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130~140
【83】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C].1998
【84】转引自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1
【85】李明.未来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研究[C].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C].1998.1998
【86】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8.35~41
【87】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247
【88】张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前景[C].战略抉择——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247
【89】刘夫力.中国竞技体育无形资产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90】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247.202~210
【91】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168~178
【92】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关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