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研究背景
导论
一、中国竞技体育需要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堪称艰辛曲折,同时又成绩斐然!世纪之交,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圆满完成了20世纪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作为一个现代体育的后发展国家,中国竞技体育仅用几十年便完成了其他国家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达到的目标。【1】万物皆变,变者永恒!中国竞技体育在变的轨道中不断发展着。进入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竞技体育代表团在第27届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无疑使国人对竞技体育成绩的期望值达到空前高涨,同时,效法国外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又不断激荡着中国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构思与规则。鱼与熊掌可否兼得?随着第27届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问题业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
未来10年,中国竞技体育将面临2002年、2006年、2010年夏季亚运会,2003年、2007年冬季亚运会,2004年、2008年夏季奥运会,2002年、2006年、2010年冬季奥运会共10次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一系列国际、洲际高水平比赛。面对国际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新的竞争格局,中国竞技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国际化的浪潮日趋猛烈,中国竞技体育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受到强烈震撼与挑战。应对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十五”计划中要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可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强调:要在新世纪前10年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扩大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巩固和加强在夏季奥运会的前列地位,努力实现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在国际体坛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那么,如何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促使中国竞技体育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应该看到,目前架构并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在探索之中,中国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尚未真正到来……为此,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必须要研究与解决的首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竞技体育采取了“赶超”式的优先发展战略。【2】这是一种建立在资源问题不用考虑,成本问题可以忽略的“举国体制”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竞技体育成绩在不断取得提高与突破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受体育资源铺张浪费、竭泽而渔的隐痛。在现代体育“西风东渐”的影响下,中西方竞技体育正在走向同一条道路——竞技体育日益成为一种观赏性的表演文化,它源于社会需求并籍之而寻求发展。为此,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寻求新的突破,无疑,被冠以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竞技体育则正是这种突破的体现与最终追求。为此,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影响下,追求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中国竞技体育存在与发展的最迫切需求。
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
任何社会活动均离不开资源。资源问题是任何组织赖以生存与发展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每个组织都在不断寻求开发新的资源增长点,以供组织的持续发展,也正因如此才产生“可持续发展”的议题。【3】纵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史,无论是从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还是到近代西方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资源稀缺性的观点,以及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资源问题始终是可持续思想及观点的核心议题。【4】当前,资源的外延不断扩大,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下,资源的外延已经拓展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多种层面。毋庸置疑,任何社会事物生存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并且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纵观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因为政府举全国之力,集中整合资源,中国竞技体育获得了“超常”的发展奇迹;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以及个体资源,中国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开始变得日益后劲不足,甚至是举步维艰。我们完全可以确信,竞技体育资源的确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资源调控
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人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人的主观力量干预下,社会存在物可以按人的意志发展进步。尽管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资源作用的发挥不可能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经过人为的有目的的“人化”——本文把这一特定过程称之为调控。顺此逻辑,中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乃是对竞技体育资源实施有效调控,这是由于,一方面,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想发展模式,必须以现有竞技体育资源为基础,从而就必须对竞技体育资源实施调控;另一方面,竞技体育无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在竞技体育资源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相协调的干预和影响,只有在充分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竞技体育资源的理性调控,才能促使中国竞技体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践来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资源运行模式受到不同程度地冲击——竞技体育资源在培育、开发、利用及配置等方面基本没有得到较好调控,这表现为一方面忽视竞技体育资源的培育与开发,造成资源存量相对不足,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过度浪费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资源,不计资源成本,漠视资源配置,致使竞技体育的人、财、物、科技等资源不能发挥其最佳绩效。这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5】
人力资源。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群体尚未形成,后备体育人才缺乏。教练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除体育界公认的几名优秀教练员外,大多数教练员缺乏深钻业务,开拓创新的精神;虽然我们实行了运动员注册和交流制度,但尚未能形成合理有序的体育人才市场,合理的运动员人才资源配置和良性供求体系还未形成;目前,几乎各运动队都存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断层的问题,青少年业余训练队伍萎缩,大有高水平后备人才奇缺之势。
财力资源。竞技体育投入的方式不甚合理,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模式,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仍然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竞技体育投资结构不太合理,中央与地方,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一线与二线、三线运动队的投资比例失调;竞技体育投资效益整体不高,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现象严重,运动项目重复布局,缺乏整体规划。
体制资源。举国体制优势和奥运战略总体功能的实施力度不够,总体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国家奥运战略与亚运会、地方全运会战略没有形成一个相互统一的战略体系,在实践中还存在种种矛盾和问题;竞赛体制相对滞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奥运战略的需要,引导重点项目发展的力度不够,或多或少有为市场而搞竞赛的情况,在综合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参赛办法、计分办法上还不能充分体现全国奥运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政策法规资源。对重点项目布局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宏观调控和政策保障尚不完善。在全面推进各项目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对运动项目的管理层次不清,重点突出不够,宏观调控不力的现象,缺少必要的检查、监督,缺乏较为科学合理的项目布局工作政策保障、激励机制;重点项目布局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等,还没有真正调动承担重点项目布局的单位的积极性。
科技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兴体”方针的提出,我国加大了竞技体育工作科技力量的投入,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竞技体育成果中科技含量有所增加。但与世界竞技体育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相比,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科技含量仍显较低,教练员、运动员的科技意识有待加强,科研机构低水平交叉重复研究现象突出。目前我们的训练工作基本上还是粗放型,以教练员个人经验为主,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低、训练理论与方法没有质的突破、训练中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大量存在、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等等。
产业资源。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下思维模式,导致对体育产业的经营认识形成种种误区,认为体育产业应当而且必须由体育部门充当主力军,对其他行业和部门进入体育产业的经营和开发设置种种障碍,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体育部门的经营水平和实力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对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率不高。竞技体育产业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仍有一定距离,如在体育产业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资源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实现资源有效调控基础之上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体育界从资源角度研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构建的文献资料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