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健康:科学健身指导(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传统养生特点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修身养生、健体强身方面,不仅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也形成一整套健体强身的理论和观念体系。

一、动静养生

在中国传统的健身观念中,无论是无劳其形有的静养还是劳其形的导引修炼,都可以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据说黄帝战胜炎帝和蚩尤后,便去寻真访隐,希望获得长生久视之道。空峒山的广成子告诉他:“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这是最具代表性的静养之道。

运动强身的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子华子》说:“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久长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由此而产生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健身观。

导引术是最典型的运动健身方法。它本是古时的一种驱病巫术,春秋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呼吸俯仰、屈伸手足等动作以求强筋健体、畅关节、利血脉、通穴窍、去邪存正、延年益寿的健身方法。例如,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时侯,出土了2100年前的导引图,导引图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动作汇编。而导引术就是现代气功的一种,马王堆汉墓中的导引图共描绘了40几个运动姿势,现在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健身养气功功法之一的八段锦中的4个动作就与马王堆汉墓中的导引图中的相同,这说明我国古代健身养生文化就已得到发展,并且在今人的努力下焕发了更绚丽的光彩。

二、阴阳平衡

阴与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根本,也被用来阐释生命和健康现象。传统医学认为,必须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方能使人身体健康。《素问》中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平人即阴阳平衡、身体健康之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条件和标准。人体阴阳状态受四时气象变化的影响,因而人们只有顺应自然变化,才能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素问》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活,逆之则乱。”足见顺应四时阴阳,讲求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阴阳平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古人很讲究阴阳平衡,传统的健身方法也是如此,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功法,在练习时都很讲究阴阳平衡,这些功法都讲究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实际上都按我国古代阴与阳的哲学思想,那些健身方法都是是阴阳平衡的体现。

三、形神合一

“形”指人的形体,是人体的物质基础;“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形神合一就是指人的形体与精神的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了解宇宙根本法则的人,能够顺天地四时阴阳变化以养生,“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临床所见体弱者常精神不振,说明脏器病变会影响神志,反之,内伤七情则会对形体产生不利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因此,身体健康有助于精神愉快,而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能促使身体更加健康。

传统的形神合一在传统的健身方法中体现的更为突出,例如太极拳,而形神合一,按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就是人积极主动的调控自已的行为,进而对自已的身体施加影响,让自已的大脑调控好自已动作行为,调控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这与我们现在的心理控制是相通的。由此可见,传统的健身文化都包含了心理调节与控制相关的知识,而作为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运用好形神合一的思想,包括在我们的工作中也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工作时的精神状态,提高我们健康生活的质量。

四、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源于道家思想,在健身中则是不强求、不过分,因人因时制宜的意思。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个人的强弱、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来选择健身方法;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急于追求某种结果,不去做自己目前还不能完成的动作或活动;不刻意憋气或延长呼吸时间,保持自然呼吸;不强迫坚持练习的时间和练习量,以适度为其原则;顺势而为,长期坚持。

顺应自然还要求健身者因时制宜,根据寒暑互易、昼夜交替而引起的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气血阴阳盛衰,选择不同的健身方法和运动量,以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从而达到健身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总之,顺应自然是适度、适宜、适量、适应、适当,顺应规律的同义语,它告诫和要求健身者要遵循自然规则,适应天时变化,把握阴阳协调,才能达到最终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