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此种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出发,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的性别相结合。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女生自卑,缺乏自信,严重影响到她们的成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现代差异心理学的成果,帮助女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培养其自信心、好胜心,以激励其成材。

(三)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个性特点不同,其接受能力和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的表现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实践中,常会出现一些特殊学生,这里所说的特殊学生是指学业不良、品德不良或学业与品德均不良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常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仅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能从根本上改进他们的学习状况及其行为方面的偏颇。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做好预防性教育与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但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有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适当地赶在学生的心理疾患产生之前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一切心理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尽管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老师给以指导和帮助,希望老师能解决他们遇到的一切问题,但并不是希望教师“越俎代庖”。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树立作为主体的信心,让他们能够自由自主地处理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水平,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外部因素,学生心理的调整,最终要依赖于学生的内在因素和自我认识。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运动、变化、发展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例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对于“对症下药”地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消除这些问题,当不无裨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在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就十分重视早期心理创伤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尽管弗洛依德在其发展观中对发展动力的解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对深层心理进行发展的、动态的考察的主张,在心理学界得到了高度评价,这一基本思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适用的。

四、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把它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教育来说,知识是可以分化的;但就学生而言,他的人格是不能分化的。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他的心理活动也是整体发生的,因此,应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协同性原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各育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与德、智、体、美等各育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从具体课程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从学校工作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寓于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从学生活动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生的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学校活动相结合,协调好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健康、积极的氛围。

(二)要使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地发展。知识可以按类别分为语数外等,教育也可以按类别分为德智体等,但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如果只追求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而不追求个性、人格的完美,就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人格完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所提出的原则。尊重就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的平等。

(一)要信任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师生间建立的良好信任关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或烦恼,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也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或建议,更好地调节自己,重塑自我。

(二)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在教育中,应避免用命令、训斥的方式对待学生,更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去逼迫学生接受教育和训练,应该给学生以尊重,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以体现人格价值。可以采取平等的互相谈心、互相切磋等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

(三)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交往中,就要切实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通过教师的感情投入,激发学生主动改造自身的弱点,实现人生的价值。

六、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从学生内部看,其心理健康是一个有机整体。知、情、意、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从内外关系来看,要从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和协调性关系出发,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贯彻全面性原则,要求教育者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育者应从整体性、全面性的观点出发,树立学生“全人化”的发展观点,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其次,教育者要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缺陷,全面考察与分析这些缺陷形成的原因并制定对策,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

七、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反映进一步受到检验与发展,因此,活动构成了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活动是心理的本源。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贯彻活动性原则,要求教育者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应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其次,活动课程应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再次,要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训练和练习。

八、成功性原则

成功性原则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各种活动、训练要使学生尽量多地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尽管失败和成功都可以增强后继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成功体验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辅导和咨询中,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感,不仅可以减弱乃至消除其心理困扰,而且有利于其恢复信心,形成良好习惯。

贯彻成功性原则,要求教育者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应是恰当的,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次,教育者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再次,教育者应用鼓励性评价,建立促进学生成功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