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体育的基本手段

一、体育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

身体练习是体育的基本手段。无论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都离不开身体练习。因此,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身体练习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正确运用身体练习完成体育教学、训练和锻炼的任务。

(一)身体练习的概念

身体练习是指人们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种体育动作的总称。他既指单个动作,又包括成组动作或成套动作。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中,通常把身体练习称为“动作”或“练习”。

进行身体练习必须根据体育的任务和遵循体育的要求,离开了体育的任务和要求所进行的身体活动,虽然也有影响身体机能和增强健康的作用,但不能称为身体练习。如生产劳动中的跑步、爬山等,虽然在动作结构和形式上与体育动作的跑、登山相似,也具有一定的健身作用,但因他的目的是生产物质资料,而且对人体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不能称为身体练习。只有根据体育的任务,遵照体育的要求进行的跑步、登山才算是身体练习。

(二)身体练习的形成和发展

身体练习是在人类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军事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等各种动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身体练习又不是这些动作的简单翻版,而是根据体育的任务和科学锻炼的要求,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和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身体练习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其种类日益增多,方法不断改善,一些陈旧的不适用的练习不断被淘汰,而一些有价值的练习则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练习又不断出现,以不断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多方面的需要。

(三)身体练习应与自然力锻炼和卫生措施相结合

自然力锻炼是指利用自然因素(日光、空气、水)的作用来锻炼身体,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利用自然力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身体调节体温的机能,促进身体更好地适应外界气候条件的急剧变化,从而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就要尽量在户外、日光充足和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身体练习,因为这样可以使身体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照射。同时,在室外新鲜空气中进行锻炼,空气中的阴离子进入人体后,能促进身体机能的增强。

卫生措施是指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锻炼场所的环境卫生条件,锻炼中的医务监督和必要的营养等。这些都是保证各种身体练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身体练习必须与必要的卫生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

二、身体练习的技术和结构

(一)运动技术的概念

身体练习的技术,也称作运动技术或动作技术。运动技术是指合理地、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正确的技术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的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能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技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相对的。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学训练方法的改善,场地器材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以及竞赛规则的改变等,运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运动训练手段不断更新,新技术逐步地取代了旧技术。

(二)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

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是指动作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和顺序。在实践中对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一般有两种分析方法:

1.从动作各部分的组合分析。可以分为技术基础和技术细节两个方面。

技术基础是指按照一定顺序和节奏组成的各个技术环节。例如,急行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所组成,在练习中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这四个环节及其结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在教学训练中,通常把构成运动技术的各个技术环节,称为运动技术的各个部分。在身体练习中,不管有多少个技术环节,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环节,这就是技术关键,如急行跳远的“踏跳”,投掷项目中的“最后用力”等。

技术细节是指构成技术环节的各个具体动作,以及在不影响技术结构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技术特点。如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是由蹬地、转体、推球等一系列具体动作所组成,改进这些具体动作,就是改善动作的技术细节。在实践中,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练习时,由于各自在形态、机能、素质等条件各有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技术细节往往也不尽相同。例如,下肢力量和长度不同的学生,跨栏跑的栏间步数就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条件,确定个人的技术特点。

2.从练习过程的顺序和各阶段的任务分析,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分为准备、主要和结束三个阶段。这在非周期性的练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准备阶段的任务是为完成主要阶段的动作技术创造有利条件。这些动作的方向有的和主要动作一致,有的相反,有的又一致,又不一致。如急行跳远的助跑,他和主要动作的方向一致,可以起到对主要动作的加速作用;掷铁饼时的预摆使身体向后处于扭紧状态,虽和主要动作的方向相反,但他可加长主要动作的工作路线和为肌肉的快速收缩创造有利的条件;助跑投掷标枪,助跑与主要动作的方向是一致的,助跑过程中交叉步向后引枪,又与主要动作的方向是不一致的,这种又一致,又不一致的动作,可以起到上述两种动作方向所起的作用。

(2)主要阶段的任务是完成主要动作,他是身体练习的核心,练习的效果和成绩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在一些非周期性练习中,主要阶段常常明显地表现为几个动作。如三级跳远的三次跳跃、撑竿跳高的起跳和悬垂举腿、引体转体等。

(3)结束阶段的任务是使身体恢复到平衡状态。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作自然地逐步停止;一种是使动作积极地制动,使身体达到平衡。

上述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准备阶段动作完成的情况,直接影响主要阶段动作的质量。同样,如果主要阶段动作不正确,结束阶段的动作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犯规。因此,在完成动作时,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要紧密、连贯和协调,以免出现停顿,破坏动作的完整性,从而降低动作的质量。

周期性练习,由于前一周期的结束阶段就是后一周期的准备阶段,两者很难区分,所以一般只分为主要阶段和过渡阶段。过渡阶段实际是包括前一周期的结束阶段和后一周期的准备阶段的一个合二为一的阶段。

三、身体练习的要素

(一)身体练习的要素

要素就是组成一个动作的基本因素。不管是简单动作或复杂动作都由若干要素所组成。身体练习的要素包括: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时间、练习速率、练习速度、练习力量和练习节奏等七个要素。在体育实践中,完成任何身体练习都与掌握和运用上述要素有直接关系。

1.身体练习要素的内容

(1)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可把身体姿势分为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种。

①开始姿势:是指在做练习的主要阶段前,身体及身体各部分所处的准备状态。他的作用是为完成主要阶段的任务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开始姿势可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种。静力性的如徒手操的预备姿势,径赛项目的起跑姿势、排球运动员或足球守门员等待接球的姿势;动力性的如投掷铁饼的预摆及急行跳远的助跑等。在开始姿势中,有的因规则或习惯要求,对开始姿势有严格的规定,如乒乓球和排球的发球,必须先将球抛起后才能发球;足球掷界外球要求双手将球举过头顶;400米以下的径赛项目的起跑,必须用蹲踞式起跑等。但是,多数练习和运动项目对开始姿势并没有严格规定,他们都以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为依据,并结合个人特点,使主要练习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姿势为各自的开始姿势。

开始姿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他可以高度集中练习时的注意力。如短距离项目的蹲踞式起跑,就能高度地集中练习者的注意力;第二,可以使身体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如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最后3~4步跑弧线,就有利于身体处于最有利的起跳位置;第三,有利于加长动作的工作距离。如掷铁饼的预摆、掷标枪的向后引枪、低姿滑步推铅球等,都是为了加长动作的工作距离;第四,有利于取得最快的速度。如田赛跳跃项目的助跑,就有利于取得最快的速度;第五,可以改变动作的难易程度及调节练习中的运动负荷。如急行跳远中的短程中速跑以改进踏跳和腾空动作和以全程快速助跑,力争跳出好成绩,他们两者的难易程度和运动负荷都是不同的,可根据教学、训练的需要加以调节;第六,力争造型的最佳形象和效果等。如自由体操和艺术体操的开始动作的优美造型,首先就给人们形成最佳的印象。

选用开始姿势还要注意结合个人特点,不能盲目强求一致。

②练习过程中的姿势:是指在完成主要练习时身体的运动状态。身体练习的效果和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练习过程中的姿势。

练习过程中的姿势,由于情况比较复杂,一般分为相对稳定的姿势和不断变化的姿势两种。相对稳定的姿势在周期性练习中表现比较明显,如游泳中的水平姿势,速度滑冰中的低姿滑行,途中跑上体适当前倾等,以便减少运动中空气的阻力,更有利于发挥力量。非周期性练习的身体姿势经常处在变化之中,要根据练习主要部分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保持相应的姿势,有的是一个姿势,有的是由几个紧密衔接的姿势所组成。

③结束姿势:是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身体各部位所处的状态。

结束姿势也有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种。静力性的如推铅球、掷铁饼、掷标枪的积极制动的动作。动力性的如终点跑的自然地逐步停止的动作。有些项目对结束姿势有严格要求,如竞技体操、跳水等;有些项目则没有明确要求。

结束姿势的意义:第一,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如跳远动作的落地保持平衡,竞技体操动作落地保持稳定,都对取得良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在联合动作中,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姿势,往往是后一动作的开始姿势,他直接影响后一动作的衔接、进行和效果,所以,前一动作的结束姿势,要为后一动作的开始姿势准备最有利的身体条件。如纵跳箱第一腾空的结束动作,就是第二腾空的开始动作,要使第一腾空的结束,为第二腾空的开始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结束动作对防止犯规,防止运动损伤都有重要意义。

身体姿势是体育运动中创造人体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某些项目对身体姿势除了有一般的要求外,还提出了动作的优美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如花样滑冰、跳水、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这些项目的身体姿势是评定成绩的标准之一。

(2)练习轨迹

练习轨迹是指作练习时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移动的路线。练习轨迹包括轨迹的形式、轨迹的方向、轨迹的幅度。

①轨迹的形式。轨迹的形式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1)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方向恒定,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沿着两点之间最短距离进行运动。如直线跑、击剑中的直刺和武术中的冲拳动作等。在体育实践中,直线运动一般只需指出动作的起点和终点。严格地说,在身体练习中,纯粹的直线运动是没有的。

2)曲线运动的特点是方向不断变化,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沿着曲线进行运动。在体育实践中,曲线运动不仅要指出动作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还需指明运动路线经过的中间点。曲线运动在体育实践中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以轴为中心的旋转形式。有的是以整个身体为轴,如投掷铁饼时身体沿纵轴旋转,体操中的前、后翻,身体沿横轴旋转,体操中还有横轴加纵轴的旋转,如直体后空翻转体360°、720°、1080°。有的是以身体的某一部分为轴,如肩绕环运动以肩为轴,腰绕环运动以髋关节为轴等。有的练习以动作的力学要求为轴,如单挂膝悬垂摆动、骑撑回环等。第二,曲线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抛物线运动,他是整个身体在空中移动的曲线。抛物线运动在空中所形成的曲线有方向、长度和形状三个基本因素,不同的练习,由于动作技术的要求不同,如跳高、跳远身体腾起后,身体重心在空中移动轨迹的方向、长度及形状方面就呈现出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抛物线。跳高是克服垂直障碍的跳跃项目,因此,他的垂直速度要大于水平速度,所以,跳高的腾空角要大于45°,约为55°~60°左右。跳远是获得远度的跳远项目,因此,他的水平速度要大于垂直速度,所以,跳远的腾起角要小于45°,约为18°~22°左右。

②轨迹方向:是指在练习中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移动的方向。

轨迹的方向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基本方向。教学实践中通常运用运动解剖学所确定的人体的三个基本面(额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和三个基本轴(额状轴、矢状轴、垂直轴)来表示和区分。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水平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身体沿额状轴的运动,为向左或向右的运动,身体沿矢状轴的运动,为向前或向后的运动,身体沿垂轴的运动,为向上或向下的运动。

对于摆动或旋转动作,为了准确地标明动作方向,常常同时运用轴和面来表示。如前空翻时,身体以额状轴(横轴)为轴,并在矢状面向前翻转;侧手翻时,则以矢状轴为轴,并在额状面上向左(右)进行翻转;花样滑冰的旋转,是以垂直轴(纵轴)为轴,身体各部位在一定的水平面上旋转。

在六个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进而可区分更多的方向,如左斜上、左斜下,右斜上、右斜下等。

教学实践中还用向内、向外等术语来表示动作的方向。向心为内,离心为外。另外还有用设置外部标志物的方法,直观地标明动作的方向。如推铅球的教学中,有时拉一条横绳,以指示投掷方向。

轨迹的方向在身体练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方向是否正确,对动作的质量和动作的准确性关系很大。方向不正确,就会影响动作的完成和取得最佳的效果。如途中跑大腿抬腿的方向,放脚的方向,小腿蹬地的方向;急行跳高摆动腿上摆的方向;踏跳脚放脚的方向;推铅球出手的方向;掷铁饼出手的方向;低单杠一脚蹬地翻身上踢腿的方向等,他们的方向是否正确,都会直接影响动作的质量和效果。

③轨迹的幅度:是指动作活动的范围。动作幅度的大小是用身体与身体某部分形成的角度(如高抬腿与躯干成90°);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与器械、标志物所形成的角度(如挂臂前摆,腿与杠面平);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如跑步的步幅)等方法来衡量。

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幅度取决于关节的负荷性和肌肉韧带的弹性。动作的幅度对动作的效果有较大的意义。增加动作的幅度,可以提高运动负荷;适当的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如短跑的步幅过小会影响速度,但过大又会影响动作的频率;研究动作的幅度有利于完成和改进动作,如单杠单挂膝上摆动幅度不够,动作就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要根据身体练习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水平来确定动作的合理幅度,才有利于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成绩。

(3)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即练习的持续时间)是指完成练习所需要的时间。

练习持续的时间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练习持续的总时间:有些项目是以练习持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成绩的,如各种跑的项目,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延续时间越短,成绩就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各种措施缩短练习时间;有些项目虽不以时间确定成绩,但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练习时间对其成绩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乒乓球的近台快攻,技术核心是“快”,只有缩短回击时间,才能满足快攻的技术要求。又如各种投掷练习,从滑步或旋转至最后用力,加快动作的速度和缩短练习时间,就直接关系到投掷的成绩。

为了使练习对机体产生良好的影响,经常以改变练习的时间来调节练习对身体的运动负荷,如耐力跑在跑速相同的条件下,练习的时间越长,对耐力的要求越高。

②练习各部分的延续时间:练习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各部分延续的时间。因此,要缩短练习的总时间,常常以逐步缩短练习各部分的时间为前提,如要提高女子400米的成绩,就要逐步提高每一个100米的成绩,最后400米的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而练习各部分的时间有个最佳值,不是越快或越慢越好,这就使调整练习时间幅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4)练习速率(也称练习频率)

练习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次数。

在周期性的练习中,速率是决定移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练习的速率越大,速度就越快。如跑、游泳等项目,在步幅、划幅相同的情况下,练习的速率对速度起决定作用。步幅每步两米,如每秒速率5次,则每秒的移动速度为10米;如每秒速率4次,则每秒的移动速度为8米。

另外,练习的速率还是调节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单位时间内速率越快,负荷越大,改变练习的速率,练习的强度也随之改变。所以,改变练习速率,是调整运动负荷的积极手段。

(5)练习速度

练习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里向某一方向位移的距离。速度通常以移动的路线、距离、幅度与时间的比例来表示,表示的单位为米/秒。

在体育实践中有移动速度,表示距离与时间的比例,如跑的速度;有旋转速度或摆动速度,表示幅度和时间的比例,如掷铁饼或推铅球的旋转速度和摆动速度;还有反应速度,表示接受信号后神经作出反应的时间,如起跑的速度等。

速度在身体练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速度是完成各种练习的重要条件。各种练习都有各自的速度要求。有的要求慢速,如太极拳、气功等一些带柔韧性的或静力性的练习,这样才能表现出练习的效果;有的要求中速,如中长跑;有的要求快速,如短跑、跳跃的起跳、投掷的旋转或滑步,练习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快速的程度。

②速度是决定负荷强度的重要因素。速度越快,强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强烈。在教学训练中常采用改变动作的速度来调节练习强度,调节练习对机体的影响。

身体练习中,一般是研究平均速度,即用练习的全部时间除整个距离而得出的数值。如100米的成绩是10秒,平均速度为10米/秒,这个数字反映了练习速度的一般情况。此外,还要研究变化的速度,也就是速度逐渐加快或减慢(正加速度或负加速度)。在身体练习中很少有稳定的加速动作,在技术上也很少要求跳跃式的改变速度,急剧改变速度往往是练习完成不好或动作不正确的表现。研究身体练习每一时刻的变化,往往用即时速度来分析。

③就同一练习来说,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速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快速练习,在初学阶段一般不要要求跑得太快,以掌握动作的技术规格为重,在改进和提高阶段再要求学生达到最快的速度。

(6)练习力量

练习力量是指人体通过肌肉收缩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力量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任何运动(不论是人体的局部运动还是全身运动),都是由于肌肉收缩引起的人体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内力起决定作用。在任何动作中,人体各部分用力的顺序、时间,力量的大小,用力的方法和力的作用点,都必须符合运动力学的要求。

①内力。是指人体各部分相互作用下产生于身体内部的力。内力主要包括:

1)肌肉的拉力。是人体运动的所有内力中最主要的力。肌肉做功是通过收缩而产生的拉力来完成,没有肌肉做功,人体就不能进行运动。肌肉工作能力的大小,主要表现在肌力和肌肉收缩的速度上。影响肌力和收缩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大小;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中的血液供应情况等。肌力大,肌肉收缩速度快,肌肉的拉力就大,反之则小。

2)组织器官的阻力。包括有骨骼、关节、韧带的阻力和对抗肌被拉长而产生的阻力等。

3)动作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力。如投掷时,异侧手臂摆动对投掷力量的影响等。

②外力。动作过程中,外界作用于人体的力叫外力。外力主要包括:

1)人体重力。重力就是人的体重,是地心引力使人体受到的力。他的方向永远是竖直向下。

2)支撑反作用力。当人体施力作用于支点时,支点便在同一直线上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叫支撑反作用力。在身体练习中支撑反作用力有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种。

静力性的支撑反作用力是指身体在相对静止状态时施力于支撑点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如倒立时支点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他的大小与体重相等。动力性的支撑反作用力,是身体在加速运动时对支点的压力而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如跑动时,蹬地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就是动力性的支撑反作用力。

3)摩擦力及外界环境的阻力。人体运动时身体与地面或器械接触所产生的,以及空气、水、器械对人体运动所产生的阻力都属于外力。此外,运动时由于惯性引起的外力等也都属于人体运动的外力。

内力与外力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人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

练习力量对身体练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力量要素是各种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力量性、速度性的练习中,如跑步的后蹬、跳跃的踏跳,以及投掷的最后用力等,动作力量直接决定着这些练习的效果和成绩。第二,要善于合理休息。运用力量时要有张有弛,如跑的动作,后蹬时用力,后摆时放松,这样才能持久。第三,发挥动作力量要和改进练习的方向、幅度等各种要素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四,不断改进动作,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如跑步的缓冲落地和前蹬时的扒地动作,就是化前蹬的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

(7)练习节奏

练习节奏是指完成动作时,动作的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强弱和时间间隔的关系。如游泳时划臂、打腿与呼吸的配合,就是以一定的顺序、时间间隔及强弱关系交替进行的。不论是快游或慢游,都应按一定比例保持这种关系。因此,各部分动作的强弱、快慢以及动作之间不同时间间隔的交替进行,就构成了练习节奏的基本条件。

练习的节奏对身体练习具有重要意义。

①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练习,能使身体运动器官的工作和内脏器官的机能之间协调一致,使身体各部分肌肉紧张与放松、工作与休息合理交替,从而使动作更加准确、协调和省力,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

②按一定的节奏进行练习,有利于正确掌握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③在集体活动中,节奏可以促进集体动作的协调一致,培养节奏感。

身体练习的七个要素,在任何练习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且在不同的练习中,身体练习的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如跑的速度、举重的力量,都属于该项目的主要要素。另外,随着教学训练的对象和阶段的不同,这些要素的地位和意义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运用身体练习时,要根据身体练习的特点、对象的条件以及教学训练的不同阶段,抓住重点,有目的地解决身体练习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身体练习的要素特征

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对身体练习的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人的所有动作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进行的。如练习要素中的身体姿势和练习轨迹,较明显地表现为练习的形式,反映了练习的空间特征。练习的时间和速率表现了练习的时间过程,反映了练习的时间特征。练习的速度表明动作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里进行的,反映了练习的空间、时间特征。这些可统称练习的运动学特征。力量是身体练习的基础,人体的一切运动都是人体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力量要素称为动力学特征。节奏是练习的空间、时间和力量互相配合的集中表现,是身体练习的综合特征。综上所述,身体练习的要素可分为运动学(空间、时间、空间与时间)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综合特征三个方面。

(二)身体练习质量和效果的评定

要正确地评定完成身体练习的质量和效果,必须结合各项练习的特点和教学训练的任务,研究评定的内容和方法。但由于身体练习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只能大致确定评定内容的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可参照下述评定的内容,结合各项练习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确定具体评定方法。

1.练习的准确性。要求在技术基础和各个技术环节上必须完整准确,并符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要求。在实践中,通常从以下两方面检查:

(1)动作是否正确。要看他能否通过合理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推铅球的动作不能扔球,不能靠一臂之力去投,而要从下肢发力,通过躯干和上肢用全身的力量把球推出。检查动作的准确性,不仅要看动作本身,而且要结合动作的效果进行评定。

(2)可按动作结构分析练习的技术特征和动作要素,以检查动作的准确性。如动作的方向、幅度、节奏是否准确等。

2.练习的经济性。是指消耗最少的能量准确地完成动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运动技术,提高动作的协调性,消除练习中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和多余动作,以节省体力,降低能量消耗。实验表明,两个训练水平和掌握技术不同的运动员,在同一较长距离的滑雪后进行测验,技术掌握差的比技术掌握好的运动员要多消耗百分之二十的能量。这说明动作的经济性与动作的合理性和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3.练习的协调性。是指练习中身体与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顺序的合理,以及动作各要素的协调配合。练习的协调性与练习的准确性和经济性密切相关。动作的协调性是准确地完成动作的前提,而练习的协调性又是练习的经济性的重要条件。

4.练习的缓冲性。表现为动作的弹性和缓冲动作。很多练习都有明显的缓冲阶段,如篮球接球时的后引动作,跳跃的落地动作,投掷的结束动作等都有一个缓冲阶段。在跑或起跳时动作的缓冲性表现为动作的弹性。缓冲动作有些是身体练习的技术要求,有些是为了对身体的防护。因此,缓冲既可保证动作技术的合理性、正确性,又可有效地防止对身体的损伤。

四、身体练习的分类和运用

身体练习的分类是指把种类繁多的身体练习,按他的性质、作用、形式,以及使用的场地器械等条件进行一定的区分和归纳。分类是为了有目的地选择和运用身体练习,完成体育的某项任务。

(一)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

由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丰富多样,所解决的任务各不相同,所以身体练习的分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身体练习分类方法的总要求是:分类的特点明确,科学合理,便于解决体育运动中不同的具体任务。在具体分类时还要注意以下要求:分类方法要与所解决的任务相适应,要注意练习的性质、作用和动作的技术结构,要考虑练习的活动条件,要遵循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原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使用方便,注意和尊重历史的习惯用法。

在体育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有下面几种分类方法:

1.按基本活动技能分类。基本活动技能是构成人体各种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人体活动的基础。按基本活动能力分类,把各种活动分为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攀登和爬越等类。

2.按身体素质分类。身体素质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按照身体素质分类,可把各种身体练习分为力量练习、速度练习、耐力练习、灵敏练习和柔韧练习等。

3.按人体结构分类。按照人体解剖结构进行分类,是把各种练习分为上肢练习、下肢练习、躯干练习、全身练习等,以便在教学训练中选用相应的练习,发展人体的不同部位。

4.按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是以运动项目作为分类的前提和基础,将他所包括的各个身体练习按其技术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如足球运动的技术,一般分为踢球、停球、运球、顶球、抢截球、假动作、掷界外球和守门员技术八种;武术运动从大的分类看,可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和攻防技术五类。按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分类,有利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某一项目的运动技术。

以上几种分类方法,是体育教学、训练和锻炼中常用的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他们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的。除此之外,还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分类。如根据练习的意义和作用,分为基本练习和辅助练习;根据练习的难易程度,分为简单练习、复杂练习;根据运动负荷的大小,把练习分为大、中、小三种负荷的练习等。此外,有关学科还可根据各自研究的对象或学科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分类方法。

(二)身体练习分类的运用

身体练习的分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制定教学训练大纲,编写体育教材等,都需要运用分类的知识和方法。如果缺乏科学分类,就会使练习杂乱无章,主次不明,缺乏系统性。

选择和运用分类方法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类要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服务。在体育实践中,采用任何分类方法,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服务的。因此,选择和运用分类方法,必须以所要完成的任务为依据。如为了解决发展身体能力的任务,就可采用按身体素质进行分类的方法;为了解决身体某些部分的发展任务,就应按人体结构进行分类等。

2.采用身体练习的分类要结合对象的特点。对象的特点是考虑运用何种分类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单纯根据任务,而不考虑对象的特点,也是片面的和脱离实际的。如现行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由于在小学这一学段里,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和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所以,在编制体育教学大纲时,教材的分类是有所区别的。小学低年级只分两大项,即基本动作和游戏;小学中年级以发展基本活动技能为主,兼顾运动项目的分类方法;小学高年级以上则主要按运动项目分类。

3.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时,要有主有从,互为补充。由于教学训练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而每一种分类方法所能解决的任务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仅仅用一种方法是难以解决多种任务的,这就需要同时采用一种以上的分类方法。在同时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时,要根据任务的主次关系来确定分类方法的主次,使分类方法有主有从,主次分明,互为补充。如编制运动训练大纲时,既要解决掌握技术的任务,又要解决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的任务。因此采用分类方法时,除按技术结构的分类外,还必须以按身体素质和人体结构的分类方法作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完成训练任务。

总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运用各种分类方法。

(原载《体育理论》61~82页,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