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杭州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为调查对象,进行典型研究,以点带面,分析我国城市休闲体育服务组织体系的发展状况。
体育休闲是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所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杭州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杭州市统计局统计,到2005年底杭州市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2.1%(指包括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业人口在内的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并预测将以每年2%的速率继续提高。杭州市经济总量居中国省会城市第2位,2005年人均GDP达到444875431美元),突破5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4.8%【59】,总体而言,杭州市的经济和社会指标已进入了富裕小康阶段,城市居民的生活目标开始向提高生活质量,身心和谐发展的方向转移,2003年杭州市被世界休闲协会评为“世界休闲之都”,为体育休闲和体育休闲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本和社会氛围。杭州市体育休闲活动蓬勃开展,2005年,全市举办区县(市)级以上健身活动1385项次,参加人数为84.35万人次,体育休闲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十五”时期新增健身点、健身苑320个,市区绿化覆盖率38%,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m2。【60】尤为重要的是,2004年4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元(召开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制订下发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体育工作、发展体育事业、创建体育强市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创建体育强市”的奋斗目标。同年9月1日,颁布了《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部地方性体育法规,为杭州市体育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研究试通过对“世界休闲之都”杭州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的典型研究,来探析我国目前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1.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总体构想是对我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分析。宏观层面涉及善治理念下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的构建以及组织间关系的分析;微观层面拟对我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
(1)文献法
阅读了《组织社会学》《现代组织理论和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新公共服务》《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基础休闲学》《休闲经济》《闲暇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体育管理实践和原则》《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建设健康和谐社会》《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体育管理运动》《体育管理学》《美国地方政府》《Creative Management in Recreation,Parks,and Leisure Services》《Leisure Policies in Europe》《Managing Public Sport and Leisure Services》等相关文献和专著。通过了解前人的研究,开阔思路,丰富研究资料,为本研究的进行奠定基础。
(2)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依据王名教授等《中国社团改革》研究中所使用的“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非营利组织调查问卷”和黄亚玲教授关于“中国体育社团改革:调查表”的内容,针对体育休闲的特点做适当的修改(见附件1)。通过对在杭州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与开展体育休闲有关的44个非营利体育休闲服务组织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4份,回收44份,回收率为100%,全部问卷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②实地调查法
实地走访了杭州市28个拥有体育场地设施或健身路径的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了解公园体育设施的管理、利用及活动的开展状况。
③资料调查法
通过对2004年杭州市体育局市场管理处对在杭州市体育局注册的759家企业体育休闲服务组织的年检资料进行分析,获取杭州市企业体育休闲服务组织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④个案调查
通过摸底和筛选,对具有代表性的杭州市登山协会和杭州市某城市公园进行了个案调查。
⑤访谈
为深入了解我国目前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现状和发展趋势,走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以及浙江省体育局和杭州市体育局、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了解相关政策和资料,先后访谈了经济学专家于光远院士、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体育政策专家谢琼桓、体育总局人事司副司长禇波、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任林洁、群体司副司长刘国永等。
(3)比较法
比较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说明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的研究方法。通过掌握的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得来的数据材料,对中外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认识不同管理体制下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的异同,着重分析我国现行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和谐社会发展相悖之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4)归纳、演绎法
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抽象,提炼出研究的核心概念,如体育休闲、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等,采用演绎的方法对计划经济下“条块”分割的组织关系向网络化组织关系转变等问题进行分析。对获得的不同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注释:
【1】[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2
【2】王琪延.中国人生活时间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8
【3】杜利军.中西方体育参与状况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9魏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功能研究[D].天津体育学〔2〕
【4】魏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功能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4:26
【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
【6】康晓光.权力转移—转型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法]罗歇·苏,姜依群译.休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托斯丹·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刘锋.中国休闲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后论文[D].2002:2
【10】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11】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地,1991
【12】2.M.1991
【13】马惠娣.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71
【14】邓志伟.生活的觉醒——漫话生活方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5】余洪年(清).舟中札记
【16】吕树庭,张辉.Sport论[J].体育论坛,1989(1):7~10
【17】陆小聪.论Sport概念的演变与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2):40~42
【18】川村英男.体育原理[Z].国家体委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编印,1982:96
【19】陆小聪.论Sport概念的演变与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2):40~42
【20】吕树庭,张辉.Sport论[J].体育论坛,1989(1):7~10
【21】阎世铎等.关于体育概念体育分类的讨论情况综述[N].中国体育报,1990-07-06
【22】[日]阿部忍.体育哲学[M].国家体委,1982
【23】程志理.余暇运动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3):15~16
【24】[日]岸野雄三.体育史学[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122
【25】陈克宗.大学体育课程的休闲性[J].浙江体育科学,2003(2):22
【26】Miller N.P and Duane M.R(1963),The Leisure Age,Belmint,Calif:Wadsworth Publishing Co.,Inc
【27】任海.娱乐体育——中国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形式[J].体育科学,1992(5):20~24
【28】卢元镇.论消遣和娱乐[J].体育科学,1983(1):8~14
【29】刘一民.余暇体育——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1996(1):57~62
【30】于涛.余暇体育研究的理论框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6~10
【3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6
【32】周莹等.中、日、韩居民闲暇体育活动倾向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43~45
【33】周兵等.体育休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
【34】Christopher R Edginton,et al.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M].1998:32~41
【35】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9
【36】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第六届世界群众体育活动讨论会,汉城,1996-04-21
【37】G.Torkildsen.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M].Taylor & Francis Inc,1999:93
【38】续川.论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史,1996(5):12~14
【39】刘锋等.休闲经济的发展及组织管理研究[J].中国发展,2002(2):47~49
【40】陈新.发展初期的中国运动休闲市场[J].体育学刊,2003(3):21~24
【4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1~7
【42】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114
【43】任海等.体育资源利用的改革与体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法规平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1~6
【44】徐愫.生活质量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5】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
【46】姜奇平.你快乐吗?——未来属于体验经济[J].经济展望,2002(8):44
【47】[美]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12
【48】[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16
【49】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2
【50】金东日.现代组织理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90
【5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0:87~95
【52】丁元竹.建设健康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74
【5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1
【5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
【5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1
【5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
【57】[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51
【58】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75
【59】精彩“十五”再铸辉煌.杭州统计信息网,2005.2.24
【60】精彩“十五”再铸辉煌.杭州统计信息网,200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