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休闲
(1)休闲理论的发展
休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但从思想渊源上来看,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注意休闲和休闲教育的哲学家,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必然性的摆脱”,这一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但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层面上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的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自由时间的增多,从而使休闲娱乐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大发展,托斯丹·本德·凡勃伦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于1899年发表《有休阶级论》,被认为是现代休闲学的诞生【8】,作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闲暇时间、休闲与消费、权力等关系,并提出休闲是一种阶级的社会象征,是一种标志和社会制度,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消费。他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现代休闲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休闲科学进入了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从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到休闲行为学、休闲组织学、休闲管理学、休闲服务学,乃至与未来学的多个学科相交,显示了休闲学科研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前景。
其中的代表作有,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的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理智的态度,是灵魂的一种状态——意味着一种静观、内在平静的、安宁的状态:意指从容不迫的允许事情的发生”。第二,休闲是一种敏锐的沉思状态,是为了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这是一种沉思式的庆典状态,是人们肯定上帝的劳动和自己的劳动的需要。”第三,既然休闲是一种庆典,那么“它就与努力直接相反,与作为社会职责的劳动的独特观念相对立”。【9】《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英译本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1955年,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是休闲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类文化进化的相关性,提出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活与文化的中心,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10】。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初步形成了西方休闲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J·迪马瑞杰在《法国的闲暇社会学》中,对人类休闲行为造成巨大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休闲使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第一,个人解放的价值观得到强化;第二,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向一种更自发、更自愿的选择方向转变;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潜移默化。无论是对自身、对社会或是对自然,都表现出一种更自由的生活价值,而空闲时间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这种价值中。
鉴于休闲科学理论的迅速发展,1967年国际社会学会成立了休闲研究委员会,次年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建立了国际休闲研究中心,1970年,在联合国的援助下,由邦克雷财团主办,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闲暇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世界30个国家大约500名休闲问题研究专家和政府官员。会议期间,通过了著名的《休闲宪章》。《休闲宪章》的颁布,对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动休闲活动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尊重人类追求休闲娱乐等自我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休闲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人对休闲进行专门研究,但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和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都极其注意休闲对人的内在陶冶。《学记》中,“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以及“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是对学习与休闲关系的论述。数千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与百姓通过琴棋书画、歌舞百艺、猎骑习武、云游山水等各种方式来实现闲适恬淡、自在无我、怡情益智的个人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休闲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到处闪烁着中国文化对休闲的理解方式。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反映了近代中国的休闲思想:物欲主义下的人文光芒,他从人生的意义、中国生活艺术的优越性、性灵以及现代化要加强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悠闲哲学,可以用“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来形容,时间之所以宝贵,乃在时间之不被利用。同时在书中他还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因为相反者必是互相钦佩的,所以我想美国劳碌者之钦佩中国悠闲者,是跟中国悠闲者之钦佩美国劳碌者一样的。这就是所谓民族性格上的优点。”【11】林语堂的休闲思想长期以来没有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在于他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强调休闲的个人体验,而没有把它系统化、理性化,有时甚至故意排斥它的科学性。尽管种种原因使得林语堂未能登上中国第一位休闲学家的宝座,但他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中西休闲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将同时代的西方休闲思想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在有些方面甚至已经走到了现代世界休闲思想的最前沿【12】。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物质资料供应的长期短缺,休闲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讲闲情逸致就是不健康,而现在的误区是把休闲理解得很狭隘,认为休闲就是消费,不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对休闲的研究一直是一片空白。直到1994年,我国著名经济学于光远先生提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有玩得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并认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还不够,他以敏锐的眼光注意到经济的发展势必影响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各种改变。1995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为中国最早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休闲的民间学术机构,随后相继发表了有关休闲方面的学术论文,1996年,他以《论普遍有闲社会》为题撰文,论述了闲是生产的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闲的时间能随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闲的地位还可进一步提高,这是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期的还有邓伟志《生活的觉醒—漫话生活方式》,1992年,王雅林、董鸿扬主编出版的《闲暇社会学》,尽管此先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主要借鉴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研究思路,视角也仅限于社会学,对北美的理论成果引介不多,但毕竟开启了中国休闲学研究的先河。
此后2000年底,于光远、程思危、龚育之三位资深专家主编的《休闲研究译丛》:引介了美国休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的空白,对促进休闲学在中国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休闲学科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从学术的角度考察、研究休闲文化、休闲社会化、休闲组织学在我国还刚开始起步。
(2)有关休闲概念和休闲活动分类
①休闲概念
休闲的英译是Leisure,来源于法语,法语来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这种涵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可见,Leisure中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拉丁语中为licere,意指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或自由活动,包含时间与活动两个层面。【13】
在汉语中,休闲与闲暇、余暇等词相互通用。“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等。《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何天之休。”郑玄笺:“休,美也。”“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其盜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闲有家。”总而言之,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有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
休闲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从理论研究而言,其多重性、复杂性、交叉性等特征尤为明显,不同的研究者对于休闲的理解和界定受定义者所处社会、文化层面、研究角度等的影响,因此,到目前还难以获得一个广泛认可的、普通适用的定义。
《休闲宪章》指出:“消遣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之后,完全由他本人自己支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使用是极其重要的,消遣和娱乐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自由发展。建立于闲暇时间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满足,产生一种美好感。”【14】
②休闲活动分类
休闲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清代余洪年在《舟中札记》中写到:“三十六着者,犹言三十六种行事也,远足、弹琴、读书、垂钓、赏月、看花、饮酒、吟诗、会友、策马、乘车、游山、玩水、闲谈、独唱、击筑、拍板、临池、绘画、听曲、围棋、餐饮、品茗、泛舟、捕鸟、捶鼓、踏青、游园、省亲、夜宴、玩玉、投壶、猜谜、讴歌、观灯、习武。”【15】这三十六着,除其中几条带有时代局限外,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刘锋根据休闲活动的内容将休闲分为:娱乐型休闲、知识型休闲、兴趣型休闲、休闲型休闲、旅游型休闲和社会型休闲。并指出,休闲具有深刻的道德因素,同进根据休闲的性质,将休闲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两大类。
各个时期的休闲方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的特征。
1.2.2 关于体育休闲
体育休闲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日渐普及。将体育休闲作为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和标志,并将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体育休闲作为休闲学科的一个分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西方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开展体育休闲研究,培养和组织实施体育休闲方面的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就已设置了体育、娱乐、休闲院系,并把休闲纳入非军事化和人才培养中来。世界休闲科学协会年会专门设有体育休闲专题。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对体育休闲研究的关注。
(1)体育概念的演变与休闲体育是一个外来词,现代体育源于西方,体育的概念是从英语:gymnastics、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hysical culture等引用而来的,这些词在我国历史上都曾被译作“体育”,但主要是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这两个词。从sport的概念起源、演变来分析,sport源于拉丁语deportare或didortarg,deportare是由de(away)和portare(carry)组成的,意为“脱离开自己原来的工作,转换到别的地方”【16】;“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17】;“是娱乐、游戏、安慰、喜悦或自身的快乐,也是愉快的离开工作之含义”【18】。在中世纪,法国人将deportare演变成法语desport,14世纪英国人将其转换成sport。
Sport用语在被英语化的当初,包含了除必需的劳动和工作以外的、为了达到气氛转换目的的休养、娱乐等内容。但至16世纪则转称为游戏、消遣等特定的形式,尤其是意味着在户外进行的、使人感到愉快的身体活动。在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进而变化为伴随野外的身体活动获得消遣的行为,特别是指狩猎活动以及带有胜负性质的活动。概念的基本定型约在19世纪的中叶,而成为具有竞技特性、在户外展开、各种形态的游戏和身体活动的总称。
1968年,国际体育·Sport理事会(ICSPE)在《Sport宪章》中首次正式将Sport定义为:“具有游戏(Play)的性格、以自己或他人为对手进行竞争、也包含对自然障碍予以挑战的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进工业国家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并急速地向都市化的方向发展。在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大气污染等公害的同时,也使人们增加了由运动不足所引发的对健康状况的危机意识,并且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由时间的增加等都似乎在意味着Sport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中追求健康以及快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Sport的大众化政策也在当时的先进工业国家相继得到了实施。作为这种结果,在1975年欧共体各国的体育·Sport部长会议上,出台了以“所有的人拥有参加Sport的权利”为基调的《欧州大众Sport宪章》。其中它将Sport定义为4大范畴:①竞技性的游戏;野外活动;③美的运动;④调整运动。从以上对Sport外延的界定,Sport不仅理所当然地包括舞蹈和体操等形式,而且统括了为追求快乐和健康而进行的所有身体活动。【19】
1952年5月,以“面向2000年的欧洲Sport”为主题,在希腊的露德斯岛上召开了第7届欧洲体育·Sport部长会议。在所通过的《新欧洲Sport宪章》中,重新将Sport定义为:“在轻松欢快的、或者组织性的参加形式下,以体力的增强、精神充实感的满足、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所有层次上的对竞技成绩的追求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sport的含义和内容随之变化,由14世纪意义为“广泛的意味着心情转换、宽慰、休养、消遣、娱乐、游戏、喜悦”等【20】,扩展为包括:①以竞技取胜为目的的竞技体育;②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③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休养体育、健身体育;④出于游戏兴趣的大众体育、休闲体育;⑤在特定环境中开展的一项适应职业特点的总产体育和伤残人体育等【21】。虽然sport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但含有的“娱乐、游戏、愉快、工作后自由时间”等的基本因素没变。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百科全书和辞典中,都还保留着这样的解释:sport是游戏、娱乐活动。如美国的《韦氏体育词典》(1976),sport是“一种娱乐竞赛活动,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技巧”;法国的《拉胡斯现代法语扁》(1971),sport是“遵守一定的规则,以个人或集体的竞赛游戏形式来进行的体力活动”;前西德的《体育百科全书》(1973),sport是“以游戏为特点的为增强身体和精神灵活性服务人类活动”;西班牙的《鲍克斯西语词典》(1976),sport是“到户外去娱乐消遣;显示敏捷、灵巧和充分利用身体和的游戏和练习”;日本的《体育大辞典》(1956)sport是“在工作疲劳时,为了改变心情高高兴兴去做一件事情”。
在将Sport这一名词翻译成汉语的时候,经常以“竞技”(AGON)或“运动”(AHILETICS)来对应。这种置换无疑忠实地传达了Sport所具有的竞技的本质,却未能留出余地给它固有的娱乐性因素注册报名。
惟此,体育的本质功能可简捷为健身、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体社会化、审美、娱乐等与人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面。阿部忍教授的“在变化中有本质”的体育本质论【22】,中认为在不同阶段,体育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但对大众而言,体育就应该体现出全面发展、和谐、休闲娱乐的功用。
综上述,sport的起源和本义与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具一定的同质性。虽然,sport内涵的扩展超出了休闲的范畴,但从体育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来看,体育与休闲是密不可分的,“Sport for all”倡导的Sport应该是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是持续发展大众体育的重要手段。
(2)体育休闲的概念
在查阅的文献资源中,对体育休闲的定义较多,其中包括:体育休闲、休闲体育、休闲运动、运动休闲、余暇体育等。本研究定义为“体育休闲”,究其原因:属加种差是逻辑学最常见的内涵定义形式,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后者的外延并不全部包含在前者的外延之中,则这两个概念之间就具有属种关系,前一概念则是后一概念的属概念。以此分析,休闲是上位概念,也既种概念,体育的休闲娱乐部分是休闲的一种方式,是下位概念,是体育休闲与其他休闲种类的区别称“种差”。遵循“被定义项=种差+属”的属加种差定义方法,故称“体育休闲”。
杜姆斯泰被认为是第一个对体育休闲做出正式研究的学者,他认为:体育休闲是生存着人们,从与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本职工作或从维持生命的职业中解放出来的时间里,自发的而不是强迫的,为了追求随意趣味而进行的自由和快乐的活动。它有对身心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义,尊重人们对运动的需求,注重人们对运动的需求,注重自发地、自主地从事运动,是非功利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游戏形式。【23】
德国史学家诺伊恩道夫认为:“身体运动来自人类的两个根源性冲动,即生存竞争和身体运动的快乐。体育休闲是一种娱乐性的身体活动。”【24】
日本休闲振兴协会认为:不管什么体育项目,只要把它当作一种休闲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目的时,都可称之为体育休闲。
美国米尔等人将体育休闲定义为:为参与及乐趣本身而安排参加的活动。【25】N.P.米勒与M.R.杜恩认为体育休闲是自由时间、娱乐、竞赛三者的综合体。【26】
任海教授认为:“娱乐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以寻求放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的身体活动形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上不拘一格的多样性。”【27】
卢元镇教授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并不把体育的强身劫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休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28】
刘一民认为:“余暇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29】
于涛认为:“休闲体育是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上,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体育生活方式。”【30】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对关于体育休闲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体育休闲所包容的内涵却是比较清楚的:①时空意义上——指人的闲暇时间在特定空间的指向;②行为意义上——指人的休闲活动满足指向;③生命意义上——指生命自我处在一种自由、自主的生存状态;④意识活动意义上——指人的闲适精神的实现。
客观条件:一段时间;一项活动;一种心境;
主观条件:感受自由;一定的技能;内在的动机;情感体验。
根据M·布特朗对休闲的界定,任何活动,只要是在自由时间内的自由选择,并为个人在进行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能谋的自由这样一种感受的都属于休闲范围。【31】本研究认为:
体育休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由选择的以追求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和基本手段的一种娱乐性的休闲形式。
(3)体育休闲的特点
①自主性(解脱性)。体育休闲是生存以外的活动,具有从人类所处的各种各样的义务和约束中解脱出来的属性。
②自由性。体育休闲是自发的活动,是依据自由意愿来选择的,人们认为其值得追求,有主动性,没有强迫性,具有自由选择的属性。对于每一项休闲运动,被迫参与和主动参与,其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在心理上被迫参与的运动很难让人从运动中产生愉悦感,当然没有积极性可言,也难以持久,而主动参与的运动,大多是因为喜欢便很容易激发人的愉悦心理,并且在愉快的心理支持下,生理承受能力也大为增强,在体育休闲运动中人们可以自我支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也正是体育休闲的自由性才显示出了体育休闲强大的生命力。③娱乐性。体育休闲的娱乐性是由运动项目的特点决定的,体育休闲是为了获得快乐而进行的活动,活动具有乐趣、轻松和消遣的特性,必须使参与者愿意付出热情,并感到愉快和满足。所以娱乐是体育休闲的基础。
④健康性。体育休闲的功能是身心的和谐统一。身心的和谐统一,是身体活动本身与人的心情愉悦相互协调,通过体育休闲产生的愉悦的心情,而愉悦的心情又反过来巩固身体的健康,通过身体活动来增进健康、调节人的心理是体育休闲的价值所在;而由愉悦的心情来参加身体活动同时也是体育休闲的内涵所在。
⑤创造性。体育休闲能使人通过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和乏味,在超越的世界里自由地补偿自己命运的价值,如挑战、自由、支配等。因此,体育休闲的创造性价值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4)体育休闲的分类
体育休闲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体育休闲丰富的外延,体育休闲的分类形式较多,就其运动形式可分为竞技运动项目和非竞技运动项目,从活动方法上可以分为徒手运动项目和器械运动项目,根据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又可以分为有氧运动项目和无氧运动项目。【32】从活动场所来分,可分为室内和室外活动项目,室内活动又可以分为徒手的——健美操、健身舞、气功等,借助器械的——球类、飞镖等;室外活动又可以分为陆域、水域和空域等户外运动、户外娱乐、竞赛、游戏、自我指导运动及其他自愿参与的运动。
陆域:以山林野外为背景的登山、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探险、狩猎、骑马、滑雪、滑冰、球类等;
水域:划船、潜水、冲浪、游泳、跳水、钓鱼、漂流、龙船、赛艇、海滩类等运动;
空域:滑翔、跳伞、热气球等。周兵对体育休闲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他认为,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身体状态,体育休闲可分为:观赏性活动(间接参与)、相对安静状态活动(主要指棋牌类、垂钓等休闲活动)、运动性活动。【33】
根据KRAUS(1984)和凯利(1996)等人的观点:人们生活的各部分都有休闲的潜在资源【34】。本研究认为,各种体育活动都有休闲的潜在资源,各种活动都可能是休闲项目。如果参与者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心态去参与,那么,即使是最激烈的项目,也是一种休闲活动,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在因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即使是最轻松的活动项目,也不是休闲活动。
鉴于上述对体育休闲分类的分析,同时也表明了体育休闲的发展以及所需的资源涉及到公园、森林、海洋等多个领域,如何跨越部门分割,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合作发展是重构政府体育休闲服务管理组织的重要内容之一。
(5)休闲体育的价值
1964年国际休闲活动协会(IRA)归纳休闲体育的意义为:健康、幸福、生活能力、大众化及和平,认可了休闲体育积极的社会意义。《休闲宪章》提出休闲在当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是补偿消耗;二是丰富生活;三是激发才能;四是体现人的价值。
关于休闲和休闲体育的价值,大多学者都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个人意义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关概念辨析
休闲、娱乐和体育休闲
体育休闲是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离不开娱乐,娱乐总是要伴随着休闲和游戏,伴随着对余暇时间的占领,其主要价值体现为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使我们的身心达到新的平衡。体育休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吸引人们参与并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体育休闲在享受强身健体的同时,又是消除孤独与寂寞,拓宽社会交往,增进情感交流的“润滑剂”【35】。国际奥委会群体委员会安东·吉辛克明确提出,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36】。
如果把休闲的功能分为精神的、肉体的、发展的和恢复的等侧面,并用坐标轴分别表现其位置的话,可见娱乐侧重于消除由劳动引起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是为了进行休养和心情转换,其重心偏向于肉体和精神的恢复方面,体育休闲则侧重于身体发展,调节身心的活动。不言而喻,休闲、娱乐、体育休闲在本质追求上是统一的,正如Torkildsen(1999)等学者所分析:快乐(pleasure)是由play、recreation、leisure三个词的某些字母创造的单词。【37】
体育休闲和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
体育休闲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区别,应从分析体育休闲的本质特点出发,从繁杂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寻求体育休闲活动的共性,也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概括出作为休闲活动之共性的心理本质,体育休闲区别于其他运动,根本在于心态:是自由的还是强制的,是自主的还是被动的,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郁闷的。从体育休闲的外延出发,研究认为体育休闲与体育运动的其他领域在外延上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当某种体育活动用于竞技时,可看作是竞技体育,当其目的为休闲娱乐时,则可看作是体育休闲,体育休闲是大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目的。
体育休闲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际提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接受现代体育时,国人的价值观念多在“健身”维度上。在体力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年代,体育培养使用体力的生产者,增强体质就是增强劳动力,几乎可以直接导致产量的增加,这样的观念在中国得到普遍的认同。“增强体质,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被认为是体育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将人类的体力劳动降低至最低强度和范围,使人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原有的重要意义。这也势必导致了从物质生产需要“强身健体”转化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将随着社会生产目的的改变而转变,通过愉快而健康的体育休闲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面向未来,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共同的愿望,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缺乏体育娱乐的国度里,如何回归体育的休闲娱乐性质,让体育休闲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1.2.3 关于体育休闲服务组织和组织体系
在中国期刊网1995~2006年2月的全文期刊中,以“体育组织”和“体育组织体系”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资料中,关于体育组织目前较为集中的是体育管理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以及如何提高体育产业化程度的研究,而较少见从宏观角度分析体育组织间关系和阐述整体组织体系有效性的相关文章。
(1)政府体育管理组织体制改革是国内学者关注较多的研究领域
关于当前体育管理组织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育管理组织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体育行政机构管办不分;群众体育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王芬,2002);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性缺位(袁旦,2003);体育管理体制缺乏横向沟通渠道,部门间各自成相对封闭的系统,体育资源难以合理流动;单纯依赖国家拨款,体育事业缺乏自我发展能力【38】(续川,1996)。市场经济下,我国社会体育管理组织体制的改革就是要逐步形成由政府宏观调控、规范指导,体育社团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王芬,2002);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李宗浩,2005);陈颖川(2005)则提出在优先确立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变革体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体育资源配置,形成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多样化体育服务网络,是我国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2)体育休闲产业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热点
关于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休闲经济是一种城市经济的新模式,城市化、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是实现中心城市休闲经济供求平衡的必然过程(苗建军,2003)〔1〕。刘锋通过对中国休闲经济发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休闲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商业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多种服务组织的作用【39】。陈新调查提出我国企业体育休闲服务组织存在缺乏科学严格的管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定位偏高,项目结构失衡以及经营手段单一的问题。拓宽营销渠道,充实更新设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明确市场定位,逐步提高服务档次以及加强行业管理,控制市场秩序等【40】(陈新,2003)。大型综合性的体育休闲康乐中心是今后体育休闲产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胡春旺等,2003)。王甡等认为,我国目前体育休闲市场存在着形式简单、科学性差、功能单调、收益小等问题,并提出要开发我国体育休闲市场必须: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体系;②转变机制,引导、强化体育休闲市场意识;③注重人才培养;④体育休闲市场应纳入法制轨道。
(3)非营利体育休闲服务组织的研究开始引起重视
国内关于非营利体育组织较有代表性的为卢元镇的《论中国体育社团》,针对我国体育社团的功能、特点、分类、社会意义及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体育社团改革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41】黄亚玲(2003)认为国家力量选择并成立的体育社团组织,已远不能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体育组织管理严重缺位,明显地表现出政府对体育是“号召”有余而“组织”不足。并提出体育社团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体育内部的协调和发展,也在于与大社会所需要的体制相一致。改革体育社团就是要实现承接体育微观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对体育的治理,满足社会分化后多元群体的文化需要【42】。王钧(2003)提出对全国性体育社团应加强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加快体育改革和社团的实体化进程,提高社团的自我生存能力。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国外体育休闲俱乐部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林等《中外体育俱乐部管理结构、经营方式等的比较》、王晓莹等《国外体育休闲俱乐部管理初探》、苏连勇的《日本地域性体育俱乐部概观》等。
对体育组织体系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续川的《关于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考》文章提出计划经济下我国的体育组织体系只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两种组织类型,这种体育组织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公众对体育的广泛需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组织体系,并提出这一改革的重点,是发展横向联系的机制和结构,建立起包容范围更广泛、联系渠道更多样的组织体系。任海教授从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出发,提出了官民结合的体育组织体系改革建议,变政府独办为官民结合,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各成体系到三者交融的网络化组织体系【43】。韩丹在《新世纪新体育新思维》一文中建议从现代社会的三元结构出发,建构多元化体育组织体系的设想。
综上分析,以有研究成果阐明了体育休闲的概念、特点、价值和各类体育休闲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揭示了现阶段我国体育休闲和体育休闲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思路,对我国体育休闲和体育休闲服务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对体育休闲整体发展的理论研究不足,缺乏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我国体育休闲的性质以及如何分工合作,促进体育休闲的组织化程度;②缺乏从体育休闲对资源的依赖性出发,如何拓展文化、旅游、农林等政府机构的合作融通空间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分析;③缺乏如何发挥非营利体育休闲服务组织在发展体育休闲中的主体作用研究;④缺乏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个案的实证研究;⑤在经济和体育形态的变化下,缺乏对组织间的关系以及组织体系整体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