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制泰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现代泰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泰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风行世界,其独有的格斗、竞技乃至训练方式,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武坛现代擂台搏击术和实用自卫术的发展。诸如日本踢拳道、美式踢拳、欧式自由搏击等,无不是泰式风格比赛竞技的翻版。作为闻名四海,威名远播的世界最强武技之一,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一、现代泰拳是在古泰拳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古泰拳是在古代泰族先民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以及在与周边国家的长期争战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形成现代泰拳的有体系的古泰拳由何人所创,起源于何时,在泰国已无史可确证,只有多种民间传说。其中可信度较高的一说,认为古泰拳是由一种称为“藩蓝”(又有译“奔南”)的古拳演变而来。在公元1518年,暹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泰国第一本载有拳法的兵书《制胜术》。该书除武备、兵器等方面内容外,首次收入古拳法“藩蓝”。到公元1555年至1606年的拍纳黎萱时代,“藩蓝”被正式列入泰国军事训练项目。泰王拍纳黎萱史称“黑王子”,善于作战且精通拳法,正是他率领泰军解放被缅甸占领的暹罗,光复了大城皇朝。连年战争使泰王拍纳黎萱认识到保家卫国必须要有一支勇敢善战,武艺高强的军队,因此特将“藩蓝”纳入军队正式训练科目。后此种军事化拳法又广泛传习于民间。据说“藩蓝”古拳乃真正无限制格斗技艺,认为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当做攻击武器。招式包含头撞、口咬、擒拿、抓捏、挖眼、肩撞、臀顶、摔跤、拳打、足踢、膝顶、肘击等无所不用,极其凶狠毒辣,大大增强了军队战斗力。故至此以后,古泰拳就作为泰国军人击剑术和刀术的一种很好补充而被研习。他们认为泰拳是一种随时都准备好了的自卫武器,如果一个士兵既精兵械格斗,又善于利用与身俱来的有效武器(拳、脚、肘、膝等)格斗的话,他就能够打败只擅一种格斗方式的敌人。例如在泰国历史上出名的,史称“断剑名将”程逸府拳术奇才乃通里,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据说他在赢得一场重要的泰拳比赛后,获当时的华裔泰王郑昭赏识而赐封“蛮披猜”并提拔为将军。蛮披猜一生追随郑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传说在某次战斗中,他挥剑英勇杀敌以至剑断成两截。艺高人胆大的蛮披猜立即扔掉断剑,用自己擅长的泰拳,以四肢八体为武器徒手继续战斗,最终凯旋,从而受到泰国人民的广泛颂扬。另一位被奉为“民族英雄”,并被历来泰国拳馆奉为宗师的古代泰国战士乃克侬东,是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后,凭借其精湛绝伦的泰拳技艺,当着战胜国国王的面,大败该国九名拳师,至第十名不敢与之战。这不仅捍卫了他个人乃至泰拳格斗技艺的荣誉,亦深深打动了该国国王,赏其两名美女并释放他回国。现在乃克侬东作为泰国人心目中第一位为泰拳赢来国际性荣誉的泰拳师,备受人们推崇,有赞诗曰:“伟大的名字乃克侬东,亘古不灭……他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荣誉,我们永远爱戴他。”历史上这些为国争光的泰拳师都极大的奠定了泰拳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泰拳在军队、民间乃至皇室贵族中间的推广和普及,由此形成了现代泰拳的雏形。

二、现代泰拳的形成与发展,是古泰拳同外国武技,特别是同中国武术自古交流、融合的结果

泰民族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据相关史料可知,今日泰族的主源是由古代云南迁到泰北边境昌盛一带的一支。中国古史表明,从秦汉到唐朝,军中格斗技巧和民间武术已经随入滇汉族移民及军人传递到西南大陆的南昭(今中国云南景洪至昌盛区域,当时称为南昭,后称大理国,居住着今日泰族先民)。至19世纪,清朝与暹罗国(泰国古称)国家和民族间交往更为密切,其时侨居暹罗华人已达七千万人,不少国王身边的侍卫队和雇佣军,就是华人。而早在华裔暹罗王郑昭时期,已经建立暹华联军,由此暹罗和中国之间的拳术交流自是源远流长,有着熔炉互冶的极密切关系。换言之,古泰拳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武术的影响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这从泰国古拳遗风于今日泰国内地及中国傣族聚居地区同出一辙即可初窥之。

公元1782年,曼谷王朝时代,暹罗国同西欧诸国交往开始频繁,武术交流亦随之而来。公元1788年,法国技击家赴泰公开挑战,泰王遣禁卫军拳师与之交手并亲临观战,设赏金五十秤,轰动一时。公元1898年,泰王拉玛五世设立“皇廷拳师”制度。但凡重大活动,不仅吸引了泰国全国拳师赴京献技,更吸引大批外国武术家赴会作赛,几成惯例,极大促进了泰拳与外国拳术的交流和互融。

公元1912年,当西风东渐,西洋拳击流传进入泰国之后,其赛制、形式及拳技更为泰拳所接纳,成为古式泰拳向今日现代泰拳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三、现代泰拳的形成和高度发展,与历代泰王和执政者大力推行,并注重实战交流和赛事规范密切相关

在泰国,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位高权重的国王显贵,对于泰拳都是极其喜爱的。数百年来,其普及程度,发展水平之高,真正堪称“国技”。泰拳得以在民间广泛普及,并最终发展成为职业化现代擂台搏击术,与数百年来泰国国王的重视和积极推行是分不开的。在他们看来,大力普及推行泰拳,既是强化军队战斗力,保卫国家安全的必然需要,也是对人民进行服从、真诚、勇气、克制、感恩图报和正直等种种美德培育的最好方法。数十年前,泰王蒲密蓬亲临仑披尼拳场,在致词中予泰拳以高度评价,可视为数百年来泰王与执政者对推行泰拳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他说:“泰拳师乃刚毅果战之士。泰国拳术,利国利民,亦利于身,望我民悉力共倡,令此民族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泰拳术才在数百年从未间断地实战砥砺中,得以飞速发展,并在擂台上变得极其强大,几无可匹敌者。

在历史上,泰国贵族阶层人物乃至皇室成员,不仅仅喜欢观看泰拳赛,许多人更亲身参与。最著名的是公元1662年至1708年间,泰王拍佛陀昭素八世,可谓泰拳的痴诚爱好者。一待国事空闲,即苦练泰拳,在泰拳技艺上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多次精心化装,屈尊降格到民间同那些普通的泰拳师切磋较技。要知道,在泰国,国王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泰王本人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无疑具有带动民众群起效仿的巨大效应,而在客观上,又极大地支持和鼓励了泰国拳坛的志士们为泰拳的发展不懈努力。因此,泰王拍佛陀昭素八世被后人尊称为“虎王”,也正是那段时期,泰拳得到飞速的发展,一时达至鼎盛。除此之外,曼谷皇城时代的泰王拉玛五世亦是一位狂热的泰拳爱好者,其最喜欢召集全泰国各省的顶尖高手们聚集一堂,展开争夺“全国拳王”称号的大赛,这成为泰拳走向规则化擂台竞技的雏形,极大地促进了泰拳各宗系的互融性实践和科学规范的发展。到了1921年泰王拉玛六世统治期间,拉玛六世更专门组织了全国性的泰拳锦标赛,地点设在玫瑰园,从而一举开创泰拳史上的“玫瑰园”时代。现在,我们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一睹古代泰拳格斗的盛事,但仅从泰王拉玛三世统治时期,即1824年至1851年间由泰国曼谷坊间制作的一部古老的泰拳拳谱秘籍来看,其时泰拳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技艺多样,全面立体无所限制。

在泰拳由民族武艺——军事战斗技术和自卫术——演变为今日职业体育竞技运动的现代泰拳的过程中,按竞技拳场的变迁来看,经历了“玫瑰园”、“国柱庙”、“柴厂”、“是乐园”、“萱昭策”和现代的“叻喃隆”和“仑披尼”七个拳场时代。从格斗方式的演变来看,则走过了一条从最初的“徒手式”竞技,到以皮条裹拳对擂的“拳甲式”(主要流行于宫庭比试)和以粗麻缠拳的“缠麻式”(主要流行于民间)对抗,直至今日较文明的着拳套对抗的“穿套式”的现代擂台搏击方式的发展之路。

与中国武术一样,由于思想、环境及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泰国各省各地的古式泰拳风格均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宗派和系统。例如在“玫瑰园”拳场时代,拳师强调技、智并用,可分为东北部、南部、中部和京畿四大宗派。其中:

东北部拳系以柯叻府为中心,重攻击,擅用高踢及摆拳招数。作风大刀阔斧、劲力雄猛。待敌架式以高桩直立,双足前后滑动换位,腿招精妙为其特色。其时,该宗系拳师战绩最为出色,即最近现代泰拳的风格。

南部宗系则以猜耶为宗主。其技寓攻于守,善用三宫步。架式多采屈膝抵身,虚步迈行抵御下盘腿攻。善以肘、膝技术制敌,最著名制胜一招“扑杀技”,广为人称颂。

其它两大宗系名气虽不如上述两宗,但风格亦各独特。如中部华富里的拳师,擅以拳招直击,出手劲准,刚锐洒脱。京畿派拳师,则极重体能训练,且多兼修西洋拳,故出拳蛮狠,内劲尤佳,体力上多占优势。因此,最初古泰拳并无一整套具有代表性的泰拳拳法,后经执政者全国性赛事的大力推行,使之广泛交流,去粗存精,扬长补短,再加上历代泰拳高手名师对各大宗派泰拳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发掘,最后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古泰拳拳法体系,为现代泰拳技艺体系的最终定型打下坚实基础。它包括①基本动作十二式。包括捆腕、抡拳、掩耳(图1)、拦格、斜挡(图2)、高提掩、戴冠、双并肘、踢臀(图3)、耍膝(图4)、献莲、回踢。②拳桩(即格斗势)。③三宫步。④招式。⑤母招子招(由20年代华裔宗师金成所传)和⑥花招奇技等。

图1 掩耳式

图2 斜挡掩肘式

据泰国民间相传,古泰拳共有108招,其技包罗万象,奇正相间。1923年,泰国拳坛泰斗銮威讪怒那功曾将古泰拳技术详加分类,分列为单势、连势、花招、拳诀与绝招。习者至三级之后,需练习“高级技法”,其中包括拳诀十六条,摔跤招式十六式。其招式名称,基本招式有“长兵”与“短兵”之称。长兵是拳腿,短兵即肘膝,又有所谓“虚招”和“诡招”之分,以做虚实之用。后来由他据此编著的泰拳专业书,还被泰国政府教育厅列为体育教师的基础课本,为泰拳的推广作出重要贡献。

图3 踢臀式

图4 耍膝式

古泰拳与现代泰拳竞技最大不同,在于所用招数全无禁忌,无论投摔、反关节、跌扑、地战、飞击、头触、臀撞乃至戳眼、撩阴等狠毒招数均被允许。另外,体重并无分级,以小打大均为常见。同时,赛事亦无回合划分,时间不限,需战至一方认输或不能再斗方可结束,故参加古泰拳擂台打斗的拳师重伤甚至战死之例屡见不鲜。如1910年,泰南德古巴县华裔拳师陈基,即以危局下戟指戳盲对手一目而一举成名。简言之,古泰拳是真正百花齐放,无所限制的自由技击术,用之战斗或自卫,自有实效,但用于体育式较技,则十分野蛮残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古泰拳从技术形式到竞技形式亦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

泰王拉玛六世开创的泰拳玫瑰园拳场时代,被公认为是古泰拳向现代泰拳演变的开端。其时,全国性的拳王锦标赛吸引了全泰各省各地的南北高手入京角逐,遂令各地不同宗系拳法,得以发扬于世。随着泰国内地拳师陆续留在泰京曼谷传技,泰国全国各地拳术,渐而得以融会贯通。同时,西洋拳击亦逐渐被吸纳到古泰拳技术中,对现代泰拳的发展有锦上添花之效。当时,泰拳较技尚处于“缠麻式”时代,即拳师采用粗麻捆缠拳腕,有的直缠至肘弯和上臂相斗(图5)。虽然较技时,双方仍然无分级别即予比赛,但已经有十一局决胜,每局五分钟,一分钟打斗,四分钟休息,局终以击鼓为号的赛制和判定胜败的三大具体规则。同时,台上开始设有拳证(裁判),以吹笛施发停止或续战讯号,初具现代体育竞技的雏形。

图5

数百年来,在正式被“穿套式”(拳套式)取代之前,缠麻式泰拳一直被公认为是现代泰拳的原型,是泰拳真艺的代表。当时拳师所缠之麻,虽名曰粗麻,实则无论粗细任何麻绳均被采用,通常长约20~25米,分为两捆缠缚于拳臂。出赛前由师傅喷水其上,使麻绳吸水发胀,变得坚硬以增杀伤力。有的甚至还沾以玻璃或碎石合成之沾液,来强化破坏力。在泰拳历史上,18世纪前后,是“缠麻式”泰拳的鼎盛时期。当历史车轮进入20世纪,从1928年柴厂拳场时期起,因“泰北腿王”乃彭踢死高棉拳师事件,泰拳赛制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防止伤害较为安全角度出发,泰拳赛事制度由传统“缠麻式”改为参照西洋拳击而来的着拳套的“穿套式”方式进行,比赛回合减为五局。这为泰拳获得国际武坛认可和接纳提供了条件。1937年4月1日,泰国(其时仍称为暹罗,20世纪40年代方改为泰国)政府教育署体育厅首次颁布统一的全国擂台赛的竞赛制度与规例,正式完成了从古泰拳竞技向现代泰拳文明竞技的革命性转变。而泰拳技艺,随着各地宗系的广泛交流融合,对西洋拳击的大胆引进,以及将许多奇招怪势加以精简、改进或剔除,规定可用于擂台攻击的武器最终只限于拳、肘、膝、腿四技(摔跤可用,但不得分),使得古泰拳各宗各法“万法归一”,昔日繁复花招,经“穿套式”擂台比赛的不断去芜存精,而产生并逐渐形成今日现代泰拳简练而又不失强悍的基本技艺体系。

1945年至1951年间著名的“叻喃隆拳场”落成,泰拳开始进行现代标准的擂台竞技,史称“叻喃隆拳场”时期,堪称近代泰拳发展的黄金时代。1956年,“仑披尼拳场”建成,又进一步地推动了泰拳发展,为泰拳开辟了更新的局面。

1970年8月,泰国拳击议会的成立,成为一扫全泰各大武馆各自为政,各施其法的局面,奠定统一的现代泰拳技艺的标志。

当然,对于泰国拳技的大一统,有人认为是使泰拳迈向技艺最高峰的必然,但亦有人为昔日古泰拳许多极具艺术性的招式面临失传而深感惋惜。对此,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换言之,对于传统的保存和现代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真正达到完美的平衡,在人类的生活中,面临的不仅仅只是拳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不管如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职业化体育竞技实践至今,现代泰拳确已成为在文化上以西方体育文化为特色;在技艺上,以东方格斗技艺为特征的独具魅力的职业泰拳体育项目,并且举世闻名,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