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青少年学生体育需求确定的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需求
需求,亦称需要(英文均为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须的东西。【4】依据黄希庭教授的观点,需要分为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主观需要可以认为是个体觉察到的需要,如青少年觉察到的体育需要;客观需要可以认为是个体未觉察到的需要,如青少年的客观体质健康指标、体育生活方式等。
2.体育需求
体育需求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对体育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参与。高玉祥在《个性心理学》一书中是这样解释体育需求的:“体育需求是人们在生活中渴望获得体育效用的心理状态,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初步原因。”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体育需求就是指人对体育活动的客观要求在心理上的反映,体育需求是体育意识的一部分。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是以增强体质、体育教育、运动娱乐作为他们的主导需求,而追求刺激、运动成就则处于相对次要的需求位置,也可称为从属需求。而在余暇体育需求的调查中表明:运动娱乐、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是他们的主导需求,这三种需求统计的百分率均超过80%;体育美德、体育求知、运动成就和追求刺激则为从属需求,这四种需求统计的百分率均低于50%。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课和余暇体育生活需求和心理动机不尽相同:在体育课教学中青少年学生把增强体质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余暇体育活动中,青少年学生则把运动娱乐放在首位。【5】
(二)体育需求产生的理论分析
1.健康需要体育
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医疗卫生、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然而针对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虽然,目前对体育这个术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但都包含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之含义。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主题为“健康促进和体育活动”的国际会议,把体育运动和人的健康连接起来。这表明体育锻炼的存在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健康,也更需要体育。我们可以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来分析一下体育对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当然无法与医疗卫生相比。但从表中可以看出,第1、6、10和第4、5等项标准,体育远比医疗卫生作用显著。那么我们就从整体上分析一下体育对青少年健康的作用。
(1)体育是促进青少年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体育活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系统以至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
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大脑是人体的指挥部。人体一切活动的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的。进行体育运动,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和新鲜空气中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大脑获得积极性休息,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并且,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大脑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整个机体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当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体内能量消耗增加,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速,从而适应肌肉能量消耗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和功能上使心血管系统得到改善。再者,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以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肥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大。
体育运动能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刺激骺软骨的增长,因而能促进骨的生长。经常运动能使骨骼变粗,骨密质增厚,提高骨骼抗弯、抗压、抗折的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情况,增加肌肉中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使肌肉的工作能力得到加强。
体育运动能防病治病,推迟衰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使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全,体形健美,姿态端正,动作矫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推迟衰老,青春常驻。
(2)体育是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适宜强度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可提高唤醒水平,使人精神振奋,疏导情绪,获得解放感、自由感,消除疲劳,摆脱烦恼。对精神不振、心境很差的人具有显著的治疗和调节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心理坚强性和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映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促进心理健康。
(3)体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疾病以及对各种环境公害的应变和抵抗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综合分析能力加强,本体感觉敏锐,判断时间、空间和体位的能力较强。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或炎热等各种自然条件下进行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机体对体温的调节能力,从而增强身体对体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当然适应能力还表现在心理方面,胸怀坦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观察问题客观实在,较好的自控能力,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4)体育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健康。体育运动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场所。在体育运动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的互动,这有益于教导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学会热爱国家、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责任感、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勇敢、顽强、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
综上所述,体育要发挥出对健康的上述作用,必须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运动的方式才能体现,而要使青少年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又必须调动他们的运动兴趣。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人只有具有了科学而强大的动机,才能引起对某种事物的兴趣,继而形成习惯,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6】。当青少年学生有了对体育的需要时,产生进行运动的动机,才为自己提出活动的健身、健美、休闲、娱乐、交往等目的,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可供给的对体育服务和物品的需求,并考虑体育行为的方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以得到生活或者发展上的满足。
2.体育需求的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家庭收入上也跟着相应提高,这样就为家庭成员参加体育活动打好了经济基础。家庭的经济收入是一个家庭成员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因为只要参与体育活动,必须要有必要的体育用品投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参与体育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再单单是强身健体,还认识到了体育运动其他方面的功能,渐渐地把体育需求作为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评价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家庭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同时也激发了每个家庭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7】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有机体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途径,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然而仅仅需要还不能完全激发有机体的行动,外界诱因的存在是行为真正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的。需要是支配有机体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体育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当需要未被满足时,人们内心就会产生紧张或不适感,这种感觉达到一定的强度,特别是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形成动机。在一定时期,人们有许多需要,其中一些比较迫切的需要发展成为主导人们当前行为的主导动机。人们产生体育需求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人是为了休闲、娱乐,有的是为了社会交往,有的是受社会流行影响所产生的一种从众行为,还有的是几种动机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一种体育行为,因此,要绝对地判断某种体育需求的产生动机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来相对地评价某种动机对青少年学生体育需求所产生的影响程度。
在需要理论研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广为人们所接受的。马斯洛强调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人在发展过程就是满足各层次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处在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更高级层次需要,即审美需要和超越自我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直接的生命危险;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大众体育需要既包含了生物性的需要,也包含了社会性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健身、健美功能的追求,体现了居民的生理需要;人们为防身自卫、保家卫国而锻炼身体,反映了体育能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人们为和平、友谊、团结而进行体育交流,体现了体育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有些体育项目能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从而满足部分人的尊重需要;体育活动能增长知识、提高人们的体育技术、技能,从而能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3.体育需求与体育兴趣的关系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是求知欲的先导,它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动机培养的起点,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动员其心理的积极性,它对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满足了我们的需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任何兴趣都来源于内心的体验。人们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动力。它具有对某项活动的始发功能,还有促使这一活动不断持续下去的心理动力。巴甫洛夫把兴趣视为增强紧张度,引起大脑皮层活动状态的因素。认为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而且有大的成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要靠培养,而且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一个兴趣环,一环紧扣一环。从“有趣”开始,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引而不发跃如也”,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急待的、身体力行的、跃跃欲试的状态,进而对该活动产生“乐趣”,最后向“志趣”方向发展。
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它能够反映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身体的体育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高职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建立在身体活动需要的基础上的。但它要以后天的体育实践活动为条件,好动是青年学生的天性,当这种天性不断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得到强化时,就会产生长时间的愉快情绪体验。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它对高职学生的体育活动效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兴趣往往指向特定活动项目、内容、方法、手段,学生的锻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喜好差异。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求知行为的前提,也是求练行为的前提。对体育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就会优先注意和选择体育活动,以强烈的锻炼欲望、愉快的情绪体验、高昂的热情和忘我的投入参加到体育活动之中,力争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体育兴趣不但可以使高职学生形成体育活动的行为、爱好,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进行身体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会因年龄、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男性对竞争性强、对抗性强、富有刺激的运动项目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些项目能够表现男性的勇敢和争强好胜的特点,如足、篮、排等球类运动。而女性对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身姿,并且不太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比较感兴趣,如各种体操、羽毛球等。
(三)青少年学生体育需求的内容结构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8】而青少年要想发挥体育的这些功效,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必须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这符合体育的本质。袁旦教授指出:“现代体育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而创造的,以自觉意识支配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并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9】因此,对身心进行改造的实践——表现形式是身体活动(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的目的和手段,更是体育成其为体育的本质特征。【10】体育活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没有体育活动,青少年体育中的其他任何要素均会失去发挥作用的载体。没有活动的进行就称不上是体育,身体不动起来,哪会有健康而言。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在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肺活量等方面的持续下降趋势,直接反映出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不足。因此,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可以称之为一级需求(也可称之为核心需求)。青少年的体育需求是分层次的,在满足一级需求的过程中,必然要有配套的支持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身体健康指导、体育资金等需求条件,这些需求可称之为二级需求。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和物质载体是体育场地和设施。体育场地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一切体育政策的制定、体育服务的提供、服务方式的确立,最终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组织来实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社团等组织是学校体育的补充与延伸;健身娱乐方法、饮食营养、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技术等指导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围绕青少年体育的资金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校体育经费,二是家庭供给的体育消费资金。体育资金是制约体育服务质量的关键,是经济基础。在满足前两级需求的过程中,又必须通过必要的体育政策法规、健康监测反馈、体育社会氛围等条件需求予以保障和维持,这些可称之为三级需求。体育政策法规是指由体育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保障青少年体育顺利运行的基石;健康监督反馈是指对青少年体育以及健康进行监督、控制和反馈,有利于保障青少年的体育权利,及时反馈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和体育需求;拥有一个良好的体育社会氛围是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得以贯彻实施、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青少年健康得以提高的必须条件。加强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体育氛围和社会各方面的齐抓共管。这样一来,以青少年学生的健身活动需求为核心,构成了“波纹状”的层层外推的体育需求结构。只有这三层次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发挥整体功效,才可能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创造实现的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题认为青少年学生体育需求的内容结构是分层次的,共8个要素组成3个层次:核心类需求是体育活动要素;支持类需求包括:体育组织要素、体育场地设施要素、身体健康指导要素、体育资金要素;保障类需求包括:体育政策法规要素、健康监测反馈要素和体育社会氛围要素。
<ftnote>1孙光芹.云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的要素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
【2】黄江涛.广西中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3】张亚杰.北京市中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3.
【5】孟光云,谢建军,韦勇.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生余暇体育之研究[J].体育学刊,1999(3)
【6】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0(3):56-58.
【7】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93.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
【9】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3.
【10】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7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