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与设计的方法
第一节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确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此,提出了主干课程领域化的思路,将田径课程重新构建与整合为田径类课程(包括田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
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田径类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具备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指导课外田径健身锻炼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田径类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5个方面:
(1)全面发展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提高体能,为田径类课程和其他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掌握田径类课程主要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达到一定的运动技能。
(3)具备田径类课程的基本教学能力、主要项目的竞赛组织与裁判的工作能力和田径健身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4)充分认识田径类课程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等属性,了解田径运动文化特点,理解田径类课程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价值,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其实质而言,田径类课程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其次是教材中运动项目淡化竞技,第三是增加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内容。然而,从《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的整体效果来看,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一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田径运动》教材中减少了各运动项目的专项技术概述和专项运动训练等内容,高度概括化了各运动项目运动技术,以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比较浅;其次,减少了田径运动课程实践课教学时数和运动项目,使得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是粗略地掌握一些田径项目的运动技术,其运动技能水平难以达到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田径运动技术示范和教学的要求,田径课程教学的运动项目也减为8个(短跑、中长跑、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铅球);第三,普通体育院校增设了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
《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比较全面和系统,基本体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精神。但是,所表述的目标比较多,往往使人难以把握要点。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这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区别的基准点,体育教学能力又是这几种能力中的核心要素,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教学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
简而言之,田径运动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田径运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田径运动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这是从事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田径课程教学与设计中,要以田径教学目标为导向,要把全面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学生体能以及掌握田径运动基本理论和运动技能作为重点,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择合理的练习手段与方法,有效地达成田径课程教学目标。
第二节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简单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
经过很少练习就可以完成的技能称为简单的运动技能。简单技能的学习一般是不难的,有时初学者已多次亲眼或从电视上看过别人完成他要学的技能,而学习中的80%被认为通过观察来完成的。确定技能的难易并不是件简单事情,只有当初学者掌握技能快而容易时,才能将这个技能作为简单技能对待。当一个技能对你容易,而学习者难以掌握时,你应按学习者的感觉将之划为复杂技能。有时一个看上去简单的技能可能会由于学习者的害怕和紧张变得复杂起来,初学者学习跨栏项目时就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确定一个技能是简单的还是复杂时,应按复杂的技能进行教学。简单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见图2.2-1。
图2.2-1 简单运动技能的学习
简单技能教学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模仿方法,示范、讲解、练习、纠正方法。
1.模仿方法
简单的模仿常常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它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要模仿的动作上——“看这个动作……试一试”。如果模仿是准确的,应当给予肯定“对,就是这样,现在记住并进行练习”,当需要做小的纠正时,要用清楚的方式指出。
2.示范、讲解、练习、纠正方法
这个方法包括下列四个步骤:(1)示范并进行简单的讲解;(2)留出时间练习,仔细观察,找出正确的动作和共同的错误;(3)练习进行时提供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中断练习,强调正确动作和提出改正错误动作的建议;(4)允许进一步的练习,如需要则进行更具体的修改。
(二)复杂技能的教学模式
使用较简单技能教学方法学生不易掌握的动作就是复杂的技能。复杂的教学方法各种各样,但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技能简单化,以便使学习过程容易一些。在复杂技能教学中,一般采用塑造法和链接法两种教学模式。
1.塑造法教学模式
塑造法是指在学习复杂技能过程中通过降低技术难度等方式来简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通过降低技术要求的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改变器材以及提供外界保护等方式,以便学生有效地完成动作技能。塑造法包括下列过程:
●简要示范和讲解要学的整个技能过程;
●用简化或包含完整技能中最重要的动作和学生能很好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练习简单化的技能;
●逐渐改变任务要求,以通过练习使整个技能形成近似成熟的形式;
●鼓励遇到困难的学生并用其他更简单的方法进行练习。
塑造法教学模式教学案例——跨栏
跨栏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技能,这是由这个项目的技能规则以及初学者对碰栏的恐惧造成的。在跨栏项目中,重要的是有节奏快跑,因此在塑造跨栏技能时应首先鼓励这种节奏跑训练,去掉恐惧因素并且逐渐加入技能内容。下面是形成跨栏技能的一种可行步骤:
A.让学生从一条线开始快速跑过摆在跑道上的5~10根小棍。小棍是平放在跑道上,并与分道线垂直。应调整小棍摆放的位置以使每个学生在小棍之间自然地跑3步;
B.用很低的障碍代替小棍。如果学生碰到障碍,此障碍不会产生任何阻力;
C.用降低至最低高度,并且没有或很小阻力的栏架代替低障碍;
D.逐渐将栏架升至比赛高度,栏间距离也逐渐加标准距离。
2.链接法教学模式
链接法教学模式就是将分解的技能链接在一起。一个复杂技术是由几个简单的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可以被认为是一条链中的一个环节。为了使技能的链接更有效,要尽量早地将分解部分联系起来组成完整技能。在学习的中级阶段,学生可以进行运动技能的分解练习,但结束时一定是要进行完整技能练习,将各个环节连成一条链。
链接法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推铅球
将推铅球技能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部分:A.刚手正确地持球,贴在颈部;B.从肩、肘、腕到手指的推球用力顺序;C.在投掷圈后部的开始姿势;D.跨过投掷圈的滑步动作;E.发力姿势;F.出手动作;G.换步缓冲。
在链接动作时,可以按顺序教各个部分,如上面提出的从A到第G,或倒过来从G到第一的顺序,也可以不按顺序用链接法教某些部分以强调某些动作或者使学生获得早期成功的满足。由于这些原因,铅球技能常常按A、B、E、F、C、D、E、F、G的顺序进行教学。
3.塑造法与链接法的比较
链接法与塑造法区别很大。在链接技能时,是按完成完整技能的要求练习每个部分。在塑造技能时,学生的第一次尝试可能会非常不完全,几乎根本不能做出类似完美技能的动作来。对于某一特殊情况,无法说用那种方法进行技能教学最好,教师只有通过实践才实践会发现哪种方法适合他们,并且变得更有能力确定一个技能对某一特定学生是简单、还是复杂。一般来说,只要学生有能力,最好按教简单技能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在学习新运动技能过程,一般分为讲解和示范、运动技能练习、教学反馈等步骤,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讲解和示范
首先要确定运动技能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技能教学,然后决定说什么及寻找最简明扼要地说明,再就是确定是否用辅助物。辅助物可以是表、图、电影或录像带,在用辅助物之前,必须有把握辅助物可对示范起重要的补充作用,否则不要使用。如果将准备好的辅助物展示在墙上或告示板上,学生在学习技能后能够参考,就会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的辅助物还将有助于学生回忆示范的细节。
在传授运动技术时,示范是一种常用的手段。讲解与示范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要学的运动技能有所了解。当示范一项运动技能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谁来做示范。示范的最佳人选是受过专项训练的高水平专业学生和技术熟练的体育教师。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且有利于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并增加学习的信心;如果的动作示范不好,会产生不能传递正确信息和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信心的双重坏效果。在教师不能熟练完成技术动作时,要找一个可以熟练完成动作的替代者或学生来代替任课教师完成示范。在没有合适的人进行示范的情况下,可以用电影或录像来进行示范,可用慢动作来集中示范那些在正常速度下难以仿效的动作,但在使用慢动作前和后,总要用正常速度放同一动作。
示范的时机也是影响技能学习效果的因素。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动作,继而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其后再让学生练习来体会动作。在教学中,在学生练习开始前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在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有利于学生理解技术动作要点和帮助纠正错误动作技术。随着运动技能熟练程度的增加,动作示范的频次之间减少,并逐渐转为语言提示。
如果学生较多,要选择一个有效的队形。队形的形式要根据实际训练的学生人数决定,其效果是让所有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和听到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在示范时要考虑学生观看示范的最佳角度,应明确告诉学生应哪个(哪些)角度看技能示范。要计划用90度或180度轮换示范面、重复示范动作,以保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技能。还应为右手和左手学生示范技能动作。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节奏时,声音也可以用来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技能的模型。教师可以用嘴或拍掌发出的声音,以表示和强调正确的节奏。在三级跳远、跨栏栏间的三步跑以及标枪的最后五步技能的教学训练中,这种声音提示是很有用的。将声音提示与好的口头讲解及视觉示范结合起来,可使技能的学习更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用于讲解和示范的总时间从头到尾不应超过3~4分钟,如果所用时间过长,就会过多的重复或者讲解示范得过细。
(二)运动技能练习
进行示范后,学生应尽可能快地开始练习。练习的队形应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安全有效地练习技能。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学生不怕做错动作的气氛环境,因为错误动作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在技能训练开始时,学生不应处于疲劳状态,当疲劳开始影响动作的完成时,就应停止进行练习。高水平学生有时则需要在疲劳的情况下练习技能以模仿比赛时的条件。一般来说,技能练习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多种感觉机能参与下,在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所建立起的暂时神经联系。特别是肌肉本体感觉,对形成运动技能具有特殊意义,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就不能形成运动技能。在田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专门性练习,不仅有利于尽快掌握正确技术,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而且还可以克服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单调乏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田径技能学习中的各种练习形式很多,各种练习包括引导性练习、专门性练习、辅助性练习和专项练习等,需要在教学中根据情况来选择和运用。选择何种专门性练习,首要的标准就要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专门练习练习的量取决于专门性练习的性质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有的专门性练习可能贯彻整个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有的专门性练习可能只需要练习几次就可以了。在投掷项目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专门性练习的选用,一般从徒手到持辅助器械,到轻器械,最后用标准器械。贯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有些专门性练习(分解练习)不宜过多采用,学生一旦掌握就立即转入下一个练习,及时将相邻的两个技术环节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田径教学中,为了掌握某项技术,常常采用大量的专门练习、辅助练习和模仿练习,这都是为了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巩固和提高。但是在选择和运用这些练习时,如果不考虑动作技能之间的迁移问题,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例如,在跳远教学中采用跳箱盖或弹簧板的起跳练习,可以提高腾空高度,有利于学生体会空中动作,但这一练习对起跳却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这是因为在跳箱盖上放脚起跳时,与在平地起跳时的肌肉用力感觉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若在跳箱盖上形成了习惯动作,必然要影响到正常的助跑起跳技术。因此,这一练习不宜过多采用。又如撑竿跳高教学中采用的“骑竿练习”,这一练习尽管对体会起跳后的悬垂动作有帮助作用,但对悬垂后的后仰举腿动作有明显的副作用。再如跨栏跑教学中常采用的“垫步切栏”练习,对体会和掌握攻摆与起跨及两腿“剪绞”过程技术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但是由于这一练习在栏前有一“垫步”动作,这个“垫步”动作对掌握在快速奔跑中完成起跨攻栏,不可避免地有干扰作用。
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专门练习,应该是首先考虑到专门练习与完整技术之间的共同要素,这种共同要素不仅表现在动作的外形上和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专门练习与完整技术在动觉方面,即肌肉的用力特征和动作的时间、空间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有那些与完整技术中的肌肉感觉发生联系的专门练习才是有效的。此外,各个专门练习之间也存在着迁移问题。在教学中,应先安排哪一个练习,后安排哪一个练习,也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另外,在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的关系上也存在技能的迁移和干扰问题。例如,在跨栏、跳高、撑竿跳高、铁饼、标枪等项目的教学时采用分解教学,其目的在于降低动作的学习难度,简化动作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技术的难点和细节。倘若分解练习的教学时间过长,往往会使完整技术不连贯而产生干扰现象。因此,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安排过长,练习的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一旦形成习惯动作,是不利于形成完整技术的正常节奏的。
(三)教学反馈
反馈就是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输出信息又传回到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位的功能,使传出的信息更加精确。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由感觉器官、神经中枢、脊髓神经元和效应器共同形成一个信息反馈通道:当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冲动后(信息),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中枢,中枢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然后下达指令(信息),指令传至脊髓运动神经元,然后再传给效应器(肌肉),引起随意运动。在此信息反馈通道中,小脑起着相当于耦合器的作用,当肌肉收缩时,肌梭、肌腱、高尔肌腱将肌肉活动情况及时向小脑报告,同时,来自大脑皮质的指令信息也达到小脑,在小脑汇合,两种信息通过比较,了解实际完成的动作偏离目标的程度,然后小脑红核发出信息,经丘脑外侧核,返回大脑皮质发出指令的代表点,及时发出纠正动作的指令信息。运动技能正确概念存储于大脑的一定部位,通过反馈时刻监视完成动作的过程,一旦发现误差,则可及时反映到中枢进行调整。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一种技能,仅仅靠练习是不足以使学生正确学会的。反馈是学生完成动作后,从各个方面收到的有关其完成情况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分成下列两类: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2.2-2。
图2.2-2 田径教学信息反馈
1.内部反馈
内部反馈是指一个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所有的感统器官收到的信息。我们可以想象让运动员带眼罩用起跑器起跑参加一次跨栏比赛的情况。这对有经验的运动员将是非常困难的,而对初学者则几乎是不可能的。视觉是学生获得有关他的周围环境以及如何完成技能的信息的途径之一。
给学生提供内部反馈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大脑从身体接收的有关动作感觉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从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传到大脑的。它们告诉大脑肌肉的情况—肌肉的收缩速度以及关节和肢体的位置等。这种通过“内眼”获得的信息称为运动本体反馈。本体感受器具有感知位觉能力,使由中枢输出的部分信息(指令),不断地返回到中枢,经中枢调整后再次下达的指令,使动作不断得到校正和完善。
大多数年轻学生的运动本体感觉发展是不够的,他们主要通过视觉获得学习技能的反馈。运动本体感觉和反馈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对运动技能节奏的稳定感觉。随着学生进入技能学习的中级阶段,运动本体反馈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比赛的情况下,学生仅能依靠个人的各种感觉和动作的结果指导自己,因此,教师有教育学生认识和利用内部反馈的责任。在训练课的技能部分,教师必须不断地询问一些问题“你感觉如何?”“你能记住那种感觉吗?”那样是对的。”你可以重复那个动作吗?”“你感觉如何?”“一样吗?”那就是你在比赛中应该感觉到的东西”。学生还要了解造成他们的动作结果的原因,这样做学生可以纠正错误动作的原因,而不去考虑以前动作。例如在铅球项目中,“你注意到了铅球落在了投掷区的左侧,那是因为你的左侧和髋部向前打开过多,下次试投在形成正确的发力姿势时,左脚要更靠近投掷圈的前侧”。
2.外部反馈——加快学习过程
外部反馈是学生通常不能自己从动作完成的结果中获得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来源在学生的外部,其中包括教师、其他学生、镜子以及摄像机等。
有效的技能学习外部反馈曲线表明,外部反馈与内部反馈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外部反馈很简单,他是从学生的外部获得自身所做动作正确与否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这种对某一特定技能的正确理解的方式有利于动作定型,大脑对动作的记忆。可以看出,建立动力定型是学习所有技能的基础。
教师利用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外部反馈,给学生提供准确而有用的信息。这种反馈的正确使用有加快学习过程的效果。
3.有效的语言反馈
外部反馈的主要来源通常是教师的语言反馈,培养有效的语言反馈是教练过程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动机、知识以及自我形象是很重要的。有效的语言反馈应具备这几个方面特征:
(1)有针对性而不是泛泛的
针对性的反馈包括有关学生应如何去做,以便解决或纠正问题的简单而明确的信息。它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个错误动作的原因。
范例:用起跑器进行的起跑练习。
针对性反馈(有效的):当你处于预备姿势时,头抬得太高,你的眼在看前边的跑道。头要与身体保持自然的直线并且要看身体下方的跑道。
泛泛反馈(无效的):这次起跑不太好。
(2)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
建设性反馈肯定学生动作的积极方面,并提出改进的积极方法。
范例:学生学习1500米跑战术。
建设性反馈(有效的):你跑的动作非常稳而且有控制。整个第三圈你被围在跑道的内侧。你不仅注意你前边,同时还有后边学生的情况,在被围在里边之前改变自己的位置。
破坏性(无效的):你总处在错误的位置上。
(3)迅速的而不是迟缓的
在学生完成动作后,应尽可能快的给予有效反馈。这时学生对刚完成的动作有更清楚的记忆和运动本体感觉,是从反馈中汲取有益东西的好时机。
(4)澄清误解
检查学生是否清楚地理解了教师的反馈是重要的。让学生说出教师说的内容,或者他认为教师想让他怎样做。如果他已清楚地理解了教师的反馈,可以强调一下反馈。如果他误解了,教师则可以澄清自己的意思。
(5)针对可以改变的行为
反馈应使学生集中在能够做到的动作改变上。例如,教师可能会告诉学生跑时肘关节向后方摆动而不是向侧面摆动。如果学生存在肩关节柔韧性问题而使他不能做到教师的要求,那么这个动作就无法根据教师的反馈而得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针对肩关节柔韧性差这个原因给予反馈,因为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进的。
(6)一次只纠正一个错误
学生一次只能对一个指令产生反应。教师应记住他观察到的所有情况并且确定哪个错误动作是最主要的。任何反馈都应一次只纠正一个错误动作,并要首先纠正最主要的错误动作。
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准确的反馈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当然教师在训练课的技能部分积极地教学时,要记住不能试图对学生的每一次动作都给予反馈。
教师通常使用语言反馈作为提高学生的成绩的主要方法,这种反馈是给学生提供额外信息的方法,如果使用正确,可以加快技能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反馈不纯粹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反馈也是交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交流是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双向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教学关系极为重要。好的教师均显示出好的交流技巧并不断提高和发展这些技巧。
在分析学生的动作时,要区分出学生的个体类型和运动技能之间的差异。个体类型就是学生完成动作的个体方式,它是由学生的肢体长度、体形、力量、柔韧性以及其他的个人因素所决定的。我们所学的运动技能就是最有效完成身体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改正那些形成错误技术的原因,同时还要允许学生的个体方式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节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划分标准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分类。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各种方法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可把众多的教学方法分为具有逻辑联系的序列,构成教学方法体系。根据我国教学论中以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所划分的教学方法,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动作示范法、演示法、错误动作纠正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重复练习法、体育游戏法和比赛法等。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方法。讲解主要是对体育课程中的概念、运动技术原理、技术要点、游戏或竞赛规则等进行说明、解释。运用讲解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体育知识,并把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教育有效地融为一体。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运用讲解法应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首先,讲解要精炼、准确,突出教学重点。技术课教学的特点是以多练为主,讲解占的时间不能太多。讲解内容要针对性强,要根据课的任务,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讲解不仅要讲清楚、讲准确,而且讲解的语言要精炼、易懂,便于理解和记忆。要准确、精炼地描述了动作的过程与部位,易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其次,讲解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在田径教学的讲解中,应根据课的任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一般的概念讲到技术细节、从细节讲到各细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才是技术原理分析。讲解要做到课课有新内容、新知识,避免不分阶段一两次课就把整个教学进度讲授的内容全盘托出。
第三,讲解要生动形象,口诀化。讲解要注意语调和用语。如为了使学生对某些关键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引用其他相似的事物作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该技术的特性与本质。例如,掷标枪最后用力的“鞭打”;背越式跳高杆上动作的“反弓成桥”;短跑落地动作的“扒地”等等。这样的比喻能启发学生很快理解技术的要领。同时,在讲解中还可将技术动作要领高度提炼,进行口诀化。例如,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要领:蹬、转、挺、推、拨。这种简明扼要,口诀形式的讲解,便于学生记忆。
二、问答法
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从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角度来说,问答法可分为有引导性、启发性、复习知识性问答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问答,都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发挥问答法作用的关键所在。例如,教师在分析学生练习中技术动作质量时,可以采用引导性问答的方法,让学生回答同伴技术动作完成情况。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田径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的方法。使用要求包括: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讨论法可以提高提高学习情绪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体育教学分组练习中,教师可以安排每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讨论这项技术的要点。
四、动作示范法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要求学生通过对示范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运动表象,了解动作的结构、要领,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动作示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从动作结构来看,示范法可分为整动作示范法、分解动作示范法、正误动作对比示范法、相似动作区分示范法等几种。从示范的位置来看,又可分为镜面示范法、侧面示范法、背面示范法等、示范方法。
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运用动作示范法应注意这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明确示范目的。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看清技术,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但根据教学的进程、教学的各个阶段、每次课的具体任务,每次示范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初学阶段的示范,是使学生了解完整技术的形式,初步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以完整的示范动作为主;掌握阶段的示范,是使学生明确某一环节的技术细节或纠正某一错误动作的示范,一般以分解示范为主;提高阶段的示范,除了纠正错误动作的目的外,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完整技术节奏、动作幅度及速度,使学生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一般以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进行。
第二,选择正确的示范位置和方向。示范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示范动作,必须组织调动好学生观察示范的位置与方向。(1)观察直道“途中跑”技术的示范位置。侧面观察后蹬与摆动,以及蹬摆配合的技术。正面观察跑的直线性、蹬摆的方向及脚落地的方位等;(2)观察直道跨栏跑的“跨栏步”及栏间跑的技术。侧面观察起跨、过栏的全身配合及栏间跑的重心高度与步长、节奏等。正面观察“跨栏步”及栏间跑的直线性;(3)观察背越式跳高示范的位置(左脚起跳为例)。正面观察(正对横竿位置)身体转体情况。侧面观察(第二立柱或称远端立柱一侧)起跳脚放脚位置、着地技术、摆臂、摆腿技术,以及过竿时的挺髋技术;(4)观察跳远示范的位置。正面观察摆动腿、两臂摆动方向,以及上体姿势。侧面观察助跑节奏、倒数三步步长变化、起跳脚的着地、蹬伸、摆动腿与两臂摆动幅度、上体姿势等;(5)观察推铅球、掷标枪示范的位置。后面观察(滑步或助跑方向的正后方)动作的直线性。正侧面观察(垂直于滑步或助跑方向)整体技术。斜侧面观察(与滑步或助跑方向约45度角)最后用力。观察推铅球时,站位距离出手点约12米处,观察掷标枪时,站位距离出手点约22米处。
第三,运用不同性质的示范,强化正确动作、抑制错误动作。当学生的学习处于泛化阶段或由泛化向分化过程转化时,应以正确的技术,多次重复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强化正确动作。当分化抑制逐渐形成,学生分析与辨别能力也逐步提高时,除正确动作示范外,对学生的错误动作,也可做模仿性的动作“示范”。或利用“正误对比示范”的手段来达到强化正确动作、抑制错误动作的功效。
五、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运动模型、技术挂图、直观教具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与讲解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演示的手段主要有运动模型、运动技术挂图、运动技术录像等。教师要善于利用简单的教具演示某一动作的技术要领或原理,生动直观地传授知识技能和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才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投掷标枪、铁饼和推铅球或实心球的技术要领都强调“满弓形”用力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对此是并不完全理解的。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演示:“用一细竹弯成弓形,将一块小石子弹出去。”学生就知道“满弓形”动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再提示学生与物理课学过的力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加深了理解。
六、错误动作纠正法
错误动作纠正法是指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所采用措施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产生错误动作,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错误动作动力定型。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纠正错误的措施。要防止和纠正错误,首先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选用适当的方法来纠正和帮助。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主要有:对所学的动作要领不清,学生能力较差、水平低,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或组织方法不当,学生受旧的技能干扰等。教师要看准动作后,针对形成错误动作原因,采用相应的预防及纠正的方法,有的放矢的纠正错误。纠正错误动作时要分清主次,先抓主要的,纠正错误时要耐心、细心、热心、讲解学生有亲切感。
七、分解练习法
分解练习法是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段或几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分解练习法的优点,是因分解练习,动作技术的难度相对降低而利于掌握,也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加强动作困难部分的学习而加快教学进程,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其缺点在于有可能形成对动作分解掌握的习惯,妨碍完整顺利掌握。分解练习法适用于教学比较复杂而又可分解,用完整法又不易掌握的动作的教学,或动作的某部分需要较细致地学习时采用。分解练习法主要有分段依次、分段递进、分段顺进、分段逆进、分段中起等练习法形式。
采用分解练习法时,为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完整动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动作划分段落或部分时,应注意其相互间的联系,使或分开的段落或部分易于连接完成,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第二,使学生明确所划分的段落或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和相互联系。在分解练习时,应为连接完成完整的动作做必要的准备。
第三,分解练习法要与完整练习法结合运用。分解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只要基本掌握即可与其他段落或部分,以至动作的各段落、各部分连接起来完整地练习、掌握。否则,有可能形成分解动作的动力定型,而不利于动作的连接和较顺利地完整掌握。在技能形成的前期,适宜采用分解练习法;随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应更多地采用整体练习法。
八、完整练习法
完整练习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练习的方法。完整练习法的优点是练习中能保持动作结构的完整性,利于形成对动作技术的整体概念和动作间的联系。其缺点是不易于较快地掌握好动作技术中较难的五环节和要素。完整练习法一般是在教学较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动作;不宜分解教学的动作(如体操运动中的翻滚动作);对动作分解教学后又连接起来完整掌握时采用。
采用完整练习法时,为了减少学生掌握动作的困难,可有区别地采用以下做法:
第一,在教学较复杂、困难的动作时,可先突出重点。例如,先注意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或某些主要环节,然后再逐步掌握动作技术的细节部分;或先注意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等要素,然后再掌握动作幅度、节奏、速度等要素。至于应先着重掌握什么,应根据动作的特点和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来决定。
第二,简化练习的某些要求。例如,教学跑的动作时,可在较慢速度,较短距离的要求下进行练习。
第三,根据掌握动作的需要,选用辅助练习或诱导性练习逐步过度。例如,为掌握跨栏跑的动作技术,可选用压拉肌肉韧带、过侧栏、过低栏等辅助和诱导性练习,这既可发展相应的肌肉群,提高跨栏跑的体能,也利于逐步过度,较顺利地掌握跨栏跑动作。
九、重复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是指根据完成动作的要求,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固定的条件有动作结构、运动负荷以及场地器材等。例如,按规定的距离、固定速度重复跑;在一定高度上用同一过竿姿势反复进行跳高练习等。
重复练习法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教师观察、帮助改进动作技术;有利于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体能,培养意志品质。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重复练习间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
十、体育游戏法和比赛法
体育游戏法是指以游戏方式进行练习的方法,通过体育游戏来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或发展体能,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游戏内容的针对性
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材有紧密的联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游戏组织的科学性
游戏的组织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水平,根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科学组织。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身体状况的变化,掌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
(三)游戏活动的思想教育性
教学过程中,应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和结合到游戏中去,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有目的地选择游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游戏过程的安全性
在选择和组织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考虑安全因素,不易选择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游戏及难度和运动量超过学生所能负担的内容。游戏进行前应考虑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进行较为激烈的游戏前应适当做些准备活动,防止发生伤害事故,以保证游戏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第四节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与设计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并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提出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是教学经验的总体和概括,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经验或教训的反复认识和认识的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而由此制定的教学原则。由于人们论述的出发点的不同,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对教学原则体系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有的侧重心理学方面,有的侧重社会学方面,有的侧重控制论方面。教学论以教学活动的特点为侧重点,提出了九个教学原则:教学整体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创造原则、有序性原则、师生协同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反馈调节原则和教学最优化原则,这些教学原则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具体运用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
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论提出的各种课程教学中的共性教学原则。同时,我们根据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的特殊性,对田径技术教学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田径技术教学与设计的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有效行动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决定着田径技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田径技术教学与设计原则主要包括运动技能正迁移原则、适宜运动负荷原则、趣味性原则、全面协调发展原则、安全性原则。
一、运动技能正迁移原则
运动技能正迁移原则是指合理安排田径各单项运动技术教学的顺序和专门练习,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的正迁移。
田径技术项目的教学顺序与田径运动技能迁移之间有密切关系。在安排田径项目的教学顺序时,不仅要考虑到各项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该项技术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各项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或干扰问题,使先学的单项运动技能对后一项目的运动技能学习起正迁移的作用,避免运动技能间的干扰现象。
田径运动项目一般分为走跑、跳跃、投掷等几大类项目,各类运动项目中包括不同的单项。各单项都有一定的技术规格,同时,在动作要素上很多单项间又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跑是跳跃和投掷项目的组成部分,助跑的速度和准确性又和跑的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在掌握了跑、跳高和跳远技术之后,有利于掌握跨栏跑和撑竿跳高的技术。这种动作要素上的共同之处,在同类项目之间表现更为明显。如短跑、中长跑和跨栏跑的技术,在蹬与摆的动作配合上以及动作的周期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投掷各单项在最后用力动作的要求上都是非常类似的。
虽然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如跳跃各单项在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动作的划分上,但在每一个阶段中各单项的技术特点又存在共同因素和不同因素,这些是运动技能发生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基本条件。在跳跃项目教学中,先学习动作速度较快的单项技术,然后再学习动作速度慢的单项技术,其先后顺序一般为跳远、背越式跳高、俯卧式跳高。
在跳远技术教学中,把“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三种不同姿势安排在同一单元内进行,它们之间在技能方面也明显存在着干扰现象。尽管它们在助跑、起跳技术上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在腾空后的要求上却完全不同。如“蹲踞式”要求起跳腾空后,摆动腿继续高抬,在空中尽量保持起跳腾空后形成的“腾空步”动作,以求得身体的平衡。而“挺身式”则要求起跳腾空后将摆动腿伸直下放,这一抬一放,使两种姿势之间的动作发生了干扰。因而在教学中常出现学会了“挺身式”而忘了“蹲踞式”,或是掌握了“蹲踞式”又跳不出“挺身式”的技能干扰现象,从而使两种姿势的教学都受到了影响。在“走步式”姿势的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动作干扰现象。因此,在不同跳远技术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分别将“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三种跳远技术安排在不同单元内进行。由于教学顺序的安排而形成的技能迁移和干扰现象,在田径其他项目的教学中也有所表现。所以,在田径技术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学时数、场地、季节和技术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更应注意到项目间的迁移与干扰。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通常采用大量的专门练习、辅助练习来掌握和提高专项运动。在选择和运用专门练习时,也要充分考虑运动技能间的迁移问题。正确合理地选择专门练习,首先考虑专门练习与专项技术之间的共同要素,这种共同要素不仅表现在作的外形上和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方面,重要的是要使专门练习与专项技术在肌肉的用力特征和动作的时、空间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要与专项运动技术中的肌肉感觉发生联系。因为专门练习和专项技术之间共同成分愈多,相似性愈大,产生迁移的程度也愈大,反之,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正迁移。例如,在跳远教学中采用跳箱盖或弹簧板上的起跳练习,可以提高腾空高度,有利于学生体会空中动作,但这一练习对起跳却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因为在跳箱盖上放脚起跳时,与在平地上起跳时的肌肉用力感觉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若在跳箱盖上形成了动力定型,就必然会影响跳远助跑起跳技术。跨栏跑教学中常采用的“垫步切栏”练习,对体会和掌握攻摆与起跨技术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但由于这一练习在栏前有一“垫步”动作,这对掌握在快奔跑中完成起跨跨栏动作可能产生干扰作用。
另外,分解教学方法和完整教学方法与运动技能迁移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跳高、撑竿跳高、铁饼、标枪等项目教学中,通常采用分解教学方法来降低动作的难度,简化动作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技术的难点和细节。如果教学中分解教学的练习时间过长,往往会使完整技术不连贯而产生干扰现象。因此,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安排过长,练习次数不宜过多。
二、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适宜运动负荷是指在田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田径教学中学生必须承受一定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以提高专项技术和运动素质。合理的运动负荷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运动量小,人体得不到应有的刺激,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另一方面,田径教学中学生运动的负荷要适宜,不能超过人体承受的运动生理极限,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运动量过大,就会造成只追求练习次数而忽视了动作质量的后果,难以及时发现与纠正错误动作,并且教法及必要的讲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重复次数过多造成局部负担过重,从而产生伤害事故。因此,合理安排田径课上的跑、跳、投项目练习的次数、距离、组数和强度是十分重要的。运动负荷的大小取决于练习的数量和强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呼吸深度、面部的气色、排汗量、疲劳程度、控制动作的能力、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等方面的情况来适当调整和安排运动负荷。
在田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情况,本次课前后有无其他技术课教学或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在教学中要根据天气情况及季节、气候情况调整运动负荷,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排汗、面色、动作的速度、身体的控制能力、注意力等调整练习的次数及强度。这主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及对学生周密的观察。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主要是指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田径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既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感受运动的乐趣。通过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法,精心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以激发运动兴趣为切入点,充分考虑采用游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练、乐中学”。
田径运动项目属于封闭性动作技能,以个体运动为主,往往缺乏球类等集体项目运动中群体参与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特征。田径运动的各项技术包含了人体走、跑、跳、投的基本动作,初学者会感到技术动作简单无味,没什么可学;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反复练习太枯燥,没有兴趣;有的学生还有怕苦怕累的思想,学习起来缺少积极性。
在田径教学设计中,要通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开发和教学过程的组织,适当采用“趣味田径”的形式,以比赛竞争、团队参与的方式进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专门性准备活动中,可选择一些动作性质和结构与基本部分的内容大体相似的游戏作为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例如短跑技术教学中的专门准备活动,可选用以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为主的游戏内容。在田径技术教学中,选择一些以基本技术为素材的游戏来巩固提高运动技术,同时也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为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当然,教学中采用游戏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不能取代田径运动技能学习。
四、全面协调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是指科学选择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各项运动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全面协调发展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上下肢均衡协调发展和体能与技能全面发展等几个方面。
由于田径项目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投掷项目发展上肢力量,跑跳项目发展下肢力量,合理地安排它们的练习比例,使学生上下肢和全身能够均衡协调发展。不均衡发展会使学生某种素质太突出,其他方面又太差,不利于学生身体向健康方向发展。
在田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发展专项运动素质,使得运动技术和专项素质全面提高。专项运动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重要条件。专项运动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身体素质提高了,有利于掌握和改善运动技术;运动技术的掌握又能进一步促进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水平。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
田径运动各项技术在专门素质方面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在一般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又是相同的。跑的能力加强了,对提高跳的能力、投的能力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样,跳与投的能力提高了,对提高跑的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田径各项之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短跑所获得的运动素质,对跳跃和投掷的快速力量素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投掷项目和跳跃项目获得的力量素质,对提高短跑的速度素质同样起到促进作用。跨栏跑对髋关节灵活性的要求,也是完成跳高大幅度摆腿动作的条件之一。
田径教学每学期—般安排3~4个项目,而每次课一般都要安排两个项目,把跑和跳跃项目尽可能地与投掷项目相配合,以避免因局部负担过重而发生伤害事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另外,还要考虑到课次与课次之间的衔接,以及同期出现的其他术科教学的内容。
五、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运动场地、器材、准备活动、运动负荷安排、难易程度安排顺序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安全性,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性教育。
在田径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教学中这几个方面可预测危险的因素:(1)因学生的思想态度产生的危险因素;(2)因学生身体状况与教学内容的差异产生的危险因素;(3)因器械的损坏产生的危险因素;(4)因场地条件变化产生的危险因素;(5)因教学组织不当而产生的危险因素;(6)因特殊天气产生的危险因素。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教育,让每个学生绷紧安全的这根弦。例如在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中,任何投掷器械所造成的伤害都可能危及生命,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时刻保持练习的安全性。其次,对教学内容选择、器材的使用、各教学组织环节等做必要的安全检查,一定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对学生持器械练习提出严格要求。例如学生投掷练习必须是在落地区无人情况下进行的,也只有在无人投掷的情况下才能够取回器械,要强化“全投全取”原则。
另外,在教学中组织选择游戏时,必须考虑游戏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是否“匹配”,所选择的游戏的内容是否安全,动作设计是否合理,器材的选择是否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是否易引起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