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课结构的关系
体育课的结构是按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来确定,从而组成了课的各环节。传统的体育课结构一般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由于受苏式体育理论的影响,体育课的结构也打上了苏式模式的烙印,因此遭到众多的批评。有人认为此“三段论”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并借教学改革的东风提出了二段论、四段论、五段论等,有的甚至提出“无段论”。他们认为上体育课不能循规蹈矩,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即可直接进入体育活动状态。乍一看,此类观点很有新意,但只要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毛病。就体育课而言,无论你如何去改变它,它必然有开始与结束部分,因为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它有一个的开始与结束的过程,这是任何一所学校的课程无法改变的事实。特别是体育课,在存在与其他课程的共性基础上,还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特性,即在课的过程中要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用心率来表示就是需要达到至少130次/分钟以上的水平,但是学生在安静条件下的心率是60次/分钟左右。因此在课的开始阶段,必然有一个准备与调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课的“准备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课中承受了较大的生理负荷,在课的结束部分,要把较高的心率恢复到课前的基本水平,就需要调整与放松,这个所谓的“结束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而课的中间部分,你可以称其为基本部分,也可以称为关键部分,更可以用其他的名称来代替,但它始终还是存在的。至于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人体造成的负荷程度来确定活动时间长短、强度大小。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课的结构是基本不变的。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单元教学设计的,因此它要求各节体育课合理地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体系,完成某项目运动技能教学“初步学习运动技术、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到巩固与自动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从以上角度分析,由单元教学学时决定了体育课的次数,各课次合理的安排又构成了体育教学模式。因此体育课的结构和体育教学模式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还是用汽车的例子说明。汽车的手动模式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各个不同的环节组成,即要使该汽车正常行驶,就需要掌握起步、加挡、减档、刹车、倒车等环节技术,而这些环节技术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学会开车的基本技术,就要学习具体的一个一个细节技术,待学会各项具体的操作技术后,才能独立开动车子,完成整个学习任务。若其中一个技术环节没有学好,那么就不能讲某某已经学会了开车。另一方面,从行驶的阶段来看,要使汽车从某地移到某地,就会产生起步、行驶、停车三个基本阶段,它与一节体育课的结构具有同样一层含义,因此上述二层意义说明该汽车的手动模式就相当于一种教学模式,而组成各技术的环节就相应地代表了一节节的体育课,而每节体育课的结构是基本不变的。体育课不能代替体育教学模式,它是组成教学模式各环节中的一个小单位。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的“体育课中安排不同的教学模式”、“一节体育课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观点是不够合理的。但体育课与体育教学模式也是紧密相联的,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体育课与教学模式的关系比较合适:体育教学模式是个大概念,体育课是一个小概念;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需要“数节体育课”有机的组成,各节体育课是完成一种教学模式的必备要素;每节体育课的结构是基本不变的,它包含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体育课、单元教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序是:确定运动项目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一种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安排数节体育课。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繁多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排除以下不属于体育教学模式而属于的体育课结构的种类:十段式教学模式、三段型教学模式、五段型教学模式、二段型教学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