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以静制动

太极拳如何“以柔克刚”?如何“以弱胜强”?如何“以静制动”?这才是最实际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孙子在《军形篇》里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又在《军争篇》里说:“不动如山,虽知如阴。………以静待哗,以佚待劳。”这是最平凡而又最高明之学问。上阵对敌交锋,最要紧的是“知己知彼”,不能“知己知彼”,如何能从容往来于前后左右上下六方之间?如何能应其所变而变?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当其对国家民族世界大事下决心时,无不是先到农庄或山林去渡假的。他们在世局大变之前夕,为什么还有那么好的心情去游山玩水呢?知事者曰:“非好玩也,取其静也。”盖心静,则一心神,知己彼,从容应对,制敌机先。心不静,则精神不能专一,行动左右上下全无定向,那能待哗?比如推手,必须悉心体认,注意不能由己,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顶不丢,不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着何处,心就要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就是平时练拳,没有人要当有人在,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一旦真与人交手时,有人就当无人在。这个样子,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不为人制,人为我制矣。所以练拳或推手时,若有稍不得力处,便应于虚实动静中求之。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可知太极拳讲“静”,并不是枯坐不动的“静”,而是静中有动的;不但是“静中有动”的,而且是“以静制动”的。这与《大学》所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柔而后能得。”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不谋而合。孙中山先生说:“穷理于事物始先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心意既动,便应善用其清静纯一之道心,辅国爱民,救人济世。绝不可以有灭祖欺师害理伤天之举动。所以学太极拳之人尤其是艺高者,决不轻露于人,有养者,决不暴动其气。纵遇大敌当前,无不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举止从容,临危不乱。及乎交手,亦不可专恃一己之长,量敌而进,待机而动。《易传》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动则毫不迟疑,当如长江滔滔不绝。可知这动与静,善与恶,其枢机全在我心。王阳明说:“凡意志之所发,吾心良知岂有不自知者?其善者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者,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曾文正公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是以自古圣贤,无不以养心为第一。盖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修练得此,则物我两亡,寒暑不侵。据说露禅公晚年,偶步于途,有人蹑足其身后击之,才及其身,即被震出寻丈。又说健侯公戏置小鸟于掌上,竟不能飞去。此皆虚灵静笃之至,才有此惊人而不可思议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