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入门导引篇
一、规则演进
(一)最初基本原则与规则
最初的篮球运动的基本原则及规则包括了哪些?
1981年美国春田大学的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和创造了篮球运动。1892年,由他提出了最原始的篮球规则,并首先提出了篮球运动的5 项基本原则,即:(1)本项运动是用一个圆形的球和双手进行的;(2)队员不可以拿着球跑;(3)任何队员在任何时间都可占据场上的任何位置;(4)队员之间不应有身体接触;(5)目标(球篮)应水平置于场地的上方。随后,又根据这5 项基本原则,制定了这项新兴运动的13条规则。这13条规则,即:(1)可用单手或双手将球扔向任何方向;(2)可用单手或双手将球打向任何方向(但永远不能使用拳头击球);(3)队员不能带球跑。队员必须在接球的地点把球扔出去。一个队员在较快的跑动中接球,允许他在传球前身体有所移动;(4)只允许用单手或双手持球,手臂或身体不能用来持球;(5)不允许对对方扛、拉、推、拌或打,任何人对此规则的第一次违规将被判一次犯规,第二次犯规将被罚出场外,直到对方下一次进球。如果有证据证明故意伤人,这名队员将被整场罚出场,并不得有人替补其入场;(6)用拳头击球,违犯了第3、4、5条规则,将被判一次犯规;(7)如果任何一方连续三次犯规,将算对方投中一球(连续犯规的意思是在本方的犯规之间对方没有犯规);(8)从地面上将球扔或打进球篮,而球停在球篮中,使防守者无法触及或干扰,被视为投中。如果球在球篮的边缘,而防守者晃动球篮,此球将算投中;(9)当球出界时,第一个触及球的队员将球扔回场内。如遇争议,副裁判员应将球直接扔进场内,掷界外球的队员可持球5秒,如超过这个时间,球将交给对方。如任何一方坚持以至延误了比赛,副裁判员可判该队一次犯规;(10)副裁判员对人做出判罚,并应记录犯规,而当某队连续三次犯规时通知主裁判员。根据第5条规则,他有权将队员罚出场外;(11)主裁判员对球做出判罚。他要决定什么时候球进入比赛状态;在界内,球属于哪一队;以及计时,他要决定何时球算投中并得分,以及通常由主裁判员执行的任何其他职责;(12)比赛时间为两个半时,各15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13)比赛时间内进球多的一方将被宣布为胜利者。在平局时,如双方队长同意,可继续进行比赛,直到一方再投中一个球。
(二)规则制定与修改
1. 国际篮球联合会修改规则的原则是什么?
(1)公 平。这是修改规则的基础。规则应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因为篮球比赛是双方在等同的时间、空间、地面、人数的条件下进行篮球意识、技战术及身体素质的较量。
(2)均 衡。均衡(或是平衡)是指进攻和防守两方面必须保持平衡。如一场比赛很容易得分或很难得分,都会使比赛变得呆板而不精彩,从而使篮球比赛失去魅力。
(3)定 义。规则定义要言简意明,文字确切。
(4)编 纂。规则要编纂,避免重复,做到前后一致,不得自相矛盾。
(5)简 短。规则要简短扼要,避免啰唆,使人难以领会。
(6)例 外。规则正文作了许多规定,但如没有例外的规定(即注解),那么,规则也很难实行。例外正是为了保证规则正文的顺利实施。
(7)安 全。规则要保证人身安全,保证比赛在良好的环境与气氛中顺利进行。
(8)权 力。必须给裁判员权力,让其在比赛中有权威地胜任工作,执行规则。
(9)连 续。规则要使比赛尽可能地减少中断次数,从而保证比赛的连续性,从而使比赛更紧凑,更精彩。
(10)无 利。规则要使比赛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从违反规则中得到额外好处,从而使比赛公平、合理地进行。
2.NBA(美国篮球协会)和FIBA(国际篮球联合会)规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NBA每场比赛为48分钟,分4节进行,每节12分钟;FIBA每场比赛为40分钟,分四节,每节为10分钟。
(2)NBA的3分线为6.70米;FIBA为6.25米;
(3)NBA球场面积为90英尺×50英尺(27.43米×15.24米);FIBA为28米× 15米。
(4)NBA限制区面积为16英尺×19英尺(4.88米×5.8米)的长方形;FIBA为3.6米×6米×5.8米的梯形。
(5)NBA每场比赛暂停次数为7 次;FIBA为5 次。决胜期暂停数NBA为3次;FIBA为1次。
(6)NBA为场上队员请求暂停;FIBA则为教练员。
(7)NBA暂停时间每次为1分40秒;FIBA为1分钟。
(8)NBA在上半场(前两节)和下半场(后两节)各有一次20 秒的电视暂停(广告);FIBA在最后一节的最后2分钟各有一次30秒钟的短暂停。
(9)NBA每次进攻时间为24秒;FIBA同为24秒。
(10)NBA个人限犯规次数为6次;FIBA为5次。
(11)NBA罚球出手时间为5秒;FIBA也为5秒。
(12)NBA临场裁判人数为3人;FIBA为2人或3人。
(13)NBA无紧逼防守下的5秒违例;FIBA有。
(14)每场比赛超过犯规次数的罚球:NBA为球队第5次犯规或每半场最后两分钟犯规;FIBA从每一节球队第5次犯规开始。
3. 篮球场地内为什么要画限制区?为什么要制定3秒钟规则?
在早期的篮球运动中,场地不仅不规则,而且场内没有限制区。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高大队员的出现,给篮球运动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比赛中,高大队员在篮下毫无限制地进攻得分。一个球队,只要篮下有一名高大队员,就很容易取得比赛的胜利。一度曾出现了队员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比赛胜负的现象。因此,各个球队都在极力寻找高大队员,过分追求队员的高度,从而忽视了队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挤、扛、靠的单调打法,影响和阻碍了篮球运动的良好发展。为了扭转和改变篮球运动中这种不良倾向,因此,在场内增设了限制区,并制定了3秒钟规则,即:当某队在前场控制活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运行时,该队的队员不得停留在对方队的限制区内超过持续的3秒钟,从而使得篮球运动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
4. 为什么要制定24秒钟规则?
为了适应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篮球规则总是在不停地修改,不断地完善。
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美国队对苏联队最后的比分是30:25,美国队获胜。为什么比分会这样低呢?原因是在比赛中,比分暂时领先的球队,采取了消极的控制球(不进攻)的战术。因此,在场上无限制地用传球、接球、运球的方式消耗有限的比赛时间,从而达到最后取胜的目的。1953 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这种控制球不进攻的战术运用的更为广泛。苏联队与匈牙利队的比赛,在苏联队比分领先时,就开始控制球而不进攻。由于防守技术差,防守战术落后,防守犯规又多,因此,匈牙利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就坐在本方篮下,等待苏联队进攻。据统计,在40分钟的比赛中,苏联队控制球不进攻的时间长达18分钟之多。1954年,在亚洲篮球比赛中,菲律宾队对中国台湾队的一场比赛中,菲律宾队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也采用控制球不进攻的战术,他们在场内围成一个圆圈,进行无限制的传、接球和运球,最后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控制球不进攻的战术出现,使得篮球比赛枯燥无味。鉴于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在1965年,在规则中增添了30秒钟规则(现已改为24秒钟规则)。即:每当一名队员在场上获得控制活球时,他的队必须在24秒钟内尝试投篮。否则为违例。24秒钟规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攻守的转换速度,而且又出现了新的24秒钟的战术配合,从而提高了篮球比赛中的速度,增加了篮球比赛的吸引力。
5. 篮球比赛什么时候才确定每队只能上场5人?
早期的篮球比赛,不仅场地大小不等,而且参加比赛的人数也不固定,但每队出场参赛的人数是相等的。有时参加比赛的少则10~20人,多则达到40~50人。后来,又依据场地的大小来确定上场人数。在1892~1895年间,场地采用三区制,把全场分为三个等区,每区3 个人。在前区的3 人是前锋,在中间区的3 人为中锋,在后区的3人是后卫,各司其职,不得越区,这就是9人比赛制,随后又改为6人比赛制。直到1896年1月16日,芝加哥大学和衣阿华大学篮球队在衣阿华市进行了一场比赛,每队上场5人,芝加哥大学以15:12获得胜利。从此以后,篮球比赛才正式确定为每队只能5人上场比赛,并可以根据规则进行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