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对武术近代以来的演变是深刻理解武术的关键
“及至清末,火器大行,拳术从此废置,若不转移功用,行将消失。”“故二十世纪为中国拳术存亡之一大转折点。”众多学者认为,近代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百多年间,武术出现向竞技体育转型的萌芽并完成了这一意义深远的转变过程。从1923年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到1928年和1933年的两次国术国考,从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到1957年的全国武术表演评比大会,从成为民国时期的全国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到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连续十届全国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以及亚运会项目,甚至正在进军奥运会这一世界顶级赛事,这些坚实的一连串的脚步证明了武术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武术从1956年被确定为国家规定的24个体育项目之一,到2004年被确定为我国正式开展的99个体育项目之一,这些可爱的数字展现的是武术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魅力。武术是经历风雨后的彩虹,稳稳当当的跻身于竞技体育项目大家庭中。
然而,武术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而生的疑惑是“繁华遮不住,终究露出来”:竞技套路日益“高、新、难、美”的趋向引发人们对武术技击功能的质疑;散打简单、直白、激烈的对抗使人们对武术博大精深产生困惑;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向竞技项目的发展,如套路比赛、散打、功法比赛、短兵比赛等的相继推出,武术如同弥勒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乾坤袋,一派有容乃大的形象,让人们无法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武术,什么又不是武术,因此对于武术的定义的研究不断在理论争论后得出又在其后的实践中被否定。如果说这些问题还不是很严重,那么,武术从近代到现在发生了极大变化的认识导致人们开始争论武术的本质是不是技击、现在的武术是真武术还是伪武术,这才是最严重的,是人们对武术的理解和认可方面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危机!
除此之外,目前中国武术无论在自身技术体系、理论研究还是武术运动普及、武术文化的弘扬诸方面,均有大量现实的和长远的问题,迫切需要武术界众多学者的关注。而正确看待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当今武术自身存在的问题都不是乍然出现的,因为只有在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积累起由量变到质变的能量。正因为如此,对于武术自身问题的解决,必须回过头去,从武术在未受西方体育影响之前的状态开始看起,详尽的把握武术向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转变过程,分析武术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嬗变以及不同阶段中的特征,才能找到武术自身问题出现的根源,才能策划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因此说,探寻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从沿着原有武术形态——武术在转变过程中的自身改变——现在武术形态——今后发展这样一条线索来进行研究,不仅要分析影响武术的外部因素,如一些关键时期(人物、事件等)对武术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找出武术发生改变的自身的内部因素,才有可能切实了解中国武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国武术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作一些回顾和反思,是它完善自身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如此情况下,深入研究武术近代以来的演变是迫切的,紧急的,也是必要的:从理论建设角度看,自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尽快建立“武术学”的要求到1991年徐才在《中华武术》上以《武术学序曲》一文奏响开始创立武术学的序曲再到1996年《武术学概论》一书的出版,武术学开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成长历程。重新审视这一关键时期武术的演变对于加强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从实践角度看,从武术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及组织管理,武术已经形成一个多级稳定体系。然而处于这些体系中的人对武术认识上的差异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难集合力量,统一认识,促进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面的,但武术近代以来的演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重新把握武术发生演变的这一关键时期对于更好的认识武术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