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太极拳与太极推手的起源
一、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问题,曾有创始于元末明初以及唐代的说法,经唐豪、顾留馨先生考证,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际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综合性的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种不同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人推手法(推手原来称作扌葛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技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内容——推手。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创立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身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名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碑立于康熙二年。父抚民,征士郎;碑立于康熙四年。兄于阶、庠生,亦名奏丹,有碑。”《明实录》记载:“陈于阶任湖广道御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仅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灭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记载,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二、太极推手的起源
太极推手简称推手(又称“扌葛手”或“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摔法只讲摔,不讲打,几千年来一直独立发展。其它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唐代有“南拳北腿”之称,就说明了这种特点。当时称名手的有: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进行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种在数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竟无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廷创立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又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于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陈氏推手方法,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技击性,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同时,由于踢法的伤害性较大,他只采用了跌法中的管脚法。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武术的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