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监测指标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国民体质监测的核心技术环节。目前,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主要从形态、机能和素质三方面进行测试,其中评价心血管机能的指标有安静血压、心率、台阶指数。台阶指数被认为是评价心血管机能的唯一指标,而台阶试验只能够对受试者心血管机能水平做出好与不好的一般性判断,不能作为运动测试前心血管风险事件的筛查指标。另外,实施体质测定不仅要对国民体质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更要通过开具运动处方等手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国民科学健身,这标志着我国体质研究工作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一步。但是,目前体质评价方法和技术还不能满足国民在健身锻炼过程中具有人群特征、针对性强的运动能力评价和健身效果评价等,突出表现在国民体质评价方法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上[7]。因此,在大力提倡科学健身的今天,应先在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监测指标,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1.3.2 为运动风险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健身运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提升全民健身科技含量、构建个性化健身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是构建比较健全、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健身运动对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作用已被大都数人认可,但是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运动健身中既要达到运动给机体带来好处,同时应该避免运动风险的发生。在运动伤害之中,心血管意外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主要的是运动性猝死。而大部分发生运动性猝死是有已知或未知的心血管疾病的存在而引起的,若能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运动前心血管机能的筛查就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运动前心血管机能筛查,成为预防或降低运动性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当务之急。
目前,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心血管机能的监测主要针对的人群是病人和运动员,针对普通健身人群的研究尚不多见。在运动风险理论被提出的同时,为了避免锻炼人群中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了解不同人群心血管机能在运动负荷状态下的变化,从中获取评价不同年龄段人群心血管机能敏感指标,筛选与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相关联的指标,为运动风险评估理论提供科学的支撑。
1.3.3 普通人群中血管机能评定研究理论相对匮乏
血管壁结构的病变是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血管的病变在心血管疾病的很早一段时期就已经存在。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认识,我们已知血管壁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的发生发展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
但目前有关评价血管机能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较少,尤其是无创性监测运动中血管机能指标变化的研究更是少见;其次,有关运动负荷过程中预测心血管风险指标体系的研究国外已经开展较多,大部分资料都是进行跟踪研究得到的,提出了身体质量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波传播速度、中心动脉增益指数以及血糖、血脂等敏感预测指标。这些指标的标准都是针对欧美白人进行跟踪研究得到的,而有关中国人群运动过程中血管机能指标变化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进行大年龄段范围多指标的研究更是较为空白。
另外,国外关于运动风险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和体力活动与健康关联的领域;国内关于运动风险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用管理学理论探讨的层面。目前,在运动风险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体质与健康研究领域新的热点之时,关于运动中血管机能评价指标的筛查及与运动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是体育界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大力提倡科学健身的同时,应先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关注不良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健康风险,认识血管风险发生的因素与运动风险发生的关系,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时可能会出现心血管风险的敏感指标以及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得到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中反映血管机能的敏感指标,从而控制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发生,为提高健身运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体质与健康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之一,对丰富体质研究内涵、完善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