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从普通运动员到优秀运动员:成绩资本的作用
本章以普通运动员向优秀运动员过渡的过程为线索,探讨影响其地位获得的因素,试图回答这一过程中地位获得是怎样发生的?
本文的第一章将运动员按运动技术水平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并根据其所从事的项目在奥运争光计划所处的地位进行了简单的分层,进而说明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从普通运动员到优秀运动员,运动员退役到获得新的职业都是地位获得的过程。上一章对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的过程已作了探讨,本章将集中讨论第二个过程。
一、成绩成为资本
正如前一章所论述的,展现出自己的运动天赋是运动员得以成为运动员的根本前提。如果说,在进入运动队的大门时,家庭背景及关系因素还有着一定作用的话,那么,从进入运动队,成为优秀运动队队员的那刻起,运动员就开始成长在运动队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优秀运动队是组织、培训尖子,攀登体育高峰的基本形式。国家队是攀高峰的突击队,必须集中全国精华(国家体委,1983 a)。”“对优秀运动队伍,必须全面地严格地加强训练,努力提高质量”,“队员的选择必须是真正志愿从事体育事业,政治思想和身体条件好,具有较高的运动成绩,并确有培养前途者(国家体委,1959)”。
优秀运动队的性质决定了运动员进了优秀运动队的大门之后,要么刻苦训练,用高超的运动技术,优异的运动成绩满足社会的希望,同时获得自我满足和物质利益,要么由于运动成绩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从高一级的运动队降到低一级的运动队,最后毫不留情地被挤出运动队的大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充分说明运动成绩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即使是一名普通农民的后代,由于运动成绩出色,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下面一些个案反映了运动成绩在运动员生涯中的作用。
[个案17]X ·H ·F(续)
说出来也许有人不相信,别人到省队都有工资,唯独我一人没有。我人调到省队,却不是正式队员。
3月的上海乍暖还寒,广中路666号上海射击场内,我打响了自己在省外作战的第一枪得到气手枪和自选手枪两项冠军。记者来访,消息发出去:26岁的安徽选手,一鸣惊人破纪录,两枚金牌归华东。
1983年的7月1日,省体委通知我去北京国家队,准备出国参加比赛。
我在雅加达的亚洲锦标赛上获得银、铜两枚将牌。
外人以为我南征北战,“披金挂银”了,岂知我真实的境况够狼狈的:我是供销社小庙里养不起的大和尚;省队那里,我因有鱼目之嫌难入珍珠之列;二十六七岁的汉子,没有一个单位肯把你列入正册;枪打到这会儿,29元半的月收入也给打飞了……
国家队,亚洲比赛我都见识过了,我憋着一股劲哪。我要提高成绩,我要打进国家队。自选手枪561环,汽手枪580环,我获得第五届全运会决赛两枚银牌,并通过运动健将标准。紧接着,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和联邦德国射击对抗赛上,我获得自选手枪金牌。
1983年11月,我应召进国家队,参加23届奥运会集训。
转战洛杉矶,就在未来的奥运赛场,我终于一举战胜了所有对手,以568环的成绩夺得奥运会预赛冠军。
从美洲回国后,我接到一纸通知,宣布我为省队正式队员。
我终于同伙伴一样,可以拿工资了。
[个案18]L ·Y(续)
1983年,是中国男子体操的鼎盛时期。国家队主力阵容人才济济,兵强马壮。世锦赛前,举行了多次选拔赛。我和许志强排在2、3、4的位置上。当年的全国运动会,我获得全能第2名。为选拔中国男队的主力阵容,还在全队投票进行民意测验。当时,黄玉斌、李月久、熊松这些老队员都还精力充沛,李宁、童非两位技术达到顶峰期,竞争激烈啊。谁不想在最大规模的世界体操比赛中一显身手呢?我的入选,完全是凭实力,在这激烈的竞争中“拚”进去的。
记得刚进队时,杨明明教练就给我定了个“4年计划”,上面写着,从1981年到1984年,L·Y要达到什么水平,取得什么成绩。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加入主力阵容,在第22届世锦赛上夺牌拿分。在临近世锦赛的一次全队会上,杨明杨教练把这个“4年计划”列成一张大表,挂到墙上,向全队人员说明我的目标在一个个实现,我有实力担负这个重任。
1983年10月26日,我们终于在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以总分0.15分的优势,战胜了苏联队,获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
[个案19]Z ·T(续)
1986年底进入江西省体工队田径队。当年年底,在湖南湘潭举行的全国青年田径冠军赛上,以1.78米获得女子跳高第三名,第二年五月在鞍山举行的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第三名,下半年全国青年冠军赛上第一名。1988年上半年全国青年锦标赛第一名,下半年全国青年冠军赛冠军,并拿到亚洲青年锦标赛的入场券。
1988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亚洲青年锦标赛赛场上,台湾选手在刚闭幕不久的世界青年锦标赛赛上曾以1.87米获得第三,而我的最好成绩为1.80米。面对强大的对手,我没有畏惧。也许是因为我超水平发挥,也许是她的失常表现,总之,在同一高度的不同次数上她输给了我,我以1.8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这一成绩,也使我顺利地进入了国家田径队,在著名教练黄健旗下当弟子。
从上述个案中不难看到,无论是个案17“终于同伙伴一样,可以拿工资了”,还是个案18“入选主力阵容”,以及个案19“顺利地进入了国家田径队”,都与他们取得的系列运动成绩有关,与他们的运动实力有关。由此可见运动成绩对运动员的重要性。运动成绩的作用在运动员的的活动中无处不在,一刻不离,没有运动成绩,运动员就会被排斥在运动队的大门之外。在这里,运动员把运动成绩变成了资本,运动员用运动成绩生出精神和物资财富。
一些学者早已指出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卢元镇,1996),运动员则把运动成绩当成他几乎唯一的工具,全部的武器,它是一把万能钥匙,运动员用它去打开一切希望打开的锁。运动成绩帮助运动员打开地位获得之门。
这里,运动成绩不再是单纯的“运动成绩”,它变成了运动员的资本。因此,本文称这种成为资本的运动成绩为“成绩资本”,它指运动员借以获益的运动成绩系列。正是这个成绩资本的存在,造成某些非运动员向运动员的转变,也形成了普通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的差别。在没有成绩资本之时,运动员的经历和能力本身并不能导致他们的地位差别;但一旦有了成绩的作用,某些运动员取得了运动成绩,地位差别就出现了,一些人成了优秀运动员,另一些人仍是普通运动员或退出运动员行列。这些充分说明,成绩资本是运动员之所以成为运动员的决定因素。所不同的是,在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的过渡中,成绩资本以较为隐蔽的运动天赋或运动潜力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在我国,运动项目的分布服从于国家整体体育运动计划。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必然是投资的变化,对不同运动项目重视程度的变化,参加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严格说来是运动成绩的分层。同样的比赛名次会由于所属的运动项目不同,获得比赛名次的时机不同而含金量不同;同等水平的比赛名次、同样的成绩记录会由于取得成绩的运动会的性质不同而含金量不同。一般来说,奥运项目重于非奥运项目;该项目夺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优于以后的世界冠军;群众欢迎、市场广阔的项目优于市场前景黯淡的项目。这些差别有的被制度化,如我国运动项目分类管理的政策,从而使运动成绩的分层稳定化。这种层次差别,使运动员取得的运动成绩具有不同的资本作用。有的项目取得全国冠军的待遇甚至大大优于一些项目的世界冠军。
二、影响运动员成长的因素
上节提到,成绩资本是运动员之所以成为运动员的决定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运动员获取成绩,从普通运动员成长为优秀运动员呢?
对本文调查成长因素的20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略去绝对值小于0.3的小载荷后得到了如表4-1所示的排序因子载荷。
表4-1 成长原因数据排序因子载荷
对四因子模型解释掉的每一方差的比例进行计算,得到表4-2的变量共同度。表4-2数据表明,几乎总方差的57.1 %可归因于这4个因子,因此,这个因子模型基本可以恰当地表述数据。
表4-2 成长原因数据变量的共同度
对表4-1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
技术水平、理想抱负、心理素质、个人悟性、个人毅力、合作精神、训练意识、运动经历七个变量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七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的内在动力,因此因子1可称为内在动力因子。
教练关系、队员关系、领导关系、来自队内鼓励、来自队外鼓励五个变量与因子2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五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的客观环境,因此因子2可称为客观环境因子。
训练条件、管理水平、情报资料、训练方法、运气机遇五个变量与因子3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五个变量反映了运动员所在运动队的条件和运动员的机遇,因此因子3可称为物质保障因子。
形态条件、身体素质两个变量与因子4的相关系数最高。这两个变量是运动员的形态和素质条件,因此因子4可称为形态素质因子。
成长原因因子分类与命名见表4-3。
表4-3 成长原因因子分类及命名表
与第三章运动员始训原因、入队原因因子分析结果相比较,运动员在运动队中的成长更依赖于运动员个人原因(因子1、因子4),原有社会关系及家庭的影响,这时趋向于集中到与运动员生存有直接关系的运动队内外客观环境(因子2)和运动训练的物质保障(因子3)。
(一)内在动力
这是优秀运动员获取成绩的“发动机”。它主要表现为对未来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训练专注和钻研的意识,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悟性。
以下个案表现了内在动力诸方面在从普通运动员到优秀运动员中的作用。
[个案20]
Z ·F ·R,女,62岁,田径运动员,我国第一个女子世界记录创造者。
(以下摘自访谈记录)
我16岁入选国家田径队,由普通的中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走过了一条十分艰辛的道路。我常常感到,要想做事业上的能人和生活中的强者,必须自强不息,不断拼搏。不仅要有执著的进取精神,还要有坚强的个性、夺人的勇气和超常的毅力。当时,我们与男选手一起训练,我暗下决心,欲与男子比高低,女子也要为祖国争光。实践中我真正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一次大强度的一万米综合训练,男女选手中仅有我一人坚持下来。在横杆前一次次跳越,我也是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终于与优秀的男选手一样打破了世界纪录。
[个案21]X ·H ·F(续)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运会的开赛日。
9点钟,裁判长发出口令,宣告自选手枪比赛开始。前五组我打了平均95环,对自选手枪项目来说,这是个不坏的平均数。
开始最后一组射击了,我举枪射击,“啪”,是个10环,再打,9环、9环。只觉身后骚动起来,人声、相机快门响声和走动的脚步声,一片嘈杂。我却在这时连打两个8环!不能再打下去了。我放下枪,坐在椅子上。真该再出去做做心理调节,可是比赛时间所剩不多了,偌大的靶场,还站在地线上射击的选手已寥寥无几。我只坐在椅子上定了一会儿神,就起身去作最后的一搏。两声枪响,两个9环。“这是怎么啦?”我都有点毛了,发恨似地给了自己一句:“老H,你也有手软的时候啊?!”
我很清楚,再这样8环、9环地打下去,定将产生抱憾终身的结果。这时射击比赛,争的就是那1环、2环。只剩下最后3发子弹了!我的心在呼唤:X ·H · F,拿出你的精神来吧!让世人看看,你是条好汉!
这真是艰难的三枪啊。每一枪我都坚持没有十分把握不扳机,过了稳定击发期就重新举枪。为了打出一发子弹,我甚至六次出枪,五次又放下来,直到找好最佳的击发瞬间。心简直快要跳出胸膛了。决定性的三枪,两个10环,一个9环。收枪的时候我发现,穿在里面的运动服已被汗水浸透了……
我以566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比赛冠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即刻向世界宣布:“是中国人获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个案22]L ·Y(续)
“L ·Y不行了!”这话可把我的火又激了起来。我发了狠心:“非得练出个样儿来,让你们瞧瞧我L ·Y的能耐。”
年底,要开始冬训了。我在写给队领导的计划中坚定地提出:“我L ·Y一定要重新振作起来,在1987年的世界锦标赛和1988年奥运会上拿冠军。”
关键时刻,就得有股狠劲儿。这,大概是我争强好胜不服输的性格所致吧。
我抱定重新翻起来的决心,要在冬训大干一番。我一定练出个样儿来;世锦赛,我不夺金牌不罢休。
在冬训中,我一点也不敢放松。每天,我的生活真成了三点一线:宿舍—饭厅—体操房。我的话少了,笑脸少了。别人都说我变了,谁都看得出我是在犟着劲儿练。同时,大家还要劝我,怕我练过头。可我,却怎么也刹不住车,仿佛练上了瘾。
[个案23]Y ·Q ·B(续)
十四岁时,我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外伤,颈椎半脱位。医生对我父母说,“如果你这孩子再次受到这样严重的外伤,她就有可能瘫痪。”听了医生的话,我父母都反对我再继续滑冰,希望返回学校去学习,将来考大学。由于我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所以那时非常固执,一定要练下去,也不知道瘫痪是什么样的后果,反正就是一定要练。决心下定,我积极配合医生冶疗,效果还不错。……
1996年奥运会上,当我第一项跑了个第13名时,我简直不敢相信,好象做梦似的。这可是我的主项,500米,这是我的强项阿。
就在前一年,我拿了所有的世界杯、世界锦标赛500米冠军,一项没有丢过,所有的十一块金牌我全部都拿到了。还不到一年功夫,怎么就这样子了?
当时我爸看了我的比赛,劝我说,“你不要再比赛了,如果你要比,可能影响更坏,听到的指责会更多。”
比完赛后,我把自己锁在屋里,不和任何人接触,也不想和家里人接触。回想自己吃的苦,回想过去的战绩,自己做一些心理调节。慢慢的,我就象梦醒过来,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拼搏的机会,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了。我已经付出这么多了,还顾得了别人说什么,我只要自己尽力就可以了。如果到最后一项我不去比,那可能在我一生中都会觉得非常遗憾。所以我下定决心,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一定要比到最后。
那时,我有一种要去打仗的感觉,好象多杀几个人那样的感觉,终于已经要疯了的那种感觉。我付出了这么多,这关键时我怎么能使不出劲儿。我就挖掘自己所有的潜力,精神方面的潜力。
拼到最后,我拿了第三名,真没想到。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精神非常关键。
[个案24]W ·X ·L(续)
没有人工冰场,只能等到冻冰时训练。每天早晨5点离家,北风呼啸着,夜幕黑洞洞,街道上不见人影。我恐惧极了,只好唱着歌给自己壮胆,刮风似地一路小跑到了体校,衣服早就被汗水浸湿了。
不知多少次,摔倒,爬起来,又摔倒,再爬起来。不知多少次,我躺在冰雪上,望着蓝天。我多想象一个普遍的女孩子那样去生活,凭什么要承受许多不愿意承受的痛苦呢?但,最终有一个东西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就是:冠军。
1983年春节刚过,全国第5届冬运会拉开战幕。我取得了500米滑的铜牌。顿时,热血流遍全身,整个神经都处于激奋之中。第二天,我又参加了1000米比赛。1000米的角逐是在零点几秒之间,谁也想不到,冠军被我这个没多大名气的“小字辈”夺走了。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我刚从艰难跋涉中迈出第一步,冠军,就如同飘飘洒洒的花雨落在我的身上。1984年全国冠军赛,我获得两个单项冠军和全能冠军;1985年冠军赛,我又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获得全部项目的5个冠军。
从上述个案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案例中的运动员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著名的优秀运动员,无不与他们自强不息、不断拼搏、执著进取、个性坚强、勇气夺人、毅力超常的内在动力有关。本文调查的270人奥运选手的样本中,52.6 %的人是共产党员;调查的274人的优秀运动员样本中17.5 %的人是共产党员,44.2 %的人是共青团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们之所以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原因。
美国芝加哥的一家研究公司1996年对曾经或正在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216个美国运动员、教练员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就一名运动员如何才能使运动成绩达到奥运会水平的调查揭示,世界级的运动员常常被描述成天生的人杰,他们似乎从在摇篮里起注定是夺取冠军的材料。但是,一旦开始了他们的体育生涯,使他们达到体育运动顶峰的并不仅仅是先天的能力。信念和献身精神被列为有成就的奥林匹克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素质的第一位,渴望和动力占第二位,竞技技能仅列第三位(美联社,1996)。
(二)客观环境
这是优秀运动员获取成绩的社会环境。它主要指运动员与教练员、同伴队友、有关领导的关系及获得的来自队内外的鼓励。这种客观环境可以表述为运动员从进入优秀运动队那刻起,就受到来自运动队领导者(领导关系)、家庭鼓励、公众评价(队外鼓励)三方面的队外压力和影响,受到来自教练员和运动队队友同伴(教练关系、队员关系、队内鼓励)两方面的队内压力和影响,前者容易造成运动队领导者、家庭和公众对运动员的要求、希望与运动员个人对所从事运动项目认识的冲突,后者则容易造成运动队集体要求与运动员个人欲望的冲突。其关系如图4-1所示。
图4-1 优秀运动员面对的世界
1. 运动队的领导者(各级体育行政机构或俱乐部)为了使所属的运动队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进而为本部门本单位获得更好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总希望运动员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运动队,为此,他们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运动员出成绩的措施,一方面也设置了许多限制运动员流动的条件,使运动员始终处在自己的严密控制之下。而运动员入队后,除原有的对所从事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以外,作为一项职业,他还追求运动员个人成就和经济利益,他希望在运动队这个市场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最好的职位。
下面的个案反映了领导者对运动员的理解支持,对运动员的亲切关怀,也反映了运动员对流动限制的不满。
[个案25]Q ·Z ·H(续)
在国家队的日子里,我经常参加国宴,见周总理23次。他还请我们去他家里吃饭、跳舞、甚至批改我们的训练日记,每次出国前都受到他的亲切接见。
1961年我获得了世界冠军。
[个案26]Z ·F ·R(续)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重要领导人几次接见我,对我十分关心,使我感到无限温暖与幸福。
最难忘的是1957年10月20日那天,周总理到北京体育学院观看我参加跳高比赛。当时我太想跳好了,一紧张反而没跳出好成绩,赛后周总理却献给我一束鲜花,并亲切鼓励我。总理的关怀成了激励我前进的巨大动力,20多天后,我就打破了美国运动员保持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个案27]L ·Y(续)
在体校近4年,我也曾参加全国少年比赛,业余体校比赛,自由体操、跳马的成绩一直很好,可不知怎么的,我的伙伴们一个个都被八一队、浙江队挑走了,就我没人要。据说八一队曾经来要过我,可当时省里又不放。他们认为我是块材料,但没有好的教练带,又舍不得给别人。现在看来,许多体育苗子就是在这种门户之见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成才机会。
2. 公众,尤其是球迷,在观看体育比赛时表露了他们各种的情感,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总是那样的强烈和鲜明。他们每次来到赛场,都希望看到精彩的比赛场面,希望看到戏剧性比赛变化,希望看到运动员在比赛中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希望自己钟情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获胜,并永远不败。然而,运动员在比赛中总有高潮和低潮,总会出现失误,他们不可能在每一次比赛中都达到并保持自己的高峰,都满足公众的要求。同时,比赛的成绩公报、技术统计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一举一动,包括成功和失败,都公布给了公众,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任何技术失误或不良行为立即就会受到裁判员的判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些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经济利益和在运动队中地位的升降。
下述两个个案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它们表露了运动员对这种压力的无奈。
[个案28]X ·H ·F(续)
奥运之年刚过,我站在1985年的门坎上。一场比上一年更严峻的考验开始了。
这年射击运动国际上无大赛,而在国内的几场比赛中,我战绩不佳,头戴一顶奥运会桂冠。有人议论:看,X ·H ·F要垮了。更有甚者竟然作起了奥运会金牌的文章:“哼,谁知他是怎么瞎蒙上的!”──仿佛在鄙夷一个跌跤拾了个大元宝的傻小子。朋友来信附上小报上剪下来的文章,上面含沙射影,冷嘲热讽,字字句句刺伤着我的心!
我多希望看到人们彼此尊重,互相理解,肝胆相照啊!
[个案29]L ·Y(续)
对于1985年的世界锦标赛,我想得很好,心高气旺,雄心勃勃。但没想到我的强项自由体操和跳马都砸了锅。
我心怀着极大的委屈,想求得人们的理解。因为那时我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不知为什么,在我们国家,看冠军跟看平常人的眼光就不一样。我在加拿大世锦赛失利后,有许多人就说:“L ·Y不行啦,从此就完了。”“他前两年拿世界冠军,就是靠运气,现在运气没啦,也撞不上冠军啦。”
我忍受不了这种风言风语,可又无处诉说。
3. 虽然运动员往往很早就离开家庭进入了运动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间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在进入运动队前的幼年阶段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在家庭中渡过,在生活上心理上对家庭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来自父母、家庭及亲人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则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又要看到,运动员渴望独立,视运动为职业的人生态度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和为子女将来前途考虑打算的有时会产生矛盾。
下面一些个案反映了运动员得到的来自家庭和亲人的鼓励和与家人的冲突。
[个案30]L ·Y(续)
左腿内侧副韧带撕裂!
刚刚练上趟就翻了车,这条腿好了以后还能不能练体操?我最担心最苦恼的就是不能再练了。受伤的事,我没有告诉家人,怕他们知道后担心。谁知,几天后,父亲来信了。原来,浙江体委部门来京办事的人,知道我受伤的消息后,告诉了父亲。父亲在信中也劝我不要灰心,说他向省里曾经受过我这种伤的队员打听过,内侧副韧带拉伤后还能不能练?回答是:没问题,能练。
从那以后,父亲一天一封信,每封信都鼓励我好好养伤,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恢复训练。……
比完世锦赛,我回杭州探亲。一晃又是几年没回家了,我想念家人,尤其想念我的父亲。
这次回家的心事可跟以前大不一样。记得第一次回家探亲,是在1981年我参加中部日本杯赛后,我连封电报也没打,就一个人乘火车回去了。深夜敲门,爸爸问是谁?我兴奋地大声回答:“L ·Y!”颇有点凯旋荣归的味道。而这次,我却有些抬不起头来,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进门,我就有一肚子委屈要向爸讲。我问爸爸:
“世锦赛金牌,我该不该得?”
爸爸肯定地回答:“该得。”他又说:“电视转播我看了。跳马比赛,科罗廖夫跨了一步,得9.95分,你也跨了一步,得9.90分。而你的动作难度比科罗廖夫高。”
我感激地望着父亲,说:“您知道就好,如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了解我,那我才是真正冤枉。”
我忍受不了这种风言风语,可又无处诉说。只有父亲最了解我的苦楚,是我的知心人。我忘不了,当我拿了中部日本杯冠军后,第一次回家时,我们父子两人长谈到深夜。那时,父亲就鼓励我:“你现在开始冒出来了,要继续努力,争取在主力阵容中有自己的位置。”父亲时刻在关心着我的成长,点拨着我。
我拿出一张照片给父亲看。照片上是一个文静的姑娘。我对父亲说:“这是我的女朋友,您看她怎么样?”
其实,爸爸早就知道我在谈恋爱。早在我恋爱之初,我谈恋爱的消息从北京传到了杭州。许多关心我的人都认为,我这么早就谈恋爱会影响事业,还是放一放好。世界冠军还愁将来找不到对象?在他们看来,事业与爱情仿佛永远是水火不相容的,特别是对运动员来说。
我父亲的思想可算是够解放的。他并没有鲁莽地反对我谈恋爱,而是对我进行引导。在向我了解情况后,他对我说:“这姑娘不错,可你不能因为恋爱,丢失了事业。你们两人只能舍弃一个。我看,小许的成绩,不会有大的提高了,你还有发展,就让她在事业上忍痛割爱,全力支持、帮助你吧。”
我十分感激父亲在我最艰难的时刻,对我的支持。他帮我解脱了一些苦恼。本来那时,我曾打算写离队报告,不干了。但在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还是想重敲锣打鼓另开张,再好好干一番。……
这次回家,正赶上我的爷爷去世,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打击。我最爱我的爷爷,是他和奶奶把我从小带大。小时候,他们最爱看我翻跟头,在一旁乐得哈哈笑。那时,爷爷还经常让我扫院子,扫得干净,便给我5分钱奖励,让我买冰棒吃。记得有一次,我拿到爷爷给的钱,急忙跑着去买冰棒,结果摔了个大跟头,摔破了左眼眉。至今,我的左眼眉上还留着一块疤。
爷爷的死,对我是个极大的触动。我望着爷爷的遗像,想着自己的心事。爷爷对我笑着,仿佛在说:“Y,好好练,爷爷看你翻跟头多高兴!”我渐渐寻找到了一个精神支柱,就是为了九泉之下的老人,我L ·Y也要练出来,重新翻起来。爷爷,您等着吧,我要翻更好的跟头给您看。
这种感情是朴素的,但它确实是我思想转变的一个契机。回到北京,我和恋人小梅在一起时,我问她:
“你说,我还能不能东山再起?”
“能”她十分肯定地回答。
除去父亲,最了解我的就是小梅了。她知道我从不服输,争强好胜的特点。她也了解我的苦闷。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她和我在一起,给了我许多安慰。那时,我们谈话往往避始训练、比赛的话题,谈未来,谈对生活的憧憬,退役后做什么工作……但我们心里都怀着同样的苦痛,也怀着同样的希望,如何东山再起。……
单项决赛这一天,我早晨6点钟就醒了,这可有点稀奇。我这人睡眠一向很好,比赛前也不大受影响,一般得让教练来喊才能醒。可那天,我竟过早地进入了兴奋状态。醒就醒了。我索性起床,洗漱完,泡上一杯咖啡喝起来。赛前喝杯咖啡,这是我的老习惯了。
我慢慢地进行赛前准备。我的比赛服早就叠好放在小包里了,可我又重新拿出来,把褶皱展平,再重新叠好。在体操服里,裹着一条红腰带。这是小梅年初过春节时就给我做好的。本命年系红腰带,这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说这样可以避邪去灾添福气。小梅也希望这条红腰带带能给我带来福气。记得当时她做好给我系上时,嘴里还念叨着:“求个平安,今年有奥运会,让你再 ‘亮’一回吧!”我当时笑了,说:“放心吧,小梅。有你这条红腰带,我这最后一仗能打好!”
现在,这条宽宽的,长长的红腰带就系在我的白色体操服上,那红色是那么耀眼,让人兴奋不已。
我又看看套在左手无名指上的金戒指,那上面刻着细小精巧的“吉祥”二字。这只戒指是我1986年随小梅第一次到她家乡柳州,看望未来岳父、岳母时,他们送给我的礼物。这两个字的含义不言而喻,它表达了二老对我的希望和祝愿。记得全运会后,我同小梅再到她的家乡时,有这么多人在为我祝福,我怕什么?想到这儿,我心里倒乐了。
奥运会体操男子跳马金牌,终于挂到了我的脖子上。
[个案31]Q ·Z ·H(续)
1952年,云南省体训班成立篮、排、足三个队。我当时排球打得比乒乓球好,云南省比赛总是我们省一中拿冠军。这样省体委成立体训班时,做我的工作,调我去打排球。
本来我想中学毕业后去学医,将来当一个大夫。当时我们这代人思想很单纯、简单,“祖国需要我就是我的志愿”。我没意见。
但家里坚决反对。学校老师也说,“你干什么不好要去搞体育。搞体育的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你学习也不错,也挺聪明,干嘛要去干那个,可惜了。”全家没有一个人同意我去,后来谈得很僵。家里说你一定要去的话,你就不要回家。我说不回就不回。我去了体训班,一个多月就不回家,后来家里屈服了,让我哥哥上去找我:“家里就是吓吓你,既然你坚决要这么做也就由你了,你家还要回的。”
4. 运动训练和竞赛需要运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这种配合与自动化生产线上各道工序间事先确定了时间和程序的相互配合不同,它应在运动员之间发自内心的产生并不断进行调整,他往往需要运动员牺牲个人,服从全队,这就要求运动员学会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在实现集体目标中达到个人意愿。
下面的个案真实地反映了运动员之间亲密关系和相互鼓励的作用。
[个案32]L ·Y(续)
新德里第9届亚运会,使我在中国队主力阵容中站住了脚。亚运会后,冬训开始,我4个月没有上街,每天就是宿舍、饭厅、体操房。我清楚,来年的世锦赛,更是考验自己的时候,也是自己一显身手的良机,只有抓紧大运动量的系统训练,才能使自己的技术更臻稳定、成熟。那时,队友们也是比着练,互相鼓励。我和李月久,经常在训练时“赌博”──看谁的单杠动作做得好,输家掏钱买巧克力。我们之间互有输赢,可练得开心、带劲。……
到1987年10月参加世锦赛前,我已使自己达到了最佳的临战状态。我充满了信心。同教练、队友们一起,奔向荷兰的鹿特丹。
此次世锦赛的抽签结果对我们极为不利。早场比,得分低、观众少,队员不易兴奋。而苏联队和民主德国队在比赛时间上占尽便宜。到22日晚自选动作决战开始前,不仅苏联队总分已高出我们一大截,而且民主德国队竟也超过了我们!
不可思议!我们的水平决不比民主德国队低,场上表现也比他们强。我们被激怒了,大家都发了狠:玩命比,比出水平,实实在在地拚掉民主德国队!
天有不测风云。李宁在跳马比赛做直体侧空翻转体360度时,脚刚沾地便被弹起来。我见状,心中大叫:“不好!”果然,李宁的脚受伤了。
高健总教练将李宁扶下场。我和许志强等队员,呼啦一下围了上去,关切地问:“李宁,怎么样?”
高指导怕李宁受伤影响其他队员的作战情绪,忙向我们摆摆手:“你们不要管李宁,我们来处理。你们全力以赴准备好下面的双杠比赛!”
全力以赴!我明白这4个字的分量。李宁如果因伤不能上场参赛,就意味着我和许志强等5位队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必须百分之百成功,否则,干掉民主德国队就会化为泡影。
我看了看李宁那只肿得老高的脚,伸出双手,捧住李宁的面颊。我们无言地对视了片刻。然后,我毅然走到双杠比赛场边,进行准备活动。
等到双杠比赛开始前列队时,我看到,李宁在队医的搀扶下,又站到我们的行列中。他冲我叫着:
“L ·Y,咱们一块儿上!”
我感激地点点头。我明白,李宁这样做,要忍受肉体上多么大的痛苦。他是在为全队着想。在一支参加重大比赛的队伍中,有他这样名气大,临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在场,不仅可以提高裁判的印象分,而且会稳定每一位参赛队员的情绪,大大鼓舞士气。
感谢你,李宁,我们一定要比好!
比完双杠,接下来的单杠、自由体操比赛,李宁因伤势严重,无法参加了。可到鞍马比赛时,情况突变。我不知怎么的一个技术动作没有处理好,竟从马上落地,只得了9.30分。形势万分紧急,这等于是将重大的责任之球抛给了伤势严重的李宁。因为,如果要提高全队分值,把我这9.30分算做无效分的话,就必须让李宁再上场,而且一定要拿高分。
我下场后,万分愧疚地望了李宁一眼,李宁也正望着我。在他的眼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有的,只是信任与鼓励。他好像是对我说:
“放心吧,哥儿们,我能上,能比好!”
李宁一瘸一拐地走到鞍马旁,飞身上马。托马斯全旋、并腿全旋、正反交叉……整套动作节奏疏密有致,落地稳健。成功了!
李宁一下扑到总教练高健怀里,我奔上前去,抓住李宁的手,紧紧地握着,握着。
我想起了曾和李宁共同改写的一段歌词:
“一生中谁没痛苦,得失差一线;接受世态,每种风雨披身打我脸……”
是啊,运动员的共同奋斗,共历坎坷,甘甜与苦涩之酒共饮,不就是这样吗?
在战友行动的鼓舞下,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战胜了民主德国队,保住了世界亚军的地位。
李宁的脚一伤,拿单项金牌的重任,就落在我和许志强身上。我为中国队夺得本届世锦赛两枚金牌。我也格外珍惜这两枚金牌。它们不仅是我最后一次参加世锦赛的珍贵纪念,也是我在经历了两年的挫折与磨砺后,重新崛起的证明。
1988年奥运会,我的最后之战,中国体操的重要之战。
奥运会男子团体比赛,中国男队出入意料地被挤出前3名。我们大家心理都很不好受。许多人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李宁笑,但只有我们知道,他回到运动员休息室,关上门哇哇大哭,对我们叫着:“哥儿们,我对不起你们!”可我明白,对于李宁来说,现在需要的不是安慰,更多的应是理解。我更明白,只有在单项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夺取金牌,才能在大家那被失败的苦水浸得冰冷的心灵上,注入一丝暖意。
5.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教练员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一支队伍水平的高低,这是竞技体育的一大规律(袁伟民,1994 b)。”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需要细心考虑运动员的个人追求问题,以避免教练员的权威与运动员的自主之间的矛盾。本文调查中就训练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让被调查者表明队员是否有影响力,其结果如表4-4和图4-2所示(表中数据0表示队员完全没有影响力,1表示完全应该由队员决定,0.5表示队员与教练有相同的影响力)。
表4-4 队员想法与队里实际对比
图4-2 队员想法与队里实际对比图
从表中数据可见,所列问题的实际情况得分都在0.4以上,表明被调查的优秀运动员在运动队中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教练员能与他们共同决定一些有关训练的问题。但也应看到,从总体上讲,表中队员对自己在队内表中所列问题上有影响力的期望高于队里的实际情况,其差异达.05显著水平。
下面是反映教练与队员关系的一些个案。从这些个案中不难看到,只有凭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和谐二重奏,才能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教练员的失误,可能导致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终止。
[个案33]L ·Y(续)
1978年,我们几个小队员到上海观摩国际体操邀请赛。爸爸闻迅后从杭州到上海看我。一天上午,他看了我的训练,见我还在练鞍马基本功,他就有些着急。爸爸问杨教练:“练了半年多了,怎么搞的?”杨教练笑着对爸爸说:“你不要着急,现在得抓好他的基本功。他鞍马差,更得多练些。”
现在看来,那时化这么大力气练基本功是对了。杨教练很有经验,他先教我把基础打牢,以后再上难度时,学一个是一个,比赛时真用得上,占便宜。不像有的队员,学这个也可以,学那个也可以,照我们搞体操的行话说,就是比较“花”,到头来什么像样的动作也拿不出来。
一年以后,我也开始学难度了。这下我的进步就快了。我的体型不是很理想,身材也比较矮,但腿部力量强。这样的身体条件,不适于做柔和、舒展的动作,而适合爆发力强、力量型的动作。杨教练选的动作很准,正适于我做。
……
28日要举行男子个人全能比赛,我的紧张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团体赛。比完吊环,我和苏联的阿卡皮扬并列第3。该最后一项了,如果双杠比赛我压不住阿卡皮扬,有被挤出前3名的危险。
此时,一直默默地在一边看我比赛的杨明明教练,走到我身边,悄声提醒我:“别想名次,想技术要领。”他很了解我,知道我此时的紧张心事。
……
[个案34]L ·S ·B(续)
那是我人生关键的4年,他给我打下了稳固而扎实的基础,又使我转而真正迷上了举重。这老头又狠又和气,抓起训练来,严得、狠得叫人喘不过气来;训练一结束,又让人亲不够。他几乎天天把我带到他家,翻出好吃的全塞在我手里。他带的省队(我当时算“业余”),伙食比我们好,所以常常给我带鸡蛋、水果、鸡鸭肉,那是他为我省下的。我是接过就吃,吃完一抹嘴,训练时偷懒照偷懒,想气他照样气他。一次训练他让我做5组练习,待他转身去向别的队员布置,我做了两组便不举了。他过了一会儿转回来一问,我一口咬定做了5组。哪想到他早悄悄盯着我呢,气得他脸都青了,手哆哆嗦举起来,到底照我背上扇了一巴掌。“……你,你教练还打人?!”“打了,就打你个龟儿子!”打了还不算,又罚我到操场跑3圈。我边抹着眼泪边跑,心理暗暗他骂着他。晚上,他照旧来到宿舍给我按摩。我一头拱到被窝里,给他个屁股。他笑着仍骂着我“龟儿子”,便仔仔细细开始给我按摩。我听到他累得直喘,还不住擦汗。按摩完,他拍了一下我的屁股,又到别的宿舍给队员按摩去了。我坐起来,摸着背上他滴下的汗水,心里猛然很难受,真对不起他。他都那把年纪了,为的又是谁呢?
我成长起来了,练了几年,便开始冒出要“当冠军”、“破纪录”之类的话。这是必然的,否则我奔个什么?但我发现李指导一听我说这些,便默默无语,我问他,他说:“你现在要的是基础,是基本功。懂吗?我给你布置的计划,你尽力了吗?人就是尽力,然后再谈别的。”
……
又是3年后,1987年9月,我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41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给李指导打了个电话,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重大的比赛。他在电话中说:“S· B,5年多前,你曾叨咕过拿冠军,我还曾说过你,如今我感觉是时候了,我是相信我的感觉的。还是那句话,去了,完全尽心尽力,我等你的好消息。”我记住他的话,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果然以130公斤的抓举成绩拿下了世界冠军。被人称为“中国举重史上第一个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一回国我急忙给李指导打电话,不想电话通了之后,那边半天没有声音,“……S ·B,你,你拿下来了……我是高兴,你别在意我这样……在我度花甲之年生日的时候,我真太高兴了……这是你给我的最重的礼物!”听到李指导哽哽咽咽的话语,我的泪水刷地流下来了。白发两鬓的李指导为体育事业献出的几乎是一生,但世界冠军却与他无缘;我为体育付出的才是短短数年……但我取得的一切,不都是他及许多老一代教练默默奉献的成果吗?
平生第一次,19岁的我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平生第一次,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从我头顶冉冉升起;平生第一次,一位外国姑娘给我献花后,在我脸腮上轻轻吻了一下,她满面微笑,我满面羞红。
无数个“想不到”之后,冷静下来,我心中涌出了“该想到”。我付出了,我理当收获。但我不能不在此时想到李白玉教练和伙伴杨坚,是他们让我明白,人世间比世界冠军分量重的东西很多很多。我又想起大哥哥辈的何英强,那么强的实力,也有折戟沉沙的时候,比赛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但我将继续朝前走!
[个案35]W ·X ·L(续)
1985年冠军赛期间,我鼻中膈弯曲,呼吸困难,睡觉只能张着嘴,最后得了慢性咽炎,我决定做手术。
当我从手术室摇摇晃晃走回病房,第一眼看到的是我的教练袭砚芳。她看着我,鼻子又扁又宽,鼻腔里塞满了纱布,一点气不透,便焦急地问:“疼吗?”我说:“不疼。”哪知麻药劲儿一过去,就疼得我难以忍受。我哭了,默默地流着泪。在那些日子里,袭砚芳教练经常陪伴着我。我和她相处了9年,是她把我从体校带出来,滑进全国冠军的行列。她对我就象对自己的女儿,既严厉,又亲切。
1986年,在日本举行的首届亚洲冬运会第一天比赛上,我摔倒了,躺在场外的白雪上,不由地流下了眼泪:已有7年没有在赛场上出现失误,却在第一届亚运会上摔倒了。想到明天,我爬起来重新滑到了终点,尽管我很清楚,滑与不滑我都是最后一名。但,我更明白,我是代表中国来的。
我回到住地,领队来了,只说了一句话:“没关系,摔倒了再爬起来!”教练给我送来一堆苹果。似乎他们的眼里都浸满了泪水,我再也抑制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他们送来的是温暖,是一颗滚烫的心。
晚上,教练又来了,给我按摩。她心里最痛苦,谁能理解她?可她比我坚强多了。尽管她一脸都是自信。可我知道,这一夜她是无法入睡的。
1000米开始。我内心在祈祷:“W·X·L,你要成功!”“去拼,不然会后悔的!”我稳住后冲击最后的200米,成绩1分27秒56。我慌了,不知是否又输给别人了。教练却笑了,是第一次见她这么笑。啊,我成功了,多少人的期望和心血,多少痛苦和悲伤,换来这块太沉太沉的金牌。
教练在笑,而我心里却在哭。她显得那么苍老憔悴。癌症!几个月前她就发现乳腺长了个硬块,硬是瞒着大家不上医院。我想说,是她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名共产党员,培养成第一个亚洲冠军,我的好教练。
[个案36]Z ·T(续)
1988年我顺利地进入了国家田径队,在我国著名的教练员H·J旗下当第子。
H教练是专门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的,只有底子厚的运动员才能承受他的运动量和充分理解与接受他所授的高水平技术。可我的训练年限是那么短,底子又不厚,原来就是靠协调性好在那里撑着。面对H教练的训练我无法承受,也无法达到他的要求。这样便在1989年一年里,成绩由上年的1.82米下降到1.75米。
1990年国家队调整,H教练退休,我也就不幸地被列入调整行列了。
[个案37]L ·G ·Z(续)
入队以后,每次训练中,我总感觉有点头晕、眼发黑、恶心、浑身无力。那个时候,各方面营养都差,也没什么所谓的医务监督。见我一训练就晕,教练老是说我,烦我,说我不好好练,怕吃苦。
后来实在不行了才同意我去检查检查。结果一查,血色素只有6克,严重贫血,根本就不宜参加运动。这时教练才给我特殊照顾,别人跑四圈我跑三圈,别人跑十趟,我跑八趟。
1980年底,国家青年队组建,由于我当时百米能跑13秒,摸高能摸3.20米而入选。
这是一支刚冲出亚洲的队伍,有着比较强的作风。作为一个新队员,教练抓得特别紧,每堂课不管是练好练坏,都得练。下课以后还要加扣球、单人防守、低线防守等。可是,教练员忽略了每个人身体状况的不同。训练完后我无法恢复,也就无法适应训练。教练就说我是身体条件在那摆着,那么好,就是吃不了苦。舆论也讲,河北的LGZ身体条件比朗平还好,就是吃不了苦。
1984年我回到河北队。队里对我挺重视,训练上能掌握一下,生活比较照顾,每月给营养补助。这样,1984年那一年我的血色素又上来了,我感觉身体特别有劲儿,觉得力量用不完似的。其它省要出国比赛,也来借我去。从84年到88年,我参加了所有的甲级联赛,1987年全国主攻手对抗赛,我是第一名。1989年,全国教练员会议上,各省的教练们都写信推荐我,让我再回国家队。这种情况下,我又回到了国家队。
[个案38]Y ·Q ·B(续)
我在国家队期间遇到了很好的教练,那种舍家为业的教练。
我的一个教练,时时觉得胸疼,但因为要带训练,也没有去治,直到比赛结束了才去检查,结果一检查是乳腺癌晚期。医生为了挽留她的生命,将乳腺全部切掉了,还把两个肋骨也还切除了。然而,病房中的教练一直担心新的训练季节到来后我们的训练,在手术一个半月以后就返回训练场。这样的教练那种精神是非常非常感动人的,也深深感动了我。
在我10岁到12岁的那个时候,我的体校老师,也是因为我们训练,自己的儿子发烧也没管他。她的丈夫是中医学院院长,当时工作很忙,脱不开身。孩子发烧两三天后,烧成了白血病,再治已来不及了,没几天就死掉了。这是体校一个老师的儿子,就这么一个儿子。这是我一生都忘不掉,也忘不了的事情。
一个老师都付出这么大,我还能在乎什么呢?也许正是我这些经历造成了我今天的这副模样。这些事,我与许多记者谈起过,可他们都没写,我说完了他们也没写。但是我觉得这些事情对我影响很大。
……
我跟国外一些比较有名的教练员通信,告诉他们我爆发力很好,在短距赛中速度很快,可是在500米后半程降的很厉害。他们回信告诉我需改进的地方。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的速度耐力上来了,这才使我今天有机会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可是我们的一些教练,始终就是一种教学方式,虽然认真,但虚荣心强,素质就在那儿。原来我是很怕教练的,最早的时候一见到他就怵,他老动不动就踢我们。那时正好赶上比赛,我来例假了。其实这不怨我,有时一紧张兴奋它就提前了。因为提前了,我很害怕告诉教练,但觉得来例假了不该训练是的,最后还是告诉了教练。教练就踢我一脚,“谁让你来例假的!?”就象这样不讲道理。一到休息的时候就给我们一大盆衣服,我们就给教练洗呀洗。教练就是教练。
本文对被调查者认为在运动队期间关系最近的人做了调查,结果如表4-5所示。从表中数据可见,不论男女运动员都把主教练作为自己在运动队期间关系最近的人,其次是同队队友,两者合计分别占男队员总数的90 %和女队员总数的82.9 %,占全体被调查者的88 %。这一结果再次说明教练与队友对运动员所具有的影响。不过,从数据中也可看到男女被调查者之间的区别。男性被调查者在运动队期间关系最近的人更集中于主教练,为78 %,女性被调查者在运动队期间关系最近的人相对分散于主教练和同队队友之中,各占43.9 %和39.1 %,表明女队员对同伴的依赖强于男队员。
表4-5 运动员在运动队期间关系最近的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客观环境因子对运动员取得成绩与否影响很大。因为,任何一些运动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优越的客观环境,能促进和激励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不良的客观环境,会阻碍或打击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这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事实。当然,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考验,逆境中奋发是优秀运动员应具有的品质。
(三)物质保障
这是优秀运动员获取成绩的手段和工具,主要表现为运动队的训练条件、管理水平、情报资料,教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机遇等。任何运动员训练过程或比赛中创造运动成绩的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撑和科学训练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当今高水平的运动较量,其背后往往是科学技术的较量。因此,各个项目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都要具备必要的物质保障,这是优秀运动员获得成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是各队物质保障的多少和获得方式不同而已。中国青年女篮1995年访美训练期间利用美方提供的现代化的场地、器材,科学的测试数据,平衡的膳食配方,良好的训练环境,大胆进行了七周的力量训练,结果全队体重平均增长不到1公斤,66.66 %的队员体脂有所下降,全队平均卧推成绩提高了43 %,抓举成绩提高了57.5 %,下蹲成绩提高了63 %,这在国内目前的训练条件下是无法达到的(马跃南,1997)。
(四)形态素质
这是优秀运动员获取成绩的身体基础,主要表现运动员的形态条件和身体素质。运动训练的本质是开发人体的运动潜能,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如果没有必要的形态条件和身体素质,就不可能创造非凡的运动成绩。
总之,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影响运动员获取成绩,从普通运动员成长为优秀运动员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并非平分秋色,彼此孤立存在,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各占不同比重,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系统。这个系统的结构状态如何,决定着该系统的产出功能,及运动员取得成绩的大小。当内在动力、客观环境、物质保障和形态素质等要素彼此结合,相互适应,协调一致,形成结构合理,和谐有序的优化状态时,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好,发挥的水平最高,从而使一些普通运动员跃升为优秀运动员。
三、运动经历与运动成绩
经历是一个人理解问题的基础。那么,优秀运动员的职业经历是否是其取得成绩必不可少的因素呢?个案中,X ·H ·F“田野当靶棚,土墙当靶板……”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地区集训的艰苦条件经历,使他“格外珍惜省队集训的机会”,在他的“时间表上已经没有了休息日”。L ·Y在训练中和比赛中的受伤、失利,使他“进一步受到磨练,更加成熟了”。这些个案中优秀运动员的经历为他们日后创造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的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本文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被调查的我国23、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的问卷进行分析,试图展示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经历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然而,经历是一个人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很难用具体客观的指标直接加以描述。因而,本文用反映运动员运动经历全过程的运动年限作为路径分析的因素,对运动员运动经历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间接的探讨。
对于路径分析图应该明确,它的基本作用并不是发现因果关系和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在于检验本文所提出的运动经历与运动成绩有关的假设是否与所用的实际资料相符。如果两者相符,则进而描述这种关系的强度。本文对运动员运动年限与运动成绩的分析模型包括六个变量:入队文化、始训年龄、入队年龄、入国家队前训练年限、入国家队后训练年限、运动成绩。这六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是:首先把运动员的入队文化和始训年龄作为对本人运动成绩取得的初期值。随后受入队文化和始训年龄的影响,完成入队。经过训练提高后入国家队,再根据其运动成绩决定在国家队时间的长短。而这些都是取得运动成绩的“因”。同时,把没有加以度量的“因”作为“残差”。见图4-2。
从图4-2的路径图和表4-6的数据中可看到:
图4-2 运动年限与运动成绩路径分析图(路径系数矩阵见表4-6)
表4-6 运动年限与运动成绩路径系数表
*表示.05显著性水平;**表示.01显著性水平。
1. 运动员开始训练的年龄(变量2)越大,文化程度(变量1)就越高,入队年龄(变量3)也就越大。
2. 运动员入队年龄(变量3)越小,入队后到入国家队之前的训练年限(变量4)就越短;而入队后到入国家队之前的训练年限(变量4)还受运动员开始训练年龄(变量2)的影响,开始训练的年龄(变量2)越大,入队后到入国家队之前的训练年限(变量4)就越短。
3. 入队年龄(变量3)和入队后到入国家队之前的训练年限(变量4)这两个变量对运动成绩(变量6)的直接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故图中省略了箭头。
4. 入队后到入国家队之前的训练年限(变量4)越长,入国家队后的训练年限(变量5)就越短,而入国家队后的训练年限(变量5)对运动成绩(变量6)影响很小。
5. 运动员开始训练的年龄(变量2)越小,文化程度(变量1)越低,运动成绩(变量6)就越好。
这样,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和始训年龄在上述运动经历变量中成了最能预测运动成绩的变量。然而必须看到,图中残差效果总体上较大,这说明,运动成绩由上述运动年限变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程度还是很强的。诚如上节中表4-3所展示的,运动经历只是内在动力因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路径分析样本中所有的运动员都是国家队队员,都参加了奥运会,都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但,每个运动员的运动经历不尽相同。
四、小 结
本章通过个案分析,影响运动员成长因素的因子分析,以及运动经历与运动成绩的路径分析,认为在普通运动员向优秀运动员这一过渡的过程中,成绩资本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将本章的个案与上一章的个案,本章的因子分析与上一章的因子分析分析结合起来,不仅看到了不同运动员的静态状况,还看到运动员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奋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绩演化成了资本。
本章还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提出内在动力、客观环境、物质保障和形态素质是影响运动员获取成绩,从普通运动员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四大要素,并说明当这四大要素素彼此结合,相互适应,协调一致,形成结构合理,和谐有序的优化状态时,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好,发挥的水平最高,从而使一些普通运动员跃升为优秀运动员,而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的经历不尽相同。下一章将成绩资本的利用和运动员地位的变化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