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运动损伤理疗技术操作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理疗学概论

第一节 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一)理 疗

应用自然界和人工形成的各种物理因子(physical agent),如电、光、声、磁、热、冷、矿物质和机械等因素作用于人体,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即利用物理因子在组织中产生治疗性反应称为物理疗法(physical agent modalities)或理疗。

(二)理疗学

研究物理疗法的作用机制、物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操作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等,称为理疗学。

二、理疗分类

理疗的分类可根据物理因子以及物理特性、生物学效应等进行分类。

(一)物理因子分类

1.电:主要包括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等。

2.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激光等。

3.声:主要为超声波等。

4.磁:主要包括恒定磁、脉动磁、交变磁等。

5.冷:主要包括冷敷、冰按摩等。

6.热:主要包括热敷、石蜡、热蒸汽等。

7.水:主要包括温水浴、旋涡浴等。

8.其他:如生物反馈疗法、压力疗法、冲击波疗法等。

(二)其他分类

1.电磁波属性分类

由于部分物理因子具有电磁波的物理属性,因此,也可将部分物理因子按照电磁波属性进行分类。

电磁波谱频率由高至低(波长由低至高)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C、B、A);可见光(紫、蓝、绿、黄、红);红外线(近红外线、远红外线);短波和微波。理疗常用的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短波和微波等。

2.热效应分类

由于部分物理因子可产生热效应,因此,根据所产生热效应的种类进行分类。

(1)浅表热

常由于热辐射、传导等方式形成,如红外线所产生的辐射热;热敷、石蜡、热蒸汽等所产生的传导热。由于这些物理因子所产生的热通常是渐次透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温度也随之下降,穿透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称为浅表热。

(2)内生热

常由于物理因子在人体内部因分子振荡等物理效应而产生,如微波、超声波等,产生热的部位相对较深,因此,也称为内生热。

三、理疗方法简介

(一)电 疗

1.低频电疗法

频率在0~1000Hz范围内,包括直流电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感应电疗、电睡眠疗法、间动电疗、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刺激电疗、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

2.中频电疗法

频率在1kHz~100kHz范围内,包括等幅正弦中频电疗、调制中频电疗、干扰电疗、音乐电疗。

3.高频电疗法

频率在100kHz以上,包括达松伐电疗、中波疗法、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疗法。

(二)光 疗

1.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是人眼睛看不见的光线,波长较红光长,为760nm~15μm之间。医疗用红外线分为短波红外线(760nm~1.5μm)、长波红外线(1.5~15μm)二段。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

2.可见光疗法

可见光就是人肉眼能看到的光线,波长为760~400nm,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组成。应用可见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可见光疗法。可见光疗法主要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及多光谱疗法。

3.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是光谱中位于紫光之外,波长短于紫光的不可见光线,波长为400~180nm。根据紫外线的生物学特点,可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三个波段,各自的波长分别为400~320nm、320~280nm和280~180nm。应用紫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紫外线疗法。

4.光敏疗法

即利用光敏作用(在感光物质或光敏剂的参与下,完成原来不发生光化反应的现象)治疗疾病的光疗法,又称为光化学疗法、光动力疗法。光敏疗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外涂煤焦油与紫外线照射相结合治疗银屑病为始。随着对光敏作用的深入研究,现已有皮肤、黏膜、血液、骨髓等光敏疗法,应用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

5.激光疗法

激光是在原子、分子体系内,通过受激辐射放大而发出的光。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激光疗法。

(三)超声波疗法

频率在20000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称为超声波。应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

(四)磁场疗法

应用磁场作用于机体、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磁场疗法,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恒定磁、脉动磁、交变磁治疗。

(五)冷冻疗法

1.冷疗法

应用比人体体温低的物理因子(如冷水、冰块等)刺激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冷疗法。

2.低温疗法

应用致冷物质或冷冻器械产生的低温,作用于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温疗法。

(六)传导热疗法

1.石蜡疗法

利用加热的石蜡为温热介质,将热传导至机体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称为石蜡疗法。

2.湿热袋敷疗法

属于热敷的一种,通过传导方式将湿热袋的热量和水蒸汽作用于治疗部位的热疗方法称为湿热袋敷疗法。由于具有良好的保温和深层热疗作用,因此尤其适用于缓解慢性疼痛性疾病。

3.热气流疗法

利用强烈的干燥热气流作用于治疗部位或全身的热疗方法称为热气流疗法,也称为干热空气疗法,特点是不含水分,患者更易耐受高温治疗。

(七)水浴疗法

利用水的物理化学特性,以不同的治疗方式作用于人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称为水浴疗法。具体包括浸浴、漩涡浴、蝶形槽浴、对比浴等。

(八)其他疗法

1.生物反馈疗法

应用电子技术将人在一般情况下感觉不到的肌电、皮肤温度、血压、心率、脑电等体内不随意生理活动转变为视听信号,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患者对体内非随意生理活动进行自我调节控制,改变异常活动、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生物反馈疗法,也称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2.压力疗法

对肢体施加压力,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或脏器的血流量,以纠正上述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为肢体加压疗法。

3.冲击波疗法

应用冲击波治疗仪发出的冲击波,作用于治疗部位,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理疗方法。

第二节 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

一、直接作用

物理因子直接引起局部组织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称为直接作用。

(一)低、中频电

低、中频电流因大多不能通过电阻高的骨组织,故作用较浅,主要作用在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并引起这些组织的兴奋性改变。

(二)光

1.红外线

长波红外线作用于皮肤,短波红外线有可能达到皮下脂肪,偶可达肌肉产生热作用。

2.紫外线

主要作用于皮肤,产生光化学效应。

(三)高频电

1.短波、超短波

短波或超短波电容场法作用最深,可达骨组织,但电能吸收最强处位于皮和皮下脂肪,即电容场易引起脂肪过热。

2.微 波

厘米波、分米波的作用可达肌肉层,其中分米波作用比厘米波深,作用部位可产生热效应和热外效应。

(四)超声波

由于骨和骨膜间存在界面而引起反射,因此在肌肉和骨组织交界处热作用明显。

上述物理因子的作用深度见表1-1。

表1-1 电光疗作用深度比较表

注:*有效穿透深度:指半吸收层,是电光疗能量进入人体后下降到为起始值的50%时的深度;

**穿透深度:指电光疗能量进入人体后下降到为起始值的37%时的深度;

***可能达到的深度:指电光疗能量进入人体后下降到起始值为10%时的深度。

(五)热

有多种物理因子可产生热的作用(如传导、辐射产生的浅表热及内生热等),热对组织的直接作用为局部的温度升高,并因此使流经此处的血流量增多。

二、间接作用

物理因子作用人体后,通过热、电化学或光化学的变化,而引起体液改变,或通过神经反射、经络穴位而产生的作用为间接作用。

(一)体液作用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可以引起体液改变。

短波或超短波作用于脑垂体可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短波或超短波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也增加。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明理疗的体液作用。

(二)神经作用

电、光疗等理疗方法尚可通过神经系统发生间接作用。临床上常见的神经作用如下。

1.轴突反射

可通过体表反射器刺激轴突反射引起血管扩张。

2.神经反射

物理因子作用于内脏有节段反射联系的反应区皮肤上,通过节段反射等神经反射改变器官的功能状态,或使有病理性改变的组织恢复正常。利用电、光疗的神经反射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也称为皮肤内脏反射疗法、节段反射或反射区疗法。

(三)经络穴位作用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物理因子可以通过经络、穴位而发生作用。

三、临床治疗作用

理疗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对许多疾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具体临床治疗作用归纳如下。

(一)消 炎

紫外线、短波、磁场多种物理因子具有消炎作用,因此,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可治疗皮肤、黏膜、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等部位的急、慢性炎症。例如:紫外线照射疗法或直流电抗生素离子导入疗法等方法可治疗皮肤等表浅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适当的温热疗法、磁场疗法或低、中频电疗法等对慢性炎症也具有一定疗效。

物理因子消炎作用的机制包括: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如紫外线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消散;增强免疫力等。

(二)镇 痛

针对疼痛不同的病因,采用恰当的物理因子可较好地达到镇痛作用。例如:由于炎性疼痛可采用上述具有消炎作用的物理因子;缺血性疼痛和痉挛性疼痛可采用温热疗法等理疗方法,改善缺血、消除痉挛,从而缓解疼痛;神经性疼痛可应用直流电麻醉药物导入方法直接抑制痛觉冲动传入,或可采用低频电疗法(如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中频电疗法(如干扰电疗法等)。

理疗镇痛原理以闸门学说、内啡肽学说为基础。

(三)兴奋神经-肌肉

理疗兴奋神经-肌肉的作用主要发生于低、中频电疗。低频电流(如间动电流)、中频电流(如干扰电流、调制中频电流)均可引起运动神经及肌肉兴奋。

理疗兴奋神经-肌肉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周围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

理疗兴奋神经-肌肉的治疗机制为细胞膜受电刺激后,产生离子转移、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引起神经、肌肉兴奋。

(四)缓解痉挛

具有热效应的物理因子均可达到缓解、降低痉挛的作用。

具体可包括:具有深部热效应的短波、超短波和微波;具有浅部热效应的石蜡疗法、太阳灯和红外线;具有全身热效应的热水浴、光浴疗法等。

理疗缓解痉挛的治疗机制为热能够降低肌梭中传出神经纤维兴奋性,使牵张反射减弱和肌张力下降。

(五)促进伤口愈合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直流电锌离子导入疗法和共鸣火花电疗法(达松伐电疗法)等可以促进各种伤口愈合。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的治疗机制为防止和控制伤口感染,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上皮搭桥。

直流电锌离子导入疗法和共鸣火花电疗法(达松伐电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所致溃疡,这两个理疗方法可显著缩短下肢静脉曲张所致溃疡的愈合时间。

(六)消散粘连、软化瘢痕

具有消散粘连和软化瘢痕作用的理疗方法包括:超声波疗法、石蜡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疗法等。

理疗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的作用机制为改变结缔组织弹性,增加延展性。

(七)加速骨痂形成

具有加速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的理疗方法包括:电流强度较弱的直流电阴极、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干扰电疗法和脉冲磁场疗法等。

上述理疗方法的治疗机制为促进骨质生长。

(八)抗 菌

具有抗菌作用的理疗方法为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其杀菌效力最强的光谱为254~257n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杀灭作用。

(九)镇静、催眠

具有镇静、催眠效果的理疗方法包括:电睡眠疗法、镇静性电离子导入疗法、全身不感温水浴、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磁场疗法等。

治疗机制为:增强大脑皮层扩散性抑制、解除全身紧张状态,由此产生明显的镇静、催眠效果。

(十)增强机体免疫力

部分物理因子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紫外线、红外线、磁场等物理因子均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十一)脱 敏

紫外线具有一定的脱敏作用。紫外线能将蛋白分解生成组织胺,小剂量组织胺不断进入血液,又刺激组胺酶产生,当组胺酶达到足够量时,则可分解产生过量的组织胺,而起到脱敏作用。

(十二)治疗癌症

热疗、激光的光敏效应、气化炭化、低温冷冻等方法在治疗癌症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三节 运动损伤与理疗

一、运动损伤概述

(一)运动损伤定义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因运动所导致的损伤。其特征是损伤或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例如: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与体操动作中的支撑、转肩、跳跃、翻腾等技术有关;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与标枪运动员。

当然,非体育运动过程中肌肉、骨骼、软组织等运动系统损伤也可归类为运动损伤。例如:多见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踝关节扭伤。

(二)运动损伤分类

运动损伤按损伤时间可分新伤和旧伤;按损伤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损伤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按损伤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但从理疗治疗实践的角度,常以损伤病程分类。

1.运动损伤的病程分类

(1)急性运动损伤

急性运动损伤的病理主要表现为损伤局部的急性炎症、水肿、出血等,如肌肉肌腱及韧带撕裂;关节扭挫伤等。

(2)慢性运动损伤

慢性运动损伤或因为急性损伤治疗不当、不及时或过早参加训练等原因转化而成;或是由于训练不当、局部劳累而成。慢性运动损伤的病理主要表现为损伤局部的慢性炎症、粘连、瘢痕等,如髌骨软骨病、足球踝、投掷肘等。

急性运动损伤和慢性运动损伤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许多急性运动损伤常因为长期累积性劳损所致,慢性运动损伤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急性运动损伤治疗、处理不当所致。慢性运动损伤也同样会影响完成训练计划、提高成绩与运动寿命。

2.运动损伤的解剖病理分类

(1)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损伤

急性软组织损伤有肌肉肌腱及韧带撕裂或断裂等。慢性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筋膜炎、肌腱腱鞘炎、腱和韧带止点损伤等。发生在腱止点部的微细损伤又称为“末端病”,如肩袖损伤、腘绳肌的坐骨止点损伤等。其病理改变为腱变性、骨化及止点唇样增生等。

(2)关节软骨损伤

急性关节软骨损伤有软骨骨折等。慢性关节软骨损伤病理学表现为软骨的退行性变,如髌骨软骨病、足球踝、投掷肘等。

(3)骨组织劳损

常见的是应力性或疲劳性骨膜炎和骨折,可发生于胫腓骨、蹠骨、脊椎椎板、髌骨、足舟骨等处。此类损伤经改变训练、减少或停止局部负荷后多数可自愈。

(4)骨软骨炎

多见于儿童和少年。常为慢性运动损伤,包括脊椎椎体骨骺炎、胫骨结节骨软骨炎、桡骨远端骨骺炎、肱骨小头和跟骨骨骺炎等。

(5)神经血管损伤

如拳击者脑软化症(又称击醉)、肩胛上神经麻痹等。

(6)胸腹内脏损伤

胸膜、肺损伤可出现血气胸。肝、脾、肾、十二指肠破裂也偶有发生。

(7)其他

皮肤、眼、耳、鼻、口腔部位损伤。

(三)运动损伤性疼痛

运动损伤导致的最重要的一个症状为疼痛。

急性运动损伤由于急性炎症、肿胀、出血等因素导致疼痛。

慢性运动损伤则由于慢性炎症、粘连、瘢痕等因素导致疼痛。

由于两者疼痛原因不同,因此镇痛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理疗在运动损伤治疗方面的作用

由前述的理疗临床治疗作用我们不难看出,理疗的许多作用可以应用于运动损伤的治疗。理疗作为运动损伤治疗方法之一,在急、慢性运动损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理疗具有非药物(或药物剂量极小)、无创的治疗特点,因此,理疗治疗运动损伤的优越性十分明显。

(一)理疗在急性运动损伤方面的治疗作用

急性运动损伤治疗时,尽快地消除急性炎症、解除局部肿胀和出血、缓解疼痛、促进愈合、防止转变为慢性损伤是当务之急。

利用理疗手段可以解决急性运动损伤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紫外线疗法可以治疗皮肤擦伤;冰疗可以及时消肿和止血;磁疗可以消除关节肿胀、积液;解决急性炎症的物理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均可缓解急性运动损伤导致的疼痛问题。

(二)理疗在慢性运动损伤方面的治疗作用

慢性运动损伤治疗时,解除慢性炎症、促进血液循环、解决疼痛、缓解痉挛、预防粘连、软化瘢痕、兴奋神经-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加速骨痂形成等是理疗治疗的重点工作。

理疗手段同样可以解决慢性运动损伤中的许多问题。例如:超声波疗法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慢性运动损伤并预防软组织粘连;石蜡疗法促进瘢痕软化;间动电流疗法、干扰电流疗法、调制中频电流疗法均可引起运动神经及肌肉兴奋,并缓解疼痛。

第四节 物理因子主要治疗技术选择

一、理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理疗治疗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物理因子的作用深度;二是物理因子的作用机制。

(一)以作用深度为依据

1.作用于皮肤表面时:选择紫外线(光化学效应)、长波红外线(热效应)、直流电(电化学效应)。

2.作用皮下脂肪层时:选择短波或超短波电容电极;短波红外线。

3.作用于肌层时:选择短波(电感法)、微波(热效应);低、中频脉冲电流(肌肉收缩)。

4.作用于骨等电阻大的组织:选择短波和超短波电容电极(电极间隙要大)。

5.作用于骨膜时:选择超声波。

(二)以作用机制为依据

1.镇痛、镇静:选择低、中频脉冲电流、直流电等。

2.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选择低、中频脉冲电流、直流电、高频电流、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3.抗过敏:紫外线等。

4.促进伤口愈合:高频电流、小剂量紫外线等。

5.抗痉挛:低、中频脉冲电流、高频电流、红外线等。

6.防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肌萎缩:低、中频脉冲电流等。

二、理疗方法的运用

理疗方式除了运用单一物理因子之外,还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因子联合应用。联合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和缩短病程。两种或两种以上理疗方法综合应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先后进行。理疗也可以与其他康复疗法(如运动疗法等)、其他治疗手段综合应用。

(一)两种物理因子同时应用示例

1.超声波-间动电

2.直流电-中波

(二)两种物理因子前后应用示例

1.网球肘:间动电疗法与超声波疗法。

2.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波疗法与中频疗法。

3.急性蜂窝织炎:超短波疗法与紫外线疗法。

(三)与其他康复疗法综合应用示例

1.关节活动度受限:先局部蜡疗后关节活动度训练。

2.瘢痕挛缩:先超声波疗法或蜡疗后牵伸训练。

(四)与其他治疗手段综合应用示例

1.理疗与药物:直流电离子导入、热疗与化疗联合治疗肿瘤。

2.理疗与手术:术中紫外线照射;术中微波治疗肿瘤。

3.理疗与放疗:热疗与放疗联合治疗肿瘤。

(五)联合(或综合)应用注意事项

1.治疗中联合应用的物理因子之间必须有协同或相加的作用,以防止相互削弱或产生拮抗作用。

2.理疗与其他康复疗法(或其他治疗手段)综合应用时,需要注意治疗方法的先后顺序、治疗剂量等的调整。

三、组合理疗设备

目前,为了满足两种物理因子的共同应用,专门设计了一些整合多个物理因子的理疗设备,如理疗组合工作站(图1-1)、超声波-电疗组合治疗仪(图1-2)等。

图1-1 理疗组合工作站

图1-2 超声波-电疗组合治疗仪

(一)理疗组合工作站

理疗组合工作站将电疗法、超声波疗法、激光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以及电诊断等多种理疗集成在一台仪器内,可同时满足多人治疗;也可以实现两种物理因子同时应用(如超声波-电疗法)。其所包含的、可选择的理疗方法如下。

图1-3 理疗组合工作站负压吸引模块

1.直流电疗法与低频脉冲疗法:直流电疗法、高压脉冲治疗电刺激疗法、微电流疗法、单相(如三角波、方波等)低频脉冲疗法、双相(如VMS等)低频电刺激疗法、多相(如Russian脉冲波,为一种方波调幅的正弦电流)低频电刺激疗法、间动电疗法、感应电疗法、TENS等。

2.中频电疗法:四极干扰电疗法、双极干扰电疗法等。

3.超声波疗法:常规超声波疗法、超声波药物透入疗法等。

4.光疗法:主要为激光疗法。

5.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6.电诊断:强度-时间曲线。

7.负压吸引模块:连接四个吸附杯,杯内真空,吸附强度0~600mbar,可调节,提供连续、1.65秒开启/0.35秒关闭和0.75秒开启/0.25秒关闭3种吸引类型(图1-3)。

(二)超声波-电疗组合治疗仪

超声波-电疗组合治疗仪将超声波疗法、电疗法组合在一台仪器内,除了可以实现单一物理因子治疗外,特别适合开展超声波疗法与电疗法同时应用的治疗工作。其所包含的、可选择的理疗方法如下。

1.超声波疗法:具备超声波疗法的所有技术参数。

2.电疗

(1)直流电疗法与低频脉冲疗法:直流电疗法、高压脉冲治疗电刺激疗法、微电流疗法、单相(如三角波、方波等)低频脉冲疗法、双相(如VMS等)低频电刺激疗法、多相(如Russian脉冲波,为一种方波调幅的正弦电流)低频电刺激疗法、超刺激电流法、间动电疗法、感应电疗法、TENS(对称双相、不对称双相等)。

(2)中频电疗法:四极干扰电疗法、双极(预调制)干扰电疗法等。

第五节 理疗的反应及处理

一、理疗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一)理疗反应定义

理疗反应是指理疗过程中出现的一时性局部病变加剧或伴有一些轻微的全身症状的现象。

(二)理疗反应分类

理疗反应分为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

1.正常反应

在进行急性炎症治疗时,治疗局部会出现温度升高、肿胀明显、疼痛加剧、功能受累等现象。这是因为许多物理因子的作用可使治疗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代谢增高,因而产生病灶的活动性增强,组织修复加强的表现。但这些现象可在随后的理疗中很快消退,所以也称之为一过性反应。

正常反应一般出现在治疗后3~5次及14~20次阶段,1个疗程只出现一次反应,反应期为3~5天。

2.异常反应

(1)局部异常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局部或身体的局部产生的不良症状,包括皮肤丘疹性皮炎;烫伤、水疱或灼伤;电光性眼炎等。

(2)全身异常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头晕、头痛、全身出汗、心慌、食欲不振、病情波动或恶化等全身现象,也称为过度刺激现象。

二、异常反应的原因与处理

(一)局部异常反应原因与处理

1.皮肤丘疹性皮炎

多见于直流电离子导入、低频电、紫外线、蜡疗等。

(1)常见原因

皮肤对导入的药物过敏、药物浓度过大、用量不当引起刺激现象。

直流电、低频电电流密度过大,对皮肤产生刺激。

患者对紫外线、石腊过敏。

(2)处理方法

找出皮疹原因,对症处理。局部可用止痒药,并嘱咐患者勿刺激皮肤。

如果患者对紫外线和石蜡过敏,轻者可服脱敏药,严重者停止治疗。

2.烫伤、水疱或灼伤

多发生于热疗、光电疗等。

(1)常见原因

治疗剂量过大,如电流密度过大,光疗时距离太近,时间过长,热疗温度过高。

治疗区域的皮肤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术后瘢痕,皮肤破损或有皮炎。

高频电治疗时,治疗部位不平(骨突出部位),电极接头的橡皮破损,金属电极直接接触皮肤。

低、中频电疗时,衬垫放反,铅板脱出,导线及夹子的绝缘布破损,直流电衬垫的厚度小于1cm。

(2)处理方法

烫伤水疱大于1cm者,用空针将水疱内的液体抽出,覆盖75%的乙醇纱布。

小水疱用75%乙醇消毒,晾干后,涂2%的甲紫以防感染。

高频电引起的灼伤,如没有起水疱,可以冷敷或涂以獾油加以防护。

3.电光性眼炎

多发生于紫外线治疗时。

(1)常见原因

患者或工作人员眼部保护措施不当。

(2)预防方法

患者进行全身或头部紫外线照射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工作人员有条件要带防护眼镜。

(二)全身异常反应原因与处理

1.常见原因

电、光疗等物理因子强度过大。

作用时间过长。

强度和时间超过患者的耐受能力。

2.全身异常反应处理方法

如因治疗剂量过大(尤其热疗时),或理疗因子选择不当引起者,应改变治疗种类或减少剂量。

可以采用试验剂量,每治疗3~5次后再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

必要时停止治疗,密切观察。

如疑为其他疾病所致,建议转专科会诊。

本章提要

应用自然界和人工形成的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热、冷、矿物质和机械等因素作用于人体,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即利用物理因子在组织中产生治疗性反应称为物理疗法或理疗。

理疗的分类可根据物理因子以及物理特性、生物学效应等进行分类。

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分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物理因子直接引起局部组织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称为直接作用。物理因子作用人体后,通过热、电化学或光化学的变化,而引起体液改变,或通过神经反射、经络穴位而产生的作用为间接作用。

理疗的临床治疗作用包括消炎、镇痛、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促进伤口愈合、消散粘连与软化瘢痕、加速骨痂形成、抗菌、镇静与催眠、增强机体免疫力、脱敏、治疗癌症等。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因运动所导致的损伤。其特征是损伤或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从理疗治疗实践的角度,常以损伤病程分类。

急性运动损伤治疗时,理疗可尽快地消除急性炎症、解除局部肿胀和出血、缓解疼痛、促进愈合、防止转变为慢性损伤。慢性运动损伤治疗时,理疗可解除慢性炎症、促进血液循环、解决疼痛、缓解痉挛、预防粘连、软化瘢痕、兴奋神经-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加速骨痂形成。

理疗治疗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包括物理因子的作用深度和物理因子的作用机制两大方面。

理疗方式除了运用单一物理因子之外,还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因子联合应用。

整合多个物理因子的理疗设备包括理疗组合工作站、超声波-电疗组合治疗仪等。

理疗反应是指理疗过程中出现的一时性局部病变加剧或伴有一些轻微的全身症状的现象,分为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异常反应又分为局部异常反应、全身异常反应,需要进行对应处理。

思考题

1.什么是物理疗法?

2.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有哪些?

3.理疗的临床治疗作用有哪些?

4.理疗治疗运动损伤的目的有哪些?

5.理疗治疗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6.什么是理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