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情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青训队的一点回顾

杜家柱

今年是北京体育大学建校60周年华诞,同时也是我校“青训大队”学员毕业30周年的纪念,为此我发自内心的谈点感受。

“文化大革命”给体育战线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许多运动队停办,场地荒芜,体育馆变成了仓库,一片死气沉沉。党中央为了尽快的转变体育事业,由中央军委、国务院两个大印签署的文件下达全国各地,选拔一批青少年苗子到北京体育学院进行学习与训练,成立了青训大队,以尽快的速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改善青黄不接的局面。

当时由中央牵头,通过国家体委军管会,于1971年初开始了招生。教练员是由国家队、军体院、八一工体大队加上体育学院的老师,选派优秀的干部担任领导班子。

1971年初很快在全国招收了四百多名学生,他们开始了北京体育学院的生活,并在1973年6月完成学业,修业为两年半,学授中专待遇。专训大队,是由田径中队,游泳中队,三球中队,排球中队,足球中队,乒乓球、羽毛球中队,体操、武术中队组成的。

当时我已是乒乓球、羽毛球中队负责人之一。我记忆中是乒羽中队共招生48人,其中乒乓球32名,羽毛球16名,最大的年龄15岁,最小的只有10岁多。学校专门给他们配备了教练员及文化教员。教师们与学员吃住在一起,朝夕相处,关系极亲密友好。有的学员年龄小,第一次离开家,他们有的连洗衣服都不会,还派人手把手的教,甚至连晚睡党还派值班的老师帮助他们盖被子。每天叫他们起床出操、训练,甚至催他们熄灯就寝,就像他们的家长一样关怀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刚开始,学员们都不习惯,而且常想家,甚至有的还哭鼻子。经过我们耐心细致地工作,无微不至的关心,甚至月月组织有关活动,使他们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由于教练员的辛勤努力,学员们进步很快。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比赛,羽毛球和乒乓球获得多项全国冠军。

我们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员到装甲兵部队和工厂进行表演,搞联欢活动。我们的表演给部队、工厂活跃了文化生活,领导战士工人都非常喜爱这些小学员,同时赞美他们的技术、品德。

经过两年零6个月的学习与生活,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有的输送到国家队、省体工队,还有部分被分配到八一体工队。最多的是男、女排,男子足球等项目。为国家队输送的人才有陈招娣、曹慧英、杨希、栾劲、林诗铨、魏京生、伍时宝等等。除女排的几名世界冠军外,羽毛球运动的栾劲、林诗铨也曾多次获得单打和双打的世界冠军,而且栾劲还再当时全国年度被评为十佳运动员。又如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同志,他就是当年青训队田径中队的学员。

两年多的学习、训练与生活,教练员是沤尽了心血与汗水,我们乒羽中队的梁卓辉、曾传强、李光祖、李云端、王美宋等老师,当回忆起这一段生活时,对学员们的表现真是终生难忘。

当时的青少年现在已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有的仍在国家队、省市体育局担任领导工作或从事教练员工作,还有的援外当了专家,继续为国争光添彩。

(作者为1960级校友,原任职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