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好,一切都会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心态乐观,是你给自己最好的鼓励(1)

绝不要依赖某个人带给你快乐,你是唯一让自己快乐的人。

悲观的人,想要变快乐的钥匙就是心态的改变。无论贫穷还是疾病,能够陪伴你走出困境的永远是你乐观的心态。

坚强一点!挺一挺就过去了

人生难免遇到低潮,当我们碰到低潮时,谁来拍拍我们的肩膀,给我们打气呢?

事实上,当我们碰到低潮时,真正能为我们打气的人寥寥无几。或许你的老师、朋友会为你打气,但他们也不可能天天拍着你的肩膀。父母呢?他们当然疼爱你,但他们却又是最有可能打击你的人--很多父母看到陷入低潮的子女,不但没有鼓舞,反而不断指责。

当你碰到低潮时,要自己鼓励自己!我们并不否定别人的鼓励作用,事实上,别人的鼓励会让你暂时走出无助,找到振臂一呼的感觉。可那股奋起的力量终究会昙花一现的。千万别乞求、期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因为那只会让你像个可怜虫,这种鼓励带有怜悯的意味。千万别依靠别人的鼓励来产生勇气和力量,因为你未来的路还会有许多坎坷,不是每一次你低潮的时候,都会有人来鼓励你。

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让勇气和力量在自己心中油然而生。这样,你内在的能量就好比开了泉眼,泉水自己源源涌出,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你都可自己取用。遇到低潮时,你首先要有的就是“活下去”的决心,因为这是“自己鼓励自己”的先决条件。你要告诉你自己:我一定要走过这个低潮,我要做给别人看,向所有人证明我的强韧!我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不要被别人看轻。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你便会从此崛起、无所不能。当然生活中还会有挫折、沮丧和漫漫长夜的等待,只要你秉着一支希望的烛,播下辛勤的种子,人生便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你可以在墙上贴满励志标语,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默念;你可以找个僻静的地方,痛快地流泪;你可以拼命看成功人物的传记;你可以借助运动来强化意志,忘却沮丧。

当你遭遇心灵低谷的时候,仍要把头抬起来,把腰板儿挺起来。坚强一点!挺一挺就过去了!

相传,二战时的一个清晨,一名士兵正端着枪巡逻,当他转过城堡的拐角时,迎面撞上一个也端着枪的士兵,从装束上很容易看出,那正是敌军的士兵。两人相距只有不足两米远,他们几乎同时将枪口对准了对方的胸膛。

这么近的距离,不管谁先开枪,打死对方的同时,自己肯定也会被对方打死,动起手来只能是同归于尽,要想保住性命,就必须有一方投降。

这是一场意志力的对抗。双方就这样无声地对视着。对峙的时间只有十几秒钟,但给他们的感觉是那么的漫长。这名士兵咬紧了牙关,他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有一方投降,但投降的绝不是我!他看见自己的“敌人”先是呼吸急促,然后是大汗淋漓,接着是双手失控--枪掉到了地上,最后是腿软绵绵地跪在了地上,举起了双手。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妥协。对于我们心中的妥协意念,绝对不能投降。你投降了,妥协就占据了上风。

不认输、不放弃,是一种强烈的获胜信念,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我们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生命是一艘巨轮,只要我们的信念不沉没,我们的船就永远不会沉没。

毫无疑问,一个想要拥有成功的人,倘若没有一股不服输、永不放弃的信念,不能冲破一切障碍,那他终究只能是个失败者。

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片希望的阳光。有个故事说,有一辆客车停在小镇上,车上有一位诗人。诗人向车窗外看了一眼。她看见了路边一间店铺,店铺的门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阳光不锈”。诗人很高兴,心想“阳光不锈”这店名起得多么富有诗意啊!马上构思了一首写乡间的诗来。但是汽车开动,阻挡诗人视线的障碍物往后退去,让她看到了店铺的全称:“阳光不锈钢橱具”。诗人自嘲,又在下面写了两句打油诗。虽说这是一个像玩笑一样的趣闻,但是其实不光光是诗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阳光快乐的日子。

有一对孪生兄弟,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密闭着,他们觉得屋内太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却没有了。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把封闭的心灵敞开,内心的阳光就能驱散其中的阴暗。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总是有人可以看到希望和光明,原因就在于他的心是否会敞开着来迎接光明。

太阳的光芒,无法用扫帚扫入自己的房间,而只要开一扇窗便可轻而易举地获得。我们内心的阳光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生命中的灿烂阳光充满了渴望,我们也在努力地去追寻,但又总是有许多人没有得到,其实每一个能收获生命之中的阳光的人只不过是都遵从了一条秘诀,那就是首先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并非难事,只要我们能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而多宽容一些不顺和艰辛,那我们就自然会有一片充满阳光的心境了!

心往好处想,天堂和地狱就在人心中

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却要经历各种好事、坏事,尝遍酸甜苦辣。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是有苦又有乐的,是丰富多彩又艰难曲折的,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快乐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快乐的人连路边的鸟儿都在为他歌唱,花儿都似专为他开放。痛苦时,落日西风,万念俱灰,睡梦中也在滴泪。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心往好处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满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虽然不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乐也有痛苦,就看我们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往好处想。

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度过剩下的时间呢?”他刚对妇人说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着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所以便能在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相信她死后能进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死后只能进入地狱。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当我们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以接纳苦难;当我们痛苦时,不妨想到往昔的快乐。

心往好处想,才能帮我们冲破环境的黑暗,打开光明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人生乐趣。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颤抖于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只有从痛苦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才会深深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像火车过隧道,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看到前方的光明。

心往好处想,不论何时,不论何事,只要仍在人间,就要心往好处想,天堂和地狱就在人心中。人生可以没有名利、金钱,但必须拥有美好心情。

知足的人才会有富足的人生

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生前,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身后,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我们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温饱有关。

正所谓:“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唱个歌,跳个舞,开个party。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

刚毕业的年轻人对于事业成就,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物质生活才能越来越好;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则可以多一些,唯有这样才能提升真正的生活品味,做一个真正的富人。当然,也不要做不切实际的不知足。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也不至于因控制不好火候而把钢材炼成生铁。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但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

有一户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人家,男人做的是城里人都不愿做的清洁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往垃圾站转运垃圾;女的刚来时怀有身孕,生了孩子后,就出去给人擦皮鞋。他们租住的房子,是一户人家在围墙边搭盖的简易厨房,房子很小,里面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他们的家具都是别人丢弃的,根本就放不进房间里面,只能放在屋外。就连吃饭的桌子也没有,有了也没地方放,他们只能在屋外吃饭,有时将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时干脆把炒菜的锅当菜碗用。

他们属于那种城市贫民,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可是他们看上去没有一点愁苦的感觉。他们住的地方是宿舍大院的大门口,经常人来人往,那男的每天哼着小曲,忙进忙出,跟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着招呼、聊着天,而且有求必应,特别热心,也特别快乐。他们觉得他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很知足。

这对夫妻的物质财富与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比起来可谓是少之又少,可他们的快乐却一点不比那些人少。

其实人的实际需求是很低的,远远低于人的欲望。我们的房子再多再大,也只能在一间屋子里,一张床上睡觉;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摆在桌子上,我们也只能吃下胃那么大小的东西;我们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名牌时装,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我们的鞋子有无数双,也只能穿一双在脚上;我们的汽车有无数辆,也只能开着一辆在街上跑……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让那无限膨胀追求财富的欲望,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快乐,让我们整天为此疲于奔命,寝食难安,带给我们无限的烦恼,更有甚者,这种欲望变成了一种无法满足的贪欲,并促使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一生,甚至还搭上了性命,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就太不值得了!

谁都会有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是源于《圣经》的经典语句。世界其实很简单,钱本无善恶,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能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床,但不能买到休息……攀比心理,偷走你人生很多快乐某机关有一位小公务员,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公务员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这让这位公务员羡慕不已。自从那次聚会之后,这位公务员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