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抱怨就是在犯傻(2)
20世纪初,英国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他治理国家的非凡智慧和忠实诚信的人品在国内受到了人民的普遍崇敬。另一个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1928年发明了青霉素。青霉素在1941年开始用于临床,是现代医学中使用最普遍,抗菌效果最显著的药物。它的推广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祉,它跟原子弹、雷达并列,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三大发明之一”。
丘吉尔和弗莱明表面看起来没有丝毫联系,殊不知,他们在小时候有过这样一段因缘:丘吉尔在一次玩耍时失足掉进了一个十分深的粪池里,假如没有人过来施救,他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淹死;弗莱明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没有多余的钱财供他去求学读书,假如得不到富人的资助,他成年之后只能是一个学问不高的人。
幸运的是,在丘吉尔掉入粪池的时候,有一个农夫闻声赶来,他奋不顾身地跳到粪池中,将在其中挣扎呼喊的丘吉尔救起。这个农夫就是弗莱明的父亲。丘吉尔的父亲是英国上议院的议员,他为了报答农夫对他儿子的救命之恩,将弗莱明带去学校上课,为他提供学费。就这样,弗莱明一直读到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
弗莱明的父亲是个平常的人,他将失足落入粪池中的小孩救出来也是一个很平常的善举。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很平常的人,一个很平常的善举,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进而也改变了世界上千万万人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改变人们命运的,不是一个、一件事,而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和品质。现在的英国人,在谈起弗莱明父亲当时对丘吉尔的救助时,津津乐道,末了总会说上一句:“如果没有弗莱明父亲当时的举,现在的英国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说,是弗莱明父亲挽救了整个英国,他也称得上民族英雄!”
抱怨使人痛苦,奉献令人幸福。更有甚者,比如弗莱明父,更是因为乐于奉献,不仅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还间接影了世界格局。
抱怨者的可能结局:被周围的人们放逐
抱怨的行为将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烦死了,烦死了!”一大早就听见王宁不停地抱怨,一位事皱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烦了。”
王宁现在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事务繁杂,是有些烦,可谁叫是公司的管家呢,不找她找谁?
其实,王宁性格开朗,工作认真负责,虽说牢骚满腹,但该的事情一点也不曾拖延。设备维护、购买办公用品、交电话费、买机票、订客房……王宁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恨不得长出8只手来。再加上她为人热情,中午懒得下楼吃饭的人还请她帮忙叫外卖。
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李来领胶水,王宁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来过了吗?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抽屉开得噼里啪啦,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说:“以后东西一起领!”小李有些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忙赔着笑脸说:“你看你,每次找人家报销都叫亲爱的,一有点事求你,脸马上就长了。”
大家正笑着呢,销售部的王娜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王宁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单。”单子一甩,“填一下,我去看看。”王宁边往外走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么事情都找我!”对桌的小张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我招你惹你了?”
态度虽然不好,可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还真离不开王宁。虽然有时候被她抢白得下不来台,但也没有人说什么。怎么说呢?她不是应该做的都尽心尽力做好了吗?可是,那些“讨厌”“烦死了”“不是说过了吗”……实在让人听了不舒服。特别是同办公室的人,王宁一叫,他们头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么叫情绪污染吗?”这是大家的一致反应。
年末的时候,公司民主选举先进工作者,大家虽然觉得这种动老套可笑,暗地里却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奖金倒是小,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领导们认为先进非王宁莫,可一看投票结果,50多份选票,王宁只得了12张。有人私下说:“王宁是不错,就是嘴巴太厉害了。”王宁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却没有人体谅……”有时,抱怨的确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舒解,有益健康,但如抱怨太多,就会使人厌烦。抱怨绝对不是太好的事,它不会为带来多少正面的效益。
很多人都不喜欢每天只知道抱怨的人。因为经常抱怨的人,活的态度非常消极,对任何事都处于不满意的状态。其实完全有那种必要,无论怎样的生活,都是自己必须要过下去的,何不停地去抱怨呢?
我们更不喜欢看到一些人为了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某一方,故意去抱怨一些事情,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一样。说穿了,无你怎么抱怨,这都是生活。生活意味着必须要自己过下去,何为了自己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而抱怨地活着呢?坦然面对生活发生的一切,才是人生。
抱怨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长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会被周的人们放逐,因为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他们借着抱怨的习惯,把我们原有的怜悯变成了厌烦。相反地,有些面临严酷环境的人,却能保持乐观,不让自己感觉像是受害者。
抱怨越多,招惹来的负能量越多
每天我们总是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老是觉得自己碰上衰事,而在唉声叹气?你是否曾数过自己每天会抱怨几次?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
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抱怨就是在讲我们不想要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想要的事情。当我们开始抱怨,就是将焦点放在不如意、不快乐的事情上,俗话说:“相由心生,心随意转。”我们说的话表明了我们的想法,而我们的想法又创造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发出的抱怨和牢骚越多,我们所招惹来的抱怨、牢骚和负面能量也就会越多。正所谓“星火燎原”,人们的大发雷霆或者大打出手一开始都是以抱怨的形式出现的。简言之,抱怨就是在感召不幸。如果一个人经常抱怨,就是持续活在“不对劲”的状态里,把焦点放在不想要的东西上,所谈论的也是负面的、出错的事情。接着,在糟糕的情绪驱使下,就会注意到更多可抱怨事情,坏事情就会扩大。打个比喻,一个人的心态就像一个磁,会把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原意是说,一个千里之长的坚固大堤,如果最初任凭小小的蚂在大堤里面做窝,大堤内所围挡的堤水就会不断地侵蚀进去,蚁窝就会渐渐扩大,最后甚至会冲垮整个大堤。这个成语的引意思是在告诫人们,对那些会导致大灾难的小事,最初就要小翼翼,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如果因为是不起眼的小,最初不加控制,等到慢慢发展到一定规模,想控制也控制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难的降临。
抱怨给人们制造灾难的原理与上面所说的“千里之堤,溃于穴”的原理基本相同。大多数人的抱怨,最初可能只是起源于里对某件事情的担心。由于这些人心里潜藏着一个非常愚蠢的点--“自己抱怨一下,向对方发出警告,就可以让自己所担的事情不发生”,正是基于自己内心的这个可笑的潜台词,他就开始“抱怨”了。
实际上,“抱怨”一旦发端于心、出言于口、付诸于行动,但不会像这些人心里所期望的那样--消除所担心之事,反而使得本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变得可能了,本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变得更加可能了;如果不停地抱怨,所担心之事发生的可能就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可能真的就成了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抱怨是一种负面的吸引力法则,一种恶性循环。
当你抱怨之前,不妨先想一想
当你想要谴责别人之前,不妨想一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你抱怨生活不公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早已逝去的人;当你抱怨工作不顺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仍在失业的人;当你抱怨住房太小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仍无居所的人;当你抱怨伴侣太丑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缺少伴侣的人;当你想说不友善话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不会说话的人;当你抱怨孩子无才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没有孩子的人;当你抱怨家庭不富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缺少家庭的人;当你抱怨饭菜味道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吃不上饭的人;当你抱怨路太坎坷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身体残疾的人;当你郁闷得被压倒之前,不妨想一想:咱还是仍活着的人;当你抱怨环境太差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改造环境的人;当你抱怨别人不好之前,不妨想一想:自己又是怎样的人;当你抱怨开车路远之前,不妨想一想:那些徒步行走的人;当你抱怨无人赏识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仍然是可用之人。
抱怨是发泄消极情绪、维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英国《心学杂志》曾刊文称,虽然抱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是多数人并不会有效地抱怨,而只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叨,也不会对事情发展有任何作用。
怎样才能让抱怨更有效呢?心理学家朱利安·巴吉尼提供了5建议:
别挑错抱怨的事物。抱怨不能改变或者不需要改变的事情只让你更加沮丧。
确定你想要的改变是所需的。事物存在的问题总是比解决方上的漏洞更显而易见,所以抱怨前你要想清楚,万一自己的抱发挥了作用,你会喜欢它的结果吗?
抱怨要具体。比如抱怨别人的态度不好就有点含糊不清。你应抱怨他们没有说“谢谢”或者没有“提供建议”的消极行为。
不要光说不练。一味地抱怨事情多么糟糕,别人多么讨厌,不如好好想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
抱怨是门艺术,如何处理别人的抱怨更需要技巧。为了更好应对向你抱怨的人,有一点要铭记:从心理学上讲,抱怨的人希望事情完全改变,他们只是为了卸掉自己的责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