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存(1)
上海会爱你吗
每年的八九月份都是“租房一族”最忙的时候。刚毕业的年轻人,七月中下旬就会被学校赶出来,如果自己家不在毕业的城市,能蹭住在亲戚家的会先在亲戚家过渡一段时间,但大部分人就只能踏上找房租房这条不归路了。而毕业三四年的老油条们,因为一年一契约的常例,在这个时候也到了续租或者重新找房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朋友圈,几乎每刷五条,就有三条是在吐槽找房这件事的:“再找不到,就要睡在东直门的大街上了”“跪求徐家汇附近房源,实在不行远一点儿也可以,只要地铁可以到”“周末找了两天房都没有看到合适的,还得了重感冒,有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五条中剩下的两条里,还有一条是在吐槽贱房东的:“哎,又涨价了,一年已经涨了两次,绝对不续租了!”
我去年找房时曾经看过一个房子,就在我现在住的房子楼下。这个房子装修极其简单,而且房东硬是把一个三室一厅用木板隔成了一个四室,更离谱的是要价9000元一个月,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但也一直有人打电话进来要求看房。我搬到楼上的房子以后,发现这个破地方竟然还真的有人住进来。“租房”这件事在任何一个大城市来说都是卖方市场,地就这么一点儿,中心区的楼盘基本就这么几个,人人都想住得靠近市中心或者办公区一点,房东根本不怕租不掉。因为对于买方来说,找房、租房乃至于搬家,都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时走到最后,你要么就是接受并承受高得离谱的租金,要么就只能降低标准委曲求全先住进去,就像是到了适婚年龄因为社会压力不得不随随便便找个不爱的人结婚一样令人沮丧。
找到房子还不一定意味着万事大吉。就我个人和身边人的经验来说,即便是找好了房子,一年后能谈拢续租的人也很少很少。这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噩梦基本上一年会循环一次。要遇上一个好房东,真的是很难的事。我其实挺理解房东要涨价这件事的,你也很难站在“唯利是图”的点上去批判他。因为一开始你对他来说就是一位顾客,他不是你的亲戚也不是你的长辈,自然就没有义务要对你礼让或客气。而且房东不会跟你住在一起,不了解你的秉性,自然不会对你“日久生情”,也不会看在什么往日情分上不涨房租。
不能续租的原因当然也不尽然都在房东一个人身上,有时候租客也有一定的问题。
我发现我身边租房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并不会因为住的日子久了就对房子充满感情,他们在一住进去的时候就能清楚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房子,自己迟早要搬走(哪怕是一年后或是几年后),所以没有人会把这里当成“家”。到后期快要搬走时,几乎不会有人想要爱惜房子或打扫卫生。将脏兮兮的烂摊子丢给房东和中介去收拾,自己不如花点钱一走了之。而且听说在北京,无论你把房子打扫得多么干净,如果是通过中介租的房子,那么中介很多时候都会扣掉你的一些押金。总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找房尽量不要通过中介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到刚刚说到的“家”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件还算诡异的事情,那就是你住的房子,你并不把它当成是一个家。但基于“委曲求全”在租房中实在是见怪不怪,这种事情多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有人觉得诡异了。在很多人眼中,自己现在租的房子,只不过是提供住宿的一个地方而已,室友们可能相互不认识,甚至见到面都羞于打招呼,也就是这样,“隔断间”就应运而生了。我在上海曾经住过一个叫中远两湾城的小区,这个小区刚建成时因为是上海第二大的小区,所以口碑相当好。但因为靠近火车站,而且隔断间越来越多,住进来的人素质也开始参差不齐,到现在已经是出了名的“屌丝之城”。我当时虽然住的不是隔断间,但房子到期后,也选择搬走了。
我有一个朋友现在住在那里,也打算十月份搬走。他说两湾城风水不好,每年都有人跳楼。我不太懂风水这个东西,但我确实觉得住在隔断间里的年轻人们实在很难找到自己留在这个城市的意义和价值。我还住在那里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不想出门,就随便在家附近找了家洗剪吹洗头。帮我洗头的小姑娘是个外地人,刚来这个发廊半年,才十七岁。她说她也住在两湾城,房子是一个八人隔断间,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她只认识住旁边的一对小夫妻,因为跟他们碰面的次数比较多,其他人都不认识,只是早上在洗手间见到面的时候会象征性地打个招呼。我突然觉得心里很不好受,快洗完时,我问她:“你喜欢上海吗?”她回答说:“我喜欢,挺喜欢的。”冲完水用毛巾给我擦干头并包起来以后,她突然小声加了一句:
“但……我不知道……上海喜不喜欢我。”
我听完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好。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在租住的房子里拼尽全力做了很多让自己觉得这是我“家”的事情。比如我一个星期至少会做几次饭,比如我在每一个房间都放了家居香氛,比如我在餐桌上摆了一个插满干花的花瓶(偶尔有朋友来做客时也会插着鲜花);再比如我和室友在久光的超市买了很贵很贵的下午茶瓷具,好像这样做就会显得除了睡觉的时间以外,我们其实有很多闲适的时间是可以安安心心待在这个房子里的。但即便这些“证据”都摆在面前了,我当时还是无法下一个肯定的结论:上海喜欢我吗?上海会爱我吗?
从两湾城搬出来后,我又找到了新的房子。有一段时间,上海经常刮台风。某一个清晨,我拖着刚睡醒的身子上洗手间,迷迷糊糊中听见了窗外呼啸的风声。夹杂在风声里,还有几声野猫的叫声和男人骑着自行车用上海话喊着不知道是“回收旧彩电旧冰箱”还是“豆腐花哟豆腐花呀”的声音。声音很快就走远了,渐渐被呼啸的风声掩盖。“要下雨了呀。”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我关上了窗,点开了豆瓣FM,又给自己泡了一壶热茶。
茶叶是前公司的同事送我的,从伊朗买回来的,香味跟国内的茶叶和欧洲的花果茶都不一样。热气和茶香很快就溢满了客厅,因为关了窗子又开了FM,这时候的屋子里已经听不到窗外呼啸的风声了。我喝着茶站在落地窗旁看着车水马龙的长寿路。有人开着车“嗖嗖”经过,有人骑着电瓶车焦急地等在路口,也有人已经开始在疾步行走……雨很快就要下了,但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每个人都显得很匆忙,整个世界就好像只有我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也就是这一刻,我觉得这里就是我家了,这一刻自己是在一个“家”里面,连刚刚听到的自行车男子叫喊的声音都像是用客家话喊出来的。
也就是此时,我心里想着,至少这一刻,上海是爱着我的。
渺小又庞大,卑微却矜贵
我最近开始看纪录片,以前我总看不下去,觉得这类片子没有情节,甚至没有故事,无法吸引自己看下去。其实这跟大多数人的想法很一致:纪录片总是很真实,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了解这些残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