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盗国(3)
五威将回到汉朝,王莽对他们胜利完成任务特别满意。下诏对他们论功行赏,还特别给砸匈奴旧印的兄弟加了一等功。既然王莽都承认五威将的功劳了,匈奴单于想用“玺”印,就别做梦了。
到此,或许王莽以为,他已经搞定匈奴了。事实上,他已经将汉匈的外交关系全都搞砸了。不久,边境传来了一个不祥的消息,让他一下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早在七年前,即公元2年,王莽在对匈奴外交关系中,曾给匈奴定了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政策。此项新政,简称四不。不准接纳逃亡匈奴的汉人,这是其一。不准接纳逃亡匈奴的乌孙人,这是其二。不准接纳西域诸国接受了汉朝封爵的高官逃亡匈奴,这是其三。不准接纳逃亡匈奴的乌桓人,这是其四。
王莽的四不政策,匈奴口头答应了。但是,这些年来,做起来却是另外一码事。
两百年前,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乌桓,从那以后,乌桓年年都要向匈奴进贡兽皮和棉布。如果过期不交,匈奴就会出兵,砍杀抢劫。两百年后,当王莽新政颁布后,乌桓人仿佛找到了靠山,不再给匈奴进贡。
匈奴先是派人催交,说:“时间到了,赶紧拿兽皮来,不然就有你好看的了。”乌桓人却顶杠说:“我就不想交了,你奈我何?”匈奴一听,就来气了,派兵攻入乌桓国,把国王及高官们都绑架了,然后倒悬着运回匈奴,准备让乌桓人拿钱来赎人。
后来,乌桓人还是拿兽皮和棉布,如数交给匈奴。匈奴却故意不提还人的事,没想到,这事被回国路上的五威将发现了。
五威将在回国路上,发现匈奴境内,一下子涌现了很多乌桓人。然后就质问匈奴相关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事情经过。五威将就说:“你们也太不厚道了。既然乌桓人都把兽皮交上了,你得把人家送回去呀。”
匈奴负责人就说:“我们正准备送回去呢。但是有个问题,准备向你们请示一下,我们到底是要把他们从塞内送回,还是从塞外送回?”五威将不敢擅作决定,就打了个报告快马送回长安。不久,王莽答复,必须从塞外把乌桓人送回。
就这样,匈奴人率领一万骑兵,挂名要把乌桓人送回国,结果就以护送乌桓俘虏之名,在朔方郡边塞外,构筑工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鬼都可以看出点苗头来。
王莽决定先派个使者,出使西域探个虚实。没想到,情况却出人意外地糟糕。先是,西域诸国不听汉朝话了,车师国有一支两千来人的部队,背叛新王朝,逃奔匈奴,匈奴照单全收了。接着,驻扎西域的汉朝的四个高级将领,杀死校尉,率两千人逃入匈奴,匈奴也全收了。
一切跟汉朝作对的人,都成了匈奴的朋友。看来,不给匈奴点颜色看看,他们还不知道新政府的厉害。公元9年,十二月。王莽下诏,准备征伐匈奴。
两百年前,刘邦开国时,组兵三十万,向匈奴境内压进,准备一举拿下冒顿单于,可惜失败了。两百年后,王莽开新王朝,也想来个大场面,跟匈奴彻底干一架。权术家王莽,他能不重蹈当年刘邦的覆辙吗?
一个字,悬。
面前说过了,王莽的社会改革,似乎很富有现代精神。然而,仅从军事角度来看,王莽出兵匈奴,更富有现代政治家色彩。
我们都知道,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史以来,各国所谓政治家都有一个表演伎俩。那就是,一旦国内矛盾冲突升级,达到白热化时,总是想方设想制造新矛盾,缓解旧矛盾。
而他们制造的这个新矛盾,往往是内部与外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对峙,转移了国内公众注意力,从而将危机转嫁出去。这样,内部矛盾的能量,就会无形中被消解,凝聚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我认为,两千年前,王莽不惜一切代价,要跟匈奴翻脸,其实就是,企图转嫁新政带来的一系列国内矛盾冲突。之前,王莽消灭了翟义和赵朋等二十万的起义军,一下子就坚定了自己当皇帝的信心。现在,王莽面对国内乱七八糟的经济局面,如果能够把匈奴啃下,那么他就有继续做皇帝的信心。
所以,王莽必须打匈奴,而且一定要打得响亮。于是,为了这场数十年未遇的战争,王莽连老本都拿出来了。
王莽的征伐行动,部署如下:派产国将军孙建,率领十二位将领,全国总动员,组成诸多兵团,分六路挺进。五威兵团和虎贲兵团,出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厌难兵团和震狄兵团,出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振武兵团和平狄兵团,出代郡(河北省蔚县);相威兵团和镇远兵团,出西河郡(内蒙古格尔旗西南);诛貉兵团和讨秽兵团,出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县);奋武兵团和定胡兵团,出张掖郡(甘肃省张掖市)。
以上兵团,总共三十万人。
战争,归根到底就是拼经济。经济好坏,全都体现在后勤。这个道理,王莽当然懂得。所以,他又特别注意后勤保障工作,军队的皮袄、武器、粮食、马草等物资,都从长江及淮河,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
王莽总的作战方案是,先到预定地点的部队,暂时驻扎,等候后进部队。等所有部队都集合完毕,方可开战。
作战的终究目标,就是追杀匈奴单于,如果单于逃跑,可以追赶到丁令部落(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这是其一。计划将匈奴切割成块,分为十五个小国,扶持新的傀儡单于,这是其二。
如此壮观的场面,看上去似乎很美。事实上,却一点儿都不实用。
公元11年,王莽北伐军经过一年调度,竟然还没有完成集结。真是辛苦汉军将士们了,先到的没事干,整天吹风沙;后面的还在拼着老命,往前赶路。前面的可能要问,这战争怎么还不开锅呀,为什么不早打早回家呀。
事实上,王莽的将领们,也不想等了。这样再等下去,不要说黄花菜凉了,估计花儿都不知道谢几回了。而且,凡是当兵的,都知道一个基本的战争原理,汤要趁热喝,铁要趁热打,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士气都萎了,还打个屁呀。
道理很合理,但是领导很顽固。王莽很明确地告诉他的将军们,先到前线的,无论到多少人,都不能轻举妄动,务必等全军集合完毕,才可开战。
看看,这是什么态度?王莽以为战争是拔河呀,人多就能赢呀。将军们都无语了,只好都闭嘴了。
事实上,王莽还没有顽固成要变成石头的那种。在开战之前,他已经按计划做了一些热身运动。这个计划就是,派一个中郎将和一个副校尉,率领一万人,携带重金进驻云中郡,负责引诱匈奴人。
前面说过了,王莽此次北伐,不是为了彻底消灭匈奴,而是将匈奴分割成十五块肉。然后把这十五块肉,送给他看着顺眼的匈奴人。十五个人,他一下子是很难找齐的。不过已经有几个较顺眼的了,他们就是曾经和汉朝和亲,娶走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
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叛徒。王莽看中了呼韩邪单于的三个儿子,他派出的中郎将,秘密传话,把他们都引诱到汉朝境内。然后条件一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看着黄澄澄的金子,心里好像有话说,但都不敢说了,只好同意王莽的要求。
接着,王莽就向外宣布,封呼韩邪单于的两个儿子为单于,一个为孝单于,一个为顺单于。两个单于加起来,就称孝顺单于,充分体现了王莽的儒家精神。
王莽这边一宣布消息,那边的匈奴单于就火了。现任匈奴单于,名字很长,世称乌珠留若鞮单于,算起来,他已经是匈奴第十八任领导人了。之前,王莽派个五威将,把他旧印骗走砸碎,他早就忍了一肚子气。现在,王莽要分裂匈奴,无异于把刀架到他身上,要割他的肉。
既然你都亮出獠牙,那么我也要亮出我的马刀。到底是你的獠牙强悍,还是我的马刀锋利,那就战场上见吧。
于是,乌珠留若鞮单于一声令下,派出铁骑,首先向云中郡发起了袭击。多年不打仗的匈奴兵,仍然有着嗜血的杀性,他们攻入云中郡益寿要塞,砍杀汉朝官吏和百姓,无人可挡。
接着,乌珠留若鞮单于又命令,东西两大军区司令(左右部都尉)及各路部队,对汉朝所有边塞一齐发起攻击。匈奴战果辉煌异常,他们成功斩杀雁门郡郡长和朔方郡郡长,百姓死伤无数,无数畜牧被匈奴兵抢走。
然而,面对匈奴兵疯狂的袭击,汉朝军队却一动都不敢动。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匈奴怒吼杀人,拍拍马屁股走人,全都不作声。
事实上,不是匈奴兵太猛,也不是汉朝军队太无能。造成今天这个烂结果的,不是别人,而是身在长安遥控指挥军队的皇帝王莽。
王莽还是那句话,在大军未集结完毕之前,没有我的命令,谁都不许乱动。于是乎,不敢乱动的汉朝军队,就成了无用的工具,成了匈奴杀人的无辜看客。
自汉朝立国以来,看到以上如此荒谬异象,还是头一回。什么狗屁皇帝,简直就是乱指挥。于是乎,汉朝将领中,有人终于忍不住开骂了。
四、顽固不化害死人
汉朝人公开骂王莽,那是要掉头的。要骂,也只能在心里骂。当然,只在心里骂娘,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想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就必须上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要给王莽上书的人,是讨秽兵团司令严尤,时驻渔阳郡。相信渔阳郡也是重灾区之一,所以严尤对匈奴兵祸深有同感。于是,他修了一封长书,火速传到了美丽的长安城。
严尤奏疏很长,不过观点很鲜明,整理大约如下:首先,严尤认为,对待匈奴的办法,历史有迹可循。分别有三种办法:一个是周朝的,一个是秦朝的,一个是汉朝的。
以前,周朝对待来犯的匈奴,只把他们赶出境外,就班师回朝了。这种办法,点到为止,劳民伤财,属于中等计谋;后来,秦朝对付匈奴,可谓舍得花大血本,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修万里长城,拒匈奴于七百里之外。成果似乎很辉煌,但是成本太大,几乎费尽了国家财力。这种计谋,连谋略都算不上。再后来,汉朝汉武大帝对付匈奴,也是花大血本,三十年如一日地追着匈奴打,终于把匈奴打怕了。汉武大帝似乎武功卓越,但是三十年间,倾尽国力发动战争,结果国家被弄得疲惫不堪,还差点引起内乱。这种计谋,只属下等。
那么,什么才是上等计谋呢?严尤将军卖了个关子,先分析新朝政府当前军情。
严尤认为,当前国家不幸遇上旱灾,连年饥馑,尤其是西北一带,更为严重。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问题还没解决,就倾国三十万兵力而出,至今一年了,还未集结完毕。花这个成本来打匈奴,实在很不划算。
不划算的地方有如下几方面:先到前线的部队,闲着没事干,整天吹风沙,士气已经低落,后方的粮食又供应不上,从气势上,已经不能形成作战锐气。这是其一。各大边塞粮秣空虚,必须从国内运送。远水救不了近火,粮食运一程吃一程,等到运到前方,都不够士兵们吃了。这是其二。西北一带都是荒漠,运粮必须靠牛。牛是要吃草的,一路上已经死掉无数头牛,即使粮食再多,也无法送往前线。这是其三。
除此之外,汉朝军队还面临着缺水、行军速度超慢等困难。总之,这样去找匈奴打架,是很不实现实的。
只有真正实用,而又节约成本的谋略才是好谋略。那么,在严尤眼里,什么才是上谋呢?
严尤认为,现在部队都出动了,再退回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上谋就是不要等大军全部集结完毕再出击,而是命令前线先头部队先向匈奴进攻。然后我可以率军,快速移动部队,深入匈奴,给他们狠狠的打击。
由上可见,严尤将军这才叫脑袋好使,是真正的战争实用主义者。但是,他的报告打到长安后,王莽那充满着迂腐儒气的鼻孔一哼,很不屑地把严尤将军的奏疏丢掉不理。
王莽还是那句话:必须坚持大军集结完毕,方可攻击匈奴。
于是乎,前线无所事事的将士,只好吹风沙,后面赶路的则风尘滚滚,以蜗牛般的速度缓缓向前移动。由于王莽的一再坚持,经过了汉朝将士们的共同努力,最后,汇集边郡的部队,终于越集越多。
然而,汉朝就像一个恶性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不像话,脱离了王莽的控制,走向了他意想不到的局面。
首先,因为纠集到沿边的部队越来越多,边郡要不断提供粮食,压力越来越大。而新到的部队,其成员复杂,趁机打劫的很多,越来越多的边民忍受不了,纷纷逃亡。
前面的边民在跑,后方各郡百姓也在逃跑。王莽派人挨家挨户抓壮丁,催粮税。交不出税的人也越来越多,被逼无奈,汉朝的穷苦百姓很多都跑到山上,安营扎寨,当起了强盗。
王莽把汉朝推进了悬崖,然后又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就差一步,他就成全了自己的噩梦。
更让王莽想不到的还有,他亲自封的两个孝顺单于,一点儿也不孝顺。有一天,孝单于趁王莽警卫不备,拔腿就狂跑,一口气跑进了匈奴境内。然后,他气都来不及喘,就去找乌珠留若鞮单于诉苦。
孝单于跑后,厌难兵团和震狄兵团司令,秘密传回一条可靠情报,说,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从匈奴俘虏那里得知,策划匈奴屡犯汉边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逃跑回国的孝单于的儿子。
这个消息,犹如铁掌一把打在了王莽胸膛上。你道孝单于的儿子人在哪里?他不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的长安。王莽把孝单于的儿子扣下,本来是要当人质的。这下可好了,人质成了卧底,成了战争幕后的推手。
愤怒的王莽,立即把长安城的所有外国使节,都召集起来开会。就在会上,把孝单于的儿子推出来,斩了。王莽仿佛要告诉这些外国使者:在我的地盘上,要想活命,就别想玩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