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宁夏风云实录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灵州民军起义

◎李雨村

辛亥革命(1911年)宁夏灵州民军起义,当时我正当童年(12岁),虽有所见,已记忆不清。年长,常与耳闻眼见及亲身参加起义的熟人和灵州籍同学交谈此事,得知点滴。1956年,我与曾经任起义民军军政府参军的杨忠厚老人多次相谈,得到较多的关于民军起义的真实史料。1964年,我又向几位参加起义幸存的老人作了专门采访。

一、起义首领高登云的初期活动

高登云是灵州花马池(今盐池,清末属灵州管辖)狼窝沟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少年落拓,不善耕牧。精武术,喜旅游,以卖武艺、教学徒为生,后为“哥老会”大爷。为人敦厚寡言,不喜玩笑,有胆量,重义气,轻财善交,每逢友人有难辄解囊相助,有古侠士风格。因之,深为社会基层人们所敬重,尤其在帮会中。

清朝末年,革命风云弥漫全国。灵州地接秦陇及内蒙古等地,濒临黄河,为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各地革命消息不断传播而来。尤其在帮会中,秘密组织遍布全国各地,会徒常相往来,消息更为灵通。哥老会又有反清复明的传统,对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革命思想较易接受。还在辛亥革命之前,高登云就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但因慑于清官吏的权威,而志同道合的心腹者又为数不多,所以不敢鲁莽从事。遂以卖武艺、教学徒作掩护,走城串乡,各处流浪。同时,在帮会中利用哥弟关系,进行革命宣传和准备工作。及孙中山“驱逐鞑虏,建立民国”的革命口号传来,更坚定了高登云的革命信念。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季,高登云曾密派几个帮会弟兄去金积董府(清董福祥遗府,内储不少武器弹药),联络一个董差官(哥老会人),打算搞点武器弹药,以备起义之用。不幸事机泄露,董差官等7人被捕,高登云亦受连坐,被判徒刑2年,身背铁棍(一种刑具),关押于灵州衙门。

二、光复灵州

高登云在刑满释放后不久,武昌、西安等地民军革命先后爆发,并取得胜利。高登云认为时机已到,遂毅然决定采取行动。当时,武昌、西安革命胜利的消息,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一时舆论四起,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清官吏闻风丧胆。惶惶不安,遂招募了些所谓“义勇”,持枪执械,在城内各街巷及衙署周围巡逻警卫,并在各要点设置岗警,商号、民家门前夜挂灯笼,更夫通宵巡逻,梆音锣声,彻夜不息。而那些岗警、更夫多系哥老会人,对高登云的活动,反给了方便。

知州余重基看形势不好,一面严令防范,一面接连向宁夏府镇台(总兵)张绍先请示防御机宜,并要求增兵发饷。而张绍先扬言晋省述职,藉避风险,率领警卫人马,昼夜赶赴兰州,向陕甘总督长庚请示机宜。

辛亥年(1911年)农历9月27日,高登云密令马连第(屠户,在灵州城内开一座小屠宰坊)杀牛一头,秘密召集了帮会的20多个心腹“哥弟”,深夜聚餐于王大保子(哥老会人)的小商号内,以喝鸡冠血酒为盟,要求大家共举大事。当众情激昂之时,高登云趁机宣布:“我奉支那大元帅孙来谕和西安张都督的指令,要我革命起义,推翻满清,建立民国。”要大家同心协力,不怕牺牲,大干一番。到会众人,一致表示愿意“干他一场”,听从命令,死也不怕。同时,一致推举高登云为首领。高登云即向大家晓以革命大义,申明军令:不准贪财好物,妄杀好人,严禁奸淫妇女,行动时不准狂呼怪叫,惊惶失措。规定夜间联络口令为“虎豹”。会上决定的行动计划是:先攻取参将衙门,夺取武器弹药。当时参将姓朱,也是哥老会的成员。

会后,高登云令马连第率领一部分人攻参将衙门后门,自率10余人攻前门。高登云手提仅有的一支毛瑟枪,率众直扑参将衙门。当朱参将出见时,高向之晓以大义,说明来意。朱诺诺听命,他的官兵亦各放下武器。高登云即令义军占领要点,缴获一部分武器和弹药。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顺利地占领了参将衙门,并收编了一些官兵。同时,城内不少百姓也自愿前来加入,顷刻间成为数百人的一支革命民军,且大部分人都有了武器。

稍事整编后,留杨忠厚率人据守参将衙门,高登云与马连第各领一部民军直扑州署(州官衙门)。保卫州署的潘姓守备,见民军来势凶猛,不敢抵抗,遂弃械抛众,越墙逃遁。起义军顺利冲入州署,打开监狱,放出囚犯,火烧二堂。州官余重基惊惶失措,吓得软作一团,央求衙役崔贵喜由后门背逃,藏于商号“聚义园”。次日,马连第侦知,派人护送余重基至城内豪绅徐相家中,并派人暗中警卫。初步暴露出马连第对参加起义怀有二心,只是高登云不曾察觉。

民军占领州署后,稍事部署,留马连第镇守。高登云又率众扑向灵州税局,缴获了一些财物,杀了民愤极大的杨姓局长,刀伤师爷王文炳。事后,灵武社会流传着两句顺口溜:“高登云乱了灵州城,杀了个半人。”此外,商号、民家未稍侵犯,只没收了两家当铺。民军在一夜之间,就顺利地攻占灵州,其部众也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

三、成立军政府

农历9月28日夜间,高登云召集骨干人员,研究成立军政府及义军名称、编组等问题。

29日,于灵州书院召开了大会,到会约100多人,绝大多数是哥老会的人。会上宣布成立军政府,众推高登云为大元帅,高登云推荐马连第为副元帅(当时人称“二元帅”),杨忠厚为参军(相当于参谋长)。义军称“灵州复汉军”,军旗为白色,上写红色“顺南”二字,意为响应南方的武昌起义。军政府设有政务、军务、参赞、军需四部。所有义军,暂编为五个营,带兵官称管带,每营辖四哨,带兵官称哨官(相当于连长)。同时,由杨忠厚执笔,发布民军起义后的第一个安民布告,其内容大意为:“奉支那革命大元帅孙谕……各省起义,驱除满清,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宗旨正大,切合国情……第一保商,第二护民,回汉等教,一视同仁。不准谣言惑众,不准抢劫奸淫。凡我军民,其各凛遵。倘敢故违,定予严惩。”

不久,由于民军和群众对革命缺乏正确认识,异论纷起,民心不安。不论在民军中或在民间,都流传这样的论调,说这次起义成功,是“哥老会”的成功,今后的天下,是“哥老会的天下”,“哥弟们”的升官发财大有希望。军政府针对这些议论,又发布了第二张布告,首先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内压榨百姓,对外割地赔款,瓜分惨祸,迫在眉睫。申述这次革命的目的,是响应孙大元帅的传檄,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救国救民,绝不为己。这张布告,对于端正民军认识,安定民心,平息谣言异论等起了一定作用。同时,召集城内商号及农村乡绅代表,嘱令照常营业、生产,不得高抬市价、听信谣言,滋生事端,于是城乡秩序逐渐恢复。

军政府为继续发展革命,防备清军反扑,在稍事整顿社会秩序后,即积极招兵屯粮,征集武器。于是,投军报名的人络绎而来(煤炭工人占多数),短时间内,人数激增达两三千之多。所持武器种类复杂,只有少数新式步枪,大部分是向民间征收的土枪、砂枪(也叫鸟枪)。

军政府在开展上述活动的同时,于农历9月30日,令管带高士秀(哥老会大爷)带领一束人马,北取横城。当时,驻横城的清“都司”(相当于营长),探悉民军来攻,便弃众携眷潜逃。高士秀未动一刀一枪,占领了横城,缴获了全部武器、马匹,收编了大部分清军官兵。高士秀部顿时成为一支二三百人的枪马齐全的劲旅。自此,民军在军事上形成以灵州、横城、宁夏城三处遥相呼应的犄角之势。

高登云的民军,暂以灵州城作根据地,计划向盐池、吴忠堡、金积堡一带发展,继续扫清反动势力,南以青铜峡,东以花马池,北以横城作为军事攻守关隘。

约在农历10月中旬,灵州军政府决定南征。他们事先秘密联系金积堡内清军中的帮会士兵,里应外合,攻取金积堡,进而攻取董府,夺取武器。同时,令管带杨雄、哨官朱仝带领民军300多人,绕河忠堡,沿黄河东岸僻静处直趋金积堡。夜至距金积约10里处之板桥,休息于一富绅家中,坐等城内的消息。富绅一面殷勤招待,一面派人进城告密。城内清军管带戴春霖得悉后,即刻封闭城门,实行宵禁,布置警岗,率领所有官兵及民团,在东城墙上严密布防,剑拔弩张,严阵以待。

四、灵州城的攻守战

当武昌、西安等地革命民军先后起义,全国各地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满清政府政权朝不保夕之时,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以及宁夏镇台张绍先等,仍困兽犹斗,扬言“效忠皇室”,妄图偏安清政权于西北,以图后举。他们在调令甘肃提督马安良攻打陕西乾州失败后,又令马安良所部马麒、马麟率步骑兵六营及张绍先的部分军队进犯宁夏,企图消灭宁夏起义民军。

张绍先是个回民,又是宁夏镇台官。到达广武后,他利用宗教和镇台职权,召集河东一些回汉豪绅,封官许愿,要他们自备人马武器,组织民团,听候调遣,为清廷效力。当时,应召到广武的,有金积堡的马学文、董大人(董福祥的后裔),吴忠堡马玉书、张四大人(张俊后裔),灵州城南郊郝家桥、郭家桥的王玉赞、王生元等。这些豪绅遂各组织民团一哨,共约1000人;还有沙沟马仁武、马广武率领的崇义军民团,约1000多人。

农历10月下旬,清军从广武分东西两路前进。西路张绍先偕同马麒、马麟率军沿黄河西岸直趋宁夏,东路由张绍先之子(时称张少大人)带领本部军旅和河东豪绅的民团扑向灵州城。

灵州民军探悉清军自广武来犯,一面向陕北三边民军求援,一面积极作好防守准备。当时,因灵州东门外树木稠密,利于清军隐藏,特别加强了东城防务,由高登云直接指挥。清军抵达灵州后,在一个黎明前,向灵州城猛攻。经过一场激战,清军伤亡惨重,狼狈溃退,隐藏于距城二三里的树林中。嗣后,清军采用昼伏夜出的办法,每夜小攻大喊,虚张声势,暗暗赶造各种攻城用具,如云梯、护头木板、爬城铁爪等,并昼夜不停地挖掘直达城东南角的地道,准备炸毁城墙。与此同时,民军也进行各种防守准备,如在城墙上大量堆积砖石、滚木、石灰等。清军准备就绪后,利用夜间开始发动总攻,在密集炮火掩护下,架设云梯和用铁爪爬城,民军击退一批又来一批。正当战局紧张之际,东南城角忽被清军炸开了一个缺口,清军即向缺口涌来。在此紧急关头,守城军民合力奋战,终于击退清军,迅速堵住缺口。至天明,清军败退。

五、民军的转移与覆灭

灵州城墙高而厚,异常坚固,易守难攻。清军屡遭挫败后,乃改用剿抚兼施的策略,扬言与民军讲和,选派了几个与高登云有旧交的人为代表,进城和谈。早有二心的民军副元帅马连第被说动后,继又搬出城内豪绅徐相出面,劝说高登云。徐曾对高登云有过小恩小惠,是高头脑中的“长者”。此时,民军内部马连第已动摇,驻横城高士秀又东去定边,投靠郑思诚。宁夏府城民军,在清军压迫下,已撤出宁夏北走。灵武孤城,外无援兵,内缺粮弹,势难久守。在此情况下,高登云终于同意讲和,撤出灵州,并派参赞杨忠厚偕同徐相出城商定:民军转移,清军不打不追,不设埋伏;清军进城,不得杀人抢劫等。

谈判结束后,民军约在10月下旬,由高登云率领撤出灵州,前往定边,投靠郑思诚。郑虽为陕西起义军首领之一,但对高登云存有戒心,阴谋吞并其部众,以壮大自己的势力。所以表面上对高登云热情欢迎,指定定边以东约30里处之砖井子为高的驻地,暗地里却在砖井子四周设伏。高登云对郑思诚深信不疑,未作任何戒备。到达定边,在受到郑思诚的优礼款待,休兵一日后,第三天便开赴砖井子。傍晚,高部正忙于安置住宿,突然枪声四起,子弹横飞。高军遭此突然袭击,仓促之际,无法应战,军不成旅,各自逃窜。高登云左臂负伤,只身逃遁,隐居于盐池、定边一带。轰轰烈烈的灵州革命民军,就这样凄惨地瓦解了。

当民军撤出灵州时,民军副元帅马连第自以为曾秘密保护州官余重基,又首先同意与清军议和,有功于清军,便私自离开民军,留而未走。但清军进城恢复余重基的官职后,余首先供出马连第是反叛头子,马全家数口均遭杀害。高登云的妻子因故未能随行,藏匿于民间,后被清军搜出处以死刑。

高登云撤军次日,清军进驻灵州城,严守城门,并由张绍先的儿子与州官余重基发布了一张安民布告,要百姓各安其业,稳住了民心。主要军官及民团头子,多住豪绅富商家中,并给各家发给保护小白旗一面,悬于门首。

三天之后,清军派人沿街鸣锣呐喊,叫人安坐家里,即将搜除哥老会人。清军内部宣布陕甘总督长庚“敞刀三日”的命令。次日黎明,清军开了杀戒。他们挨家逐户搜查,对形迹稍有可疑、对答不当者,均认为是哥老会人,格杀不留。被杀最惨者,为城内东北区域,不少百姓全家杀绝。在大屠杀的同时,又抢掠奸淫,造成灵州城史无前例的浩劫。据事后调查,被杀人口约在5000人以上。其尸体被运于北门外西北约2里许的雁虎墩,掘坑葬埋,后人称之为万人坑。


摘自《宁夏文史资料》第7辑